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_20221218 f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2.12.18
喜樂中學 - 中學動態
元朗天主教中學 • 參與國際飛鏢錦標賽   (本報訊)元朗天主教中學早前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展貿廳參與「第16屆ADA國際飛鏢錦標賽」,奪得中學組及青少年U16個人賽多個得獎項(圖)。   ADA國際飛鏢錦標賽由亞洲飛鏢協會主辦,比賽吸引逾900名本地選手參與。元朗天主教中學共17人參賽,他們以兩個月時間備戰,其中「元天A隊」獲中學校際四人隊際賽季軍、「元天B、C及D隊」獲得中學校際四人隊際賽第五名,以及中五級盧采喬與中四級曾晉滔獲青少年U16個人賽首8名。   藉著比賽中互相扶持,各隊員於每場比賽後檢討得失,以在下一次比賽中提升自己的臨場表現,不斷進步。(教)     聖若瑟英文中學宗教週義賣   (本報訊)聖若瑟英文中學早前舉行兩天的宗教週義賣活動,為香港明愛籌款。   籌款活動於午膳時段在校內的孫保祿修士紀念堂舉行。現場售賣由老師及學生製作的各式各樣美食及精品,並設有攝影角(圖),吸引大批師生爭相解囊。   此外,午間宗教音樂會亦同步進行,將本已熾熱的氣氛推至極致。   宗教週義賣活動不但為聖若瑟大家庭帶來歡樂,更將愛心惠及社區:兩天義賣活動共籌得超過1萬7千多港元善款。所得款項將不扣除成本,全數撥捐香港明愛以作慈善用途。(教)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融合教育週   (本報訊)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西崇活力隊」於12月18日在西貢碼頭海濱市集舉行,學生為社區人士介紹17套生命動畫,向香港社區發送幸福正能量。   早前該校舉辦一系列與共融相關的活動(圖),例如「西崇活力隊」參加「和富基金──簡心活創新資助計劃」,並以「快活心.快活人.幸福能量之旅」為題撰寫計劃書,成功入圍。   計劃亦包括在暑假舉辦了五天的「生命動畫師」電腦動畫及主題性的正向教育,讓同學們提升對「抗逆力」及「衝突處理」的認識。動畫內容包括親情、尊重別人等信息。   此外,該校於各班舉行「生命動畫讚LIKE欣賞大會」,讓參加者分享自己創作的動畫短片,同學藉著給予LIKE,學習從正面的角度出發,多欣賞他人的優點、付出和努力,一起培養成就感和投入感,產生更多正向情緒。   計劃亦推行五個核心的正向價值觀,一連四天的校內攤位,以「打走壞心情怪獸」、「尋找幸福能量」、「情緒解難小骰子」、「解決衝突五部曲」及「畫出好心情」等作為主題。(教)
kjy16_20221218 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12.18
德貞女子中學邁向100周年
德貞承主愛 信望綻光芒
(本報專題)1922年本地教區的國籍女修會「耶穌寶血女修會」(簡稱寶血會)在香港成立,翌年寶血會創立第一所中文中學— —德貞女子中學,為居於深水埗的女青年提供教育機會。時至今天,德貞女子中學邁向創校100周年,校方秉承修會會祖譚加辣修女發揚仁愛與犧牲、修和的精神,並與弱小者同行,在學校關顧學生成長。   德貞女子中學於本學年以「德貞承主愛、信望綻光芒」響應迎接創校100 年,同時於學年內重點推動三項價值培育: 尊重他人、關愛及堅毅。為迎接創校百周年,校方舉行多項活動,包括於11月4日的百周年校慶啟動禮暨全方位學習日,全校900多位師生響應參與。   百周年校慶活動 學習將愛傳承   其中舉辦的「德貞追夢百里行」,期望師生於一年內完成10段麥理浩徑,許燕姍校長指出,麥理浩徑全長共100公里,象徵走過創校100年歷史。