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心讀繪本
2023.05.21
想像的叢林
你為了一項興趣,可以有多堅持?若果遭到別人的嘲諷和否定,你會否繼續努力?今次介紹的繪本講述關於畫家亨利‧盧梭的故事。他憑自學而能進身大師畫家的行列,到底他經歷了甚麼?
亨利.盧梭是一名收費員,從來沒人說他有當藝術家的天分,而且他已經四十歲了,但他還是決定開始畫畫,畫出自己心中的大自然。他沒錢上繪畫課,只能自學。他到羅浮宮去觀察,研究自己喜歡的畫家,還會仔細鑑賞明信片和雜誌上的插畫,後來他知道將有大型藝術展覽舉行,他便把自己的作品帶到展覽場地,可是得來的卻是刻薄的評語,說他的畫很難看。雖然受到藝評家的嘲笑,但亨利每年也會回到藝術展覽場,展示他的新作品。他繼續鑽研畫畫,花很多時間在植物園裡觀察。一天,他畫了一個吉普賽人,在沙漠中一個安靜的夜裡睡著了,一頭獅子悄悄靠近卻沒有傷害他。他把這作品帶到藝術展覽場,希望這次會得到專家的讚許,但結果還是落空。不過亨利已經習慣了藝評家對他的譏笑,他知道自己畫的形狀比較簡單,也沒有立體感,但他覺得自己的畫很可愛,並不打算改變這種個人風格。為了謀生和購買畫具,他會畫一些風景畫和肖像畫,也會為小朋友教授音樂。雖然生活得清苦,但他能做自己喜歡的事,臉上總是帶著笑容。他經常以叢林為題作畫,但其實他從來沒有到過真正的叢林旅行,他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在畫中呈現獨一無二的叢林世界。漸漸地,有些年輕的藝術家開始欣賞亨利的畫作,後來他更得到著名畫家畢加索的欣賞,他的藝術開始廣為人知。他在人生最後階段中,完成了一幅了不起的作品,名叫「夢境」,是他畫過最大的一幅畫,這次藝評家終於沒有嘲笑他了。直到現在,他的叢林裡仍有四處躍動的動物和茂密盛放的花卉植物。他是亨利.盧梭—— 史上最有才華的自學藝術家。
共讀指引
亨利.盧梭的作品天真樸實、輪廓鮮明、色彩鮮豔,彷彿把人帶到叢林的夢幻境界。這繪本中的圖像也是參照亨利.盧梭的畫風繪成的,其中繪者特意在原作《沉睡的吉普賽人》上,作了一些有趣的變更,把畫中的人物畫成了盧梭本人。家長與孩子共讀後,可以找來亨利.盧梭的畫作來欣賞和對比。亨利.盧梭是個自學成才的藝術家。在這年頭,要自學一項興趣或技能似乎不大困難,都能在互聯網上找到很多教學材料,但亨利.盧梭生於1844年,在那個時代要自學畫畫, 只得非常有限的學習資源。此外,多年來他一直遭受藝評家的嘲笑批評,換了別人可能早已放棄,但他仍能堅持畫下去,並相信自己,成就獨特的個人風格。喜歡自己所做的事,和相信自己,應該是亨利.盧梭最大的智慧和喜樂。
《亨利.盧梭的奇幻叢林》
作者: 米榭兒.馬凱
繪者: 雅曼達.荷爾
出版社: 遠流
ISBN : 9789573276821


中學專題
2023.05.21
天主教鳴遠中學
辦水墨畫展覽 推動中華文化
(本報專題)天主教鳴遠中學的學生,透過認識香港國畫家趙素仲的中國水墨創作,認識中國文化、智慧與藝術的美感,更有學生跟隨趙老師學習中國水墨畫繪畫技巧,並一同於展覽上展出。
該校於4月19日至5月2日與暘谷藝術協會在校內合辦畫展,名為「游於藝——德馨心悅」趙素仲老師作品到校展,展覽設有多個主題展館,包括仙子館及智慧館、香港館、生命館,展出香港國畫家趙素仲多幅作品外,於本年由趙老師任教的十位鳴遠中學學生的作品, 也在該校的「鳴遠藝廊」展出。
該校為推廣中國畫,視覺藝術科科主任彭淬礪老師於3月至4月向景林天主教小學三年級學生,分享趙素仲老師的蘭花作品,並教授學生學習繪畫蘭花,20多幅由小學生繪畫的蘭花作品也於展期中展出。
展覽亦展出上學年初,鳴遠學生在視覺藝術科與地理科跨科協作而成的毛筆畫作品,彭淬礪老師指出,其中中一學生以「我們的厚德」為題,學生從該校位處將軍澳厚德邨的社區,在區內考察及拍照,學習土地利用,以毛筆繪畫他們眼中的社區,「題材正好回應趙老師於四年前與本地學生合辦作品展時,以『欣賞——我們的香港』為題,從國畫筆下畫出眼中的香港。」
