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0319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3.17
保祿六世書院 音樂與藝術
打造屬於學生的校園
(本報專題)藝術是世界語言,可以將陌生人連繫起來。保祿六世書院近年給校園注入藝術氣氛:由學生把鋼琴粉飾成藝術品;學生的藝術品在校內隨處可見;她們更可以在校園的不同角落彈奏樂器;邀請學生觀察校內具創作潛力的地方, 塑造出一個由學生作主導的校園。   中二學生謝淨翹近日在放學後, 趁空閒時走到鋼琴前, 放上琴譜, 開始彈奏動漫樂曲《千本櫻》,樂曲節奏明快,鏗鏘有力的曲調一直在走廊迴響,吸引同學和老師圍觀,也引來校長梁以豪前來欣賞,淨翹說:「有時彈琴時,在鋼琴的倒影見到梁校長的身影,同學也笑說我們無意中召喚了校長出來。」   該校近年透過音樂與藝術,讓師生打成一片,梁以豪校長表示,當學生彈琴時,讓他在處理忙碌的校務中稍作歇息,「只要有學生在禮堂外或在四樓走廊彈樂器,我便會在校長室聽到音樂。」   由2021學年開始,校方先後購入四部鋼琴,後來也添置木結他等樂器,置於校園不同角落,上學年,學校邀請學生藝術大使把鋼琴粉飾成藝術品:例如位於地下靠近小食部的鋼琴,琴面繪畫了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內的《睡蓮》;音樂室外的鋼琴畫上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的《向日葵》;禮堂外的鋼琴繪畫了梵高的《星夜》;在四樓走廊盡頭的鋼琴上,畫上由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   學生參與建設校園   擔任藝術大使的中三學生譚晴與另外五名同學合力為音樂室外的鋼琴臨摹梵高的《向日葵》,譚晴說,在琴身畫稿及上色, 每次落筆也擔心畫錯,故此每一筆也要小心翼翼,最終能完成作品,也令她感到滿足。「我很喜歡學校設有多元化的活動,也是我自小學已渴望入讀該校的原因。」她說成為藝術大使,讓自己發揮所長,她一直鑽研大提琴,熱愛古典音樂,現在有機會粉飾鋼琴,愈來愈多同學前來彈奏也令她重拾彈琴樂趣。   剛在2月,中四學生梁夢潔有見學校的木結他需要Capo(轉調夾),便主動向校長提出幫忙購入了四條Capo,方便同學即慶演奏。夢潔約在兩年前學習結他,自從校園設置樂器後,她不時與同學夾歌,老師有見她這般投入,鼓勵她參與歌唱比賽,她參賽時以結他伴奏自彈自唱。她表示,音樂能讓她放鬆心情,紓緩學習壓力。   藉著音樂福傳 中五學生兼教友黃汶羲是天主教同學會的主席及藝術大使,她平日在學校集會,或是學校舉行的宗教禮儀擔任司琴,她自去年起,定時在四樓走廊的鋼琴前,教導師妹彈奏彌撒曲,「我明年便要考公開試,希望仍在學時能找到更多同學擔任司琴,也藉此福傳。」   音樂科主任張雅穎博士認為,任何學生也可以在校園內隨心彈奏,使校園充滿著愉快的氛圍。她說,自去年相繼在校園設置鋼琴,本年添置了16部摺疊式數碼鍵琴,讓中一及中二學生在音樂課學習鋼琴,她希望將鋼琴普及化,亦有本身懂得彈鋼琴的同學,互相切磋琴技。   校園張貼藝術貼紙   藝術大使發掘校內可以創作街頭藝術的地方, 身為藝術大使的中三學生賴嘉瑤,與同學在校園有蓋操場旁邊的護土牆,貼上飛行中的超人擊毀牆身至出現的裂痕,「能夠把一直視為缺陷的地方,花點創意加以修飾,便可以使校園充滿趣味。」校園裡不難發現街頭藝術的蹤影,例如某樓層的樓梯位置,將The Simpsons的動畫角色與掛在牆身的滅火筒連成一體,變成了揹著滅火筒的消防員;往下行時,會發現玩滑阪的動漫少女;或留意地面,會出現美國動畫Tom and Jerry的傑利鼠在細小的洞口揮手。   視覺藝術科科主任莊傑雄認為,學生善用創意,細心留意周遭環境,在校園展現街頭藝術。   藝術護照鼓勵學生參與   莊傑雄指出,該校由2021學年起,每位修讀視覺藝術科的中一至中三級學生獲發一本藝術「護照」,本學年以「視覺和表演藝術之旅」為主題,鼓勵學生參與校內或校外的音樂或藝術,以營造藝術和音樂友善的校園環境。   