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小學投稿
2022.09.25
喜樂幼小-文章
我的小寶貝
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珍愛的寶貝,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我的小寶貝——小蝸,它是一隻可愛的蝸牛。
去年一個炎熱的夏日,當媽媽在洗菜的時候,我無意中看到一隻蝸牛正在菜葉上緩緩爬行,頓時吸引了我的視線,我們就這樣相遇了。牠身披堅硬的外殼,殼上有著精緻而獨一無二的花紋,身體柔軟且充滿光澤,頭頂有兩對細小的觸角,其中一對長有明亮的小眼睛。我專門為牠準備了一個玻璃盒子,鋪上小卵石作為牠的新居。
你要是覺得小蝸牛行動緩慢,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個小寶貝會在我稍不留神時,便從玻璃盒底撲到盒蓋上,把身體倒掛著。在爬行時,牠的一對短觸角,會一顫一顫地觸碰著地面,就像兩根探測棒,在仔細查看地上有沒有障礙物,牠行走過的地方還留下一條蜿蜒的足跡。牠還會伸出長觸角,用小小的眼睛探索四周,好奇地打量著這個未知的世界。這個饞嘴的小傢伙往往抵抗不住美食的誘惑,常常爬到新鮮的葉子上大快朵頤,不一會兒,牠的肚子便脹鼓鼓的,葉子也被牠咬出了好幾個洞來。
偶爾,小蝸牛也會懶洋洋地伏在葉子上紋絲不動,那種神態像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與牠毫無關係似的。有時,牠也會伸出那能洞悉一切的小眼睛緊緊地盯著我,像是在告訴我要乖乖地做功課。當牠疲倦了, 便會躲進牠那「溫暖的家」,安安穩穩地睡上一覺。
我很喜歡我的小寶貝,因為牠經常陪伴著我,是我傾訴心事的對象。每當我傷心時,看到牠那趣緻的面貌,便重拾我的笑容。我還佩服牠的刻苦,每天背著那沉重的家跑來跑去,卻樂此不疲。
小蝸牛,你永遠是我的小寶貝!
李振熙 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 4B
我家附近的公園
昨晚大雨過後, 天氣回暖,空氣也更清新。但我卻因為和哥哥吵架,令心情仍然未能平復,於是我便外出散步。
一走出門便看見一片紫霞, 原來是洋紫荊盛開的季節。走近後,我發現葉子上的水點,在陽光的照耀下像一顆顆珍珠。而洋紫荊花蕊就像紫紅色的星星,有著花仙子的頭冠, 長得小巧玲瓏, 十分可愛。
我繼續走,走到了一條公園小徑,在那裡有一些楊樹,楊樹的樹枝如秀髮一般隨風飄落,又再為了歡迎我而翩翩起舞似的,看著看著,我突然感到心情開始舒暢了些。
我走著走著,看到很多不同顏色的玫瑰,他們隨風搖擺,彷彿在向我招手。我站在這片顏色鮮艷的花田裡,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一般,這美景使我感到十分高興,於是我便決定回家。但我的心情仍然無法平復! 原來散步也無濟於事!
老師評釋:
推薦文亮的作品,主要因為這篇《我家附近的公園》生動地描述了公園裡不同植物的美態,讓身處大自然環境中的文亮,心情暫時平復下來。文章善用比喻句,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有助讀者感受文中意境,仿似親臨其境。建議結尾段的感受部分,須跟遊覽公園連結,則能使文章更完整嚴謹。—— 陳綺玲老師
陳文亮 慈幼學校 5A


中學文章
2022.06.26
喜樂中學-文章
愛盡在不言中.奶奶
這個晚上,我躺在床上,徹底難眠,回想起今天發生的事情, 我的眼淚不禁流了下來⋯⋯
今天,是一個陽光普照的週末,但是我的家卻迎來了噩耗: 「你的奶奶病逝了。」我實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腦中浮現出和奶奶的一點一滴⋯⋯小時候,父親跟我說奶奶是一個勤奮賢惠的人,當爺爺外出工作時,奶奶便擔起處理家中大小事務,爺爺和他家四兄弟的衣食住行的人。縱使有再多的事情,奶奶仍能不慌不忙,將每一件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此外,她是一個尊重子女的人。當父親一家都因為父親和母親的年齡而反對其婚姻時,只有奶奶支持父親,也正是因為她的這份支持,才使父親和母親成果,生下了我。因此,如果沒有奶奶,就沒有我了。