啟動禮當天,120 名學生分成五隊分別於麥理浩徑不同路段展開遠足活動,其中有學生步行麥理浩徑第六段約三小時,由城門水塘起步,行至德貞女子中學結束,途經金山郊野公園及九龍水塘,學生在山上俯瞰校舍位置。   另外,啟動禮當日, 220多位學生在校內舉辦多個工作坊,由寶血會修女及校友等擔任流體畫、禪繞畫及環保手工藝導師,其中在「德貞心靈果子樹」工作坊上,學生創作100個心靈果子,果子上寫上校訓以及修會辦學精神, 也寫有愛、喜樂、溫柔、義德、勤奮等正向價值觀的字眼,象徵「德貞人」的品德。   400多位學生在啟動禮當天,參與校外多元學習活動,學生到深水埗區進行社區探索、參觀舊校舍,發掘學校在社區的歷史等。許校長指出,希望全校學生也能分享創校百周年的喜悅。   學生參與活動後, 需要寫下「反思卡」,反思當日的體驗,有參與步行其中一段麥理浩徑的學生表示,花上五小時遠足, 儘管感到疲累,只要抱著希望,以及同學之間互相扶持,令她學習堅持與堅毅不屈的精神。莊嘉璐副校長指出,學生藉著上述體驗,感受學校對學生無私的愛, 「當學生感受到被愛, 繼而懂得把愛向外帶給他人。」   當日有份參與麥理浩徑遠足的中四生吳曉雯表示,遠足時體力不繼, 「周邊所有同學也關心和鼓勵我,約四小時後我行完整個路段而感到滿足。」她說同學的鼓勵與陪伴,是她堅持的動力。   另一中六生鄺子瑩稱,參與遠足成為她畢業前珍貴的回憶。她說,高中時期也在疫情中度過,但回想校園生活,仍難忘初中常參與烹飪比賽並獲獎的時光,「經常與老師和同學準備菜式至深夜,從中學習堅毅與認真,影響我做任何事情也要堅守到底。」   校友師生分享德貞精神   寶血會的區綺雯修女60年代入讀德貞女子中學,直到1968年中五畢業時她加入了寶血會成為望會生,一直接受修道培育至1972 年,返回德貞完成中六課程。「我在中二時已萌生成為修女的念頭,讀書時期參與聖母軍,校內也有五位修女任教,當年教導我的修女是訓導主任,她對學生無微不至,當得知學生的家人患病,便會前往醫院探望,修女在生活與行動中,實踐犧牲、服務和愛的精神。」區修女現為寶血會總會長,她期望該校繼續以基督的仁愛與犧牲精神帶動學生回應社會需要。   同樣是德貞女子中學舊生的雷美瑜副校長及陳應恬老師,跟學生一起為校慶拍攝短片,並邀請學生飾演自己中學時期參與畢業禮的片段,帶出該校傳燈禮的特色: 由畢業生代表,將手上寓意「德貞之光」的燈火傳給在校師妹,象徵將耶穌基督的愛和光傳揚出去,代表薪火相傳,以及把校訓「禮、義、廉、恥」的精神承傳。   雷副校長表示,學校培育了自己的領導才能。她中二時已被選為領袖生,中四擔任學治會副主席,中六獲選為社長。她剛在上學年擔任副校長,能夠一直在母校服務而感恩。陳應恬老師則表示,當年已感受學校時常給予學生機會,「我於中六插班,老師得知我擅長中提琴便鼓勵我參與表演,也推薦我報讀管風琴。」大學畢業後她隨即返回母校任教音樂科至今,以作回饋。   有參與短片拍攝的中四生鄧雅茹及中三生張愛琪均表示,能見證學校100年歷史的時刻感到很難忘,張愛琪說學校傳燈禮的傳統,提醒她要培養良好品格,彰顯學校校訓的精神。   新設校史室 重溫昔日片段   該校將於明年新設校史室,擺放昔日的學生手冊,也有於60年代在青山道興建新校舍時期的學校圖則,建校初期以人手撰寫的「本校概況」等。   早前350名校董會成員、校長、師生、家長、校友與職工齊集學校, 砌成「100」字樣慶祝校慶,陳錦江副校長表示,藉此展現團結,「疫情已(肆虐)近三年,學生在校園生活少,藉著校慶活動為學生建立歸屬感,為學生在中學生涯寫下珍貴的回憶。」 該校早前舉行校慶主題曲歌詞創作比賽中,公開組的舊生劉倩雯老師以作品《貞心頌》獲選為校慶主題曲。劉老師說從歌詞帶出辦學團體「寶血會」以愛興辦學校,學生在此讀書一直在愛的環境下成長。   學校的校徽上印有一朵黃色的百合花, 百合花的花語是純潔、忠貞、高雅、神聖, 許燕姍校長表示,這是辦學團體寶血會期望「德貞人」具備的素質外,藉著創校100周年,於來年推動「德貞服務100」,鼓勵每位同學在一年內服務100小時,把所學到的一切貢獻社區。(高)