另一藝術大使、中二學生湯穎晞自幼已熱愛繪畫,她剛於去年獲西班牙國際青少年藝術節中國分賽區銀獎,以及本年初獲威尼斯國際青少年美術大賽銀獎。在她的藝術「護照」內,已有數個蓋章,以表揚她在校外參賽的成果,她說,得到學校的肯定,讓她感到榮幸。   梁校長觀察到學生各具藝術才華,透過天主教教育其中的核心價值「家庭」,希望學生也視學校為家一樣,建設校園。   「校園是屬於學生的,不少地方學生也可以自由地參與。」梁校長說,學生可以隨意到音樂室玩樂器;也可以在空餘時到祈禱室靜下來;近年,該校在校園的不同角落放置鋼琴及結他等樂器,供學生使用。   保祿六世書院由2021學年開展的三年發展計劃,當中以自主學習作為培育學生的方向,校方提供不同學習機會,再由學生自主發掘學習樂趣。梁以豪校長說,藝術發展正好展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表現,老師也不時提供藝術比賽或資訊予學生參考,「希望學習是由下而上,由學生自發參與的,潛移默化地,可加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高)  
kjy12_20230312_f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3.03.12
喜樂中學-動態
天主教普照中學宗教週   (本報訊)天主教普照中學早前一連五天舉行宗教週活動,主題是「珍惜當下.感恩現在」。   該校每年也舉辦宗教週,是次以馬爾谷福音12章28-34節「最大的誡命」為本,藉著主題信息提醒同學實踐「愛主愛人」的誡命。   宗教週期間,透過早會廣播、週會主題分享、手作乾燥花掛飾工作坊及MUSICCAFE(午間音樂會),讓同學明白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相遇,珍惜人們與家人、朋友及師長等彼此的關係;並藉著創作乾燥花掛飾、撰寫敬師卡等,以行動對希望感謝的人表達謝意。(教)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四旬期公教家庭聚會   (本報訊)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宗教與心靈培育組於2月22日聖灰瞻禮日早上舉行「四旬期公教家庭聚會」,讓中小學部公教師生、家長約60多人一同聚首聖心堂,參與由田英傑神父主持的聖灰禮儀。   禮儀中,師生透過歌詠及讀經,反省在生活中有甚麼做得不好的地方,並領受聖灰,表示懺悔之心,一起準備在四旬期進行悔改、補贖及更新。   同日午息,15位公教老師一起守齋祈禱(參考《苦路善工》第十一處),並在十字架上釘上鐵釘和詠唱《基督譴責》,藉此默想耶穌為愛人類而負起罪債,犧牲在十字架上,並決志要努力「回頭改過,信從福音!」(谷一15)   除聖灰日外,宗教及心靈培育組亦會舉辦其他四旬期活動,包括:四旬期運動捐獻活動、傳訊週及中小聯合拜苦路等,好能為師生準備心靈,紀念基督的聖死與復活,並關懷身邊有需要的人。(教)   嘉諾撒培德書院•舉辦第一屆藝術展   (本報訊)嘉諾撒培德書院跟香港理工大學合作,於2月3至10日在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創新樓舉辦第一屆「Ps Share PTCC @ PolyU 」藝術展,這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首次和中學合作,展出近年學生多份視藝和創科設計的成品,藉以表揚她們優秀的成就,為同學開拓更廣闊的藝術視野。   開幕禮由香港中文大學課程與教學系兼任講師區昌全博士主禮,多位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的修女、屬校的校長、老師和學生出席支持。區博士對學校能支持藝術發展表示鼓舞,而視藝和創科的結合更是近年香港教育的發展方向。該校黃少玲校長感謝理工大學和各位嘉賓的支持,同時亦感謝3Education一同參與活動,對同學的創藝能力給予了正面的肯定。   該校亦安排初中學生和家長到場觀賞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師生提供互相學習的機會。而籌備小組成員之一的中五學生宗羚表示,籌備過程令她學會團隊參與須互相包容與接納,不計付出,才能達成目標;另一位選修視覺藝術科的曾佳蔚同學表示,自己的作品能在大學學府的殿堂作展覽感到興奮,更確定自己考進理工大學紡織及服裝學系的心志,期望將來能在時裝設計方面邁步前進。(教)  
