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30219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2.19
獻主會溥仁小學
以生命影響生命
(本報專題)花開花落乃自然現象,落葉、枯花掉在地上便再也沒有價值?獻主會溥仁小學教授視藝科的李韻璇主任在校內推行「生命教育—— 『植』得人生」計劃,帶領學生在春、夏、秋、冬四個不同季節遊覽校園,運用多感觀方法感受花草樹木在四季的變化,再進行視藝創作,期望以植物的生命周期,讓學生體會人類生老病死的階段,學會欣賞萬物的生命。   李主任早前憑著這視藝計劃,在香港美術教育協會舉辦的「視覺藝術教師表揚計劃2022」中獲得優異表現獎。   樹葉的第二次生命 「我一至五年級上學時,每天都會經過位於學校正門兩側的大樹,它們就像母親一樣守護著我的成長。」六年級學生鄭子壕憶述校園四周的植物時,表示最難忘這兩棵大樹,它們雖然處於校舍外,但枝葉茂密,樹蔭遮蓋校內跑道,守護著溥仁小學每一位學生。   可惜,其中一棵大樹因為安全理由, 於去年被砍伐,使子壕感到傷心。但在視藝課中,跟著老師探索四周,看著植物在四季的變化,子壕明白到「樹葉落地後, 也可以有第二次的生命。」他在老師帶領下,撿起校園內的樹葉,進行視藝創作,學會欣賞它們的生命,也提醒自己在生活中偶遇挫折,也不要氣餒, 再次努力,便能重新挑戰。   「春天和夏天時,小鳥在樹上唱歌;秋、冬天時,樹葉掉滿一地。」子壕描述他留意到的大自然變化。其中,在夏天的視藝活動中,觀察百花盛放的情境後,他繪畫出向日葵,象徵生命與活力, 寄望同學凡事保持正向態度;他也會像花朵上的蜜蜂努力學習,將來回饋社會。   多感觀感受大自然 珍惜生命 在遊覽校園時,學生以多感觀方式感受大自然,六年級學生汪逸朗觀察植物的形狀與大小;嗅到清新的香味;聽到風吹過樹葉及小鳥歌唱的聲音;觸摸植物的質感,這是一場五感盛宴。   喜愛視藝創作的逸朗跟隨教師,以植物進行視藝創作後,獲得了不少創作靈感。他早前便以動植物為主題作畫,參加比賽並獲得獎項。他希望透過畫作,提醒更多人「珍惜花、草及其他生命,一起愛護大自然。」   六年級學生黃以可則在遊覽校園時,觀察樹葉在四季下的色澤變化。在秋天時,她用不同形狀及質感的落葉為舞者拼貼出一件漂亮的舞衣,再選取較幼小的樹葉為舞者加上舞蹈棒,「原來用落葉,也可創作一幅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黃以可之前曾參加舞蹈比賽並獲得亞軍,她體會到比賽需要努力,才能有成果,「這就像畫作一樣,也要努力的拼砌才能完成,所以畫作上也寫有『No pain no gain』(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觀賞四季變化 認識生老病死 李韻璇主任表示,為了配合學校去年度的關注事項及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的「生命」,而設計出「生命教育——『植』得人生」計劃。身為初級花藝師的她指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觸到植物,所以期望藉此計劃,以生命影響生命,並讓學生認識到萬物皆是由天主創造。   李主任提到,學生在新冠疫情下難以外出參觀,有些學生更要面對親友突然患病離世,「校園內的植物是無聲的教具,它們的生命也能啟發同學,透過植物在四季的變化,認識生老病死。」   校長余詩慧表示,學校四周有著不同植物,操場旁更設有「魚菜共生」區域,種植了小番茄、生菜等,「這計劃讓學生體會到在校園內的生命力,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結合。」   此外,余校長提到,學校本學年的關注事項為「家庭」,視藝活動中也會加入家庭元素,「希望把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連貫在學生的六年小學生涯中,讓他們學會愛主、愛人、愛大地。」   李主任堅信「今天為學生埋下藝術種子,他日成為學生創意的泉源,綻放生命的色彩」,她希望學生能發展潛能, 發揮各自的才幹。(吳)  
kjy01_20221106 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11.06
獻主會溥仁小學
V+正向星期一
