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0611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6.11
高主教書院中外文物館
看得見的歷史 承傳中國文化
(本報專題)高主教書院在校內建設「中外文物館」,成為本港首間擁有實體文物作為學習教材的中學,文物館化身成為「歷史書房」,帶領同學跨越古代時空,讓文物真實地呈現中國歷史。楊世德校長指出,中外文物館擁有實體文物作為教材,學生透過活學中國歷史,負起承傳中國文化的使命。   去年12月,高主教書院中外文物館舉行祝福暨開幕典禮,也同時標誌著該校於本學年創校65周年。楊校長指出,中外文物館由2018年起籌建,館內的陳列早於2019年完成,因疫情延遲開幕。他指出,文物可作為中國歷史科的教材之一,期望透過中外文物館,為跨科組的中華文化獎勵計劃提供活動場所,促進學校間學與教的經驗交流,藉此提高學生的民族意識,推動各地的中外文化交流。   楊校長希望,學生親身看到文物認識中華文化,當中涉及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 「這些思想與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相連繫, 也涉及愛與義德等價值觀。」   高主教書院中外文物館佔地約500 平方尺,館藏包括合共51件文物及35 枚古錢,由新石器時代西元前4800年至清朝西元1911年,全部展品均由該校舊生李宗鴻院士捐贈及暫借,他希望文物能啟發更多學生喜愛中國歷史。   捐贈者李宗鴻院士是中國藝術品收藏家,2008年晉身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院士,並於2009年獲國際中國哲學會青年學者論文獎。他自幼已熱愛文物,八歲時以60港元在古董店舖買下他第一個收藏品—— 元代龍泉窯青釉的茶葉罐,「當時店主見我年紀尚小,便半賣半送,以60港元的價錢賣給我,由此鼓勵我一直收藏文物至今。」   李宗鴻目前收藏逾1,000件文物,他現在協助母校成立中外文物館,認為學生藉著觸摸文物,能啟發思考,從而進一步研習及認識中國歷史。他亦期望藉此作跨科學習,「藉著文物看到古代經濟史,與經濟科扣連;如何燒造瓷器,便是涉及化學科的課題等。」   從文物探索中國發展   在中外文物館歷史最悠久的,是來自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彩陶網紋雙耳罐」,該文物用上黃河流域附近的泥土燒造成罐,以不同顏色的礦物質上色,繪畫成渦旋紋、水波紋、菱形紋、平行帶紋和棋盤格紋。經燒製後彩料不易脫落,藉文物反映當時對科技的貢獻;有展示來自東漢公元25 至220年的廣東窯系紅陶屋,此物與李鄭屋漢墓出土的陶屋相近;亦分別有來自春秋及戰國時代的青銅戈及青銅箭,展示兵器技術;不同年代的碗、盤、渣斗、小俑,以及錢幣等,均能反映不同朝代的生活與歷史。   目前共有10位學生擔任中外文物館導賞員,當中五位擔任導賞員的中四學生符茜喻、李諾瑤、郭子瑤、張栢翹及鍾慧瞳均認為,能夠親睹文物,讓他們更渴望進一步認識歷史。   李諾瑤說,初中認識中史時聽到不同朝代發生的事情,每一個朝代及君主的政策及背景歷史,學校亦安排學生參與不同中國歷史的活動,到博物館參觀等,使她愈發對歷史感到興趣;符茜喻最初以為中史多依賴背誦,內容沉悶,「但是接觸過後會發現當中有因果關係。」她表示從中逐漸引發她的獨立思考。   熱愛閱讀的郭子瑤認為,每一件文物也有它的故事,導賞時會以說故事的形式演繹,吸引人進一步了解;張栢翹認為到博物館參觀,有助引發他的興趣,探究古人的生活模式,促進自主學習。   該校畢業生陳詠琛現就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二年級,2021年更榮獲香港青年史學家獎,她亦有份參與策劃印製《中外文物館》小冊子,她熱愛中國歷史,也影響同學留意到考古的興趣,張栢翹希望日後從事在中華文化或文物研究的發展;郭子瑤則希望將來能從事考古或文物修復的工作,藉以加深探索未被發現的歷史。   使文物成為歷史的導遊   李宗鴻近年曾協助教育局修訂初中中國歷史及歷史課程,他認為研究器物有助學生廣泛認識中國歷史的多元化,引起學生學習中史的興趣。   當參觀者走入展館,會看到不少教科書所載的內容,例如中一提及春秋時期的兼併戰爭,於春秋時代用作武器的青銅戈及青銅箭,「武器雖小,但殺傷力大,尤其青銅箭在戰國時期,一箭可以致命。」學生鍾慧瞳也認為,文物有助仔細地認清歷史,館內設置的時間線作參考,對比文物的朝代與年份,了解當時在經濟、政治的影響,帶出文物背後的故事。