kjy07_20230305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小學
2023.03.05
瑪利曼小學黎熹兒
運動與水墨畫 動靜皆宜
「感謝天主賜予自己擁有毅力與活力的禮物,讓我有勇氣參與運動攀登,並具備專注與耐性繪畫水墨畫。」本身是教友的瑪利曼小學二年級學生黎熹兒自四歲開始學習攀登訓練及水墨畫,她常銘記學校強調天主賜予每人才能,應珍惜及加以善用,她欣喜地表示享受學習過程,並從中展現自己的品格強項。   「我的品格強項是Zest(活力)。」擁有一身古銅膚色的黎熹兒每天上學時,身上佩戴寫上Zest的襟章,她說:「代表我是一個好動與靈活的人。」   瑪利曼小學定於2022 學年設立「Year of Responsibility」(責任)作為全校年度主題的重點。熹兒由升上小學一年級時,透過父母填寫一份有關認識孩子品格強項的問卷,因而發掘熹兒擁有「活力」(Zest)的品格強項。   學習攀登三年,累積了三次比賽經驗,其中於本年1月參與由信望愛歷奇匡導中心舉辦的攀岩項目上更贏得冠軍。每次她認為自己能完成一項值得嘉許的事情,她會簽發由學校提供的「支票」, 「過去三次比賽,我也簽發具備『毅力』的『支票』,每張支票也會有代幣讓我兌換願望。」   原來該校為鼓勵學生多發掘及肯定自己的能力,不論是家長或學生均可按學生的品格強項填寫「支票」,票上列明學生透過參與活動或在生活中展現的品格強項,家長及班主任須在票上簽署以茲證明。熹兒會儲起由支票兌換的代幣,願望是, 「我希望能與Ms. Lo(勞家明校長)砌Lego。」   敢於嘗試 不怕挑戰 現時7歲半的黎熹兒形容攀石運動「有點難,但我並不害怕。」她最初學習運動攀登,看到石牆上色彩斑斕的石頭覺得吸引,在教練的指導下,一步步攀上石牆最高處。每次攀石她會攀上10至20米高的石牆,她說不感到害怕。由4歲接受攀登訓練, 在人工的攀石牆攀石,她也到戶外攀爬天然岩壁,過去她到過石澳大頭洲、歌連臣角黑角頭岩壁等地。兩者相比,她認為天然岩壁難度更高,更具挑戰,「只要具備難度,便覺得很好玩!」   黎熹兒的母親黎陳浩華表示,在女兒學習運動攀登的初期,她也一起參與,黎太說:「親身參與,才能經歷女兒攀岩時遇到的情況。」   除運動外,黎熹兒也有靜態的一面,她由幼稚園時期,已參與學校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舉辦的藝術展,由四歲半開始學習水墨畫至今,剛於去年11月,她跟隨水墨畫導師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參與展覽,展出她的「美麗的孔雀」水墨畫作品。父母在畫展的分享冊中寫道,沒想到活潑好動的熹兒在學習水墨畫技巧與構圖對比的過程中,培養耐性與專注度。   熹兒形容,一幅孔雀作品大約需要花上四堂,合共八小時才完成,她說:「繪畫孔雀是屬於八歲的程度,我當時剛七歲,也想作此挑戰。」繪畫時需要專注,如畫上黑色的眼睛、羽毛的線條等,繪畫過程時也有機會出錯,她便與導師一起想方法補救,「在錯的位置上加上白色小花彌補。」   不論是攀石或是繪畫,熹兒皆喜歡向難度挑戰,黎太欣賞女兒擁有毅力的精神,「女兒願意接受挑戰,只要難度愈高,趣味愈大。」黎太表示,攀石展現女兒好動與勇氣,配合繪畫同時培育出靈活思考、專注與解難的一面。對於熹兒而言,她說想為自己加一張繪畫水墨畫的「支票」,熹兒笑著說: 「從繪畫展現出毅力,因為我學習水墨畫多時,一直也沒有放棄。」(高)  
kjy01_20230219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2.19
