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中學專題
2022.12.04
天主教培聖中學
創作卡牌遊戲 愛護與保育瀕危物種
(本報專題)讓青年與大自然連繫,能否喚起青年實踐及推廣環境保育?能夠使青年反思對大地的愛護,以至將來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生活模式?天主教培聖中學修讀地理科的學生走到海岸公園、米埔自然保護區、郊野公園等地考察,欣賞大自然之餘,並從中引發靈感,創作「香港動物探索隊」卡牌遊戲,宣揚愛護及保育瀕危物種的信息。
該校五名修讀地理科的中五級學生何浩文、黃凱潼、甄婷、徐式渝及許靖晞於本學年獲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選拔,與其餘五所入圍中學的學生,於去年10月參與「Flow with Nature: 青年行動計劃」,參加者接受環境保育及正向情緒教育的工作坊,到訪香港不同的海岸及郊野地區,包括到海下灣海岸公園以自然的顏色及影像建構畫面甚至故事,拍攝了不少相關照片;在米埔自然保護區觀鳥、濕地觀察及欣賞日落;在大埔海濱公園及元洲仔自然保護中心認識自然環境及人與自然空間的關係;到有機農莊了解有機耕作及體驗農務工作,例如除草及烹煮芋圓;以及在郊野公園靜觀及冥想等。
隨後團隊花上半年時間,創作出「香港動物探索隊」卡牌遊戲,他們剛在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舉辦的「Flow with Nature:青年行動計劃」中的第一期比賽中勝出,團隊將與帶隊老師一起,於12月17日赴台灣進行生態保育考察。學生亦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合作,把卡牌重新編制,稍後將印制成實體卡推出市場。
親臨大自然 感受生命力
學生在米埔自然保護區進行生態遊,以望遠鏡,靜靜地在觀鳥屋眺望黑臉琵鷺、小白鷺、黑翅長腳鷸、彈塗等蹤影;也用筆記本描繪當時的所見所聞;另外,學生在郊野公園進行靜觀及冥想時,感受大自然。學生徐式渝表示, 對於抱大樹的經驗感到新鮮,想像自己與大自然很親近,同時感到自己的渺小,她在靜觀期間閉上眼睛,感受當刻環境時,「聆聽到風聲與雀鳥聲,當刻不用說話,享受與大自然共存。」
「用雙手觸摸泥土,細聽風聲,脫掉鞋子在草地,透過皮膚感受大自然,原來當願意踏出一步,我也可以做得到。」學生許靖晞說,從沒想到自己可與大自然「對話」,這種感受有如向心愛的洋娃娃傾訴心事。另一學生黃凱潼也表示,抱樹與靜觀的體驗讓她確實體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
透過遊戲保育動物
團隊在活動中到訪元洲仔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進行培訓,當時欣賞了一個有關非法捕獵野生動物的藝術展覽,此行引發他們創意,以遊戲方式帶出動物保育課題,許靖晞指出,青年喜歡桌上(Board game)遊戲,因而構思以保育野生動物為題的卡牌遊戲,作為保育環境的行動計劃。學生搜集了共75項在香港發現的生物物種,製作成「物種卡」,包括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鳥類及昆蟲,並按物種的真實現況設計了十個「情境卡」,並加入九款「功能卡」以豐富遊戲的內容。
