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中學動態
2023.02.12
喜樂中學-動態
聖嘉勒女書院•升學資訊日
(本報訊)聖嘉勒女書院早前舉行升學資訊日。校長陳黃碧瑜指出,學生在主保聖人聖嘉勒「真理必勝」的引領下走向光明,同時秉持「智、義、勇、節」四樞德,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位副校長分別就學與教、全人發展,及入學報名程序作介紹。學校自中一開設英國文學科,並透過舉辦英語廣播、英國文學戲劇比賽等活動,為學生創設濃厚的英語學習環境。學校亦十分重視經驗學習,積極安排課室以外的多元學習,如電影欣賞、旅行日、球類比賽等,以擴闊學生的視野。
在校友分享的環節,校友馮思珩醫生感恩當年在老師及學姐的引導下,充滿信心地面對第一屆文憑試的考驗。她表示,老師當年鼓勵她要時刻裝備自己,調整良好的心態,有助她日後面對工作的種種挑戰。
當日有管弦樂團、中國舞蹈隊等精彩演出,盡展學生的才藝。學校還安排了校園導賞,讓參觀者親身感受學校的學習氛圍。(教)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35周年 校慶開放日暨升中資訊日
(本報訊)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早前舉行35周年校慶開放日暨升中資訊日,展示學校特色及師生成果,亦舉行升中選校講座及創新科技體驗日。
校長何應翰在升中選校講座中,向家長講解升中選校策略及介紹情意教育。他指出學校致力培育勤學、關愛、尊重、堅毅、珍惜和誠信的震夏人素質,深願每一位學生都能才德兼備,成為社會上可靠的棟樑。該校透過實踐心靈教育,提升心靈素質,培養師生對生命的深層檢視。此外,為了讓小六學生有實踐面試的機會,老師為區內小六學生提供「中一入學模擬面試」,讓學生們早作準備。
此外,在創新科技體驗日當天,於學校操場上展出全港青年STEAM比賽,及「人工智能AI及社會智能SI」參賽作品,參賽的中小學逾40間。(教)
德貞女子中學資訊日
(本報訊)德貞女子中學早前舉辦資訊日,向區內小六家長及同學簡介升中資訊及本校概況。
為了讓小六家長及同學對升中資訊有更深入了解,該校為家長舉辦升中資訊講座,讓家長了解本校的辦學理念及升中要求;而小學生則同步參與升中模擬面試,為未來升中面試作好準備。
在講座及模擬面試後,該校安排多項活動讓家長和同學參加,包括校園遊踪、迷你教室、English CAFÉ、德貞有心人之「創意手作坊」、科學科與STEM活動、英文科及日語科攤位等。
迷你教室方面,設有音樂科「鼓吓 BEAT IT!」、視覺藝術科「塑膠彩漸變印花布袋設計」,及科技與生活科「聖誕雪球蛋糕」等活動,讓同學體驗中學所教授的課題。(教)
梁式芝書院•學習活動日
(本報訊)梁式芝書院中二級同學早前到鹽田梓參與學習活動日,由鹽光保育中心的工作人員提供導賞,讓同學了解鹽田梓村的文化及生態保育。
在導賞的過程中,同學認識了小島的鄉情,自然保育、簡樸生活等價值,同學亦前往島上的聖若瑟小堂,了解聖若瑟主保聖人,更認識到鹽田梓是天主教早期在香港的主要傳教地區。該聖堂亦被評為亞太地區文化遺產。
學生在旅程中欣賞造物主的創造,使其身心靈得到舒展及提升。(教)


中學專題
2023.02.12
德蘭中學推動STREAM教育
培育創意思維與藝術美
(本報專題)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科技演變則改善人的生活質素,德蘭中學校長葉妙顏認為, 透過STREAM教育,培育女生創意思維與藝術美感,更能改變社會,為有需要的人作出貢獻,從而學習德蘭中學主保聖女小德蘭的芳表: 「信靠上主、純樸平實、明辨是非、捨己為人、永不氣餒,並勉力實踐『慎思明辨』的校訓。」