鍾慧瞳從師兄捐贈的文物中,讓她發現到,「原來文物可以提供深入的研究價值,歷史有句話『信而有徵』,讀歷史外,也要以文物來考究歷史的真偽,所以學習歷史時,文物是很重要。」   李宗鴻在《中外文物館》的小冊子寫道:「冀讓文物充當各師生的導遊,漫遊於古代社會的不同角落。」楊世德校長期望來訪者透過中外文物館,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 該校已聯繫高主教書院( 小學部),以及中西區的小學等,邀請他們前來參觀;另外,中外文物館已計劃於7月開放予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的教友參觀,分享館藏。(高)  
kjy16_20230219L  new 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2.19
聖若瑟英文中學
科技與生命教育 彰顯仁愛
(本報專題)「從科技與生命教育,向學生帶出關顧與關愛,培養學生責任心,正好回應校訓『臻於至善、力行仁愛』的精神。」聖若瑟英文中學潘永强校長說,該校近年推動STREAM教育中,也希望提升學生創科的能力,更期望學生在一所天主教的學校裡,從中學習到天主教教育的價值觀。   踏入2023年,是聖若瑟英文中學創校65周年。回想1958年,該校由孫保祿修士創辦,孫修士曾說:「教育的對象是兒童,是青年。他們不僅是學生,同時也是許多父母的愛兒,是國家社會的支柱,更是天主所最寵愛的孩子。我們不僅要他們得到知識,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得到愛、得到天主的愛。」該校多年來一直秉持孫修士的寶訓,配合時代需要,近年推動STREAM教育(科學、科技、宗教、工程、藝術及數學),於本年慶祝創校周年以「銘感主恩典,創科展明天」為主題,潘校長說:「培養在創意科技上創造無限可能時,也帶來天主是愛、生命無限的意義。」   這個無限的可能,正好展現出該校即將新設的Smart Space—— 天花上的燈光形狀呈現infinity,一個無限的標誌。Smart Space將於3月18日慶祝創校65周年的典禮中舉行祝福禮,希望藉著Smart Space為學生提供一個智能及舒適的學習區域,學生在此課室學習創新科技的知識外,場內設有觀賞區,也可用作舉辦AI賽事。   AI課程結合天主教教育 該校於本學年獲選為「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下稱計劃),成為十所領袖學校之一,校方與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及教育學院的團隊協作,在教育、研究和開發人工智能(AI)技術,把AI教育融入課堂,日後推廣至全港學校。聖若瑟英文中學派出兩位任教資訊及通訊科技科的教師參與上述計劃,透過參與教學分享研討會及工作坊等,把AI的教學知識帶到學校。   參與計劃的資訊及通訊科技科主任李天民表示,發展AI課程,培養學生善用資訊科技外,也直接回應天主教教育強調生命教育的重要。他舉例說,在AI教學上關注人工智能道德的考慮,「在現今科技,人工智能愈趨普及,在發展科技時,也要顧及對人的同理心同樣重要。」他期望向學生傳授AI知識的過程中,同時分享箇中意義。   該校由本年起,為中一至中三級的電腦課堂引入AI課程,例如製作AI智能車,學習連接感應器、電機等,在製作中作為編程工具。   事實上,該校近年著重把創科元素注入宗教,例如透過科技來認識校園:校內的聖像、宗教壁畫等旁邊設有二維碼簡介內容;校內網站裝設360度虛擬實境導覽,從網上瀏覽校園,可以見到該校創辦人孫保祿修士與學生的銅像,網上導覽連結孫修士忌辰紀念祈禱會的影片作介紹;操場一帶的馬賽克壁畫展示多個宗教故事,以及詳細介紹校園每個角落。   生態角展示科技與生命 六年前,該校設置「生態角」,正是科技與推動生命的意義的例子,林君謙副校長表示,於初中科學課上設有生態角學習,從中學習不同生物的生態。藉著認識生物學習生命的意義,「學生在照料牠們時難免會經歷死亡,在妥善地照顧牠們時學習如何珍惜生命,及培養責任感。」同學們在生態角至今已照顧逾40種合共80多個爬蟲兩棲類及溫血生物,包括綠雙冠蜥、金頭巨蜥、墨西哥鈍口螈、七彩變色龍、鬃獅蜥、紅腿象龜、粟米蛇、鸚鵡等。   就讀中五的李衍樂與鄧旻肇擔任生態角的組長,兩人表示,生態角可以看到學生善用科技應用外,更懂得尊重及珍惜生命。   生態角內設有用作監測動物的生態,量度溫度、濕度等儀器;也開發專為生態角而設的應用程式,記錄餵食時間、份量等;也定時記錄動物的重量、體型大小等。