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20230521NEW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5.21
聖芳濟各書院陳德銘
乒乓球激發自信與潛能
於聖芳濟各書院就讀中四的陳德銘,無懼讀寫障礙,勇於面對,克服了多年來學習英文的困難;更平衡學業與乒乓球運動,在球隊中擔任隊長的他樂於向隊友分享球技外,更會分享自學及閱讀心得,他認為藉著多年乒乓球的訓練,培養出堅持與勇毅的精神,彰顯天主教教育價值觀的「義德」的價值,「我不會吝嗇所學,只要大家也一起進步,有助提升整個球隊的士氣,分享便更有意義。」   陳德銘自小學二年級已熱愛乒乓球,小六加入校隊,當他升中入讀聖芳濟各書院,卻發現當時沒有乒乓球隊,他便與由小學一起參與乒乓球的同學,向老師自薦舉辦「乒乓球獎勵計劃」,由他倆設計宣傳海報,並張貼在各班,邀請同學參與乒乓球比賽,「勝出的獎品,頭三名可享用小食部的食物,最後成功吸引同學參與比賽,其中一位現在更成為球隊主要的一員。」   老師激勵 發憤圖強   陳德銘形容去年是他在乒乓球及學習上的轉捩點。他自小學二年級被評估患有讀寫障礙,對英文愈來愈抗拒,「我在小學六年級以前從不會完成英文習作,所有功課假手於補習老師;升中後的上學期,英文科從未試過合格,更是全班最低分,唯一一位同學考獲個位分數。」過去的英文成績每年近乎「包尾」,他的中三班主任兼英文科教師的一番說話,讓他決定正視英文學習的問題,「老師看到我的成績表對我說,只要英文科在公開試上不合格,無論其他科考得有多好,也是考不上大學。」他聞言感到很錯愕, 「我自幼在單親家庭下長大,只靠媽媽工作維持生計,我的學習動力便是考入大學,希望他日能減輕媽媽的負擔。」自此他從新檢視自己,平衡乒乓球與學習的時間。   疫情下,學校在上學年持續網課及延長復活節假期,他趁著假期每日溫習長達13小時,「努力背誦英文單字,主動查字典,學習英文發音。」復課後,他說自學了近1,000個英文字,「我開始對閱讀有信心,愈來愈願意學習英文。」直到中四,他的英文科考獲全級首20 名,成績大躍進,他歸功於乒乓球,他說:「因為乒乓球,令我懂得分配時間及自律。」   德銘形容乒乓球是他生命的一部分,「運動使我紓緩壓力,隊友是我互相分享的對象,當壓力消除,也能幫助我投入學習。」他由中三開始擔任乒乓球隊隊長,去年帶領球隊參與新界大埔及北區乒乓球學界比賽奪得亞軍, 他說現在的目標是贏得學界冠軍,他更希望「整隊乒乓球隊也有進步」,切磋球技外也會分享閱讀心得,「每次與同學分享也能溫故知新,自己也有得益。」   超凡學生 自強不息   去年他在香港乒乓球總會考獲章別試金章,獲助教資格,返回小學母校擔任乒乓球隊助教;同年,他在生命教育基金會舉辦的超凡校園嘉許計劃上獲得「超凡學生」殊榮,表揚他努力克服讀寫障礙,是一個「有勇氣、有毅力,願意體恤並服務其他有需要的人。」   現在,德銘最想感激母親自小對他的鼓勵及支持, 「母親得知我賽前心情緊張,便會說:『你可以的,你去罷!放手嘗試罷!你有能力爭取勝利。』」即使失落賽事,母親也會安慰他,勉勵他下次會做得更好。他說: 「運動使我更努力面對自己成敗得失,成為一個具備自信與堅毅的人。」(高)  
kjy12_20230521_f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3.05.21
喜樂中學 - 動態
德蘭中學•宗教週   (本報訊)德蘭中學早前舉行宗教週,本年度活動主題為「將家庭的愛傳揚開去」。校方希望透過各項活動,讓學生學習主耶穌基督的行實,能以慈悲的心和無私的愛去關懷家庭成員,使家庭團結和睦,亦將這份愛延伸至學校、社會、國家及世界,使世人能感受到天父的慈愛。   該校宗教與靈修事務組在宗教週舉辦多項別出心裁的活動,包括聖經金句書法比賽作品展、書展暨聖物展、攤位遊戲、齊穿玫瑰唸珠及DIY福傳明信片義賣等,所得的善款已撥捐予四旬期捐獻運動,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兄弟姊妹,全校師生踴躍參與,樂在其中。   