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中學動態
2023.03.05
喜樂中學-動態
潔心林炳炎中學•50周年校慶聚餐
(本報訊)承蒙天主的保守,潔心林炳炎中學在獅子山下屹立了半個世紀,傳揚天主福音,教育莘莘學子,為社會栽培了無數人才,造福社群。為慶祝潔心林炳炎中學50歲生日,該校舊生為母校舉辦50周年校慶聚餐。
晚會期間,該校校監潘雅惠修女致歡迎辭後,校長劉瑤紅博士分享學校近況和發展,推動學生學會學習、發揮潛能、健康成長;帶領學生與時並進,發展所長。
接著,天主教香港教區秘書長李亮神父領禱和祝福;而潘修女、劉校長陪同李亮神父、譚永明神父、李志源神父、天主教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陳順清及其他嘉賓一起祝酒和切蛋糕,舉杯祝福潔心林炳炎中學生日快樂。
聚餐期間舉辦「最佳服飾獎」,以「金紅開心夜」的穿著主題,每席代表上台行貓步拉票,最後由劉校長選出三甲。另一節目為「金禧同慶」,校長和四位「VIP老師」與各席校友互動答問,揭開該校很多有趣的歷史。
潔心林炳炎中學將承傳天主的旨意,繼續作育英才,讓學校成為滿有恩典和關愛的生命花園。(教)
聖母玫瑰書院•天主教教師日
(本報訊)聖母玫瑰書院宗教教育組早前舉行天主教教師日,一同前往荃灣聖母領報堂朝聖及進行靈修活動。
活動當天,先由聖母領報堂的教友擔任導賞員,介紹聖堂設計及各幅聖畫、聖像的來歷和意義,及帶領參觀聖堂各種設施。此外,導賞員也以教友身份作信仰分享,鼓勵眾人在教育工作上履行福傳的使命。
其後,眾人於聖體小堂進行團體及個人靈修部分,並使用2022年天主教香港教區教師日有關聖保祿宗徒教導弟茂德追求的「六種德行」作為祈禱、靈修及反思的素材。與天主交談後,各人按照過程中的所思所想,結合近期的生活與工作輪流分享,最後一同以祈禱交託給天主。
「聖母領報」就是聖母接受天主召叫的時刻,願意成為耶穌母親。由眾人領洗那刻開始,也就是接受了司祭、先知及君王三項職務。不論在工作上的崗位是否直接與福傳有關,都要記起天主的召叫,以耶穌的行實作為學生的榜樣。(教)
梁式芝書院•舉行聖灰禮儀
(本報訊)梁式芝書院於2月22日舉行聖灰禮儀,該校校監溫國光神父於聖灰瞻禮日的午膳時間,在校內小聖堂內舉行禮儀,為師生施放聖灰。
參禮者除教友師生外,亦有非教友的師生一同參與。當中更有非教友的參禮者表示,可以如其他教友一樣領受聖灰,感到難忘。
溫神父在講道中,提醒參禮者領受聖灰的標記 ,是一份對信仰的見證。在四旬期內更要在生活中實踐勇氣、善良、誠實。
溫神父施放聖灰時再以「你要回頭改過,信從福音!」訓勉參禮者要明認自己的罪過,指出人在生活中容易遇到誘惑,因而犯罪,只有悔改,天主把人們從罪中解放出來,才能獲得自由。
禮儀完結後,學校為每位參禮者預備了麪包作午餐,鼓勵各人以守齋反省自己的生活,善度四旬期,以迎接基督的復活。(教)
聖若瑟英文中學•畢業同學祈禱禮
(本報訊)聖若瑟英文中學早前在禮堂舉行畢業同學祈禱禮,以示對本屆畢業同學的祝福及勉勵。
祈禱禮邀請麥英健神父主禮,禮儀中,麥神父分享了林家謙的歌曲《邊一個發明了encore》,訓勉同學要珍惜身邊好友,與及要珍惜當下。兩位中六學生代表亦從中分享校園生活點滴,感謝學校對他們六年的培育,內容親切而有趣。
席上,中六學生在祭台前獻上燭光,以及中一學生向中六畢業同學獻唱《告別校園時》。最後,由潘永强校長予以同學祝福,為整個禮儀畫上完美的句號。(教)


中學專題
2023.02.19
聖若瑟英文中學
科技與生命教育 彰顯仁愛
(本報專題)「從科技與生命教育,向學生帶出關顧與關愛,培養學生責任心,正好回應校訓『臻於至善、力行仁愛』的精神。」聖若瑟英文中學潘永强校長說,該校近年推動STREAM教育中,也希望提升學生創科的能力,更期望學生在一所天主教的學校裡,從中學習到天主教教育的價值觀。
