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小學專題
2022.06.12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認識香港文化與藝術
(本報訊)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最近以「香港本土社會與人文」為題,翻新及改裝由九龍巴士有限公司捐贈,現停泊在校園內的一輛退役巴士, 將之變成「若翰多感官藝術體驗室」 (ARTSHAUS),除了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藝術學習經歷外,也增加他們對香港文化及藝術的認識。
這輛巴士單從外觀來看,已帶出濃厚的香港文化,包括點心、舞龍舞獅、搶包山等圖案,設計融合了學生及教師的創作。視藝科主席黃俊蒿老師表示,學校早前舉辦了巴士車身設計比賽,收集不少學生的優秀作品。因此,巴士的設計配合學校老師創作的同時, 也採用了學生作品的優秀元素,「讓更多學生創作呈現在巴士上。」
五年級學生關祖添參加了是次比賽,更被評選為高小組的冠軍。祖添表示,巴士內展出了不少懷舊玩意,例如有大頭佛、鐵皮玩具、飛行棋等,其中部份展品他從未見過,讓他大開眼界。
願主祝福學生及坊眾
除了讓學生認識香港文化,宗教科主席陳啟聰老師不時看見途經的居民在校外替巴士拍照,「他們也在回想昔日的香港。」陳老師指出稍後將邀請校監張明德神父祝福巴士,希望透過天主的祝福, 讓每一位到訪巴士的學生、家長,及每一位看到巴士的人,都能感受到天主的愛,「車身上有一個巨大的平安包圖案(左圖),我們亦希望把這一份平安,帶給每一位。」站在平安包上方的學生除了把天主的平安傳送給人外,亦代表著「我們愛,不可只用言語,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動和事實。」(若壹三18)在生活中活出地鹽世光的精神。
這輛雙層巴士經改裝後, 上層設置為「多用途空間」, 添置展板、變形工作檯、大屏幕及虛擬實境等設備,培養學生在視藝及音樂的美感觸覺和創造力;也會配合中國語文科、常識科、圖書科、電腦科等不同學科的學習。
巴士下層則是「展示廳」,增設展櫃、休憩區、圖書閣及電子屏幕等,展示不同的作品和藝術相關的學習素材,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探索藝術知識,了解及把文化傳承下去。
壁畫、視藝課堂活動 圍繞香港文化
除了以上的「若翰多感官藝術體驗室」,該校也在校園四周塑造香港的文化與藝術氛圍,當中邀請學生在三樓繪畫別具香港特色的壁畫。這幅由20多位學生創作的壁畫,畫有電車、奶茶、天壇大佛等,呈現出學生對「香港文化與藝術」的認識。
在繪畫壁畫前,學校邀請了藝術家為學生主持工作坊, 學習插畫、平面設計及藝術字體等。然後,每位學生負責壁畫的不同部份。
五年級學生黃偉茹在牆壁上繪畫了菠蘿包,事前她上網搜集了不同菠蘿包的相片,最終揀選了有牛油夾在中間的菠蘿包,「導師建議我在菠蘿包旁邊加入刀叉,下面畫上碟子,這可以更加凸顯菠蘿包。」
四年級學生王詩雅繪畫了鐘樓,她說在本學年的視藝科中曾畫香港的建築物,所以在這次壁畫活動中,自薦繪畫鐘樓。
該校近年積極推行校本視藝單元教學與課程,向學生灌輸不同文化與藝術的知識,其中,在視覺藝術科中, 亦有不少圍繞香港文化的創作。
五年級學生李淑晴本學年在視藝課中,與同學就粵劇「帝女花」,用環保物料製作戲服。在中文課中,淑晴先欣賞帝女花的部份篇章,然後便與小組成員選擇了以角色「清帝」為主,設計服飾。提到小組的創作意念時,淑晴說:「清帝拿著長矛,穿著盔甲,所以在創作時,也會加上相關的元素。」
傳承文化