kjy16_20221211L  rev 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12.09
天主教新民書院
心靈教育培養正向價值 共建關愛社區
(本報專題)各位青年人,你們有沒有懷著希望與期盼,靜候耶穌基督的來臨?踏入將臨期第三主日,也是喜樂主日,眾人在期待聖誕節的歡樂氣氛時,天主教新民書院的學生,走到油蔴地一帶, 接觸區內的貧苦者,學生面露微笑,向對方問好, 送上飯盒,也送贈小禮物。學生透過心靈教育的培育,懷著同理心,身同感受地關顧鄰人,學習到關懷弱小,施以援手的精神,正好回應耶穌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瑪廿五35)   「當學生能夠覺察自己的能力,擴展至周遭的人和事物,從中培育學生的同埋心,覺察社會的需要,以憐憫的心腸幫助別人。」負責推動心靈教育的李翎鋒老師說,該校由去年10月推行心靈教育, 培育學生「正向生命價值,共建關愛社區」,計劃由天主教新民書院發起,聯同七所教區中學一起參與,得到優質教育基金成功撥款約96萬港元,讓八所學校推動心靈教育。   參與學校分別是天主教新民書院、聖若瑟英文中學、荔景天主教中學、屯門天主教中學、聖芳濟各書院、天主教伍華中學、高主教書院,以及聖安當女書院。上述計劃至本年12月底結束,並於本月底分別以「人生規劃」及「共建關愛社區」兩個主題進行成果分享會。   天主教新民書院以「共建關愛社區」為題,向學生推動心靈教育,校長吳華彪指出,心靈教育結合關社,培養學生建立正向生命價值,繼而貢獻個人能力,共建關愛社區,關懷身邊的人。   該校於上學年以中一級為心靈教育與關社的學習對象,學生於倫理與宗教科完成心靈札記,上學期以「自我覺察的培養」;下學期以「貢獻自己的體驗」為另一主題。本學年該校把心靈教育推展至全校參與,包括每天早會由心靈大使帶領同學敲磬,並進行靜觀呼吸以安定心靈,準備一天的學習;也在恆常的社會服務中學習實踐心靈教育等。   心靈教育融入社會服務   大約60位學生及其家人,製作共100個福袋及乾花卡,送給在油蔴地廟街的坊眾。他們參與心靈教育計劃的親子社區服務,家長與學生在服務前先在校內練習靜觀,然後才開始製作乾花卡。家長和子女一起把乾花拼貼在卡上,也一起構思祝福字句, 代表學校向外傳遞的心意:學生親手寫上「天主教新民書院祝你生活愉快!」同時附上聖經短句作福傳。中三學生陳栢深指出,是次首次邀請母親和弟弟一起參與做手工, 把心意送給他人,他喜見能在活動中享受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家長校董暨家教會主席吳志伻與就讀中三的兒子一起參與親子社區服務,對他而言是一個嶄新經驗,「與兒子一起製作(心意卡)時,大家也感受到溫暖和愛的感覺。」他說平日多顧慮孩子的學業事宜,學校為家長提供的心靈教育及服務的活動,讓他與兒子有更多機會相聚。   參與親子社區服務的學生,走到廟街的其中一棟唐樓閣樓,踏上陡斜及狹窄的樓梯,抵達由獻主會胡頌恆(John Wotherspoon)神父有份在Mercy HK開設的「耶穌醫生中心」,學生從胡神父的分享中了解到,這個細小的空間,服務不同需要援助的人:因確診新冠肺炎而被僱主趕出家門的外籍女傭;新來港的婦女及其子女;患重病的;染上毒癮的人等等。學生從神父在廟街服務的心志,感到十分震撼。   中二生朱耀舜認為要放下身段進行服務,「派送物資時不用害怕骯髒,也不要因幫助他人而有一份高人一等的心態。」天主教徒中四生許廣鴻表示,信仰教他明白幫助有需要的人的重要,他從校內的心靈教育培養同理心,更體察外傭離鄉背井被人遺棄的痛苦,也對於胡神父在他人最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而感動。 