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0917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9.17
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大地的管家
(本報專題)位於東涌的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靠近東涌河,附近擁有豐富及珍貴的自然生態環境,學生只要拿著手機,透過應用程式便可在校園尋覓、發掘及辨認不同的生物,使凡入讀該校的學生自動化身為公民科學家。不論學生擅長於藝術,或自小對科技創新感興趣,抑或是熱愛大自然,因著與大自然的連繫,也樂於一起愛護天主創造的大地資源,一起保護大自然。   「『我主,願祢受讚頌。』亞西西聖方濟在他《造物讚》這優美的讚歌中提醒我們,大家共同的家園好比一位與我們分享生活的姊妹,也好比一位張開雙臂擁抱我們美麗的母親。」這是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中所說。該校林志江校長認為,要使學生明白人人也是大地的管家。「天父創造人類,交託大地給我們管理。」   透過科技改善蝴蝶普查   在東涌灣的泥灘,仍能保持原貌的溪澗,黃龍坑的天然樹林及河溪等,這些皆是該校學生易於在學校附近見到,該校生物科主任黃應昌老師形容學校的地理位置與大自然相連,校內生物多樣性豐富,以蝴蝶為例,在全港約有260種蝴蝶中,該校已發掘逾60 種,當中更發現全球鳳蝶中最小的燕鳳蝶;師生從校舍步行十多分鐘抵達東涌灣考察,已不難發現全港共七種的招潮蟹,當中一種非常罕見的擬屠氏招潮蟹,牠的雄性擁有一隻非常巨大的黃色螯足。   該校於十多年前成立蝴蝶園,種植了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吸引不同品種的蝴蝶到校園採蜜;又定期讓學生走出校園,參與蝴蝶普查,學生在校內及東涌進行蝴蝶普查,增進對蝴蝶的認識;過去五個學年, 中一級的STEM課程及科學課堂中,運用iNaturalist流動應用程式進行校內生物普查,用以記錄及辨認生物。   就讀該校中六的方志傑及中五學生魏靖雯,早前在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獲得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生物及健康(高中組)二等獎,魏靖雯是生物學會主席,曾參與蝴蝶普查員訓練課程,到過梅窩、東涌、水口灣等地尋覓蝴蝶足跡,她有見一般進行的蝴蝶追蹤,捕捉蝴蝶後在翅膀以麥克筆記下標記,待再次捕獲蝴蝶時看下標記才能掌握牠的飛行位置,魏靖雯希望以有系統及科學化的方式進行蝴蝶普查,在老師介紹下,她認識了對科研感興趣的中六學生方志傑,一起合作研發切合蝴蝶追蹤的系統。   方志傑提議使用應用程式改善記錄蝴蝶的資料,設計出「Bu t t e r f l y Tag」應用程式,辨別已捕捉的蝴蝶,在系統內輸入相關資料,再製作出QR code,在翅膀面貼上QR code貼紙再放走,當其他裝設了「Butterfly Tag」應用程式的人士,透過程式內的鏡頭掃瞄QR code後,有關蝴蝶的資料在系統內一目了然,包括發現蝴蝶的日期、時間、地點,當地天氣環境等數據。   在香港,曾有人捕捉到來自熱帶地區的蝴蝶,有科學家指出,原本生存於赤道附近的蝴蝶卻來到香港,反映全球暖化問題加劇。然而,目前沒有足夠資料了解蝴蝶的飛行路徑,故希望此「Butterfly Tag」應用程式能為科學家提供有效數據進行研究。方志傑說:「科技不斷進步,可以衍生不同的創新方式,用QR code研發Butterfly Tag後,現構思以更精確的無線射頻辨識(Rfid)技術收集蝴蝶行蹤資料,先在蝴蝶翅膀貼上晶片,只要蝴蝶在特定的範圍出沒,如在郊野公園範疇內,Rfid可以感應到蝴蝶的活動習慣。」   黃應昌老師說:「每人也可以用簡單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為科學作出貢獻,希望此應用程式便利外界使用,一起進行全民記錄。」他指出,此舉可了解蝴蝶飛行路線,得知蝴蝶活動範圍,對將來規劃保育區也有幫助。