此外,亦邀請了該校舊生江思維修女,透過座談會形式作生活及靈修分享。江修女分享她青年時期已立志成為護士,到後來她回應聖召的過程,期間遇到父母的反對、母親病逝;在迷惘之際,竟獲得未有信仰的父親支持她回應聖召,讓她感受到這是來自天主的呼喚和引領。透過自身的經歷,藉此讓學生明白與家庭成員溝通要有耐性,也要給予彼此空間。   宗教週已圓滿結束,學校仍會繼續透過不同渠道向學生傳遞關愛家庭的訊息,並鼓勵她們以積極的行動為家庭作出回饋,並將這份愛傳揚開去,在生活中實踐「關愛近人」的精神,讓學生對天主的召叫作出積極回應。(教)   天主教南華中學•宗教活動   (本報訊)天主教南華中學早前舉辦饑饉午餐,主題為「克己.憐憫」,共有65位學生及老師參與。   活動當天,由信仰團體「南華小綿羊」核心幹事主持宗教活動,宗教科老師分享舉辦饑饉午餐的信息,期望從體驗活動中向學生帶出克己與憐憫的精神。   活動期間設有「有獎問答」環節,讓同學掌握當中的學習內容,在場老師及同學反應熱烈。   活動後有同學表示,從未試過這麼飢餓,讓他深切體會到挨餓的感受,雖然這次活動只能享用一個麪包,但獲益良多;亦有同學參與活動後表示,活動十分有意義,明白進行一些節省及克己的行為,能幫助一些有需要的人。看似微不足道的東西,卻能使人受惠。(教)   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中六祝福會   (本報訊)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早前為應屆中六同學舉行中六祝福會,邀請聖葉理諾堂主任司鐸李志源神父主禮。   祝福會上,李神父分享自己以前面對公開考試時的經驗,藉此勉勵同學多祈禱,尤其在心情緊張時,可向考試主保聖若瑟.谷白祈求,他亦鼓勵學生踏出舒適圈,勇敢面對挑戰。   祝福會期間,由中六同學分享他們六年來在校園的生活點滴,並以歌聲勉勵應屆中六同學一同努力,中五同學更為師兄師姐送上臨別感言。最后,同學逐一上前接受神父覆手祝福,並從校長手中接過紀念品。(教)  
kjy14a_20230521_f
400400中學文章
中學文章
2023.05.21
喜樂中學 - 文章
夕 陽   不知道大家最喜歡一天中甚麼時段? 我最愛黃昏,有時在日落時經過海邊,就會欣賞到那優美的夕陽,柔和的金黃色搭配上一片橙色的海,多麽的賞心悅目啊! 這片景色慰藉著那些忙碌了一整天的人, 治癒著人們的心靈。有很多人認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縱使夕陽擁有無限的美,一轉眼黑夜已到來,所以很多人不甚喜歡夕陽,而我卻正因此而喜歡夕陽,因為轉瞬即逝才突顯它的珍貴。   正如我們人生一樣。我們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美好的事,如夕陽一樣,它們不會永遠停留,很多人會對這些轉瞬即逝的美好,感到可惜;但當你自怨自艾,埋怨那些轉瞬即逝的美好時,別忘記,時間仍是會向前。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好好珍惜,記住那種感覺,時間並不會為人而停留。若然夕陽會永久停留,人們絕不會發現它的美;並不會察覺它的好。短暫的總是人們所珍惜的、美好的。不知又有多少人能夠好好地珍惜他們生命中的夕陽呢?   蔡沛羲   天主教普照中學  3A  
kjy16_20230521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5.21
天主教鳴遠中學
辦水墨畫展覽 推動中華文化
