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0423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4.23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軟餐2.0 讓長者食得有尊嚴
(本報專題)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中三級學生,運用科學知識研發出不同款式的長者軟餐,為有吞嚥困難的長者重拾美食的滋味。該校校長何應翰指出,軟餐教育帶出明愛「以愛服務、締造希望」的理念,「當學生擁有正面價值觀的態度,懷著服侍社會,以及敬主愛人的心態,藉此帶動知識與能力的發展,發揮愛的精神,自然會用心學習。」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於3月30日慶祝35 周年校慶,舉行STEAM教育公開課,當中展示學校於兩年前已推出的「食得有尊嚴之軟餐」系列,從科技與科學等教育,分享長者軟餐飲食的發展。該校早於2021學年,推出「食得有尊嚴之軟餐1.0」,在中三科帶出食物營養課題,學生從認識軟餐了解長者的飲食需要,從人文關懷的幅度,帶出敬老與服務精神。   本學年,該校推出「食得有尊嚴之軟餐2.0」,同樣為中三級學生從軟餐學習進行跨科學習,當中涉及生活與社會科、科學科、數學科,以及創新科技科。於3月30日舉行的公開課上,多位學生參與體驗課,展示不同的樂齡科技軟餐作品,學生善用創新科技製作專為軟餐而設的食物模具,重塑食物形貌,使外觀更吸引,吸引長者進食;也運用數學、生活與社會和科學科作探究, 從研究烹調食物的軟硬度及黏稠度,使長者吃得滋味又健康;亦由學生示範製作朱古力蛋糕軟餐及蘿蔔糕軟餐等。   反覆實驗研發軟餐   要測試市面上的點心軟餐是否適合吞咽困難的長者,學生透過實驗,反覆測試食物中的軟硬度及黏稠度,有學生嘗試把軟餐放入試管裡,在試管加入水測試食物的黏稠度;也有學生在測試牛肉球軟餐時,以不同重量的食材、水,再放入相等分量的塑形粉, 用針筒抽出軟餐,再放上斜板,進行計時, 從中觀察食物下滑的速度,記錄出哪一份軟餐最適合吞咽困難的人士食用。   「我們認為適合吞嚥困難人士的軟餐,最重要是食物的黏稠度,故此是次實驗是以測試黏稠度。」中三學生李樂天於公開課上匯報時說,他與另外五位組員: 江梓聰、何佳慧、陸妍霈、王雯鈮及何卓陽均指出,在比較下,發現軟餐的滑落速度愈慢,黏稠度愈黏,相反滑落速度快,長者或有吞嚥困難人士進食時,有機會因食品太稀容易氣哽,俗稱「嗆親」。   學生何卓陽表示,從不同成分的軟餐,發現製作牛肉球軟餐的比例, 食材及水分應為一比一才能符合實驗結果; 此外,實驗過程中直接把食材測試,不用加入水分以防止食品變質。六位同學均表示, 藉著生活與社會科了解長者飲食的情況,進行測試了解食物的安全性時,更會顧及長者的需要,組員陸妍霈表示,研發軟餐過程中她學習更多數學知識,當中透過學習中五級「線性規劃」課程,計算軟餐的營養價值。   自製軟餐模具   另外,四名中三學生黎鍵樺、羅詠雯、何遨璇及周子恩透過創新科技科學習3D打印技術,製作出矽膠及真空吸塑等多款軟餐模具,他們運用Blender應用程式進行3D 模具設計,再用上食品級硅胶製成模具,設計成像真度甚高的食物:雞脾、海蔘、冬菇、蝦、西蘭花等食物塑型。   黎鍵樺同學表示,善用應用程式模擬食物的形狀外,亦可以做出食物深淺紋理及顏色的效果,他認為是次學習具備社會服務的幅度,饒富意義,「可以幫助吞嚥困難的長者還原食物形狀,引起食慾,不用只進食糊餐般乏味。」何遨璇同學亦指出,當知道長者能夠食得開心,令她更會用心研發軟餐模具,以關心長者的飲食需要。   周子恩同學關注長者飲食安全問題,患有吞嚥困難的人士,其口腔及咽喉肌肉或會退化,即使只吃粥或糊餐等食物,也有機會難以吞嚥,出現氣哽風險,她指出,以模具塑型出來的軟餐食物,軟硬度及黏稠度適中,有助保障長者安全飲食。   推動樂齡科技服務社群   副校長陳立禮指出,校方六年前透過STEAM社區支援服務開展創科護老的需要,其中與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協作;與專門為咀嚼及吞嚥困難人士提供飲食資訊的社會企業「軟餐俠」合作,運用食物科學改善長者膳食;2021年曾舉辦「賽馬會STEM自主學習計劃公開課」推動STEAM 教育等。他期望藉著為學生提供教學與應用學習的機遇,為學生提供生涯規劃,有效提升學習興趣。   何應翰校長喜見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 「學生能夠善用化學及科技的原理,例如把燒賣打碎, 從新凝固燒賣的模樣,入口品嘗可以即融,使長者能夠如常飲茶,學生能以同理心顧及長者需要,主動學習的精神便由此而起。」他認為教育學生以其能力幫助社群,正好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最佳方法。(高)  