兩名學生得獎後,校方現透過鳳園蝴蝶保育中心向漁護處申請牌照,允許捕捉蝴蝶作研究,給予領有牌照的專家或市民使用此程式, 以擴大蝴蝶普查,培養公民科學家。   藝術與大自然結合   中五學生王惠儀喜愛透過仔細的畫功繪畫大自然,也會從藝術角度關注氣候暖化問題,「細微觀察植物時會發掘許多,如繪畫校內種植及保育的土沉香,它與生物之間的關係微妙,樹幹受損會分泌汁液,汁液具備名貴中藥材成份,果實掉落,種子可以吸引胡蜂,把種子傳播開去。」她認為校內提倡珍惜大自然,也影響她的藝術創作,她於去年中文大學胡秀英植物標本館主辦的植物藝術繪畫大賽中,畫下瀕危物種土沉香,獲高中組優異獎;而今年繪畫的百香果奪高中組季軍。   王惠儀在本年4月底參與由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組舉辦的中學減緩氣候變化標語及海報設計比賽,贏得高中組冠軍。她的作品以擬人法畫下的人像代表地球,從畫中女主角的眼淚,表達人類對環境的傷害,「作為大地管家,讓我感受大自然的微妙。我希望用自己方法傳遞信息,以行動表達對環境的關注。」   倫理與宗教科科主任王文瑛指出,自2015年教宗頒布《願祢受讚頌》通諭,已向全校推動維護生命意義的活動,過去四年把信息落入倫理與宗教科校本課程,於學年內的兩星期,要求學生每日完成一些任務,例如是幫助家人、環保回收等,並在課堂中分享。每年舉行「環保校園巡查記錄」節能比賽,藉此鼓勵學生一起節能減排。   「人們是幫助天主託管地球,不可以辜負別人對你的信任。」林校長說,自小培養學生尊重生命與環保,人類是「大地的管家」的信息,建立愛護大地的價值觀,「當學生有此基礎觀念,在學習其他學科,如科學或生物科進行研究時,自然便有環保的意識與態度。」(高)  
kjy16_20221204 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12.04
天主教培聖中學
創作卡牌遊戲 愛護與保育瀕危物種
(本報專題)讓青年與大自然連繫,能否喚起青年實踐及推廣環境保育?能夠使青年反思對大地的愛護,以至將來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生活模式?天主教培聖中學修讀地理科的學生走到海岸公園、米埔自然保護區、郊野公園等地考察,欣賞大自然之餘,並從中引發靈感,創作「香港動物探索隊」卡牌遊戲,宣揚愛護及保育瀕危物種的信息。   該校五名修讀地理科的中五級學生何浩文、黃凱潼、甄婷、徐式渝及許靖晞於本學年獲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選拔,與其餘五所入圍中學的學生,於去年10月參與「Flow with Nature: 青年行動計劃」,參加者接受環境保育及正向情緒教育的工作坊,到訪香港不同的海岸及郊野地區,包括到海下灣海岸公園以自然的顏色及影像建構畫面甚至故事,拍攝了不少相關照片;在米埔自然保護區觀鳥、濕地觀察及欣賞日落;在大埔海濱公園及元洲仔自然保護中心認識自然環境及人與自然空間的關係;到有機農莊了解有機耕作及體驗農務工作,例如除草及烹煮芋圓;以及在郊野公園靜觀及冥想等。   隨後團隊花上半年時間,創作出「香港動物探索隊」卡牌遊戲,他們剛在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舉辦的「Flow with Nature:青年行動計劃」中的第一期比賽中勝出,團隊將與帶隊老師一起,於12月17日赴台灣進行生態保育考察。學生亦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合作,把卡牌重新編制,稍後將印制成實體卡推出市場。   親臨大自然 感受生命力   學生在米埔自然保護區進行生態遊,以望遠鏡,靜靜地在觀鳥屋眺望黑臉琵鷺、小白鷺、黑翅長腳鷸、彈塗等蹤影;也用筆記本描繪當時的所見所聞;另外,學生在郊野公園進行靜觀及冥想時,感受大自然。學生徐式渝表示, 對於抱大樹的經驗感到新鮮,想像自己與大自然很親近,同時感到自己的渺小,她在靜觀期間閉上眼睛,感受當刻環境時,「聆聽到風聲與雀鳥聲,當刻不用說話,享受與大自然共存。」   「用雙手觸摸泥土,細聽風聲,脫掉鞋子在草地,透過皮膚感受大自然,原來當願意踏出一步,我也可以做得到。」學生許靖晞說,從沒想到自己可與大自然「對話」,這種感受有如向心愛的洋娃娃傾訴心事。