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21002_fade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09.30
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STREAM嘉年華
(本報專題)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早前舉行「聖伯多祿STREAM嘉年華」,歡迎幼稚園學生及家長參加。當天活動內容豐富,有攤位遊戲,也有STEM、環保及視藝工作坊,寓學習於遊戲,小朋友都玩得不亦樂乎。六年級學生姚柏迪在嘉年華中擔任服務生,在STEM工作坊中教授參加者製作「爬樹小熊貓」模型,「我教他們用木塊及繩子製作模型,他們從中學習到摩擦力的原理;見到他們成功製作模型,我也有滿足感。」 學校推廣組主席張學邦主任指出,STEM 為近年教育的趨勢,所以由2019 年起,便以STEM為開放日主題,去年主題為「STEAM 嘉年華」,而今年則再加入「R」,成為「聖伯多祿STREAM嘉年華」。   S: Science(科學) T:Technology(科技) R:Religious(宗教)、Reading(閱讀)、環保概念(Reduce、  Reuse、Recycle、Replace) E:Engineering(工程) A:Art(視覺藝術) M:Mathematics(數學)   參加者憑遊戲券參與不同活動, 只要完成15項任務,便可以換領紀念品及扭蛋機代幣,獎品豐富,「我們的同學見到扭蛋機,也十分興奮。」張主任補充。   學生探究及解難 製作滅聲護耳罩   為了發掘及培養學生不同的能力和興趣,訓練創新、邏輯思維、溝通、協作和解難的能力,該校發展校本課程。六年級學生梁子俊在常識科的專題研習活動,與同學製作「滅聲護耳罩」。他們搜集不同的隔音物料,考慮到環保因素,選擇了家中的舊毛巾、棉花作材料。「我們在測試時,開著蜂鳴器發聲,隔著耳罩聆聽,但吸音能力不夠強,只好換其他材料再嘗試。」子俊在過程中學習到試驗與解難,他為最終能製作「滅聲護耳罩」感到成功感。   六年級學生譚偉聰喜歡進行STREAM活動,因為「從遊玩中學習到不同的知識,科學對人類也大有幫助!」他提到在進行專題研習時,經常與同學分組合作,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與默契。偉聰亦舉例說:「為著受噪音滋擾的人,滅聲護耳罩便很有用!」   學校以主題形式發展跨學科STEM+課程,結合各科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擴闊學生的學習經歷。常識科主席盧盈老師舉例說,四年級的課程活動為製作「智能遙控垃圾收集船」,運用常識、電腦及圖書科的知識,讓學生認識社區的海洋污染問題,並分析資料和進行科學實驗,最後結合編程、設計及組裝智能遙控船,放置在水池模擬收集海面上的漂浮垃圾。這活動讓學生發揮創意,也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習興趣。   機械人教學生祈禱   該校運用科技提高教學效能,宗教科主席曾伊玲老師表示,任教宗教科時,在平板電腦中下載宗教程式,為學生提供更多電子閱讀教材,擴闊學生閱讀領域;並進行網上問答活動等。另外,學校的機械人「Temi」也會在小息期間,遊走在樓層間,播放聖詠並教導學生祈禱,是學生認識天主的好伙伴。 在課堂以外,STREAM組主席陳偉健主任指出,學校於週五課外活動課,為小一至小六學生開辦不同內容的STEM興趣小組,透過實驗活動或編程遊戲等,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學校亦帶領學生參加不同校外活動及比賽,提升他們的自信心。   「從STREAM活動中,學生不只學習科技知識,也培養到一定的探究精神、解難能力、團結和領導能力。」校長林慧雯認為這些生活態度,不論為學生將來的工作,還是生活都無比重要。(吳)  