吳華彪校長表示,學生的分享反映他們以「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心態去服務鄰人;李翎鋒老師欣賞學生懷著卑微及微末心的僕人身份參與服務,正好帶出心靈教育中,培養學生懷著同理心關顧周遭事物。   負責家教會的劉世育老師指出,藉著活動讓學生明白「勿以善小而不為」,提醒學生不要看輕自己的能力,或以為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無心參與,從而鼓勵學生主動服務及關愛社區。   學習靜觀 平定心神   「邀請大家調整坐姿,身體脊椎不靠在椅背,臂部佔座位的三分之一,雙腳平放在地面,雙手放鬆放於大腿上,保持頭、頸、背部成一直線⋯⋯身體放鬆⋯⋯閉上眼睛或把眼簾自然垂下,現在將以三下鐘聲開始今次的呼吸練習。」心靈大使中二級學生陳晞朗帶領眾人進行靜觀呼吸練習,他中一時自薦成為心靈大使,協助教師在早禱帶領學生靜默,「每次服務很有意義,同時也使我的心情得以舒緩。」   另一心靈大使中二生林浩蕎熱衷參與社會服務,去年在老師推薦下成為心靈大使,她說藉著接受心靈教育的培訓,同時把服務融入於心靈教育中,遇有壓力時便善用所學讓自己放鬆,也會把當中的好處與同學分享,這一切令她感到饒有意義。   陳兆雄副校長表示,每次服務時學生一起祈禱,靈修元素能幫助學生成長,更懂得以同理心看待社會。   吳華彪校長指出,選擇由初中生開始推展心靈教育,正是「把一粒種籽放在同學的內心,學生有能力幫助他人的感受,可以為他們帶來滿足感,日後或會把經驗向外傳揚, 延續服務精神。」此正好回應該校主保聖人聖紐曼樞機(John Henry Newman)常強調,不要等待自己最好的時刻才發揮所長,應把握現在,盡力去服務他人。(高)
kjy16_20221204 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12.04
天主教培聖中學
創作卡牌遊戲 愛護與保育瀕危物種
(本報專題)讓青年與大自然連繫,能否喚起青年實踐及推廣環境保育?能夠使青年反思對大地的愛護,以至將來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生活模式?天主教培聖中學修讀地理科的學生走到海岸公園、米埔自然保護區、郊野公園等地考察,欣賞大自然之餘,並從中引發靈感,創作「香港動物探索隊」卡牌遊戲,宣揚愛護及保育瀕危物種的信息。   該校五名修讀地理科的中五級學生何浩文、黃凱潼、甄婷、徐式渝及許靖晞於本學年獲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選拔,與其餘五所入圍中學的學生,於去年10月參與「Flow with Nature: 青年行動計劃」,參加者接受環境保育及正向情緒教育的工作坊,到訪香港不同的海岸及郊野地區,包括到海下灣海岸公園以自然的顏色及影像建構畫面甚至故事,拍攝了不少相關照片;在米埔自然保護區觀鳥、濕地觀察及欣賞日落;在大埔海濱公園及元洲仔自然保護中心認識自然環境及人與自然空間的關係;到有機農莊了解有機耕作及體驗農務工作,例如除草及烹煮芋圓;以及在郊野公園靜觀及冥想等。   隨後團隊花上半年時間,創作出「香港動物探索隊」卡牌遊戲,他們剛在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舉辦的「Flow with Nature:青年行動計劃」中的第一期比賽中勝出,團隊將與帶隊老師一起,於12月17日赴台灣進行生態保育考察。學生亦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合作,把卡牌重新編制,稍後將印制成實體卡推出市場。   