每張物種卡均以星號顯示野生物種在香港的瀕危程度,一粒星表示常見,三粒星表示瀕危,卡牌亦顯示物種類型、名稱、特性及棲息地等資料,負責活動的地理科教師陳婉婷指出,學生在遊玩過程中了解不同物種的資料及狀況,例如透過情境卡認識黃牛面對塑膠問題的威脅:「部分黃牛棲息地成為露營熱點,令草難以再生,而黃牛主要以草作為食糧,面對草量減少,加上黃牛在行山客的餵食下,對人類食物上癮,更因而誤食塑膠。」當遊戲參加者抽到一張「黃牛食膠」的情景卡卡牌,便須停止收集黃牛的卡牌,卡上的資料顯示黃牛的生命正面臨威脅,遭受人為的危害。
此外,在遊戲中,某些物種會有特別功能,例如:牛背鷺可以吸引並取去別人已收藏的的水牛物種卡,這是由於凡有水牛的地方,皆會吸引牛背鷺站在水牛背上食用牛身上的寄生蟲維生,學生從遊戲中認識兩者是共生的夥伴。
「我在兒時曾經跟隨家人坐船出海觀賞白海豚,沒想到原來此舉已影響白海豚的棲息地及生態環境。」學生何浩文參與比賽,了解中華白海豚受到大嶼山北部和東北部水域的填海工程影響,棲息地備受破壞而要遷徙至南部,過程中或會被船隻碰撞或受嘈音干擾,嚴重影響白海豚的生存空間。藉著活動令他明白到保育白海豚的重要,也令他關注如何平衡土地發展與保育。
另一學生甄婷專責搜集75幅生物物種圖片及轉換圖片的風格, 這豐富她對不同物種的認識,她在找尋香港的物種時發現,瀕危物種面臨絕跡的原因及數目逐年遞減,保育問題刻不容緩。
地理科科主任袁施琪指出,由學生作主導,親身認識香港不同物種的保育,從中更懂得愛護及珍惜大地資源。該校過去在課堂教學,發掘具潛能的學生提供專科或跨學科的抽離式培育計劃,並為資優學生提供特定的專門訓練學習機會,包括參與是次比賽,以及與其他環保團體的協作。例如本學年中二及中四學生參與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實驗計劃,於校園種植菱角,準備於12月把菱角移植到米埔,藉著菱角吸引水雉前來米埔生活。她表示體驗式的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天主教培聖中學以聖方濟各亞西西作為學校的環保主保,陳婉婷老師表示,學生關注本地生態,正好發揮該校學校「培聖人」的環保精神。(高)


教友特工
2019.01.25
遇上不可思議的大熊貓(下)
基地裡有一隻很聰明的大熊貓,牠從小體質不太強壯,跟同伴打架或爭奪食物時很難佔上風,所以牠選擇以「智取」來保護心愛的美食。每次訓練時拿到食物後,總見牠走到遠離同伴的位置,以植物作掩護,安安樂樂地享受牠的精美點心。這個畫面跟另一邊廂幾隻大熊貓的「食物保衛戰」形成強烈對比,我心中不禁驚嘆怎麼這隻大熊貓會想出如此精明的方法呢?
實習生課程除了要學習照顧大熊貓,我也會上課學習大熊貓、瀕危物種和動物福利等知識。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教育人員講解大熊貓的天敵時所說的一句話:「成年健康的大熊貓是沒有天敵的,大熊貓的天敵是人類。」這句話讓我覺得身為人類的一份子, 實在非常羞愧。
天主創造了美麗的世界、各種生物及天然資源讓人類享用,同時也要求人類好好管理世界和適當地運用天然資源。可是人類卻不斷破壞環境及傷害各種動植物,沒有做好天主交給人類的管理員任務。
我們的確需要好好反省,也認真想想自己能如何為保護環境及愛護動植物盡一分力,這樣才是一個負責任的「地球管理員」呢!讓我們都一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以愛護地球的方式運用天主賜給我們的天然資源吧!