(本報專題)天主教鳴遠中學的學生,透過認識香港國畫家趙素仲的中國水墨創作,認識中國文化、智慧與藝術的美感,更有學生跟隨趙老師學習中國水墨畫繪畫技巧,並一同於展覽上展出。   該校於4月19日至5月2日與暘谷藝術協會在校內合辦畫展,名為「游於藝——德馨心悅」趙素仲老師作品到校展,展覽設有多個主題展館,包括仙子館及智慧館、香港館、生命館,展出香港國畫家趙素仲多幅作品外,於本年由趙老師任教的十位鳴遠中學學生的作品, 也在該校的「鳴遠藝廊」展出。   該校為推廣中國畫,視覺藝術科科主任彭淬礪老師於3月至4月向景林天主教小學三年級學生,分享趙素仲老師的蘭花作品,並教授學生學習繪畫蘭花,20多幅由小學生繪畫的蘭花作品也於展期中展出。   展覽亦展出上學年初,鳴遠學生在視覺藝術科與地理科跨科協作而成的毛筆畫作品,彭淬礪老師指出,其中中一學生以「我們的厚德」為題,學生從該校位處將軍澳厚德邨的社區,在區內考察及拍照,學習土地利用,以毛筆繪畫他們眼中的社區,「題材正好回應趙老師於四年前與本地學生合辦作品展時,以『欣賞——我們的香港』為題,從國畫筆下畫出眼中的香港。」   彭老師表示,該校近年在視覺藝術科推動中國藝術元素,其中於初中視覺藝術科加入中國藝術評賞,也學習中國繪畫。藉此提升學生藝術潛能與素養。   學生跟隨國畫家繪畫   天主教鳴遠中學是第一所得到趙素仲老師教授國畫評賞及教授國畫筆法的學校,是次共10名中二至中五對視藝或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學生參與。   「趙素仲老師15歲時,從廣州來到香港與家人團聚,當時她是新移民,對香港周遭事物也感到陌生,她以畫抒發感情,說出新移民的心聲⋯⋯」中二學生何小麗於2020年來港定居,她在展覽期間向來賓介紹趙老師於2014年畫下的《望夫石的悽愴》作品時,認為趙老師的作品是她心靈的安慰,她形容來港時剛升上中學,面對文化差異與語言上的困難,需要長時間適應,「我作為新移民,她的作品深深打動著我。」   中五學生譚煒豪有幸在趙老師的指導下與她共同創作,「第一課趙老師教我們畫荷葉,最初我未懂得控制墨水,毛筆畫在畫紙上,墨水也化開,正當以為這是一幅失敗之作,趙老師看到笑一笑,便上前在圖畫上加了數筆,立時把荷葉變成南瓜。」他從國畫師豐富的想像力,明白只要多發揮創意,中國國畫可以變化多端。   另外,令所有學生感受至深,是趙老師在課堂中以學生的名字題句,以及送上刻有學生名字的圖章,煒豪說:「我的名字是譚煒豪,趙老師便以『豪』,送上『豪情傲西風』,意思是豪邁堅強不屈面對困難。老師的勉勵使我十分感動。」   中三學生楊唯德首堂學習國畫時,他所畫的蓮蓬,用色及形態也展現美感,更得到趙老師讚賞,唯獨是他的筆跡被老師批評,當他聽到評語後,便每日練字,「因為繪畫中國畫除了畫功外,字跡也很重要,老師的評語激勵我要寫好中文字。」   中五學生何詩怡及韋心怡均表示,珍惜這次機會,詩怡在學習畫蓮花倒影時,沒想到可以趁著墨水仍未乾透時把畫紙對摺造成倒影效果;心怡練習筆法時,原本畫上葉子卻有如眉毛形狀,她感激老師不斷示範,讓她明白箇中技巧。   展覽期間設公眾導賞,就讀中四的黃德恆是導賞員之一,他說從介紹展品讓他深入認識每件作品帶出的信息,「向公眾人士介紹時,所有作品也有故事, 及畫家當時的心路歷程。」   創作與思念化成生命祝福   在「生命館」展館,展示了趙素仲的《天上人間——我們的往返》書中畫作外,也有去年在該校畢業的劉基新的一系列思念他愛犬的作品。   劉基新幼童時期在廣西成長,五歲時他帶同愛犬遷往外祖父母的家後不久,愛犬不習慣新環境而走失,基新從此 與愛犬失散。「這個是我在中學文憑試視覺藝術科校本評核的作品,原本以我的視覺畫下對牠的思念,後來我看過趙老師『有苦自己知』的作品,反映她對苦的看法後,讓我明白不能只憑自己的視覺看痛苦。」   藉著趙老師的啟發,基新豐富了作品意念,他在作品中換位思考,再畫上從愛犬的視覺的畫作:他把愛犬畫在中央,背後畫有無數的犬隻,以示狗一直忠心地在天上等待與主人重逢,再製作半立體作品,及以立體裝置藝術「神化犬」以示他認為愛犬的轉化,犬隻眼中貼上他的容貌,有如是他兒時的愛犬一直望著主人。他說此經歷至今仍然歷歷在目,不能忘懷,但能夠從藝術的不同角度,記錄他對亡犬的感受。   天主教鳴遠中學袁玉蘭校長表示,藉著一系列推動中國文化藝術的活動,拓展學生藝術領域及提高學生藝術素養, 給予學生接觸國畫家,跟隨大師學習的機會難得,從多元化的學習機會及體驗,發掘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從中國傳統的美麗,培養學生品德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