葉校長指出,校方鼓勵學生在各方面把STREAM教育包括:科學(Science)、科技( Technology ) 、宗教╱閱讀( Religions╱Reading ) 、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數學(Mathematics)在校園每個角落展現出來。例如校內的手繪樓梯畫、每樓層電梯門面的畫作、學校牆身壁畫等,也結合藝術創作與電子繪圖(簡稱電繪)的數位插圖技術。本學年,該校宗教室延伸的長廊,以電繪設計了多幅宗教壁畫,展現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所有修讀視覺藝術科的學生及部分家長也參與名為「恩臨天地」的繪畫創作。葉校長認為,讓更多學生參與其中,更能從作品意念中認識宗教信息,壁畫均繪上玫瑰花,顯示該校主保聖女小德蘭的美德。
自幼稚園已喜愛繪畫的中五學生吳泳緻,現於該校選修視覺藝術科及宗教與倫理科,她說,在老師鼓勵下參與不同創作,如設計樓梯畫、宣傳學校的橫額等,本學年她嘗試以視藝與音樂設計電梯門,她以電繪創作插圖, 編程編寫樂曲, Micro : bit 製作感應器, 展示S T R E A M 元素。當進入電梯內,Micro:bit 通過感應器收到指令自動播放樂曲,「平日老師和工友工作忙碌,當他們在電梯內聽到音樂,可以暫時放鬆心情。」
吳泳緻表示,希望藉著發明回饋學校職員對學生的付出,「學校於本學年的德行主題是『家庭』,為表達校方對所有同學的關愛而製作這設計。」她表示校方為學生提供不同創作機會,提升她繪畫的技巧與創意力,也能把設計品融入生活。本年是該校創校45周年,她負責設計校慶標誌,修讀化學科的高中學生在課堂中研發及調製薰衣草香味的酒精搓手液,於校慶活動中送給來賓。
設計與發明改善生活
該校已連續兩學年,在學與教博覽向教育工作者分享推動STREAM教育的成果,上學年分享為中一至中三提供的STREAM課程「STREAM for GIRLS」分享設計思維的教學經驗;本學年結合音樂科、宗教科、學校社工等組別合作,設計全校普及性的心靈藝術課程。
該校部分學生亦於去年12 月的學與教博覽展示STEAM作品。其中有份參展的「AI腦友Jinn」的中三學生,其作品於去年在Samsung Solve for Tomorrow 2021 學界科技比賽獲得中學組冠軍,同學們以AI人工智能技術設計一個守護長者身心健康的陪伴型人工智能機械人「AI Jinn」,特別陪伴及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的人士,透過Al訓練提供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訓練,參與學生之一的何璧言介紹她們的發明時表示,設計「數字故事卡」提升長者認知能力訓練,增強專注、邏輯思維、記憶等能力;人工智能家居裝置「AI Jinn」機械人可作為辨認對象身份的功能,也可以幫助長者記憶家人容貌的訓練,協助長者鍛鍊短期記憶及認知。
「AI腦友Jinn」組員侯彥廷的外婆患有輕微的認知障礙症, 面對健忘問題令家人擔心外婆在家的安全,因而構想發明「AI Jinn」機械人;另一學生鍾樂然稱,香港面對人口老化,長者人口增加,透過科技能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也藉著發明守護長者身心健康的機械人,提醒大眾關注長者健康。學生均表示,藉此體會科技與生活息息相關,從中幫助長者,帶出家庭與愛德的天主教價值。
善用科技,從而幫助他人,為社會作出貢獻,便是該校希望學生活所學, 理科及STEM統籌主任蕭煒炘表示,學生藉著參賽,過程中使用如3D打印、鐳射切割機、編程等儀器及電腦程式設計, 從發明惠及他人的生活,探索天主教核心價值。
修讀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的兩名中五學生蔡樂怡及姚采兒,去年11月與同學參與Project e Cube,自製逾250 多款以奶油膠設計的飾品:鏡盒、髮夾、手鏈等,在明愛賣物會中義賣, 並於校內的STEM週銷售。
學習營銷 經驗STREAM學習
學生蔡樂怡形容,由零開始直到產品成形,過程中需要作出不同試驗,例如奶油膠要在和暖的環境中製作才能擠出不同形狀;定價與包裝,也要考慮成本及產品的普及度。「能夠應用所學,如行銷理論及創意思維理論也能實踐出來,提升我在自主學習及對學科的興趣。」
姚采兒同學認為,大量製作產品並不容易,同學要在課餘時間製作,「每個款式也是獨一無二,儘管製作時間長,花上心機與耐性, 當想到物品用作義賣便感到有價值。」