(全文完)


小學專題
2019.01.18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 環保雕塑藝術展《變・_》
(本報專題)強烈颱風山竹橫掃香港後,大量發泡膠碎和水樽等垃圾被沖上岸;印尼抹香鯨屍體胃裡被發現有五點九公斤塑膠垃圾……這些新聞都促使社會大眾關注環保議題。香港每年產生約六百萬公噸的都市固體廢物,其中逾半透過堆填方式處理,你可曾想過廢物也可以物盡其用,並化身為有用的物件?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為鼓勵學生保護大自然並關心環境,於剛過去的十二月十二至十三日,在學校禮堂舉辦「環保雕塑藝術展」,讓學生參與環保創作、培養藝術美感的同時,亦反思日常生活中的浪費問題。
一連兩天的藝術展以《變._》為主題,展示六級共三十件作品,各班運用不同廢物如汽水罐、廢紙、膠樽和紙皮等製作。該校視藝科教師吳汝慧指出,這主題鼓勵學生運用廢物去創作,「把不再用的物品變成有用的藝術品」 。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除了培育學生的學術與品德外, 也提升他們的藝術修養。該校有十八位視藝科教師,他們每年就不同主題舉辦藝術展讓學生創作,其中於二○一七年則舉辦「普普藝術展」。
吳汝慧認為,平日學生學習繪畫技巧,而在分組籌備藝術展作品過程中培養解難、合作和溝通等能力,故此「 藝術展會設定可塑程度較高的主題,讓學生發揮和討論」。
呼籲大眾保護動物
為籌備藝術展,該校視藝科教師去年六月便開始訂立藝術展主題,而在九至十月,學生則會就主題進行資料搜集,然後從中選出最受歡迎的作品,在往後三星期的九堂視藝課中完成作品。
視藝科教師周君瑜所負責的五勤和三信班,學生創作了有關動物的作品。周君瑜認為,這類型的活動讓學生「不只著重個人的興趣和成績,也締造團體成果」。她續說,因著這是團體創作,藝術天分不高的學生也可以在分工中尋找到合適自己的崗位, 從而獲得滿足感。
其中,五勤班學生陳嫣然介紹作品《變.動物.獅子》時指出,很多人會保護弱小的動物,但有時會忽略形象較強勢的動物,故此她希望透過作品喚起參觀者去愛護各類動物。
三信班學生馮昊霖在介紹作品《變.動物.兔子》時指出,作品運用了多種廢物製成,如兔子身上貼滿紙碎、五勤班提供的樽蓋成為兔子的眼睛、糖果罐則用作充當兔子的尾巴等。他指小白兔是弱小的動物,「有人反對吃狗肉, 但甚少人反對吃兔肉」,故此該班希望更多人保護這種弱小的動物。
這兩班作品的下方,放置了數個由廁紙筒和包裝紙砌成的心型,外邊圍著聖誕裝飾,一閃一閃的。馮昊霖指這些心型代表他們對大自然的愛,也表達對眾人愛護大自然的盼望。三信班在創作過程中運用了許多廢紙,馮昊霖從中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浪費了紙張,他從這次藝術展「學會物盡其用,除創作外,廢紙也可以用作數學算草紙」。
反思大自然對人的貢獻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的藝術展中,作品除了描繪動物外,也以刻劃樹木的面貌為多。五愛班的藝術大使顏曉晴表示,他們在學校易於浪費紙張,她所屬班別創作了《變.生命樹》。曉晴希望作品能讓人反思樹木的莫大貢獻,從而善用資源。
該作品參考了藝術家克林姆(Gustav Klimt)的作品《生命之樹》,以報紙及紙皮為主要材料,除放有以報紙製作的樹葉外,亦包括颱風山竹過後在校園內收集的落葉。
而在這生命樹下,五愛班學生亦用紙皮及報紙製作多種因大自然遭受破壞或人類捕殺而瀕臨絕種的動物,例如是大象、北極熊和熊貓,期望提高眾人對保護瀕危物種的意識。
在這兩天的藝術展中,學校禮堂播放由學生拍攝的影片,向參觀者分享環保藝術知識。學生在欣賞別班的作品期間,教師在旁逐一介紹。此外,該校家長、區內的四間幼稚園師生、友校校長及多位校監神父亦蒞臨參觀,由五和六年級的藝術大使介紹作品。是次展覽過後,學生的作品將會於二○一九年在校內展出,或送贈予有興趣接收的學校。(吳)


小學專題
2018.10.26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 舉辦生態速查 培養公民科學家