踏入2023年,是聖若瑟英文中學創校65周年。回想1958年,該校由孫保祿修士創辦,孫修士曾說:「教育的對象是兒童,是青年。他們不僅是學生,同時也是許多父母的愛兒,是國家社會的支柱,更是天主所最寵愛的孩子。我們不僅要他們得到知識,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得到愛、得到天主的愛。」該校多年來一直秉持孫修士的寶訓,配合時代需要,近年推動STREAM教育(科學、科技、宗教、工程、藝術及數學),於本年慶祝創校周年以「銘感主恩典,創科展明天」為主題,潘校長說:「培養在創意科技上創造無限可能時,也帶來天主是愛、生命無限的意義。」
這個無限的可能,正好展現出該校即將新設的Smart Space—— 天花上的燈光形狀呈現infinity,一個無限的標誌。Smart Space將於3月18日慶祝創校65周年的典禮中舉行祝福禮,希望藉著Smart Space為學生提供一個智能及舒適的學習區域,學生在此課室學習創新科技的知識外,場內設有觀賞區,也可用作舉辦AI賽事。
AI課程結合天主教教育
該校於本學年獲選為「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下稱計劃),成為十所領袖學校之一,校方與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及教育學院的團隊協作,在教育、研究和開發人工智能(AI)技術,把AI教育融入課堂,日後推廣至全港學校。聖若瑟英文中學派出兩位任教資訊及通訊科技科的教師參與上述計劃,透過參與教學分享研討會及工作坊等,把AI的教學知識帶到學校。
參與計劃的資訊及通訊科技科主任李天民表示,發展AI課程,培養學生善用資訊科技外,也直接回應天主教教育強調生命教育的重要。他舉例說,在AI教學上關注人工智能道德的考慮,「在現今科技,人工智能愈趨普及,在發展科技時,也要顧及對人的同理心同樣重要。」他期望向學生傳授AI知識的過程中,同時分享箇中意義。
該校由本年起,為中一至中三級的電腦課堂引入AI課程,例如製作AI智能車,學習連接感應器、電機等,在製作中作為編程工具。
事實上,該校近年著重把創科元素注入宗教,例如透過科技來認識校園:校內的聖像、宗教壁畫等旁邊設有二維碼簡介內容;校內網站裝設360度虛擬實境導覽,從網上瀏覽校園,可以見到該校創辦人孫保祿修士與學生的銅像,網上導覽連結孫修士忌辰紀念祈禱會的影片作介紹;操場一帶的馬賽克壁畫展示多個宗教故事,以及詳細介紹校園每個角落。
生態角展示科技與生命
六年前,該校設置「生態角」,正是科技與推動生命的意義的例子,林君謙副校長表示,於初中科學課上設有生態角學習,從中學習不同生物的生態。藉著認識生物學習生命的意義,「學生在照料牠們時難免會經歷死亡,在妥善地照顧牠們時學習如何珍惜生命,及培養責任感。」同學們在生態角至今已照顧逾40種合共80多個爬蟲兩棲類及溫血生物,包括綠雙冠蜥、金頭巨蜥、墨西哥鈍口螈、七彩變色龍、鬃獅蜥、紅腿象龜、粟米蛇、鸚鵡等。
就讀中五的李衍樂與鄧旻肇擔任生態角的組長,兩人表示,生態角可以看到學生善用科技應用外,更懂得尊重及珍惜生命。
生態角內設有用作監測動物的生態,量度溫度、濕度等儀器;也開發專為生態角而設的應用程式,記錄餵食時間、份量等;也定時記錄動物的重量、體型大小等。此外,生態角也裝設了智能家居系統,如在每個飼養箱裝上開關感應器,門戶一旦開啟會亮起紅燈,預防及提示動物走失;校園設有量度風速、溫度及濕度的數據儀器,系統根據數據及資料,調整動物在箱內的氣候情況。
信徒李衍樂認為,參與生態角後學會自律及責任心,「因為人類是大自然的管理者,要負起照顧的責任,每天上學會分配時間去看顧牠們,用心照顧牠們的需要。」他說為生態角設計程式也小心謹慎,例如按生物的增減或從電腦程式中去除錯誤而要更新應用程式時,每次也會複檢,確定程式無誤才更新,他曾經試過寫錯程式,需與老師查找問題直到完全解決為止,「我喜歡寫程式,也喜歡照顧動物,能夠兩者結合是很開心的事情,使我更投入學習。」
「在生態角有句話『生命無等待』,見到動物需要照顧不可以視若無睹,這一刻你不幫助牠,牠有機會因缺乏照顧而死。」鄧旻肇強調,成員各有崗位,負責照顧不同的生物,「但是,只要進入生態角,見到有需要的便會自發作出跟進。」