彭老師表示,該校近年在視覺藝術科推動中國藝術元素,其中於初中視覺藝術科加入中國藝術評賞,也學習中國繪畫。藉此提升學生藝術潛能與素養。
學生跟隨國畫家繪畫
天主教鳴遠中學是第一所得到趙素仲老師教授國畫評賞及教授國畫筆法的學校,是次共10名中二至中五對視藝或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學生參與。
「趙素仲老師15歲時,從廣州來到香港與家人團聚,當時她是新移民,對香港周遭事物也感到陌生,她以畫抒發感情,說出新移民的心聲⋯⋯」中二學生何小麗於2020年來港定居,她在展覽期間向來賓介紹趙老師於2014年畫下的《望夫石的悽愴》作品時,認為趙老師的作品是她心靈的安慰,她形容來港時剛升上中學,面對文化差異與語言上的困難,需要長時間適應,「我作為新移民,她的作品深深打動著我。」
中五學生譚煒豪有幸在趙老師的指導下與她共同創作,「第一課趙老師教我們畫荷葉,最初我未懂得控制墨水,毛筆畫在畫紙上,墨水也化開,正當以為這是一幅失敗之作,趙老師看到笑一笑,便上前在圖畫上加了數筆,立時把荷葉變成南瓜。」他從國畫師豐富的想像力,明白只要多發揮創意,中國國畫可以變化多端。
另外,令所有學生感受至深,是趙老師在課堂中以學生的名字題句,以及送上刻有學生名字的圖章,煒豪說:「我的名字是譚煒豪,趙老師便以『豪』,送上『豪情傲西風』,意思是豪邁堅強不屈面對困難。老師的勉勵使我十分感動。」
中三學生楊唯德首堂學習國畫時,他所畫的蓮蓬,用色及形態也展現美感,更得到趙老師讚賞,唯獨是他的筆跡被老師批評,當他聽到評語後,便每日練字,「因為繪畫中國畫除了畫功外,字跡也很重要,老師的評語激勵我要寫好中文字。」
中五學生何詩怡及韋心怡均表示,珍惜這次機會,詩怡在學習畫蓮花倒影時,沒想到可以趁著墨水仍未乾透時把畫紙對摺造成倒影效果;心怡練習筆法時,原本畫上葉子卻有如眉毛形狀,她感激老師不斷示範,讓她明白箇中技巧。
展覽期間設公眾導賞,就讀中四的黃德恆是導賞員之一,他說從介紹展品讓他深入認識每件作品帶出的信息,「向公眾人士介紹時,所有作品也有故事, 及畫家當時的心路歷程。」
創作與思念化成生命祝福
在「生命館」展館,展示了趙素仲的《天上人間——我們的往返》書中畫作外,也有去年在該校畢業的劉基新的一系列思念他愛犬的作品。
劉基新幼童時期在廣西成長,五歲時他帶同愛犬遷往外祖父母的家後不久,愛犬不習慣新環境而走失,基新從此 與愛犬失散。「這個是我在中學文憑試視覺藝術科校本評核的作品,原本以我的視覺畫下對牠的思念,後來我看過趙老師『有苦自己知』的作品,反映她對苦的看法後,讓我明白不能只憑自己的視覺看痛苦。」
藉著趙老師的啟發,基新豐富了作品意念,他在作品中換位思考,再畫上從愛犬的視覺的畫作:他把愛犬畫在中央,背後畫有無數的犬隻,以示狗一直忠心地在天上等待與主人重逢,再製作半立體作品,及以立體裝置藝術「神化犬」以示他認為愛犬的轉化,犬隻眼中貼上他的容貌,有如是他兒時的愛犬一直望著主人。他說此經歷至今仍然歷歷在目,不能忘懷,但能夠從藝術的不同角度,記錄他對亡犬的感受。
天主教鳴遠中學袁玉蘭校長表示,藉著一系列推動中國文化藝術的活動,拓展學生藝術領域及提高學生藝術素養, 給予學生接觸國畫家,跟隨大師學習的機會難得,從多元化的學習機會及體驗,發掘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從中國傳統的美麗,培養學生品德價值。(高)


心讀繪本
2023.05.07
睡不著的時候
你試過晚上睡不著嗎? 明明已經累透了, 卻始終無法入睡,那種感覺真的很難受。這次我們共讀的繪本中,那位主角自小經常睡不著,他凝望一片星空, 想像黑夜的顏色。