kjy07_20221002_fade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9.30
德蘭中學學生張惠貞
推鉛球 擲鐵餅 集合技術力量與速度
「我喜歡推鉛球和擲鐵餅,兩者之中鉛球會是第一位,在鉛球運動中,看到自己的進步,每次擲出好成績,更成為我努力向上的動力。」德蘭中學中六學生張惠貞是推鉛球及擲鐵餅的校隊成員,六年的訓練,她認識到為取得好成績需要努力不懈的去訓練, 「只要盡力做到最好,令自己無悔。」   德蘭中學的學校主保是聖女小德蘭,多年來教導學生學習主保聖人信靠上主、純樸平實、明辨是非、捨己為人、永不氣餒的芳表,實踐校訓「慎思明辨」的精神。田徑運動員張惠貞表示,每一次在比賽上創出佳績,都驅使她持續向上,學校的教導更鼓勵她從運動中培養堅毅精神。   張惠貞在上學年的中學校際田徑比賽(第二組)獲得女子甲組鉛球季軍及鐵餅亞軍,上月初她在香港青少年田徑錦標賽女子18歲組別鉛球項目獲得第四名,更在剛於9 月24日的屈臣氏田徑會周年大賽推鉛球U18 組別比賽上,刷新了9.71米的個人紀錄。   技術型運動 講求技巧與速度   張惠貞形容田徑擲項並不是女生熱門的運動,一般人認為只有身形健碩、肥胖的人才會參與,外形並不討好,「我卻認為是屬於技術型的運動。每個動作均需要觀察自己的身體,如何在投擲區運用整個身體的力量推出鉛球。」   以鉛球為例,運動員要在直徑2.135米的圓形投擲區內,在一至兩秒之間完成整個預備動作,她形容推鉛球是一項速度與力量型的運動,既要學習上下肢協調,推球過程在最短時間爆發身體的潛能:用右手掌心承托鉛球,擺出側身姿勢並向後擺,同時配合轉腰、左大腿向後、右腿蹬腿並沿地面迅速滑行,前臂及手腕要快速向前推球,她表示要把球擲得更遠,需要不斷練習出手的角度和速度,「擲球是一瞬間的動作,要顧及身體不同部位,每次擲球時,我也會大喝一聲,這股聲勢幫助我保持當刻的最佳狀態, 同時為自己打氣。」   熱愛繪畫 動靜皆宜   惠貞自幼喜愛繪畫,直到中四她選修視覺藝術科時,不少作品也與運動相關。其中她的一份作品,便以她擅長的擲項為創作靈感:一條一事無成、看似沒有目標的「鹹魚」在運動場找到自己的多項,鹹魚站在田徑場上大放異彩,擲標槍做出驕人成績。張惠貞說,作品是對自己的一番勉勵,「只要發掘個人才能,便有目標,一定會做到最好。」   張惠貞表示,本學年是她中學生涯的最後一年,面對即將來臨的公開試,她坦言也有許多憂慮,幸好她多年來在田徑場上學會不放棄的態度,她現在每週持續接受擲項訓練外,也為自己設下溫習時間表,以運動員的精神,「朝著目標堅持到底。」(高)
kjy16_20221002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9.30
德貞女子中學
德藝結合. 跨出校園 學習殘疾運動員自強不息精神
(本報專題)過去有不少殘疾運動員衝破身體的障礙,敢於挑戰極限,發揮所長,成就夢想。同樣,德貞女子中學透過藝術教育,以「突破殘障」為主題,讓學生關注殘障人士在社會的情況,更以殘障運動員不屈不撓的堅毅精神作為例子,向學生灌輸正能量。   該校於上學年透過視覺藝術科,以「突破殘障」主題,在藝術與德育帶出辦學團體耶穌寶血女修會「犧牲、修和,與弱小者同行」的精神,視覺藝術科主任張偉賢指出,整年主題以「德藝結合、跨出校園」為方向,課程上訂下關心弱勢社群作為全年主題,初中以素描及剪紙的藝術媒介,描繪殘障運動員的形象,學生在作品中加入對殘障運動員感覺的詞彙等。   「Powerful、Cheer、Peace、Hope、Fearless」,以及「堅毅、勇氣、刻苦、堅強」等字眼,是學生形容殘障運動員的精神與特質,張偉賢指出,視藝科老師在教授文字藝術設計時,鼓勵學生藉作品說出欣賞殘障運動員的話。   