(本報專題)「搖一搖心靈樽,一隻手放在心口,一隻手放在肚子,閉上眼睛,感受自己的呼吸、心跳。」獻主會溥仁小學三年級學生歐青琳形容靜觀的過程。閉上眼大概五分鐘後,青琳聽到「叮」一聲,睜開眼睛,看到心靈樽內的閃粉已沉澱,「我的心情也變得平靜,所有煩惱都消失了。」   獻主會溥仁小學本學年開始推行「V+正向星期一」活動,逢星期一的最後兩節課為學生安排不同活動。這計劃以中華文化為主幹,加入生命教育、媒體資訊素養教育、公民教育等元素,讓學生建立正向的價值觀,幫助他們發展潛能,並促進全人發展。   歐青琳在「V+正向星期一」活動中,製作了心靈樽;並由11月開始,她每天都會携帶心靈樽上學,在早會進行靜觀活動時使用。   多元化活動   「V+正向星期一」的名稱來自「價值觀教育」,當中「V」代表「Value」(價值),而「+」除了有正向的意思(Positive),「+」的英文「Add」與「Education」的首音節同音,所以也有教育的含意。   這個課程計劃包含多元化的活動,例如:中華文化活動、靜觀活動、義工服務、生涯規劃活動;亦會教導學生動手製作心靈樽、編織正向花環等,培養學生正向價值觀。學生於每一個活動後,會在「V+正向紀錄冊」中,記錄每一個課堂的學習重點,反思及深化知識與概念。   認識吸煙的壞處與家人、朋友分享正確信息   自本年9月開學起,學校已與多個機構合作,為學生安排「中國旗幟面面觀」、「抗煙講座及劇場」、「靜觀心靈樽活動」及「編織正向花環」等。   三年級學生李嘉欣表示,「抗煙講座及劇場」給她感受最為深刻,「我的外公因為經常吸煙,最終肺癌離世,吸煙真的對身體有很多影響。」所以,當嘉欣看到劇中的角色因為吸煙而影響身體健康,經常咳嗽,最終被超人拯救, 「這劇場十分刺激。」   嘉欣亦表示,這項活動讓她與同學了解更多吸煙的禍處,「我之後也有與父母和街坊分享這信息,希望可以叫人不再吸煙。」   抒發升中壓力 保持正向 克服困難   六年級學生鄭子壕從編織正向花環中,抒發了自己準備升上中學及考試的壓力。「把繩子的一端貼在圓形卡紙上,便可以自由發揮編織不同圖案。」子壕形容在編織的過程中,慢慢放下生活的壓力,學懂保持正向面對生活的難題。   子壕在正向花環上,寫上「善良」、「上進」、「外向」等正向字句,並把花環掛在家中的大門上,「每天上學、放學都見到,帶給我繼續前進的力量。」子壕希望把這份力量與更多人分享,他編織了正向花環,送給家人、朋友及鄰居,「我告訴他們只要保持正向心態,便能克服所有困難。」   實踐愛主愛人的精神   負責「V+正向星期一」的李韻璇主任補充,學生在編織花環時,也涉及靜觀的元素;而學生的作品會在走廊中展出, 延續校園內的正向氣氛,「這計劃鼓勵學生透過活動,去實踐並培養他們的價值觀。」她表示學生進行活動後,更會與家人分享所學知識,把正向觀念帶回家中。   「我們著重體驗式的活動,希望小朋友擁有正向、正確的價值觀。」校長余詩慧提到,「V+正向星期一」亦包括義工服務,「學生需要親身參與,了解長者、社區的需要。這項活動除了呼應天主教教育的五大核心價值,也彰獻校訓『愛主愛人』的精神。」(吳)  
kjy07_20221009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小學
2022.10.09
獻主會溥仁小學
葉蕙蕎善用塔冷通 繪出美麗的世界
現年8歲的葉蕙蕎由5歲開始,已連續三年獲得梵蒂岡藝術賽的獎項。她自3歲開始學習繪畫,五年間參與超過150個本地及海外繪畫比賽,不時藉繪畫寫下生活逸事,現就讀主日學的蕙蕎,將於明年與媽媽及妹妹一起領洗,天主賜予她繪畫的才能,她亦認為藝術帶來的最大樂趣是, 「可以創作我的世界!」   葉蕙蕎現時就讀獻主會溥仁小學三年級,首次參加由梵蒂岡舉辦的藝術比賽「Vatic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時仍就讀幼稚園高班,她的聖父、聖子和聖神畫作榮獲冠軍,作品中天主的左手拿著藍色球狀物件,她說是地球, 「天父把地球縮小了,所以能清楚看見整個世界!」   繪本創作 善用天主的恩寵與才能   蕙蕎由小學一年級起, 開始創作繪本故事,至今寫下10本繪本,其中她把在主日學所學的信仰知識繪畫出來,完成了她首本以宗教為題材的繪本《聖經故事》,她在繪本中說: 「天主教我愛主愛人,我希望把祝福送給大家。」內容包括講述天主創造世界、諾厄方舟、聖母領報等多個聖經故事。   葉蕙蕎剛在去年及今年,也在梵蒂岡的藝術比賽中獲得亞軍,她的作品是三位天使陪伴耶穌聖嬰,她解釋為何若瑟與瑪利亞沒有在畫中:「若瑟和瑪利亞正外出找食物, 三位天使在耶穌身旁保護他。」另一作品是小耶穌在馬槽出生,她希望藉此帶出生命的喜悅。 