在我出生後,奶奶便一直陪伴著我,她幾乎擔起我起居飲食, 拖著嬰兒車帶我到公園玩、幫我洗澡和換尿布,為我沖調牛奶和煮粥……我的童年幾乎就是被她陪伴著。到了小學,我開始變得反叛,常常嫌奶奶麻煩,事事都要陪著我。現在,我才明白這些就是她表達愛的方式,父親告訴我,奶奶並不是一個擅於表達的人,她不會用言語和口舌來表達愛,她只會以行動來證明她愛我,而我從小到大,卻從來未明白她的一番苦心,甚至辱罵和埋怨她,縱使這樣,她對我的愛卻絲毫不變。看著她的骨灰,我忽然領悟到聖經的一句話:「孩子們,我們愛,不可只用言語,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動和事實。(若壹三18)」。
陸俊軒 香港鄧鏡波書院 3A
我的爸爸
我的父親是一名傷殘人士,在幾年前的一個冬天,食肉菌取走了他的一條腿,令他走路時一拐一拐的,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仍然積極樂觀面對生活,沒有一句埋怨的說話,我打從心裡非常敬佩他。
父親生病後,成為了家中之廚。但在此以前,他對做菜一竅不通, 他做的菜式都難以入口。有一次,父親再做菜胡亂弄錯調味料,他一邊做飯,一邊大聲喊道:「啊!我下錯了調味料!」他更失望地說:「今天我們沒菜吃了,只能叫外賣。」我安慰他說:「不要緊的,晚上可以吃得隨意一點,能一起吃飯便很高興。」
爸爸看著我認真的眼神道:「抱歉讓你受苦了,我要決心鑽研廚藝,讓你們在家中能有一頓美味晚餐。」
這就是我的父親。儘管他失去了整條腿,但他仍然依靠義肢重新站起來,毫不懼怕,努力前行。
父親,您是我的明燈,永遠在我的人生路上照亮著我。
父親非常緊張我的學業,總在考試前夕陪伴我溫習至通宵達旦。雖然他沒有很高的學歷,但也努力地和我一起鑽研題目,讓我在學習路上也不會孤單。
父親,我想衷心地告訴您,您必須好好保重身體,讓我長大後好好報答您,成為你引以為傲的社會棟樑。
梁卓帆 荃灣聖芳濟中學 1B


心讀繪本
2022.06.19
爸爸變成了寵物?
你有沒有養寵物?如果有的話,你家的寵物是由你來照顧,還是由爸爸來照顧?今天是父親節,讓我們共讀一本有關爸爸的繪本。繪本中的小女孩希望養一隻寵物,但遭到爸爸反對,她反過來竟把爸爸當成寵物, 看看這個小女孩能否把她的「寵物」好好訓練。
共讀指引
爸爸跟孩子共讀繪本的時候,心裡是否有點不是味兒,心想自己怎麼會變了寵物,但想深一層,「俯首甘為孺子牛」,只要能讓孩子快樂,爸爸甚至願意「做牛做馬」。故事中的女兒訓練爸爸,現實中當爸爸的過程又何嘗不是一種鍛鍊?因著愛孩子的心,使爸爸更懂得體諒和忍耐。孩子跟寵物是最好的朋友,心裡根本不會想著階級高低之分,反而是享受著每刻與寵物共處的時光。書中的小女孩把爸爸當成寵物,心裡其實也是充滿愛。共讀繪本時,家長可與孩子一起沉浸在書中的幽默溫馨情節, 一同放聲大笑,也可藉此談論養寵物的問題,例如要有照顧寵物一生一世的心理準備,和照顧寵物時所需的時間和心力等。
女孩小莓想養一隻寵物,但遭爸爸反對。小莓於是選了一隻她可以擁有的寵物,就是寵物爸爸。她相信只要好好訓練,她和寵物的友誼可以長長久久,而且這寵物不需使用牽繩、口罩和頭套。小莓很疼愛他的新寵物,會搔他的肚皮、抓他的耳背, 還為他取了一個名字叫「炸豬扒」,可是炸豬扒有時候不聽從小莓的命令,例如小莓叫他打滾時,和給他吃一些亂七八糟食物的時候,他都拒絕遵從。小莓發現照顧一隻成年的寵物很不容易,但她還是帶著寵物爸爸到公園去,學習一些新把戲,例如教他在草地上坐下和跑去撿球,但寵物爸爸好像也不太聽話。於是,小莓換個方式,要寵物爸爸來追她,這樣比較容易。到爸爸追上了狂奔的小莓後,他反過來大喊暫停,小莓鼓起腮愁眉苦臉地思索,為甚麼自己訓練寵物不成功,後來她看著其他小朋友跟自己的寵物開心地玩耍和擁抱,於是想到原來是自己一直漏掉了給寵物一些獎勵。她又想,怎樣的獎勵對寵物爸爸來說是最好的,她終於想到,擁抱就是給寵物爸爸最棒的獎勵。有了幾次成功的經驗,小莓更善用這些數學公式: 請+ 擁抱= 冰淇淋、坐下+擁抱=野餐等。從那時開始,小莓跟他的寵物爸爸享受著每天的友愛時光。
繪本小寶庫
在繪本中,爸爸的形象千變萬化,不少繪本還會把爸爸想像成動物的形象,例如在《那隻深藍色的鳥是我爸爸》中,爸爸化身大鳥教導孩子學習算術題;在《大猩猩》中,一直忙於工作沒時間陪伴女兒的爸爸,化身成大猩猩,跟女兒經歷了一個神奇的晚上;在《我爸爸是長頸鹿》裡,則是女兒留意到爸爸的特徵,例如個子高大、身上有斑點和性格溫馴等,便把他想像成長頸鹿。在父親節這天,你留意到爸爸有些甚麼特點?又會把爸爸想像成甚麼動物呢?
