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0219L  new 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2.19
聖若瑟英文中學
科技與生命教育 彰顯仁愛
(本報專題)「從科技與生命教育,向學生帶出關顧與關愛,培養學生責任心,正好回應校訓『臻於至善、力行仁愛』的精神。」聖若瑟英文中學潘永强校長說,該校近年推動STREAM教育中,也希望提升學生創科的能力,更期望學生在一所天主教的學校裡,從中學習到天主教教育的價值觀。   踏入2023年,是聖若瑟英文中學創校65周年。回想1958年,該校由孫保祿修士創辦,孫修士曾說:「教育的對象是兒童,是青年。他們不僅是學生,同時也是許多父母的愛兒,是國家社會的支柱,更是天主所最寵愛的孩子。我們不僅要他們得到知識,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得到愛、得到天主的愛。」該校多年來一直秉持孫修士的寶訓,配合時代需要,近年推動STREAM教育(科學、科技、宗教、工程、藝術及數學),於本年慶祝創校周年以「銘感主恩典,創科展明天」為主題,潘校長說:「培養在創意科技上創造無限可能時,也帶來天主是愛、生命無限的意義。」   這個無限的可能,正好展現出該校即將新設的Smart Space—— 天花上的燈光形狀呈現infinity,一個無限的標誌。Smart Space將於3月18日慶祝創校65周年的典禮中舉行祝福禮,希望藉著Smart Space為學生提供一個智能及舒適的學習區域,學生在此課室學習創新科技的知識外,場內設有觀賞區,也可用作舉辦AI賽事。   AI課程結合天主教教育 該校於本學年獲選為「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下稱計劃),成為十所領袖學校之一,校方與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及教育學院的團隊協作,在教育、研究和開發人工智能(AI)技術,把AI教育融入課堂,日後推廣至全港學校。聖若瑟英文中學派出兩位任教資訊及通訊科技科的教師參與上述計劃,透過參與教學分享研討會及工作坊等,把AI的教學知識帶到學校。   參與計劃的資訊及通訊科技科主任李天民表示,發展AI課程,培養學生善用資訊科技外,也直接回應天主教教育強調生命教育的重要。他舉例說,在AI教學上關注人工智能道德的考慮,「在現今科技,人工智能愈趨普及,在發展科技時,也要顧及對人的同理心同樣重要。」他期望向學生傳授AI知識的過程中,同時分享箇中意義。   該校由本年起,為中一至中三級的電腦課堂引入AI課程,例如製作AI智能車,學習連接感應器、電機等,在製作中作為編程工具。   事實上,該校近年著重把創科元素注入宗教,例如透過科技來認識校園:校內的聖像、宗教壁畫等旁邊設有二維碼簡介內容;校內網站裝設360度虛擬實境導覽,從網上瀏覽校園,可以見到該校創辦人孫保祿修士與學生的銅像,網上導覽連結孫修士忌辰紀念祈禱會的影片作介紹;操場一帶的馬賽克壁畫展示多個宗教故事,以及詳細介紹校園每個角落。   生態角展示科技與生命 六年前,該校設置「生態角」,正是科技與推動生命的意義的例子,林君謙副校長表示,於初中科學課上設有生態角學習,從中學習不同生物的生態。藉著認識生物學習生命的意義,「學生在照料牠們時難免會經歷死亡,在妥善地照顧牠們時學習如何珍惜生命,及培養責任感。」同學們在生態角至今已照顧逾40種合共80多個爬蟲兩棲類及溫血生物,包括綠雙冠蜥、金頭巨蜥、墨西哥鈍口螈、七彩變色龍、鬃獅蜥、紅腿象龜、粟米蛇、鸚鵡等。   就讀中五的李衍樂與鄧旻肇擔任生態角的組長,兩人表示,生態角可以看到學生善用科技應用外,更懂得尊重及珍惜生命。   生態角內設有用作監測動物的生態,量度溫度、濕度等儀器;也開發專為生態角而設的應用程式,記錄餵食時間、份量等;也定時記錄動物的重量、體型大小等。此外,生態角也裝設了智能家居系統,如在每個飼養箱裝上開關感應器,門戶一旦開啟會亮起紅燈,預防及提示動物走失;校園設有量度風速、溫度及濕度的數據儀器,系統根據數據及資料,調整動物在箱內的氣候情況。   信徒李衍樂認為,參與生態角後學會自律及責任心,「因為人類是大自然的管理者,要負起照顧的責任,每天上學會分配時間去看顧牠們,用心照顧牠們的需要。」