Vincent睡不著,當整條村子都在熟睡,躺在搖籃裡的小Vincent卻睜大眼睛,凝視著投射到天花板上那不斷轉換的顏色。Vincent長大了一點,但他還是睡不著,有時會吵醒弟弟Theo,爸媽會因此而生氣。在半暗的閣樓房間裡,Vincent的鉛筆畫作懸掛在橫樑上,有時他甚至會偷偷溜到屋外,在花園中奔跑,走到那片長滿紫色小花的荒地,望著有如藍寶石的星空,與星星相遇。後來,他入讀寄宿學校,覺得課堂非常沉悶,老師了無生氣,他日夜掛念故鄉的色彩。當其他同學在學習、玩耍的時候,Vincent獨自繪畫、寫作和嘆氣。他仍然無法入睡,只有在黑暗中,才能找到安慰。他長大後,到過海牙、倫敦和巴黎等大城市, 然後在叔叔的畫廊裡負責採購和推銷畫作,可是他的情緒多變,嚇跑了不少顧客,叔叔因此要他離開。他又到過英國和比利時,在那裡當過老師、店員和傳教士,他在寫給家人的信中,畫滿了路上所見的農民。他不斷用炭筆畫下畫作,稱自己為一名藝術家,鄰居們都竊竊私語,他的家人擔心他迷失了。Vincent依然睡不著,但他沒有放棄畫畫,而且終於向有名的藝術家學習,帶著他的畫具四處去寫生。他筆下有農舍,也有午夜時分咖啡茶座的情景。他發現原來黑暗不只有黑色。他後來住進了醫院,還是繼續創作,在畫作中探討黑暗的質感和韻律,旋轉的星空如夢如幻、粗曠而且無邊無際,就像一望無垠、奇幻躍動的銀河。這一切都像Vincent—— 一個敏感的男孩,內裡藏著一個天才、出眾的藝術家。只有他能繪出夜裡最繽紛的色彩。
共讀指引
梵高是著名的畫家,大家對他的生平、藝術成就甚至是悲劇結局, 也許略知一二。他一生際遇坎坷,在生之時只售出過幾幅畫作,直到死後才備受重視。有別於一般的生平介紹,這繪本著重探討梵高的才華和對黑夜的想像,作者以「睡不著」這個生活化的主題,來連貫梵高兒童至成年時期的生活,讓小讀者更易明白和投入。「睡不著」這個主題很巧妙,既顯示梵高敏感、充滿幻想的先天氣質,也反映日後懷才不遇、不被世人理解的委屈躁動。書中的圖像融入了很多梵高的經典畫作,家長跟孩子共讀後,也可以找回原作一起欣賞。此外,孩子也許偶有失眠的時候, 爸媽也可以藉此跟他們談談,了解他們生活上的憂慮。
童心讀繪本
哥兒倆讀過繪本,分享了他們的想法:
我不是那種躺在床上便能立刻睡著的人,經常也要用上半小時才能入睡,不過,我很享受那短暫放鬆的時間,可以胡思亂想一番。我也看過星空,但香港高樓大廈林立,根本看不到多少天空,更不會像梵高那樣看到不同的色彩。
我是那種躺在床上便能立刻睡著的人,只有心情很差的時候,才會偶爾失眠。這種瞬間入睡的本領很不錯,非常省時。我不太欣賞梵高的繪畫風格,黑夜在我心目中也沒有如此豐富的色彩。
《Vincent Can't Sleep : Van Gogh Paints the Night Sky》
作者: Barb Rosenstock
繪者: Mary GrandPre
出版社: Knopf Books for Young Readers
ISBN : 978-1101937112


中學專題
2023.05.07
嘉諾撒培德書院
不一樣的體驗 不一樣的藝術展覽
(本報專題)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會祖聖瑪大肋納嘉諾撒「謙遜、仁愛」的精神,一向是修會屬校嘉諾撒培德書院的辦學方向之一,該校近年全面推動品德教育,在藝術培養方面,藉著創作帶出品德的精神。校長黃少玲表示,期望學生能夠成為一個懂得感恩、尊重萬物、勇於承擔的嘉諾撒人。
嘉諾撒培德書院早前與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首次合辦藝術展覽「Ps Share PTCC @ PolyU 」, 展出逾150份中一至中五學生在視覺藝術、STEM創科科研,以及時裝設計的作品。
該校視覺藝術科主任許穎彤指出, 展品大部分來自學生上學年的創作成果,作品的題材圍繞個人、生活、社區及社會。例如在疫情期間,中六學生運用STEAM技巧,融入科技與藝術創作,設計成可提升家居衛生及防疫的「溫馨小居」;中五學生善用物聯網及AI技術,研發智能學習椅,紓緩學生在疫情下長時間在家網課,因而出現亞健康的癥狀;中三學生在疫情中學習電繪設計WhatsApp貼圖,帶出正面信息,在疫情下送上鼓勵;中二學生藉著口罩設計,學習繪畫中國花鳥畫,以花卉借喻個人情感,向疫情下的「英雄」表達感激與讚美。校方原定印製由學生設計的口罩,因著疫情逐漸放緩,轉為製作杯墊,分享學生創作的成果。