獻主會溥仁小學
以生命影響生命
(本報專題)花開花落乃自然現象,落葉、枯花掉在地上便再也沒有價值?獻主會溥仁小學教授視藝科的李韻璇主任在校內推行「生命教育—— 『植』得人生」計劃,帶領學生在春、夏、秋、冬四個不同季節遊覽校園,運用多感觀方法感受花草樹木在四季的變化,再進行視藝創作,期望以植物的生命周期,讓學生體會人類生老病死的階段,學會欣賞萬物的生命。   李主任早前憑著這視藝計劃,在香港美術教育協會舉辦的「視覺藝術教師表揚計劃2022」中獲得優異表現獎。   樹葉的第二次生命 「我一至五年級上學時,每天都會經過位於學校正門兩側的大樹,它們就像母親一樣守護著我的成長。」六年級學生鄭子壕憶述校園四周的植物時,表示最難忘這兩棵大樹,它們雖然處於校舍外,但枝葉茂密,樹蔭遮蓋校內跑道,守護著溥仁小學每一位學生。   可惜,其中一棵大樹因為安全理由, 於去年被砍伐,使子壕感到傷心。但在視藝課中,跟著老師探索四周,看著植物在四季的變化,子壕明白到「樹葉落地後, 也可以有第二次的生命。」他在老師帶領下,撿起校園內的樹葉,進行視藝創作,學會欣賞它們的生命,也提醒自己在生活中偶遇挫折,也不要氣餒, 再次努力,便能重新挑戰。   「春天和夏天時,小鳥在樹上唱歌;秋、冬天時,樹葉掉滿一地。」子壕描述他留意到的大自然變化。其中,在夏天的視藝活動中,觀察百花盛放的情境後,他繪畫出向日葵,象徵生命與活力, 寄望同學凡事保持正向態度;他也會像花朵上的蜜蜂努力學習,將來回饋社會。   多感觀感受大自然 珍惜生命 在遊覽校園時,學生以多感觀方式感受大自然,六年級學生汪逸朗觀察植物的形狀與大小;嗅到清新的香味;聽到風吹過樹葉及小鳥歌唱的聲音;觸摸植物的質感,這是一場五感盛宴。   喜愛視藝創作的逸朗跟隨教師,以植物進行視藝創作後,獲得了不少創作靈感。他早前便以動植物為主題作畫,參加比賽並獲得獎項。他希望透過畫作,提醒更多人「珍惜花、草及其他生命,一起愛護大自然。」   六年級學生黃以可則在遊覽校園時,觀察樹葉在四季下的色澤變化。在秋天時,她用不同形狀及質感的落葉為舞者拼貼出一件漂亮的舞衣,再選取較幼小的樹葉為舞者加上舞蹈棒,「原來用落葉,也可創作一幅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黃以可之前曾參加舞蹈比賽並獲得亞軍,她體會到比賽需要努力,才能有成果,「這就像畫作一樣,也要努力的拼砌才能完成,所以畫作上也寫有『No pain no gain』(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觀賞四季變化 認識生老病死 李韻璇主任表示,為了配合學校去年度的關注事項及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的「生命」,而設計出「生命教育——『植』得人生」計劃。身為初級花藝師的她指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觸到植物,所以期望藉此計劃,以生命影響生命,並讓學生認識到萬物皆是由天主創造。   李主任提到,學生在新冠疫情下難以外出參觀,有些學生更要面對親友突然患病離世,「校園內的植物是無聲的教具,它們的生命也能啟發同學,透過植物在四季的變化,認識生老病死。」   校長余詩慧表示,學校四周有著不同植物,操場旁更設有「魚菜共生」區域,種植了小番茄、生菜等,「這計劃讓學生體會到在校園內的生命力,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結合。」   此外,余校長提到,學校本學年的關注事項為「家庭」,視藝活動中也會加入家庭元素,「希望把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連貫在學生的六年小學生涯中,讓他們學會愛主、愛人、愛大地。」   李主任堅信「今天為學生埋下藝術種子,他日成為學生創意的泉源,綻放生命的色彩」,她希望學生能發展潛能, 發揮各自的才幹。(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