中三學生傅詠恩以紙本粉彩及木顏色創作西洋書法時,認為「Fearless」好能代表殘障運動員面對無畏無懼的精神,以綠色設計代表山,字體畫上兩個人正在攀爬,配上藍色的絲帶,意味著正束縛著運動員面對的困難,絲帶也代表著大海,她希望作品帶出傷殘人士無畏的精神,「他們不怕面對困難,堅持實現夢想。藉著認識殘障運動員,鼓勵我學習以正面態度看事情。」   師徒傳承 以藝術進行德育培育   高中生方面,以藝術家師徒的方式舉辦「德藝傳承——藝術家師徒計劃」,同樣以突破殘障的主題,由學生跟隨藝術家創作,共同創作繪畫和立體的藝術品。張偉賢表示,藝術家向學生傳授藝術技巧, 同時學習從藝術傳揚德育信息。   透過知識脫貧   參與繪畫組的學生聯同繪畫藝術家許婉汶以布本塑膠彩,一起繪畫「突破殘障」的三連畫創作,中五學生蕭潔泳為能描繪出殘疾人士的面貌,事前與組員搜尋相關資料,作品中刻畫了患有不同殘疾的肢體殘障人士,在他們的旁邊也伴著向日葵作點綴,她解釋說:「向日葵朝著太陽生長,反映殘疾人士不受自身殘疾影響,永遠積極向上面對前路。」   另一有份參與繪畫創作的中五生鄧琇文事前與家人觀看一齣改編自真人真事,以香港殘疾運動員奧運田徑賽金牌得主蘇樺偉的電影,在跑步場上找到人生的奮鬥事蹟,令她深受感動,開始留意香港殘疾運動員不屈不撓的精神,「失去雙手也可以參與劍擊運動,行動不便的竟然也可以是籃球運動員,令我反思自己不要時常為微不足道的事情煩憂。」   「把陶泥放在組員的身上,放在肩膊、腰間、手肩等位置,再用風筒吹乾塑造形狀,等待固定形狀時身體動彈不得,令我聯想到殘疾人士因身體缺陷面對的困難。」中六學生陳若琳與同學一起跟隨陶藝藝術家陳翹康參與陶瓷創作,作品已在7月假創意藝術中心舉行的「德貞藝術展」中展出時,她在開幕禮上見到主禮嘉賓之一的香港傷殘青年協會主席吳家榮醫生,吳醫生少年患上骨癌而要截肢,殘疾沒有影響他成為醫生的志向,「他給我很大啟發,尤其我在製作陶瓷創作中,學習到把缺陷化成美麗的藝術品。」藉著藝術創作啟發她多發掘藝術,展示社會上美麗的事情。   秉成校訓「禮義廉恥」   該校在學年內舉辦突破殘障的活動,包括全港小學生繪畫比賽、德貞藝術展,其他藝術活動包括彩繪工作坊、到訪鐘錶設計公司、安排學生與當代繪畫藝術家交流等。   校長許燕姍指出,藝術教育上每年定下學年主題,學生在課堂學習以及學生活動的學習氛圍內,體會到愛與關愛、常懷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等,推展正向教育。她期望在校內培養學生關注弱勢社群,建立正向價值觀,使學生「成為一個明禮義、知廉恥的德貞人。」她相信學生在學術與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彰顯該校校訓「禮義廉恥」的精神。(高)
kjy15_20220626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6.26
張振興伉儷書院 Try.程.尋
尋找目標 發掘潛能
(本報專題)在學期快將結束前, 在學習以外,你們有沒有為自己定下目標,努力向前,讓自己的人生有所成長? 天主教喇沙會張振興伉儷書院本學年為學生設下「Try.程.尋——正向自主啟航計劃」,校長黃世堯深信每位學生也有潛能,學生只要在個人目標上,每天訂下一小步,定會有所成長,最終達成目標。   「你願意如同聖母瑪利亞,成為那顆海洋之星,為別人發光發亮嗎?」發起「Try.程.尋」計劃的副校長何泰安說:「聖母瑪利亞在教會歷史中被喻為海洋之星(Stella Maris),她為我們提供明確的方向,在生活中妥善活出每人自身的品格強項。」他以航海比喻人生,當學生訂下明確目標和方向,即使在實現目標過程中遇到困難,憑著毅力克服,並信靠天主學會交託,「只要朝著你人生中的那顆星,自然發揮個人才能;團隊之間的彼此鼓勵,給予正向能量。」   