另一學生黃凱潼也表示,抱樹與靜觀的體驗讓她確實體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   透過遊戲保育動物   團隊在活動中到訪元洲仔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進行培訓,當時欣賞了一個有關非法捕獵野生動物的藝術展覽,此行引發他們創意,以遊戲方式帶出動物保育課題,許靖晞指出,青年喜歡桌上(Board game)遊戲,因而構思以保育野生動物為題的卡牌遊戲,作為保育環境的行動計劃。學生搜集了共75項在香港發現的生物物種,製作成「物種卡」,包括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鳥類及昆蟲,並按物種的真實現況設計了十個「情境卡」,並加入九款「功能卡」以豐富遊戲的內容。   每張物種卡均以星號顯示野生物種在香港的瀕危程度,一粒星表示常見,三粒星表示瀕危,卡牌亦顯示物種類型、名稱、特性及棲息地等資料,負責活動的地理科教師陳婉婷指出,學生在遊玩過程中了解不同物種的資料及狀況,例如透過情境卡認識黃牛面對塑膠問題的威脅:「部分黃牛棲息地成為露營熱點,令草難以再生,而黃牛主要以草作為食糧,面對草量減少,加上黃牛在行山客的餵食下,對人類食物上癮,更因而誤食塑膠。」當遊戲參加者抽到一張「黃牛食膠」的情景卡卡牌,便須停止收集黃牛的卡牌,卡上的資料顯示黃牛的生命正面臨威脅,遭受人為的危害。   此外,在遊戲中,某些物種會有特別功能,例如:牛背鷺可以吸引並取去別人已收藏的的水牛物種卡,這是由於凡有水牛的地方,皆會吸引牛背鷺站在水牛背上食用牛身上的寄生蟲維生,學生從遊戲中認識兩者是共生的夥伴。   「我在兒時曾經跟隨家人坐船出海觀賞白海豚,沒想到原來此舉已影響白海豚的棲息地及生態環境。」學生何浩文參與比賽,了解中華白海豚受到大嶼山北部和東北部水域的填海工程影響,棲息地備受破壞而要遷徙至南部,過程中或會被船隻碰撞或受嘈音干擾,嚴重影響白海豚的生存空間。藉著活動令他明白到保育白海豚的重要,也令他關注如何平衡土地發展與保育。   另一學生甄婷專責搜集75幅生物物種圖片及轉換圖片的風格, 這豐富她對不同物種的認識,她在找尋香港的物種時發現,瀕危物種面臨絕跡的原因及數目逐年遞減,保育問題刻不容緩。   地理科科主任袁施琪指出,由學生作主導,親身認識香港不同物種的保育,從中更懂得愛護及珍惜大地資源。該校過去在課堂教學,發掘具潛能的學生提供專科或跨學科的抽離式培育計劃,並為資優學生提供特定的專門訓練學習機會,包括參與是次比賽,以及與其他環保團體的協作。例如本學年中二及中四學生參與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實驗計劃,於校園種植菱角,準備於12月把菱角移植到米埔,藉著菱角吸引水雉前來米埔生活。她表示體驗式的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天主教培聖中學以聖方濟各亞西西作為學校的環保主保,陳婉婷老師表示,學生關注本地生態,正好發揮該校學校「培聖人」的環保精神。(高)
kjy04b_20190127s
CatholicAgent
教友特工
2019.01.25
遇上不可思議的大熊貓(下)
基地裡有一隻很聰明的大熊貓,牠從小體質不太強壯,跟同伴打架或爭奪食物時很難佔上風,所以牠選擇以「智取」來保護心愛的美食。每次訓練時拿到食物後,總見牠走到遠離同伴的位置,以植物作掩護,安安樂樂地享受牠的精美點心。這個畫面跟另一邊廂幾隻大熊貓的「食物保衛戰」形成強烈對比,我心中不禁驚嘆怎麼這隻大熊貓會想出如此精明的方法呢?  實習生課程除了要學習照顧大熊貓,我也會上課學習大熊貓、瀕危物種和動物福利等知識。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教育人員講解大熊貓的天敵時所說的一句話:「成年健康的大熊貓是沒有天敵的,大熊貓的天敵是人類。」這句話讓我覺得身為人類的一份子, 實在非常羞愧。 天主創造了美麗的世界、各種生物及天然資源讓人類享用,同時也要求人類好好管理世界和適當地運用天然資源。可是人類卻不斷破壞環境及傷害各種動植物,沒有做好天主交給人類的管理員任務。 我們的確需要好好反省,也認真想想自己能如何為保護環境及愛護動植物盡一分力,這樣才是一個負責任的「地球管理員」呢!讓我們都一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以愛護地球的方式運用天主賜給我們的天然資源吧!  (全文完)  