任教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科主任梁淑茵認為,藉著活動讓學生體驗整個營銷環境,有助學生更了解STREAM 學習的體驗。
蕭煒炘主任解釋,活動以Project e Cube命名,即是工程設計過程(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以及學習體驗(Experiential learning)。學生透過設計思維的流程,引導學生期望營銷的產品, 「學生定立銷售對象再進行資料搜集,試驗產品並作出修正,運用科技元素,最後落實產品設計、包裝及發售。」整個過程正是經驗STREAM的學習。(高)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1.15
保祿六世書院吳昊婷
透過鏡頭 訴說青年的聲音
「我希望透過影片,表達我對世界的看法。」保祿六世書院中五學生吳昊婷兩年前發掘了對攝影的興趣,在鏡頭下訴說一個又一個故事,也藉著短片帶出現今青年的心聲。
吳昊婷回想中三時在視覺藝術科上攝影課,開始發掘自己對攝影與剪接的興趣,「課堂上需要提交攝影功課,老師事前教授拍攝時的構圖方法,攝影三大要素—— 快門、曝光、光圈之間的關係。」她於是運用所學,希望彌補自己在繪畫的弱項。從那時開始,她發覺自己喜歡攝影,用相片說故事,例如在校舍取材,她攝下牆上爬行中的螞蟻,以螞蟻抉擇應走的方向,比喻自己也在尋找人生方向;她會刻意在校內捕捉飛機經過的一刻,吸引人多留意校園的周邊環境。
藉短片說心聲
準備升讀中四的那年暑假,她與另外兩名同學參與由香港心理衞生會舉辦的拍攝比賽,獲得高中組冠軍,她的短片帶出關注青少年精神健康的重要,也幫助自己整理內心的思緒,「升上高中後,我對未來充滿著未知之數,既期待高中的生活,內心也感到緊張。」她相信其他青年與自己的感受相似。在三分鐘的短片中,女同學反問努力學習背後所為的是甚麼?想考好DSE,只為了升上大學?面對外界給予的期望成為無形壓力,片中的學生說:「其實,我們正在努力,我們都想做好,但是,為甚麼這麼困難⋯⋯我不想要這些壓力,我只是想要一句簡單的⋯⋯鼓勵。」吳昊婷擔任該短片導演,以及撰寫獨白的部分,她希望從中帶出青年的心聲,「真正的鼓勵,是鼓勵的同時和你一起解決⋯⋯」
獲獎後,她主動向校方請求安排把短片在學校放映,「我認為作品不只用作參賽,我想更多人看過後,多了解青年。」短片最終在家長周年大會,以及早會中向高中生播放,校長更表示, 有家長看過片段感動而哭泣。
參與拍攝後,提升昊婷對日常生活的觀察, 多了留意街上的人和事,例如清潔工友日常在社區的工作,也發現社區上有不少長者的足跡。
保祿六世書院位於葵青區的山上,常被人稱之為「山區女校」,學生普遍在學校附近居住,她也不例外,平日她主要活躍於葵青區,因著攝影讓她走出「山區」,到處拍攝,「我習慣一個人影相:植物、樹木、路人、天空等,我享受按下快門的聲音,是我減壓及治癒的時刻。」每當參與攝影比賽,她便相約拍擋到不同的社區拍攝,其中她於去年七月參與由世界傳道會那打素基金25周年慶典的「全港中學生短片創作比賽」,以「我.發現.愛」為題,走遍港島、九龍及離島拍攝200多條片段,在社區尋找愛的足跡。就在她與拍擋到尖沙咀取景當天,因投入拍攝而遺下手機,當她折返拍攝現場尋找時,一位清潔工友正在等候著手機的主人,「我真的發現了愛,讓我感到世界充滿愛。」
主動學習 分享成果
這次吳昊婷主動向全校師生發送電郵,邀請全校參與網上投票,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短片,其實她不介意投票數字, 「只要有人有看過我們的作品,已能夠帶出愛的訊息。」
視覺藝術科科主任莊傑雄欣賞昊婷把握自學機會,例如她在中四時擔任學校大使,為學校拍攝短片作宣傳;她也是天主教活動小組的副主席,協助拍攝活動及剪輯片段;中四時她自薦獲選為副總領袖生,本學年她更是總領袖生,其榜樣展現該校的學年主題「自主學習、感恩承傳」的學習態度,他喜見昊婷從中培養出「具備方向及計劃,對她的成長很有幫助。」(高)


中學專題
2023.01.06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
海洋拾荒圓環保使命