「Try.程.尋」計劃   「Try.程.尋——正向自主啟航計劃」是一項為全校學生制定自學目標的計劃。社工呂任杰指出,學生在計劃下與班主任一起訂定個人目標,認識自己的品格強項,再從中邁向及完成目標。正如是次計劃小冊子的首頁寫著「啟航」的比喻: 「人生好比航海,要有明確目標和方向才可成為正直不阿的人,將來為社會服務。你們每一位都是掌舵人,應嘗試發揮自己的塔冷通,在旅途中駕駛自己的帆船,尋找你人生的那顆星星。」這項計劃包括:   Try:自主學習,當遇到困難時懷著信德,憑著天主的幫助,不要放棄,繼續完成目標; 程:讓學生確立目標; 尋:善用自己的塔冷通,發展品格強項。   在發展品格強項中,該校引用心理學家沙利文(Martin Seligman)和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的品格強項, 識別出六種美德:智慧、勇氣、仁慈、靈性、公義和修養,以及24種性格強項, 學生藉著尋找個人的性格特質並加以發揮,推動正向教育。   熱愛足球 自學英語   兩位中四學生林倬康及陳錦鋒熱愛足球,二人均是曼聯及曼城球迷,他們不時瀏覽海外足球網站以盡快取得第一手消息,這次他倆在Instagram設立賬號「mcfans.hk」,定時上載曼城和曼聯的新聞消息,向外分享足球的樂趣。   林倬康目標是提升英語能力,於是他選擇翻譯足球資料,藉此認識英文詞彙, 「透過閱覽海外足球的網上資訊時,為確保發放正確的足球資訊,搜集資料時經常查閱字典,從中學習足球的英語用語,過程中提升我在學習英語的興趣。」負責版面設計的陳錦鋒則以圖像或影像等吸引讀者收看。   在「Try・程・尋」計劃下,中四學生徐健浩希望學習做DJ(唱片騎師),於是他跟專業的DJ老師學習打碟及混音等技巧,也嘗試給廣東歌填詞,學習過程中他明白詞彙表達的重要,期望從創作中提升中文寫作的技巧。   修讀視覺藝術科的中四學生林文浩趁著早前的特別假期,畫下一幅有關靈魂的作品,在天平上分別放上蝴蝶及羽毛,蝴蝶比喻靈魂,透過羽毛衡量人的善與惡,他認為透過繪畫豐富他的創作靈感,為未來從事設計行業作好準備。   編寫射擊遊戲   寓學習於娛樂   中三學生林靖希喜歡打遊戲機, 於是與老師商討設計平面射擊遊戲, 老師建議他先選擇遊戲引擎開發遊戲,開發遊戲過程中,他在YouTube 自學取經,試過出現程式錯誤,需要花上數小時尋找問題,他在過程中學會主動求學,提升自信心。   中四學生王啟政、楊及楊學文均表示以提升學業成績為目標,王啟政將目標定為於本學年考取全級第一,他表示每天設下溫習時間表,加強溫習弱項科目;楊認為自己的英文能力弱,於是在3月的特別假期中,多看英語電影及英文書籍,他說輕鬆學習培養他主動學習英語。楊學文則在溫習時主動把手機交給家人看管,「因我訂下目標,令我更希望能專注溫習。」   另外,這計劃亦邀請中一至中三學生於美術課堂中設計24個品格強項的徽章,中二學生張訢宇及戴卓毅有份參與以「智慧」為題的標誌,他倆指出,藉著作品帶出青年的創意及好奇心,從而發掘個人強項致力追求知識。   本學年是張振興伉儷書院創校50周年,校長黃世堯指出,本學年其中的關注事項為自主學習,藉著上述計劃幫助學生確立目標,培養學生的全人發展。他指出,疫情持續已逾兩年半,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與成長,「『Try・程・尋』計劃有助學生懷著堅毅實現目標,有助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教師鄭崢嶸表示,學生與老師傾談學習目標時,藉著彼此交流了解學生需要,他相信當學生找到個人的品格強項並加以發揮,有助投入校園生活。另一教師梁耀霖感受到,學生在追尋目標時, 建立堅毅與自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