蕙蕎的母親在女兒一歲時發現她很喜歡畫畫,葉太說:「儘管蕙蕎嬰孩時只是拿著蠟筆亂塗一番,但已見到她運用的顏色配搭十分豐富,直到她三歲開始學繪畫,作品永遠是色彩繽紛的。」   葉太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出現,蕙蕎剛升上小一,當時疫情反覆,她只能夠在家學習,葉太有見女兒熱愛繪畫,便提議女兒透過繪本寫作以充實時間,怎料一畫便愛上,蕙蕎的妹妹芍蕎也一同參與。她將每部作品印製約50本「限量版」,送給校監、校長和老師閱讀欣賞。   蕙蕎亦有記下她第一年入讀溥仁小學的校園生活,她以色彩繽紛的顏色筆,分享在學校所見所聞,「學校的顏色像彩虹,十分漂亮。門前有兩棵大樹,樹上會掉下紅色的果實⋯⋯」她細緻地描繪在疫情下參與的第一個網上直播開學禮,同學和班主任也戴上口罩一起合照,在她筆下,每人即使戴上口罩,也展現歡顏,蕙蕎說: 「因為每人也是快樂的。」她的大部分作品也提醒讀者「不要捉錯字,不要捉文法」, 只希望各人細心欣賞她的記錄,「這些也是我成長時的精彩回憶。」   鼓勵兒童體驗式學習   溥仁小學校長余詩慧指出,學校一直重視學生創作的機會,從蕙蕎的作品看到孩子的好奇心,校方也時常從教學中給予學生觀察與探索的機會,例如蕙蕎曾參與活化社區的壁畫創作,在繪畫前先認識社區,有助提升創作靈感。   本年蕙蕎在校方安排下,與手寫小巴牌工藝書法家麥錦生合作,創作一幅結合傳統工藝和藝術的「科技藝術NFT」作品,蕙蕎花上兩個月時間,負責畫下單車、柔道、乒乓球、劍擊及游泳的香港運動員。余校長說, 校外活動有助發掘兒童的潛能,「體驗式的學習活動,燃起學生的創作潛能。」   「我手繪我心」反映出蕙蕎的繪畫天份,她的母親經常鼓勵女兒多閱讀書籍,不論是中英文繪本圖書、中國神話,或是奇幻文學系列等她也喜歡。葉太表示,讓女兒自由發揮,「我只是幫助她整理內容,再寫成繪本,記下兒時經歷的珍貴回憶。」(高)
kjy12_20220522_fade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2.05.22
喜樂小學/中學-動態
獻主會溥仁小學•聖母月宗教培育活動   (本報訊)獻主會溥仁小學在4月27日舉辦宗教培育活動:「認識教會之母.書法靈修」,讓參加者認識聖母芳表外,更透過書法這一種中國傳統文化去學習靜修。活動邀請聖保祿女修會屈淑美修女擔任神師。   當日活動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介紹聖母的芳表——謙遜的典範。屈修女首先介紹如何透過天主教教育的五大核心價值去培養學生各種的美德行為:謙遜、忠誠、勤力及純樸。   她透過德蘭修女幫助弱小的故事來解釋「謙遜」的意思。有一次德蘭修女經過一間商店時,男店員以惡言辱罵她。但修女沒有畏懼, 還繼續詢問店員有沒有多餘的物資可以捐出幫助窮人。屈修女指出, 德蘭修女用行動實踐天主的旨意,幫助最弱小的弟兄,這份信德及謙遜的芳表,值得各人尊敬和學習。   另外,屈修女解釋教會聖母瞻禮誕生的意義,並教導參加者如何做到恭敬聖母——1.效法聖母謙遜德行;2.聖母是人類的母親,我們應當把她作為自己的母親一樣孝順;3.以玫瑰經及每天求恩祈禱。之後屈修女帶領參加者一同誦唸聖母經, 提醒他們要在生活上多向聖母祈求及頌讚。   活動的第二部份是書法靈修,目的是放下執著及掛慮,以輕鬆的心情活在當下。屈修女利用書法影片,一邊介紹毛筆書法,一邊提醒老師留意影片中的「筆鋒」。   她指出利用書法抄經,最重要是做到「眼到. 心到.手到」,當人做到心靈合一,便會由聖神帶領,與主相遇,達到「書法靈修」的效果。(喜)   德貞女子中學•「感恩•有你」計劃   (本報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學生長時間進行網上課堂學習,身心健康同樣受到影響。為此,德貞女子中學舉辦「感恩.有你」計劃,藉計劃培養學生感恩之心,常懷感恩的態度面對外在環境, 將天主的愛傳遞給社會各界人士,實踐愛德的精神。   「感恩.有你」計劃內容,包括在學校網頁新增「感恩.有你」項目,向全校師生徵集心意卡,以表達師生在抗疫期間希望感謝的對象,向外輸出正能量,同時培養學生感恩之心;亦透過故事、短片分享以滋潤學生的心靈。校方期望藉此培養學生的正向思維,增强學生的抗逆能力,促進精神健康,讓心靈上得到滋潤,亦能讓學生展現才華。   此外,該校為關顧中六學生的心靈健康,早前向老師徵集心意卡及打氣卡,並製作成短片,藉此鼓勵及支持今屆DSE考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