他說為生態角設計程式也小心謹慎,例如按生物的增減或從電腦程式中去除錯誤而要更新應用程式時,每次也會複檢,確定程式無誤才更新,他曾經試過寫錯程式,需與老師查找問題直到完全解決為止,「我喜歡寫程式,也喜歡照顧動物,能夠兩者結合是很開心的事情,使我更投入學習。」   「在生態角有句話『生命無等待』,見到動物需要照顧不可以視若無睹,這一刻你不幫助牠,牠有機會因缺乏照顧而死。」鄧旻肇強調,成員各有崗位,負責照顧不同的生物,「但是,只要進入生態角,見到有需要的便會自發作出跟進。」   該校於2021至2024年的學校發展計劃中,以「善用科技資源,發展創科特色」為目標,余藹盈副校長表示, 科技與創新是學與教的其中一項重點項目,為培養學生的創科技能,在校本課程及活動均為學生提供與創科相關的內容。潘永强校長認為,「力行仁愛」,正好在學生善用科技照料動物的過程中體現出來,學生更明白珍惜生命,也懂得妥善管理天主賦予人們的大地及資源,帶出生命教育的精神。(高)
kjy16_20230205_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2.05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
樂齡科技 幫助長者 長幼共融
(本報專題)被稱為青年慈父的鮑思高神父常強調,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陪伴與臨在於青年之中,以認清青年的需要,在成長中加以引導,有所發展。由慈幼會創辦的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的教師秉承鮑聖的教導,在教學以外經常陪伴學生,從而讓學生學懂陪伴及關心有需要的人。該校早前在校園內設立「希耆」樂齡科技應用學習中心(下稱「希耆」),培養學生學習科技教育,同時關顧長者的生活需要,以應對本港人口老化的問題。   「祖母已年邁,常聽不清楚,也容易善忘,有時會忘記關水喉,服藥也要家人提醒,現在學校研發的關掉水掣裝置,相信能顧及長者的家居安全。」在該校就讀中二的歐鈞昊慶幸自己與祖父母同住,能照顧其生活需要,但是社區上有不少獨居長者乏人照料,他憂慮他們在家中遇上意外難以求助, 他作為該校樂齡科技應用學習中心的服務大使,希望向長者提倡智能家居生活,確保長者在家居安全的環境下,活得安全又開心。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155萬港元,剛於去年12月底成立「希耆」樂齡科技應用學習中心,中心引入實境式學習體驗,設有「長者生活模擬體驗區」,模擬實景的家居環境,在客廳、廚房、睡房和洗手間等設置不同的「IoT」智能裝置,例如燃氣感應器、提示關掉水掣的裝置、空氣質素感應器、睡眠監測帶,以及在洗水間設有緊急按鈕等,校方邀請區內長者在體驗區模擬在家生活,學生藉此與長者交流,向長者教授智能家居裝置的應用,進行實境學習。   希耆:為長者和學生帶來希望 樂齡科技應用學習中心名為「希耆」, 喻意是配合現今科技發展,鼓勵學生進行創意發明,為長者帶來希望;學生藉著與長者交流,從中了解長者過去的人生經驗,達致長幼共融,中心給長者和學生帶來希望。   該校科學及科技學習領域統籌主任黃瑋俊表示,該學習中心讓學生動手為長者進行設計,提升學生學習動機,「達至Value in Action,以行動實踐價值。」他又指出,學生把學習活動連結到社區,有助培養價值觀,學生透過硬件(Hardware)的實景學習平台應用所學;透過軟件(Software)的設計學習活動及校本課程配合硬件使用,以及心件(Soulware)藉著老師陪件,鼓勵學生參與,提升學習潛能。   該校宗教科科主任陳嘉駿指出,學生學習S T EM之餘,也學習靈性教育,該校以「心件」作為學習方向,藉此帶出天主教教育價值的生命教育,幫助學生接觸在區內的長者,「天主創造人,每人也有價值,也是肖似天主。慈幼會教育強調陪伴青年,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校內陪伴學生成長,也希望學生學習陪伴長者,展現人與人之間的關懷。」   長者用家分享需要 已退休15年的長者張偉根(根叔)過去與太太一直熱衷參與「慈幼會伍少梅中學長者學苑」,他也應學校的邀請,早於「希耆」開幕前,與太太結伴到「長者生活模擬體驗區」試用裝置,根叔認為這些智能家居裝置解決一般長者面對健忘的問題,「忘記關水掣有關掉水制裝置;煲水後忘記把爐火關掉而冒煙,有煙霧感應器;年長後我的嗅覺變得不敏感,也有偵測煤氣氣體的煤氣感應器。」   