該校於2021至2024年的學校發展計劃中,以「善用科技資源,發展創科特色」為目標,余藹盈副校長表示, 科技與創新是學與教的其中一項重點項目,為培養學生的創科技能,在校本課程及活動均為學生提供與創科相關的內容。潘永强校長認為,「力行仁愛」,正好在學生善用科技照料動物的過程中體現出來,學生更明白珍惜生命,也懂得妥善管理天主賦予人們的大地及資源,帶出生命教育的精神。(高)


中學動態
2022.12.18
喜樂中學 - 中學動態
元朗天主教中學 • 參與國際飛鏢錦標賽
(本報訊)元朗天主教中學早前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展貿廳參與「第16屆ADA國際飛鏢錦標賽」,奪得中學組及青少年U16個人賽多個得獎項(圖)。
ADA國際飛鏢錦標賽由亞洲飛鏢協會主辦,比賽吸引逾900名本地選手參與。元朗天主教中學共17人參賽,他們以兩個月時間備戰,其中「元天A隊」獲中學校際四人隊際賽季軍、「元天B、C及D隊」獲得中學校際四人隊際賽第五名,以及中五級盧采喬與中四級曾晉滔獲青少年U16個人賽首8名。
藉著比賽中互相扶持,各隊員於每場比賽後檢討得失,以在下一次比賽中提升自己的臨場表現,不斷進步。(教)
聖若瑟英文中學宗教週義賣
(本報訊)聖若瑟英文中學早前舉行兩天的宗教週義賣活動,為香港明愛籌款。
籌款活動於午膳時段在校內的孫保祿修士紀念堂舉行。現場售賣由老師及學生製作的各式各樣美食及精品,並設有攝影角(圖),吸引大批師生爭相解囊。
此外,午間宗教音樂會亦同步進行,將本已熾熱的氣氛推至極致。
宗教週義賣活動不但為聖若瑟大家庭帶來歡樂,更將愛心惠及社區:兩天義賣活動共籌得超過1萬7千多港元善款。所得款項將不扣除成本,全數撥捐香港明愛以作慈善用途。(教)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融合教育週
(本報訊)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西崇活力隊」於12月18日在西貢碼頭海濱市集舉行,學生為社區人士介紹17套生命動畫,向香港社區發送幸福正能量。
早前該校舉辦一系列與共融相關的活動(圖),例如「西崇活力隊」參加「和富基金──簡心活創新資助計劃」,並以「快活心.快活人.幸福能量之旅」為題撰寫計劃書,成功入圍。
計劃亦包括在暑假舉辦了五天的「生命動畫師」電腦動畫及主題性的正向教育,讓同學們提升對「抗逆力」及「衝突處理」的認識。動畫內容包括親情、尊重別人等信息。
此外,該校於各班舉行「生命動畫讚LIKE欣賞大會」,讓參加者分享自己創作的動畫短片,同學藉著給予LIKE,學習從正面的角度出發,多欣賞他人的優點、付出和努力,一起培養成就感和投入感,產生更多正向情緒。
計劃亦推行五個核心的正向價值觀,一連四天的校內攤位,以「打走壞心情怪獸」、「尋找幸福能量」、「情緒解難小骰子」、「解決衝突五部曲」及「畫出好心情」等作為主題。(教)


中學專題
2022.12.09
天主教新民書院
心靈教育培養正向價值 共建關愛社區
(本報專題)各位青年人,你們有沒有懷著希望與期盼,靜候耶穌基督的來臨?踏入將臨期第三主日,也是喜樂主日,眾人在期待聖誕節的歡樂氣氛時,天主教新民書院的學生,走到油蔴地一帶, 接觸區內的貧苦者,學生面露微笑,向對方問好, 送上飯盒,也送贈小禮物。學生透過心靈教育的培育,懷著同理心,身同感受地關顧鄰人,學習到關懷弱小,施以援手的精神,正好回應耶穌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瑪廿五35)
「當學生能夠覺察自己的能力,擴展至周遭的人和事物,從中培育學生的同埋心,覺察社會的需要,以憐憫的心腸幫助別人。」負責推動心靈教育的李翎鋒老師說,該校由去年10月推行心靈教育, 培育學生「正向生命價值,共建關愛社區」,計劃由天主教新民書院發起,聯同七所教區中學一起參與,得到優質教育基金成功撥款約96萬港元,讓八所學校推動心靈教育。
參與學校分別是天主教新民書院、聖若瑟英文中學、荔景天主教中學、屯門天主教中學、聖芳濟各書院、天主教伍華中學、高主教書院,以及聖安當女書院。上述計劃至本年12月底結束,並於本月底分別以「人生規劃」及「共建關愛社區」兩個主題進行成果分享會。