「香港有很多值得保留的文化,但是新一代小朋友未必熟悉,希望藉著這個計劃, 讓小朋友認識更多香港文化,保留值得香港人自豪的地方。」校長胡艷芬說。
她提到若翰多感官藝術體驗室的設立,為不同年齡層的人也有很多得著,「年長一輩的教師重拾很多回憶,找回小時候經歷過的生活點滴;年輕的教師、學生也可以從中認識以前的文化。」她期望以上活動讓學生認識香港,幫助文化的傳承。(吳)


中學專題
2022.06.05
天主教普照中學
推動視藝傳遞愛
(本報專題)在天主教普照中學的校園各處不難發現學生筆下的學校景貌,校長李玳華指出,邀請學生一起集體創作, 共同建構屬於自己的校園。該校以學校英名簡稱PCCSS(Po Chiu Catholic Secondary School)定下五個視覺藝術教育的範疇: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創意解難(Creative Problem Solving)、慎思明辨(Critical Thinking)、學科知識(Subject Knowledge),以及社會關愛(Social Care),推動視藝文化,培育學生以藝立人的精神。
從油塘港鐵站沿著扶手電梯到學校,遠處已看到學校外圍以色彩繽紛的仿教堂玻璃彩繪壁畫,這是早年學生一起參與的集體創作;學校正門由學生畫下善牧耶穌,有蓋操場的一幅巨型壁畫「德、智、體、群、美」,也是學生共同創作而成;去年因著疫情,邀請修讀視覺藝術科的學生設計一系列以關愛為題的網上貼圖,每幅貼圖的人物也是穿上該校校服的學生,展露出可愛的笑臉,表達他們在生活中積極向上,即使疫情反覆不定,學生只能從網課中學習,然而靠著善用科技媒體,也能向外傳遞關愛之情。
學生藉著設計表謝意
過去20年來,該校的學生手冊封面,均由學生設計──選自學生手冊設計比賽中的得獎作品。本學年及來年的學生手冊封面,分別由就讀中六的雙胞胎姊妹黃詩薏與黃茜蔓負責。妹妹黃茜蔓設計本學年的手冊封面,她分享創作時表示,以校訓「止於至善」及校園設施圖片配上幾何圖案作構圖,以暖色為主調,帶出正向價值,「學校給我家庭的感覺⋯⋯幾何圖案以圓形為主,帶出圓滿的意思。」
姊姊黃詩薏得悉自己負責設計新學年的學生手冊時,想到自己以畢業生身份,為學弟學妹設計手冊,遂以感謝為題材,「藉此感謝老師的教導,也希望把過去在校園生活的時光融合於設計中。」
視覺藝術科主任吳楚源認為,讓學生參與校內的藝術創作,一起為校園添上色彩,有效提升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認同感和成就感,培養正面的學習態度。吳主任於2011學年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的藝術教育學習領域,他著重以藝術發掘學生潛能,不時鼓勵具視藝才華的學生參與校外的美術比賽,他深信創作沿自生活,「只要細心留意,便能在生活中找到創作的靈感。」
校本評核作品獲獎項
新高中視藝科課程在公開考試外, 會以校本評核S B A (School-based Assessment)作為考生評量的工具,修讀高中視藝科的學生由中四起便要準備他們的視藝作品集, 黃茜蔓修讀視藝科,她的SBA作品「夢幻的『心』林」是以水墨拼貼的方式展現古今,古代元素如舊式亭臺樓閣、蓮花、山水畫、雲彩的元素,拼貼現今交通標誌、抗疫海報、現在樓宇及纜車等作交替,以表達女孩在不同時空的幻想生活。
吳楚源老師隨後推薦茜蔓把上述作品參賽,更於去年12月,獲「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高級學生組山水風景或具象銀獎,其展品先後在中環及會議展覽中心Art Central中展出。而她的另一作品「維度空間」,剛在教育局學生視覺藝術作品展上贏得金獎,展覽將於6月11至22日假香港文化中心展覽館舉行。