親臨大自然 感受生命力   學生在米埔自然保護區進行生態遊,以望遠鏡,靜靜地在觀鳥屋眺望黑臉琵鷺、小白鷺、黑翅長腳鷸、彈塗等蹤影;也用筆記本描繪當時的所見所聞;另外,學生在郊野公園進行靜觀及冥想時,感受大自然。學生徐式渝表示, 對於抱大樹的經驗感到新鮮,想像自己與大自然很親近,同時感到自己的渺小,她在靜觀期間閉上眼睛,感受當刻環境時,「聆聽到風聲與雀鳥聲,當刻不用說話,享受與大自然共存。」   「用雙手觸摸泥土,細聽風聲,脫掉鞋子在草地,透過皮膚感受大自然,原來當願意踏出一步,我也可以做得到。」學生許靖晞說,從沒想到自己可與大自然「對話」,這種感受有如向心愛的洋娃娃傾訴心事。另一學生黃凱潼也表示,抱樹與靜觀的體驗讓她確實體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   透過遊戲保育動物   團隊在活動中到訪元洲仔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進行培訓,當時欣賞了一個有關非法捕獵野生動物的藝術展覽,此行引發他們創意,以遊戲方式帶出動物保育課題,許靖晞指出,青年喜歡桌上(Board game)遊戲,因而構思以保育野生動物為題的卡牌遊戲,作為保育環境的行動計劃。學生搜集了共75項在香港發現的生物物種,製作成「物種卡」,包括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鳥類及昆蟲,並按物種的真實現況設計了十個「情境卡」,並加入九款「功能卡」以豐富遊戲的內容。   每張物種卡均以星號顯示野生物種在香港的瀕危程度,一粒星表示常見,三粒星表示瀕危,卡牌亦顯示物種類型、名稱、特性及棲息地等資料,負責活動的地理科教師陳婉婷指出,學生在遊玩過程中了解不同物種的資料及狀況,例如透過情境卡認識黃牛面對塑膠問題的威脅:「部分黃牛棲息地成為露營熱點,令草難以再生,而黃牛主要以草作為食糧,面對草量減少,加上黃牛在行山客的餵食下,對人類食物上癮,更因而誤食塑膠。」當遊戲參加者抽到一張「黃牛食膠」的情景卡卡牌,便須停止收集黃牛的卡牌,卡上的資料顯示黃牛的生命正面臨威脅,遭受人為的危害。   此外,在遊戲中,某些物種會有特別功能,例如:牛背鷺可以吸引並取去別人已收藏的的水牛物種卡,這是由於凡有水牛的地方,皆會吸引牛背鷺站在水牛背上食用牛身上的寄生蟲維生,學生從遊戲中認識兩者是共生的夥伴。   「我在兒時曾經跟隨家人坐船出海觀賞白海豚,沒想到原來此舉已影響白海豚的棲息地及生態環境。」學生何浩文參與比賽,了解中華白海豚受到大嶼山北部和東北部水域的填海工程影響,棲息地備受破壞而要遷徙至南部,過程中或會被船隻碰撞或受嘈音干擾,嚴重影響白海豚的生存空間。藉著活動令他明白到保育白海豚的重要,也令他關注如何平衡土地發展與保育。   另一學生甄婷專責搜集75幅生物物種圖片及轉換圖片的風格, 這豐富她對不同物種的認識,她在找尋香港的物種時發現,瀕危物種面臨絕跡的原因及數目逐年遞減,保育問題刻不容緩。   地理科科主任袁施琪指出,由學生作主導,親身認識香港不同物種的保育,從中更懂得愛護及珍惜大地資源。該校過去在課堂教學,發掘具潛能的學生提供專科或跨學科的抽離式培育計劃,並為資優學生提供特定的專門訓練學習機會,包括參與是次比賽,以及與其他環保團體的協作。例如本學年中二及中四學生參與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實驗計劃,於校園種植菱角,準備於12月把菱角移植到米埔,藉著菱角吸引水雉前來米埔生活。她表示體驗式的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天主教培聖中學以聖方濟各亞西西作為學校的環保主保,陳婉婷老師表示,學生關注本地生態,正好發揮該校學校「培聖人」的環保精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