黃少玲校長表示,作品鼓勵學生多觀察社會,留意學校及生活的點滴,關顧社會,鼓勵學生透過不同的藝術媒介,帶出正面信息。
培德人 培德物
該校2021學年起的三年發展計劃,推動「感恩、承擔、尊重」的元素,上學年以感恩為題,本學年則以推動承擔為主。中四學生陳曉彤於去年中三級視覺藝術課堂中, 學習應用平板電腦電繪繪畫, 設計WhatsApp貼圖,以圖像及簡短文字帶出品德價值, 帶出「培德人、培德物」的主題,繪畫出具漫畫特色的「培德人」形象,及展示培德人品德的物品,帶出正向信息。她揀選「承擔」作為品德主題,分別創作運動員及書包兩個角色,希望帶出「勇於承擔過錯」與願意承擔責任等信息。
是次展覽已於2月2日至10日舉行,其他的作品包括以杯麪作為創作媒介,由中四學生因應以其個性作為選材,把杯麪重新包裝設計;亦有自畫像、靜物素描、服裝設計作品、香港仔風景電繪,也請來3Education推廣AR(擴增實境)技術的應用等。其中展出多幅運用金或銀的刮畫卡,讓中三學生觀察校園環境進行仿版畫創作,中四學生麥鐥之刻畫了校園的樓梯,「每次上學也會使用的樓梯,也使我充滿著校園美好的回憶。」由於學習時受疫情影響,需要在家網課學習,她便透過老師教授的點、線、面技巧完成仿版畫創作。
融入科技與藝術
展覽中,每個作品均設有二維碼,分享學生的創作意念,該校在展覽中得到3Education的協作,在展覽中展示AR及VR技術。副校長陳立宜表示,不同的資訊科技為學生帶來嶄新的體驗,「戴上VR眼鏡,立時進入了藝術創作的虛擬環境中,帶來了科技與美感的效果。」他指出,藉著科技擴大展覽的可塑性,尤其是一些體積特大的展品,在場地限制下,透過科技也能展示出來。
兼任視覺藝術科及推動STEAM教育的林敏宜老師指出,視藝的範疇甚廣,作品除了平面與立體創作,也包含科技或體驗式學習, 她指出,校方近年把AR技術融入創作,是次展覽設有科技元素,展現學生在學校學習視藝創作的多元化。
中四學生譚良純在展覽期間,協助來訪者運用AR技術觀賞作品,「指導觀眾用平板電腦掃描二維碼後,從另一種觀賞的方式欣賞作品,加入了科技元素很有趣,是一個新的嘗試。」
全校學生粉飾操場
上學年期末,該校趁著籃球場於暑假期間,進行翻新工程前,黃校長發起與全校師生及職工用上三天時間, 一起在籃球場上進行「扮靚操場」大型合作塗鴉活動,以塑膠彩繪畫成20多幅以「感恩」為題的作品, 拼砌出代表嘉諾撒培德書院(PTCC)字樣的大型作品,作品圖片亦於展覽中展出,學生陳曉彤認為,能夠粉飾操場很有趣,展現團結與合作精神。
陳立宜副校長表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首次與中學合作舉辦展覽外,也邀請中學生參觀設計學院,「學生親身體驗在設計學院就讀的學生的學習經驗,特別為有意日後在設計行業上發展的學生,推動生涯規劃教育。」
中四學生黃芊萃為了能選修視覺藝術科,剛於本學年插班入讀該校,她說,有幸跟隨學校參觀理大設計學院的機會難得,她也有機會觀賞設計學院學生就香港文化或環保的藝術作品,「讓我更肯定自己將來想成為室內設計師的夢想。」另一中四學生麥鐥之表示,有機會到訪設計學院的物料資源中心令她大開眼界,中心詳列多款物料的資料,「原來不同的物料知識及應用如此豐富,讓我看到創作空間可以很大。」
黃少玲校長表示,學生的作品反映學校著重品德教育,學年內各學科從教學中加入品德元素,視覺藝術便是其中之一,從品格教育彰顯該校辦學團體嘉諾撒會的精神:仁愛、謙遜、承擔、尊重與感恩。她更形容藉著展覽展示學生藝術才能,「這是天主巧妙的安排」。(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