(本報專題)談到瀕危動物,你第一時間會想起甚麼動物?原來在香港這片石屎森林中,居住著一種屬於「極危」級別的野生族群——小葵花鳳頭鸚鵡。現時大約有二百隻小葵花鳳頭鸚鵡在香港棲息,數量竟佔了全球總數的十分之一。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下稱中心)上月便舉辦「生態速查」活動,讓參加者協助專家統計山上不同物種,也多親近大自然。
座落港島西區與香港大學校園為鄰的龍虎山,高二百五十三公尺,它的郊野公園是全港最小的,但山上生物品種十分豐富。中心資料顯示,龍虎山出現的蝴蝶品種,約佔了全港蝴蝶品種的一半。中心於九月廿九至三十日舉辦了「龍虎山生態速查」,由生態專家帶領參加者在限定時間(24小時)和範圍內,尋找和辨識不同的物種。
這是中心第二年舉辦生態速查活動。在專家的帶領下,義工與 參加者(去年)於限時內搜集了一百五十一種動物,當中包括瀕危物種如香港湍蛙和小葵花鳳頭鸚鵡等。
當公民科學家 更重視科普
龍虎山生態速查可分為四大物種調查,分別是雀鳥、蝴 蝶、昆蟲及兩棲爬行類。在進行調查活動前後,中心為參加者安排了培訓講座和工作坊,讓他們深度體驗生物研究的過程。 今年的生態速查,更增設了「標記蝴蝶實驗」,專家在首天活動中 標記了搜捕到的蝴蝶, 一星期後參加者再看看能否找回被標記的蝴蝶,以了解牠們的活動軌跡。
中心項目主任杜振南說:「希望透過這活動,把公眾和專家連繫一起,提高公眾的生態知識,讓他們了解研究人員的工作,成為『公民科學家』。」
參加者除學習辨認物種外,更有機會認識生物研究方法,例如製作標本,讓參加者活動結束後,也可以繼續自行研究不同的生物。
活動中,參加者可上載生物照片至網上平台 (iNaturalist),中心另一項目主任陳燕瑜說:「大眾可透過此平台與生物專家對話,即使參加者無法辨認相中的生物,平台上的專家會解答有關疑問。」
陳燕瑜說,「公民科學家」這概念在外國逐漸受普及,並能輔助科學研究工作,「舉例說,若有蝴蝶專家希望研究亞太區的蝴蝶品種,他可請各地民眾上載蝴蝶資料至iNaturalist。由公眾上傳的照片,只要經平台上兩位用家作核實,便能成為「研究級別數據」, 供研究用途。」
依龍虎山山腳 山上物種豐富
二○○八年,環境保護署與香港大學合作,於大學校園成立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向公眾宣揚環保意識。
中心由屬於歷史建築的前水務署員工宿舍修復而成,設有展覽廳,展示自然標本和岩石等,教育大眾本地自然生態的知識。
從港鐵香港大學站約步行十五分鐘,訪客便可到達環境教育中心,交通便利也吸引不少學生參觀中心。中心的網站便設導賞專頁,讓更多人認識港大校園的生態。
中心除了傳遞生態知識外,更讓公眾親自探索自然環境,陳燕瑜說,中心的特點是,「除設有展覽廳,亦設有花園,後面更是龍虎山,讓大眾可上山親近大自然。」中心花園種有不同植物,而位於花園的生機池和蝴蝶園,一年四季都吸引不同的野生動物,例如箭豬、赤麂、黑眶蟾蜍,前來覓食或棲息。
中心舉辦不同活動,讓公眾知道物種多樣化外,亦明白生態環境對人的重要性。杜振南解釋,人們經常無視和低估動物對人的幫助,「動物的花 粉傳播對農作物和水果的種植十分重要,例如假若蝙蝠絕種,便會 導致榴槤絕種。動物更可幫忙控制害蟲的數量,平衡生態環境。」
舉辦不同活動 接待學校與團體
兩位中心項目主任都認為,要令公眾保護生態環境,第一步是讓他們接觸大自然,所以中心會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以不同角度吸引大眾認識和愛護大自然。
舉例說,中學和小學會到中心參加野外定向和行山等活動,亦有綠色工作坊;當中很多活動可供學校和慈善團體免費預約參加。中心幹事亦會走訪學校,舉辦環保主題的活動,如製作種子書簽,希望從小令學生學習愛護生態。
最近,中心便舉行「森林浴」,讓參加者放下手機、工作和生活上的煩憂,跟著嚮導的建議,感受和體驗自然的連繫,陳燕瑜:「透過這類型的活動,或許可以吸引喜歡藝術的人參加!」
龍虎山上擁有不少歷史遺跡,除自然環境和生態作主題的導賞團外,中心亦會舉辦歷史為主題的導賞團,走訪全港最高的海防炮台——松林炮台等歷史遺跡;行程中亦可觀看到當年劃定維多利亞城的界石。(吳)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 https://lungfushan.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