kjy16_20230205_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2.05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
樂齡科技 幫助長者 長幼共融
(本報專題)被稱為青年慈父的鮑思高神父常強調,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陪伴與臨在於青年之中,以認清青年的需要,在成長中加以引導,有所發展。由慈幼會創辦的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的教師秉承鮑聖的教導,在教學以外經常陪伴學生,從而讓學生學懂陪伴及關心有需要的人。該校早前在校園內設立「希耆」樂齡科技應用學習中心(下稱「希耆」),培養學生學習科技教育,同時關顧長者的生活需要,以應對本港人口老化的問題。   「祖母已年邁,常聽不清楚,也容易善忘,有時會忘記關水喉,服藥也要家人提醒,現在學校研發的關掉水掣裝置,相信能顧及長者的家居安全。」在該校就讀中二的歐鈞昊慶幸自己與祖父母同住,能照顧其生活需要,但是社區上有不少獨居長者乏人照料,他憂慮他們在家中遇上意外難以求助, 他作為該校樂齡科技應用學習中心的服務大使,希望向長者提倡智能家居生活,確保長者在家居安全的環境下,活得安全又開心。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155萬港元,剛於去年12月底成立「希耆」樂齡科技應用學習中心,中心引入實境式學習體驗,設有「長者生活模擬體驗區」,模擬實景的家居環境,在客廳、廚房、睡房和洗手間等設置不同的「IoT」智能裝置,例如燃氣感應器、提示關掉水掣的裝置、空氣質素感應器、睡眠監測帶,以及在洗水間設有緊急按鈕等,校方邀請區內長者在體驗區模擬在家生活,學生藉此與長者交流,向長者教授智能家居裝置的應用,進行實境學習。   希耆:為長者和學生帶來希望 樂齡科技應用學習中心名為「希耆」, 喻意是配合現今科技發展,鼓勵學生進行創意發明,為長者帶來希望;學生藉著與長者交流,從中了解長者過去的人生經驗,達致長幼共融,中心給長者和學生帶來希望。   該校科學及科技學習領域統籌主任黃瑋俊表示,該學習中心讓學生動手為長者進行設計,提升學生學習動機,「達至Value in Action,以行動實踐價值。」他又指出,學生把學習活動連結到社區,有助培養價值觀,學生透過硬件(Hardware)的實景學習平台應用所學;透過軟件(Software)的設計學習活動及校本課程配合硬件使用,以及心件(Soulware)藉著老師陪件,鼓勵學生參與,提升學習潛能。   該校宗教科科主任陳嘉駿指出,學生學習S T EM之餘,也學習靈性教育,該校以「心件」作為學習方向,藉此帶出天主教教育價值的生命教育,幫助學生接觸在區內的長者,「天主創造人,每人也有價值,也是肖似天主。慈幼會教育強調陪伴青年,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校內陪伴學生成長,也希望學生學習陪伴長者,展現人與人之間的關懷。」   長者用家分享需要 已退休15年的長者張偉根(根叔)過去與太太一直熱衷參與「慈幼會伍少梅中學長者學苑」,他也應學校的邀請,早於「希耆」開幕前,與太太結伴到「長者生活模擬體驗區」試用裝置,根叔認為這些智能家居裝置解決一般長者面對健忘的問題,「忘記關水掣有關掉水制裝置;煲水後忘記把爐火關掉而冒煙,有煙霧感應器;年長後我的嗅覺變得不敏感,也有偵測煤氣氣體的煤氣感應器。」   「遇有問題,手機的家居智能裝置應用程式會立刻響鬧或震動,提示我偵測到家居有危險的地方,保障家居安全。」根叔坦言,過去認為自己與科技遙不可及,「在學生的幫助下,原來我也可以應用科技,與生活息息相關。」   中二學生周永康平日在學校的社區經常見到長者在區內流連,周永康亦是樂齡科技應用學習中心的服務大使,早前曾跟隨校方到安老院舍了解長者的生活,他表示因著參與長者智能家居設計,提升了學習興趣。   