憑畫寄意引發共鳴
姊姊黃詩薏同樣修讀視藝科,不時在校方推薦下參與藝術比賽,3月初以「煙花」為題材的作品,獲香港城市大學「第七屆中學生傑出作品展」選為傑出作品;姊妹倆於同月在香港科技專上書院「WhatsApp貼圖設計比賽」上分別贏得亞軍及冠軍。
詩薏表示,疫情肆虐逾兩年多,畫下「煙花」憑畫寄意,希望疫情早日消退,「疫情令不少家庭被隔離,與親人分隔,作品中戴著口罩的少女手持蒲公英表達希望,藉著蒲公英演變成煙花,傳遞思念、希望與團聚,將快樂帶給親人,「當大眾受疫情影響時,我希望藉作品引起觀賞者的共鳴。」
天主教普照中學校長李玳華表示,十分欣賞學生的創作成果,其中學生於兩年前開始設計手機貼圖,她邀請學生在校長室門外以立體打印技術,設計卡通造型的學生圖像,掛在校長室門外,「貼圖公仔是穿上校服的學生,亦有十字架在旁, 展現出一所天主教學校。」她說,藝術創作除了自娛,別人的認同也為學生建立成功感及滿足感。(高)


小學專題
2022.05.29
景林天主教小學
提供多元活動 助學生發展潛能
(本報專題)如果你今個週末沒有安排節目,不妨到石澳逛逛!石澳被喻為香港最美的小漁村,除了有沙灘,最近還多了一個打卡點,就是「穿上」景林天主教小學四年級學生龍家信藝術設計的戶外電箱。
家信早前參加了港燈舉辦的「減碳New Mission」戶外電箱設計創作比賽,從逾480份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選為小學組的季軍。他的作品最終在石澳大風坳的電箱中展出,美化環境的同時,也在社區推廣低碳環保的信息。
「這個作品以環保為主題,畫中有環保風車,也有由太陽能發電的高樓大廈;四周有很多花草樹木,可以令空氣更加清新。」家信介紹他的創作時說,他運用在常識科學習到的環保知識,透過作品向大眾傳遞環保信息。
參加比賽 發展潛能
在剛過去的特別假期,家信與父母及弟弟一起到石澳觀賞作品,看到畫作能被公眾欣賞,「這感覺特別不同,很開心。」
家信經老師邀請參加比賽,他感激學校提供很多機會,讓他發展潛能。例如學校每年都會舉辦藝術展,在禮堂展出全校學生的作品,當中也邀請低年級學生與家長一起創作,視藝科主任何嘉瑩老師說:「希望把藝術推廣至家庭層面,讓爸爸媽媽也參與。」
家信感恩學校的栽培,因此,本年被老師選為校園藝術大使後,他肩負起職責,「多參加視藝活動,也要努力讓同學知道視藝有多好玩!」
音樂、視藝、體育 成就最有價值的自己
「每一位小朋友都是獨特的,各人有自己的專長、興趣及能力。」校長何詠懿說。因此,為培養學生的潛能,學體藝活動組余顯宜老師及唐仲恆老師指出,學校每星期皆有「周三課外活動時間」,為學生提供管弦樂團、漫畫班、英文辯論、排球隊等不同活動,學生可按興趣,報讀不同課程,余老師說: 「即使家境貧困的學生,也有機會參與課外活動。」
本學年,學校為了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培育他們對音樂、藝術及體育的興趣和潛能, 在低年級推行「MVP」計劃。
「MVP」分別代表「Music」、「Visual Arts」及「Physical Education」,一、二年級學生在音樂、視覺藝術及體育中揀選了有興趣的範疇後,便會參與學校安排的項目。何校長說:「MVP 也代表Most Valuable Player,希望計劃能幫助學生成就最有價值的自己」。
引起學生興趣 引導他們發展潛能
在「MVP」計劃中,音樂科為學生安排敲擊樂、小提琴及歌詠團的活動。音樂科主任古兆恆老師解釋,小提琴比較受家長歡迎;敲擊樂則能訓練學生的節奏,有助他們將來學習其他樂器。「音樂不一定是學習樂器。」另一位音樂科主任鄧穎妍老師補充,小朋友喜歡唱歌,而歌詠團活動除了能提升學生唱歌的技巧,也對他們說話能力有幫助。