「遇有問題,手機的家居智能裝置應用程式會立刻響鬧或震動,提示我偵測到家居有危險的地方,保障家居安全。」根叔坦言,過去認為自己與科技遙不可及,「在學生的幫助下,原來我也可以應用科技,與生活息息相關。」   中二學生周永康平日在學校的社區經常見到長者在區內流連,周永康亦是樂齡科技應用學習中心的服務大使,早前曾跟隨校方到安老院舍了解長者的生活,他表示因著參與長者智能家居設計,提升了學習興趣。   負責該校長者學苑的譚超羣老師指出,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及早讓學生了解社會人口結構的轉變,「透過STEM設計針對長者需要,正好回應將來在商業社會上重要的市場及需求。」   為初中生設置STEM課程 該校由下學期開始,為中一至中三學生在「希耆」提供不同的STEM課程(綜合科學科、電腦科、設計與科技科及數學科 ), 包括進行產品設計專題研習,中一生設計智能時鐘;中二年級設計智能空氣探測機;中三同學設計智能遙控,藉著各項設計改善長者起居生活。高中的設計與應用科技科選修科,也會在樂齡科技應用學習中心中學習創意發明。   對於樂齡科技應用學習中心的應用, 黃瑋俊主任認為可以更多元化,他舉例,學校正開展研發「人體姿勢偵測器」,以AI (人工智能)偵測及分析長者在家居的活動情況,一旦不慎跌倒,透過AI裝置可以根據長者的姿勢作出評估,若果長者在同一位置一直沒有移動,按數據分析把信息聯繫至長者所屬的老人中心,以作出進一步援助;在中心研發的睡眠監測帶,把監測帶放在床上,長者睡覺時便可以直接偵測心跳及呼吸速率,長期記錄以了解長者睡眠健康狀況; 體驗區也關注長者的身體狀況,例如當天的空氣質素差,空氣質素感應器的空氣品質指數到達某一水平,便會自動開啟空氣清新機作過濾。   該校秉承慈幼會辦學理念: 培養學生成為良好公民、熱心教友,陳嘉駿主任指出,即使學生大多為非教友,也希望從不同的學習上讓學生關心社會。(高)  
kjy10_20221113 f
400 400 喜愛小學動態
小學動態
2022.11.13
喜樂幼小 - 動態
海怡寶血小學 •「生命成長」活動   (本報訊)為回應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之「生命」,海怡寶血小學在10月舉行認識「生命成長」活動,讓學生透過課堂的講授和親身的體驗,去明白生命成長的意義。   是次活動分為兩部分:先由學校牧民助理進入課堂,向學生講解和分享天主教會對「生命」的重視, 並提醒他們珍惜自己的生命,並學會尊重別人的生命。課後的延續活動,教導學生種植綠豆,讓他們享受種植的過程,並體會生命的成長需要愛心、耐性和悉心的栽培。   學生對此活動的反應熱烈,因著他們悉心的栽培,兩星期後不少綠豆都能發芽且茁壯生長。   校方期望透過這次活動,進行生命教育的同時, 更可傳遞宗教信仰,把福音的種子撒在每個孩子的心田。(少)   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 • 諸聖節活動   (本報訊)為讓學生明白諸聖節的意義,及認識不同聖人的芳表,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於10月31 日舉辦諸聖節宗教活動。   活動包括觀看聖人的卡通片、玩遊戲、唱歌、繪畫等等。今年的活動特別讓學生認識聖德蘭修女及聖方濟各神父的事跡,教導他們從日常生活中,學習聖人關愛貧窮者、為他人祈禱、愛護大自然及愛身邊的人。學生認識聖人的德行,並表達願意學習他們跟隨耶穌,把愛傳給身邊的人以達致本年度學校宗教目標及校訓「愛人如己」。   當天,學生扮演耶穌、聖母、聖德蘭、聖方濟等聖人;以及其他「幫助我們的人」。他們分別說出聖人的好行為,亦表達樂意為他人服務,使現場洋溢著平安與歡欣的氣氛。(年)   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 • 宗教數碼遊蹤   (本報訊)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於10月份舉行寶血會100周年宗教遊蹤活動。   活動中,學生先認識寶血女修會創會的歷史,了解過去百年來修女在不同的時代為香港社會,作出的重大貢獻。她們承擔福傳使命,以言以行,活出耶穌基督寶血犧牲修和、捨己為人的精神。   活動當天學生在校園不同角落,尋找信仰寶藏。學生掃描寶藏上的 QR code後,先要正確回答有關寶血會的問題,才可取得一個寶藏密碼。