天主教新民書院以「共建關愛社區」為題,向學生推動心靈教育,校長吳華彪指出,心靈教育結合關社,培養學生建立正向生命價值,繼而貢獻個人能力,共建關愛社區,關懷身邊的人。
該校於上學年以中一級為心靈教育與關社的學習對象,學生於倫理與宗教科完成心靈札記,上學期以「自我覺察的培養」;下學期以「貢獻自己的體驗」為另一主題。本學年該校把心靈教育推展至全校參與,包括每天早會由心靈大使帶領同學敲磬,並進行靜觀呼吸以安定心靈,準備一天的學習;也在恆常的社會服務中學習實踐心靈教育等。
心靈教育融入社會服務
大約60位學生及其家人,製作共100個福袋及乾花卡,送給在油蔴地廟街的坊眾。他們參與心靈教育計劃的親子社區服務,家長與學生在服務前先在校內練習靜觀,然後才開始製作乾花卡。家長和子女一起把乾花拼貼在卡上,也一起構思祝福字句, 代表學校向外傳遞的心意:學生親手寫上「天主教新民書院祝你生活愉快!」同時附上聖經短句作福傳。中三學生陳栢深指出,是次首次邀請母親和弟弟一起參與做手工, 把心意送給他人,他喜見能在活動中享受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家長校董暨家教會主席吳志伻與就讀中三的兒子一起參與親子社區服務,對他而言是一個嶄新經驗,「與兒子一起製作(心意卡)時,大家也感受到溫暖和愛的感覺。」他說平日多顧慮孩子的學業事宜,學校為家長提供的心靈教育及服務的活動,讓他與兒子有更多機會相聚。
參與親子社區服務的學生,走到廟街的其中一棟唐樓閣樓,踏上陡斜及狹窄的樓梯,抵達由獻主會胡頌恆(John Wotherspoon)神父有份在Mercy HK開設的「耶穌醫生中心」,學生從胡神父的分享中了解到,這個細小的空間,服務不同需要援助的人:因確診新冠肺炎而被僱主趕出家門的外籍女傭;新來港的婦女及其子女;患重病的;染上毒癮的人等等。學生從神父在廟街服務的心志,感到十分震撼。
中二生朱耀舜認為要放下身段進行服務,「派送物資時不用害怕骯髒,也不要因幫助他人而有一份高人一等的心態。」天主教徒中四生許廣鴻表示,信仰教他明白幫助有需要的人的重要,他從校內的心靈教育培養同理心,更體察外傭離鄉背井被人遺棄的痛苦,也對於胡神父在他人最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而感動。
吳華彪校長表示,學生的分享反映他們以「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心態去服務鄰人;李翎鋒老師欣賞學生懷著卑微及微末心的僕人身份參與服務,正好帶出心靈教育中,培養學生懷著同理心關顧周遭事物。
負責家教會的劉世育老師指出,藉著活動讓學生明白「勿以善小而不為」,提醒學生不要看輕自己的能力,或以為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無心參與,從而鼓勵學生主動服務及關愛社區。
學習靜觀 平定心神
「邀請大家調整坐姿,身體脊椎不靠在椅背,臂部佔座位的三分之一,雙腳平放在地面,雙手放鬆放於大腿上,保持頭、頸、背部成一直線⋯⋯身體放鬆⋯⋯閉上眼睛或把眼簾自然垂下,現在將以三下鐘聲開始今次的呼吸練習。」心靈大使中二級學生陳晞朗帶領眾人進行靜觀呼吸練習,他中一時自薦成為心靈大使,協助教師在早禱帶領學生靜默,「每次服務很有意義,同時也使我的心情得以舒緩。」
另一心靈大使中二生林浩蕎熱衷參與社會服務,去年在老師推薦下成為心靈大使,她說藉著接受心靈教育的培訓,同時把服務融入於心靈教育中,遇有壓力時便善用所學讓自己放鬆,也會把當中的好處與同學分享,這一切令她感到饒有意義。
陳兆雄副校長表示,每次服務時學生一起祈禱,靈修元素能幫助學生成長,更懂得以同理心看待社會。
吳華彪校長指出,選擇由初中生開始推展心靈教育,正是「把一粒種籽放在同學的內心,學生有能力幫助他人的感受,可以為他們帶來滿足感,日後或會把經驗向外傳揚, 延續服務精神。」此正好回應該校主保聖人聖紐曼樞機(John Henry Newman)常強調,不要等待自己最好的時刻才發揮所長,應把握現在,盡力去服務他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