kjy01_20190120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1.18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 環保雕塑藝術展《變・_》
(本報專題)強烈颱風山竹橫掃香港後,大量發泡膠碎和水樽等垃圾被沖上岸;印尼抹香鯨屍體胃裡被發現有五點九公斤塑膠垃圾……這些新聞都促使社會大眾關注環保議題。香港每年產生約六百萬公噸的都市固體廢物,其中逾半透過堆填方式處理,你可曾想過廢物也可以物盡其用,並化身為有用的物件?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為鼓勵學生保護大自然並關心環境,於剛過去的十二月十二至十三日,在學校禮堂舉辦「環保雕塑藝術展」,讓學生參與環保創作、培養藝術美感的同時,亦反思日常生活中的浪費問題。 一連兩天的藝術展以《變._》為主題,展示六級共三十件作品,各班運用不同廢物如汽水罐、廢紙、膠樽和紙皮等製作。該校視藝科教師吳汝慧指出,這主題鼓勵學生運用廢物去創作,「把不再用的物品變成有用的藝術品」 。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除了培育學生的學術與品德外, 也提升他們的藝術修養。該校有十八位視藝科教師,他們每年就不同主題舉辦藝術展讓學生創作,其中於二○一七年則舉辦「普普藝術展」。 吳汝慧認為,平日學生學習繪畫技巧,而在分組籌備藝術展作品過程中培養解難、合作和溝通等能力,故此「 藝術展會設定可塑程度較高的主題,讓學生發揮和討論」。 呼籲大眾保護動物 為籌備藝術展,該校視藝科教師去年六月便開始訂立藝術展主題,而在九至十月,學生則會就主題進行資料搜集,然後從中選出最受歡迎的作品,在往後三星期的九堂視藝課中完成作品。 視藝科教師周君瑜所負責的五勤和三信班,學生創作了有關動物的作品。周君瑜認為,這類型的活動讓學生「不只著重個人的興趣和成績,也締造團體成果」。她續說,因著這是團體創作,藝術天分不高的學生也可以在分工中尋找到合適自己的崗位, 從而獲得滿足感。 其中,五勤班學生陳嫣然介紹作品《變.動物.獅子》時指出,很多人會保護弱小的動物,但有時會忽略形象較強勢的動物,故此她希望透過作品喚起參觀者去愛護各類動物。 三信班學生馮昊霖在介紹作品《變.動物.兔子》時指出,作品運用了多種廢物製成,如兔子身上貼滿紙碎、五勤班提供的樽蓋成為兔子的眼睛、糖果罐則用作充當兔子的尾巴等。他指小白兔是弱小的動物,「有人反對吃狗肉, 但甚少人反對吃兔肉」,故此該班希望更多人保護這種弱小的動物。  這兩班作品的下方,放置了數個由廁紙筒和包裝紙砌成的心型,外邊圍著聖誕裝飾,一閃一閃的。馮昊霖指這些心型代表他們對大自然的愛,也表達對眾人愛護大自然的盼望。三信班在創作過程中運用了許多廢紙,馮昊霖從中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浪費了紙張,他從這次藝術展「學會物盡其用,除創作外,廢紙也可以用作數學算草紙」。 反思大自然對人的貢獻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的藝術展中,作品除了描繪動物外,也以刻劃樹木的面貌為多。五愛班的藝術大使顏曉晴表示,他們在學校易於浪費紙張,她所屬班別創作了《變.生命樹》。曉晴希望作品能讓人反思樹木的莫大貢獻,從而善用資源。 該作品參考了藝術家克林姆(Gustav Klimt)的作品《生命之樹》,以報紙及紙皮為主要材料,除放有以報紙製作的樹葉外,亦包括颱風山竹過後在校園內收集的落葉。 而在這生命樹下,五愛班學生亦用紙皮及報紙製作多種因大自然遭受破壞或人類捕殺而瀕臨絕種的動物,例如是大象、北極熊和熊貓,期望提高眾人對保護瀕危物種的意識。 在這兩天的藝術展中,學校禮堂播放由學生拍攝的影片,向參觀者分享環保藝術知識。學生在欣賞別班的作品期間,教師在旁逐一介紹。此外,該校家長、區內的四間幼稚園師生、友校校長及多位校監神父亦蒞臨參觀,由五和六年級的藝術大使介紹作品。是次展覽過後,學生的作品將會於二○一九年在校內展出,或送贈予有興趣接收的學校。(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