(本報專題)「我第一次潛進海底清理垃圾前,只知道海洋污染情況嚴峻,沒料到在海底兜了幾圈,發現海床盡是人為製造的垃圾,包括遊船河人士所棄置的酒瓶。垃圾沉得很深,要由潛水員撿拾,才能夠清理得完。」聖母無玷聖心書院學生余凱文參與了校內的「海洋拾荒──海洋保育計劃」後, 希望為人類大家庭的兄弟補償,更努力地為減少污染而改變生活習慣。
凱文與另外四位同學修讀專業潛水訓練課程並通過考核,成為國際認可的開效水域潛水員,繼而進修「打擊海洋垃圾課程」, 先後八次到西貢一帶海域清理海底垃圾,包括電子廢料及玻璃瓶。他們記錄海底垃圾的數據,並加入到全球數據庫中,協助國際組織制訂固體垃圾管理政策。
他們回到學校後,與同學分享海底的驚險之旅,從而推動校內的環境教育活動;又與同學到西貢一帶海灘清理垃圾,鼓勵低年級學生利用廢物,創作以環保為主題的藝術作品。
「八次潛水的難度不斷提升,讓學生為更遠大的目標服務……保護環境不會是一帆風順,但我們相信天主會幫助我們克服困難。」五位學生每次出海潛水前,校監鍾妙嫦修女與師生皆為他們的平安祈禱,並讓學生認識到,不論是出海清理垃圾,抑或創作教育展品,皆為履行大地管家的責任。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的辦學團體聖母痛苦方濟傳教女修會, 分享方濟大家庭珍惜萬物的愛心,該修會的鍾妙嫦修女與教師齊心在校內推動宗教教育,透過早會演講、回收廢紙及利用廢棄木材製作校園家具等行動,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愛心。校長莫潔如盼望學生從中感染方濟精神,珍惜人與人之間,及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助關係,也要關懷弱小。
為受困魚兒解開「鬼網」
近年海洋生物面對人類經濟活動的嚴重威脅,魚類經常被俗稱為「鬼網」的廢棄漁網纏繞,只能夠痛苦地等待死亡。參與海洋拾荒計劃的學生余凱文穿上漆黑的保溫潛水衣,戴上厚重的保護手套,背負沉重的氧氣樽,潛進至少十多米深的水底,清理鬼網及其他垃圾。
凱文為香港海洋被污染而痛心,也為魚兒的歡迎感到安慰,「潛水是個美妙的過程,某次我看見一大群小魚圍繞著我轉圈, 而腳底盡是珊瑚的漂亮的美景。」海底的美麗打動了凱文的憐憫之心, 讓他咬緊牙關完成任務,盡力執拾垃圾, 「海床那可怕的壞破景像,提醒我要更用心養成環保習慣,以往我只是少用即棄用品, 現在會主動跟朋友分享海底的經驗,鼓勵大家多從源頭減廢。」每位參與潛水的學生揀選了一項專門的海底研究題目,凱文選擇研究珊瑚,也主動上網學習相關知識。
另一參與計劃的學生梁愷童坦言,爸媽原先非常擔心她的安全,不批准她潛水, 「我再三請求他們讓我參與環保工作,終於得到他們認同。」愷童與同學裝備了保命技巧,包括學習水底手語,以便在寂靜的環境中溝通,例如氧氣不夠時,潛水員要向夥伴搥胸,幸好他們一路平安,從未發出緊急訊號,「最驚險的一次是我專心為海刺拍照時,被暗流推至遠處, 膝蓋也被海刺刺進皮膚內, 最後毋需拔刺,由它在身體內自然分解……我欣賞到香港最大片的珊瑚,為這份美麗感到『悲哀』:原來是由白化或變螢光色所致。」
創作環保藝術作品
凱文與愷童等高年級學生將海底裡的所見聞所聞帶到學校,低年級學生以相關題材創作視覺藝術品,表達他們對環保的反思。中二學生王淑儀與組員以顏料及塑膠製成了一座由海洋包圍的小島,海洋雖然充滿生命力,但小島其中一方受廢料所污染,帶出環保工作刻不容緩,鼓勵作為天主子女的世人,應珍惜地球資源。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重視環境教育,讓宗教科、科學科、地理科及生物科等在環保教育上相輔相承,淑儀透過相關科目認識污染問題如何影響生態系統,以及拖網對海床的傷害。
中一學生黃欣翹透過藝術創作表達樹木對環境的重要, 希望鼓勵到校參觀視藝作品及展板的訪客珍惜樹木。
環境教育組負責老師劉耀琮愛好潛水, 他在「香港教師夢想基金」資助下,將嗜好變成教學計劃,「這活動的重點不在於學習潛水,而是鼓勵學生保護環境,並讓他們了解到,每個人皆可以成為『小小科學家』, 探索科學知識並培育對環境的責任感。」
五位參與海洋保育計劃的潛水小健將計劃於本年春季再次到海中清理垃圾。余凱文對下一次的海底之旅充滿期待:「看見海洋少了垃圾,令我感到快樂又滿足。」(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