《寵物爸爸》
作者╱繪者: 耶拉娜.愛倫
譯者: 邵正宏
出版社: 道聲出版社
ISBN : 9789864002108


小學專題
2022.06.12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認識香港文化與藝術
(本報訊)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最近以「香港本土社會與人文」為題,翻新及改裝由九龍巴士有限公司捐贈,現停泊在校園內的一輛退役巴士, 將之變成「若翰多感官藝術體驗室」 (ARTSHAUS),除了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藝術學習經歷外,也增加他們對香港文化及藝術的認識。
這輛巴士單從外觀來看,已帶出濃厚的香港文化,包括點心、舞龍舞獅、搶包山等圖案,設計融合了學生及教師的創作。視藝科主席黃俊蒿老師表示,學校早前舉辦了巴士車身設計比賽,收集不少學生的優秀作品。因此,巴士的設計配合學校老師創作的同時, 也採用了學生作品的優秀元素,「讓更多學生創作呈現在巴士上。」
五年級學生關祖添參加了是次比賽,更被評選為高小組的冠軍。祖添表示,巴士內展出了不少懷舊玩意,例如有大頭佛、鐵皮玩具、飛行棋等,其中部份展品他從未見過,讓他大開眼界。
願主祝福學生及坊眾
除了讓學生認識香港文化,宗教科主席陳啟聰老師不時看見途經的居民在校外替巴士拍照,「他們也在回想昔日的香港。」陳老師指出稍後將邀請校監張明德神父祝福巴士,希望透過天主的祝福, 讓每一位到訪巴士的學生、家長,及每一位看到巴士的人,都能感受到天主的愛,「車身上有一個巨大的平安包圖案(左圖),我們亦希望把這一份平安,帶給每一位。」站在平安包上方的學生除了把天主的平安傳送給人外,亦代表著「我們愛,不可只用言語,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動和事實。」(若壹三18)在生活中活出地鹽世光的精神。
這輛雙層巴士經改裝後, 上層設置為「多用途空間」, 添置展板、變形工作檯、大屏幕及虛擬實境等設備,培養學生在視藝及音樂的美感觸覺和創造力;也會配合中國語文科、常識科、圖書科、電腦科等不同學科的學習。
巴士下層則是「展示廳」,增設展櫃、休憩區、圖書閣及電子屏幕等,展示不同的作品和藝術相關的學習素材,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探索藝術知識,了解及把文化傳承下去。
壁畫、視藝課堂活動 圍繞香港文化
除了以上的「若翰多感官藝術體驗室」,該校也在校園四周塑造香港的文化與藝術氛圍,當中邀請學生在三樓繪畫別具香港特色的壁畫。這幅由20多位學生創作的壁畫,畫有電車、奶茶、天壇大佛等,呈現出學生對「香港文化與藝術」的認識。
在繪畫壁畫前,學校邀請了藝術家為學生主持工作坊, 學習插畫、平面設計及藝術字體等。然後,每位學生負責壁畫的不同部份。
五年級學生黃偉茹在牆壁上繪畫了菠蘿包,事前她上網搜集了不同菠蘿包的相片,最終揀選了有牛油夾在中間的菠蘿包,「導師建議我在菠蘿包旁邊加入刀叉,下面畫上碟子,這可以更加凸顯菠蘿包。」
四年級學生王詩雅繪畫了鐘樓,她說在本學年的視藝科中曾畫香港的建築物,所以在這次壁畫活動中,自薦繪畫鐘樓。
該校近年積極推行校本視藝單元教學與課程,向學生灌輸不同文化與藝術的知識,其中,在視覺藝術科中, 亦有不少圍繞香港文化的創作。
五年級學生李淑晴本學年在視藝課中,與同學就粵劇「帝女花」,用環保物料製作戲服。在中文課中,淑晴先欣賞帝女花的部份篇章,然後便與小組成員選擇了以角色「清帝」為主,設計服飾。提到小組的創作意念時,淑晴說:「清帝拿著長矛,穿著盔甲,所以在創作時,也會加上相關的元素。」
傳承文化
「香港有很多值得保留的文化,但是新一代小朋友未必熟悉,希望藉著這個計劃, 讓小朋友認識更多香港文化,保留值得香港人自豪的地方。」校長胡艷芬說。
她提到若翰多感官藝術體驗室的設立,為不同年齡層的人也有很多得著,「年長一輩的教師重拾很多回憶,找回小時候經歷過的生活點滴;年輕的教師、學生也可以從中認識以前的文化。」她期望以上活動讓學生認識香港,幫助文化的傳承。(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