負責該校長者學苑的譚超羣老師指出,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及早讓學生了解社會人口結構的轉變,「透過STEM設計針對長者需要,正好回應將來在商業社會上重要的市場及需求。」   為初中生設置STEM課程 該校由下學期開始,為中一至中三學生在「希耆」提供不同的STEM課程(綜合科學科、電腦科、設計與科技科及數學科 ), 包括進行產品設計專題研習,中一生設計智能時鐘;中二年級設計智能空氣探測機;中三同學設計智能遙控,藉著各項設計改善長者起居生活。高中的設計與應用科技科選修科,也會在樂齡科技應用學習中心中學習創意發明。   對於樂齡科技應用學習中心的應用, 黃瑋俊主任認為可以更多元化,他舉例,學校正開展研發「人體姿勢偵測器」,以AI (人工智能)偵測及分析長者在家居的活動情況,一旦不慎跌倒,透過AI裝置可以根據長者的姿勢作出評估,若果長者在同一位置一直沒有移動,按數據分析把信息聯繫至長者所屬的老人中心,以作出進一步援助;在中心研發的睡眠監測帶,把監測帶放在床上,長者睡覺時便可以直接偵測心跳及呼吸速率,長期記錄以了解長者睡眠健康狀況; 體驗區也關注長者的身體狀況,例如當天的空氣質素差,空氣質素感應器的空氣品質指數到達某一水平,便會自動開啟空氣清新機作過濾。   該校秉承慈幼會辦學理念: 培養學生成為良好公民、熱心教友,陳嘉駿主任指出,即使學生大多為非教友,也希望從不同的學習上讓學生關心社會。(高)  
kjy15_20210627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06.25
天主教培聖中學 免提追蹤買餸車 長者買餸好輕鬆
日本漫畫有「隨意門」可以讓你通往任何地方,或使用「縮小燈」使龐大的物件變小以便攜帶。這些工具相信都是住在鄉郊的長者想擁有的。天主教培聖中學四名學生近日為鄉郊長者研發出一部「免提追蹤買餸車」,組長莫晉滈指出,買餸車設紅外線偵測功能,可自動跟著主人的方向前行,讓主人購物後不用手拿重重的餸菜回家。 「在手柄旁邊按開關掣,紅外線隨即鎖定買餸車主人的方位,當主人行入街市,買餸車便緊隨其後。再按掣停止自動追蹤功能,聽到聲響,便代表已轉換為手動模式。」組員冼正示範如何使用買餸車的追蹤功能時說。 這部科技產品由天主教培聖中學四位中三學生設計及製作,能夠以紅外線追蹤0.5米內的東西。鋁質車廂載重10公斤,分為上下層,上層為開放式設計,下層設保溫功能可放置急凍食品,可連續使用5小時或相當於行走20公里。 為鄉居長者設計科技產品 天主教培聖中學早前派出兩支隊伍參加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舉辦的「拾步鄉居共建鄉郊STEM設計比賽」,與屯門及元朗區內其他六間中學比試,製作出適合鄉郊長者使用的樂齡科技產品,以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在12支參賽隊伍中,免提追蹤買餸車獲冠軍和「最受歡迎齡活大獎」,而由另外四名中四生組隊研發的「輔助上落購物車」獲季軍。賽前學生先到嶺南大學接受STEM培訓,也到訪住在鄉郊的長者,了解他們的生活及需要,再設計及製作適合長者使用的科技產品。 學生探訪元朗攸潭尾村居民時,發現前往該村的公共交通工具不多,班次疏落,長者在村口下車後仍要步行一段距離才到家門, 十分不便。學生朱兆邦說,他們曾想過設計免提行李,但後來想到長者常要外出買餸,便提議為他們設計一款具自動追蹤功能的免提買餸車。 為了解買餸車的載重量,他們專程前往天水圍區的街市收集資料,量度途人已裝滿餸菜的手推車的重量;回校後他們再繪畫設計圖,製作車身時學習立體打印技術,打印出一件半圓形模具,接連手柄與載餸箱,當中學生要親手用卡尺和電鑽等工具製作買餸車。 學生冼正說,這次比賽令他對數學更感興趣,因為數學幫助他更容易掌握量度和立體打印的原理;另一組員鍾日軒則指出,這次獲獎為他帶來鼓勵和滿足感,而在學習設計科技產品的同時也希望能惠及他人,幫助長者改善生活質素。 得獎隊伍計劃改良這部「免提追蹤買餸車」, 或考慮與季軍作品「輔助上落購物車」合併,以引入輔助爬樓梯的功能。校方期望日後能與商界合作,開發有關產品。 該校校長郭富華指出,科技教育同樣可以培養學生去幫助別人,例如是透過探究與專題研習幫助長者改善生活,這也回應了學校近兩個學年向學生提倡愛德的天主教教育價值,以科研惠及社群的目標。(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