此外,生態角也裝設了智能家居系統,如在每個飼養箱裝上開關感應器,門戶一旦開啟會亮起紅燈,預防及提示動物走失;校園設有量度風速、溫度及濕度的數據儀器,系統根據數據及資料,調整動物在箱內的氣候情況。   信徒李衍樂認為,參與生態角後學會自律及責任心,「因為人類是大自然的管理者,要負起照顧的責任,每天上學會分配時間去看顧牠們,用心照顧牠們的需要。」他說為生態角設計程式也小心謹慎,例如按生物的增減或從電腦程式中去除錯誤而要更新應用程式時,每次也會複檢,確定程式無誤才更新,他曾經試過寫錯程式,需與老師查找問題直到完全解決為止,「我喜歡寫程式,也喜歡照顧動物,能夠兩者結合是很開心的事情,使我更投入學習。」   「在生態角有句話『生命無等待』,見到動物需要照顧不可以視若無睹,這一刻你不幫助牠,牠有機會因缺乏照顧而死。」鄧旻肇強調,成員各有崗位,負責照顧不同的生物,「但是,只要進入生態角,見到有需要的便會自發作出跟進。」   該校於2021至2024年的學校發展計劃中,以「善用科技資源,發展創科特色」為目標,余藹盈副校長表示, 科技與創新是學與教的其中一項重點項目,為培養學生的創科技能,在校本課程及活動均為學生提供與創科相關的內容。潘永强校長認為,「力行仁愛」,正好在學生善用科技照料動物的過程中體現出來,學生更明白珍惜生命,也懂得妥善管理天主賦予人們的大地及資源,帶出生命教育的精神。(高)
kjy15_20201004_s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0.10.02
喜樂中學: 動態 2020.10.04
明愛莊月明中學 舉辦開學祈禱會 (本報訊)明愛莊月明中學9月7日舉辦「開學祈禱會暨苦路像祝福禮」聚會。該校邀請露德聖母堂主任司鐸岑維立神父主禮,校長彭耀鈞及公教職員代表參禮;全校師生透過網上轉播收看祈禱禮過程。 參禮公教職員代表同詠《我是主的羊》作為祈禱禮,岑維立神父宣讀聖經,帶領眾人上主祈禱。該校於新學年增設苦路像,於禮儀中由岑神父主持祝福儀式。岑神父宣讀馬爾谷福音,「天主是唯一的天主,我們應當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上主」;「應當愛近人如自己」; 這兩條誡命勸勉眾人,即使在艱難的時期,也應信靠上主,關愛身邊有需要的人,攜手跨越困難時期。 及後參禮代表為教會、教育政策官員、天主教學校、教育工作者、所有家庭及各人心中所願向上主祈求。(教)  聖貞德中學開學禮•創校65周年校慶啟動禮 (本報訊)聖貞德中學於本學年踏入創校65周年,校長阮章凱於新學年網上開學禮上勉勵學生,即使生活面對困難,仍然要活出人生信念。 網上開學禮已於9月1日進行,校長阮章凱提到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師生於電子教學及學習的能力上得到提升,這提醒眾人要在逆境中繼續努力找出路,致力實踐本年度的學年主題「活出信念」。 其後,聖猶達堂主任司鐸倪德文神父選取了聖經「平息風浪」作福音分享,提醒學生懷著信德,相信天主會賜予人們生活的力量及機會。倪神父亦提到在面對各種限制當中,學校就像船一樣,一直承載著每一位同學,即使在過往未能實體上課的日子,老師仍盡心盡力安排各樣的學習機會,就如門徒遇到耶穌一樣,有著無限的支持及愛護。倪神父更寄語學生在學習中作好裝備,實踐校訓「公民責任」。 開學禮上,舊生和學生分享「活出信念」的經驗後,各班同學在班主任帶領下進行主題課堂活動,學習在失意時如何積極面對挑戰。開學禮以校慶的校歌紀念短片作結。短片由校長及教職員拍攝,預祝學校踏入65周年,繼續堅守春風化雨的使命。(教) 荔景天主教中學•新學年設置網上早禱頻道 (本報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反覆,為本學年帶來新的學習生活。荔景天主教中學關注學生的靈性發展,早前在學生未能回校上實體課堂時,透過網上頻道,每天由不同教職員帶領全體師生早禱。 該校宗教事務主任顧嘉儀表示,網上頻道的早禱方式是個嶄新嘗試,學生、家長以及校友都能一起參與,並作重溫,以作福傳。早禱為培養學生每天以祈禱作課堂生活的開始,此舉亦幫助中一學生盡快適應中學生活模式,直播期間在屏幕看到老師親切的面容,讓學生易於融入荔天的大家庭。 有學生參與網上倫宗課堂時,表示雖然不能在校內一起祈禱,但透過網上頻道作早禱也能感到主耶穌的臨在,十分感恩。更有已前往外地升學的畢業生向老師表示,本年能夠以網上方式參與早禱,聽到熟識的老師分享時,就像重拾愉快的中學校園回憶,在艱苦的生活中獲得祝福,令人倍感平安和喜樂。(教)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