學生收集八個寶藏密碼後,再拼出寶血精神「犧牲」、「修和」、「關愛」及「服務」,才完成任務。   藉著這次活動,學生除了認識修會歷史外,更把寶血精神印入腦海中,承諾在生活中效法耶穌基督十字架上的犧牲、修和,與弱小者同行的精神,關愛身邊的人。(樂)   教區小學宗教教育委員會 • 會員大會   (本報訊)「香港天主教教區小學宗教教育委員會」於10月17日在佐敦谷聖若瑟天主教小學舉行會員大會(圖)。   當日首先由天主教信仰小團體發展中心導師麥婉儀帶領開會祈禱,她以耶穌顯現給門徒(路二十四13-15)的內容,帶領參加者默想和耶穌一起同行。   接著由委員會主席袁毅富老師匯報上年度會務報告及財務報告,然後由信仰小團體發展中心黃錦文神父,介紹信仰小團體及開展小團體的注意事項。小休後,各區學校代表教師及校長進行「小組分享祈禱經驗」,由信仰小團體導師帶領各小組進行聖言分享, 並進行第五區幹事職位補選。隨後,大會司儀逐一介紹本年度幹事會成員(圖)。   活動最後, 麥婉儀帶領結束祈禱,提醒參加者團體的重要, 並要信賴天主, 事事喜悅。(喜)
kjy01_20221106 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11.06
獻主會溥仁小學
V+正向星期一
(本報專題)「搖一搖心靈樽,一隻手放在心口,一隻手放在肚子,閉上眼睛,感受自己的呼吸、心跳。」獻主會溥仁小學三年級學生歐青琳形容靜觀的過程。閉上眼大概五分鐘後,青琳聽到「叮」一聲,睜開眼睛,看到心靈樽內的閃粉已沉澱,「我的心情也變得平靜,所有煩惱都消失了。」   獻主會溥仁小學本學年開始推行「V+正向星期一」活動,逢星期一的最後兩節課為學生安排不同活動。這計劃以中華文化為主幹,加入生命教育、媒體資訊素養教育、公民教育等元素,讓學生建立正向的價值觀,幫助他們發展潛能,並促進全人發展。   歐青琳在「V+正向星期一」活動中,製作了心靈樽;並由11月開始,她每天都會携帶心靈樽上學,在早會進行靜觀活動時使用。   多元化活動   「V+正向星期一」的名稱來自「價值觀教育」,當中「V」代表「Value」(價值),而「+」除了有正向的意思(Positive),「+」的英文「Add」與「Education」的首音節同音,所以也有教育的含意。   這個課程計劃包含多元化的活動,例如:中華文化活動、靜觀活動、義工服務、生涯規劃活動;亦會教導學生動手製作心靈樽、編織正向花環等,培養學生正向價值觀。學生於每一個活動後,會在「V+正向紀錄冊」中,記錄每一個課堂的學習重點,反思及深化知識與概念。   認識吸煙的壞處與家人、朋友分享正確信息   自本年9月開學起,學校已與多個機構合作,為學生安排「中國旗幟面面觀」、「抗煙講座及劇場」、「靜觀心靈樽活動」及「編織正向花環」等。   三年級學生李嘉欣表示,「抗煙講座及劇場」給她感受最為深刻,「我的外公因為經常吸煙,最終肺癌離世,吸煙真的對身體有很多影響。」所以,當嘉欣看到劇中的角色因為吸煙而影響身體健康,經常咳嗽,最終被超人拯救, 「這劇場十分刺激。」   嘉欣亦表示,這項活動讓她與同學了解更多吸煙的禍處,「我之後也有與父母和街坊分享這信息,希望可以叫人不再吸煙。」   抒發升中壓力 保持正向 克服困難   六年級學生鄭子壕從編織正向花環中,抒發了自己準備升上中學及考試的壓力。「把繩子的一端貼在圓形卡紙上,便可以自由發揮編織不同圖案。」子壕形容在編織的過程中,慢慢放下生活的壓力,學懂保持正向面對生活的難題。   子壕在正向花環上,寫上「善良」、「上進」、「外向」等正向字句,並把花環掛在家中的大門上,「每天上學、放學都見到,帶給我繼續前進的力量。」子壕希望把這份力量與更多人分享,他編織了正向花環,送給家人、朋友及鄰居,「我告訴他們只要保持正向心態,便能克服所有困難。」   實踐愛主愛人的精神   負責「V+正向星期一」的李韻璇主任補充,學生在編織花環時,也涉及靜觀的元素;而學生的作品會在走廊中展出, 延續校園內的正向氣氛,「這計劃鼓勵學生透過活動,去實踐並培養他們的價值觀。」她表示學生進行活動後,更會與家人分享所學知識,把正向觀念帶回家中。   「我們著重體驗式的活動,希望小朋友擁有正向、正確的價值觀。」校長余詩慧提到,「V+正向星期一」亦包括義工服務,「學生需要親身參與,了解長者、社區的需要。這項活動除了呼應天主教教育的五大核心價值,也彰獻校訓『愛主愛人』的精神。」(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