視藝科主任蔡思慧老師指出,MVP中視覺藝術提供創意繪畫、輕黏土、塑膠彩繪畫、小手工、藝術家欣賞及創作,讓初小的同學接觸到不同媒介的藝術,「學生可以先發掘自己對哪一方面的藝術有興趣,到高年級可以選擇相關的活動」。
在體育方面,體育科科主任李樂恩老師介紹學校為學生提供籃球、花式跳繩、旋風球、射擊、地壺球。另一位體育科科主任吳紹紘老師補充說,活動中包括一些新興的活動,例如旋風球、地壺球,期望能引起學生對運動的興趣。
景林天主教小學為學生提供不同活動,發展潛能,學生的反應如何?三位五年級學生皆指出,他們參與了不同範疇的課外活動,讓自己得到全面發展。當中,學生陳玥寧參與田徑運動,經常隨校出戰60米、100米的跑步賽事;李可晴參加藝術體操和古箏等活動,感恩學校給予許多演出的機會,挑戰自我;洪紫熙除了參加藝術體操、躲避盤等體育活動,還學習小提琴,「我在節日中,也會彈奏給父母聽,與他們分享我的學習成果。」三位學生在分享學習成果時,充滿自信,可見計劃幫助他們,成就更美好的自己。(吳)


中學專題
2022.02.25
聖伯多祿中學視藝學生 設計穿戴式裝置 融入科技與生活
(本報專題)隨著科技發展,智慧型穿戴式裝置愈來愈普及,手錶、眼鏡、衣著等服飾也可以包含穿戴式的電子裝置,而聖伯多祿中學12 名修讀視覺藝術科的學生,嘗試以創意,並應用由科技開發出微型及輕便的裝置,設計出不同的穿戴式生活用品,把科技結合美藝當中。
該校參與由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及OC STEM Lab創意工作室合辦的「穿戴式科技運動服裝」活動,計劃下共有五間中學逾60多名中學生參與,中學生在理工大學的設計學院、紡織服裝學系及電子工程學系,和職業訓練局學生的協助,認識穿戴式科技,設計及製作出運動穿戴式科技的製成品,把知識實踐於生活之中。
參與該計劃的聖伯多祿中學共12名學生,分組參與設計:有組別設計內置LED燈與耳機的風褸,幫助運動員晚上跑步時增加安全性;有組別設計專為晚間使用的跑步鞋,鞋子附有LED燈可調較光暗,鞋踭彈弓幫助跑步或散步時更舒適,鞋頭的反光物料配合LED燈增強美觀;設計裝置LED燈的溜冰服裝,以閃燈效果突出服裝線條等。
有份參與計劃的舊生叶偉欣及洪婧怡,與另外兩位同學李佩樺及黎以澄設計夜行風褸,洪婧怡介紹產品時指出,此風褸專為晚間跑步而設, 在運動服的帽邊裝上發光的藍光燈帶,透過開關掣設有三種不同的發光模式,此燈帶幫助在夜間識別位置,避免在街上跑步時發生意外;而可拆除式的喇叭置於風褸之中以代替耳機, 用作接駁電話或音樂播放器等裝置。
叶偉欣表示首次把電子科技與服裝設計融入,在學習把電子儀器置入衣物時也有難度,需要不斷調較與反覆嘗試才成事;洪婧怡表示,過去認為藝術設計只限於時裝展的產品,而且側重藝術元素,這次可以學習設計具實用性的產品,設計外也要配合科技材料,「要把電子產品融入衣物中,在研發時發現接觸不良而未能發光,燈帶的外型也要顧及是否襯托風褸的設計,過程中需要不斷調較。」
她們嘗試近五次後,最後找來冷光帶的燈飾載入衣物中,製成一件智慧型穿戴式風褸。而婧怡在中學文憑試的視覺藝術科的作品也融入了科技元素,以加強作品的多元化。
為高中視藝科設燈飾製作
另外,該校於本學年為中四生的視覺藝術科提供燈飾產品設計課程,視覺藝術科主任陳美詩指出,會集中教授學生學習智能照明的設計,如何把照明系統設計應用於家居之中,塑造現今逐漸普及的智能家居裝置, 例如學習以人體感應的燈飾開關功能,亦會學習使用環保物料作為設計題材,「把藝術融入生活,是將來藝術設計的發展趨勢,美觀的藝術品也兼具實用價值。」
陳美詩表示,學生對於把服飾加入科技元素很感興趣,希望學生能善用可持續材料來設計智能照明, 把STEM融入藝術中。(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