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5_20240317_f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4.03.17
希望樂團
你有學習彈奏樂器嗎?樂器的價值不菲,如果買回來以後,只得三分鐘熱度沒有好好練習,那就太浪費了。這次我們共讀繪本中的主角,他們無法負擔昂貴的樂器,卻喜歡音樂,他們最終能如何實現自己的音樂夢?   Favio 自小喜歡音樂,長大後修讀環境科學,前往巴拉圭首都郊區的一個貧民窟小鎮卡特烏拉(Cateura),協助居住在垃圾場裡的家庭。每天有過千噸垃圾傾倒在垃圾場裡,居民從垃圾中尋找出具價值的物品來售賣維生。垃圾場四處瀰漫著惡臭,根本不適宜居住,居民別無選擇。Favio 在村裡負責監督這些回收工人,不久他便和居民成為朋友。他擔心孩子將來會像他們的父母一樣,只能留在垃圾場工作。下班以後,Favio 到鄰近的一個村落指揮交響樂團,垃圾場的回收工人朋友們也到場觀看,被美妙的音樂深深吸引。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學習音樂,Favio 也萌生了這個念頭, 他把自己的結他和小提琴帶來,而孩子們坐在木箱和鐵桶上,開始上課。很多孩子到來,但樂器數量很少。Favio 不想拒絕孩子,但樂器實在太昂貴了。一把小提琴的價錢足以在鎮上購買一所房屋,Favio 無法籌集足夠的資金來買樂器,況且購買樂器還會衍生另一個問題:昂貴的樂器可能會引來賊人垂涎。Favio 要怎麼辦呢?一天他在垃圾場裡看著 Cola 工作,Cola 不但從事回收工作,他也是個創意豐富的木匠。Favio於是尋找合適的回收物品,請 Cola 改裝成樂器。他們的第一件作品是一把小提琴,琴身由膠水罐造成, 琴頸是一枝回收木材,琴弦以木湯匙和門匙固定。他們製作了很多不同的樂器:X光片大鼓、油漆罐中提琴、水管色士風、油桶大提琴等。Favio 教導孩子學習樂理和彈奏不同的樂器。現在每個孩子也能學習樂器了!他們不斷練習, 終於到了表演的大日子,地點在教堂的台上,孩子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懷著興奮的心情綵排。表演開始了, 家長們的眼裡都充滿了歡樂的淚水。以往他們只能靠回收垃圾勉強渡日,但現在他們心中有了夢想和盼望。Favio 心想,世界把垃圾送來,我們卻贈與世界美好的音樂。   共讀指引   《Building an Orchestra of Hope》的故事藍本源自現實中的真人真事, Favio 在貧民窟裡教導孩子學習音樂,以回收物料製作樂器,組成特別的交響樂團,改變了孩子的人生。他們到世界各地演奏,分享美好的音樂和心中的喜樂。演奏會籌得的款項用來改善村裡的環境和村民的生活。這就像是一個活活的奇跡,把廢棄的垃圾化成美妙的音樂,以音樂作為橋樑與世界各地的人溝通。家長跟孩子共讀繪本後,可於互聯網上尋找 Recycled Orchestra of Cateura 的片段,欣賞他們的音樂,也可以動手製作自家的小樂器。   繪本小寶庫   不少繪本故事也以真人真事為藍本,當中不乏感人故事和善人義舉,這次我們共讀的《Building an Orchestra of Hope》便是其中例子。此外,我們早前也介紹過《Hold On to Your Music》,故事講述在二次大戰中以火車運載兒童脫離險境的感人事跡;《屋頂》中修女們為臨終的人帶來安慰和尊嚴,和《因為她,我愛看書》講述義工不辭勞苦為偏遠山區兒童送書。   《Building an Orchestra of Hope》   作者: Carmen Oliver 繪者: Luisa Uribe 出版社: Eerdmans Books for Young Readers ISBN : 978-0802854674  
kjy05_20231105_f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3.11.05
1 + 1 =?
跟另一個人相處是件容易的事嗎?如果你跟他的生活緊密連繫,甚至朝夕相對, 試想像你們之間會有些甚麼樂趣和問題。這次我們共讀繪本的主題就是關於兩個人。   兩個人住在一起,可以很容易,也可以很困難。書中用了很多比喻來描繪兩個親近的人的關係,他們可以是鑰匙與鎖,他們是特有的配搭,只跟特定的對方匹配,但如果鑰匙弄丟了,鎖卡住了,該怎麼辦?他們可以是海中的兩座海島,各有自己的山勢地形,但面對同樣的風浪和天氣。他們可能是共同頂著屋頂的兩面牆,他們面向著對方, 卻怎樣也無法靠近。有時候,兩個人有如風帆和桅杆,必須合作才能動起來,他們一起前往遠方旅行,無所畏懼。他們可以像花與莖,總是連在一起。花開得燦爛迷人,莖看起來平平無奇, 但莖挺直腰桿支撐著花。如果沒有莖, 花也會凋零枯萎。兩個人有時候也會像日與夜,一個前來一個離去,他們永遠無法遇上。他們也可能像兩種截然不同的顏色,一個是溫暖和煦的黄色,一個是正經冷酷的藍色,但靠在一起卻能調和出充滿生機的綠色。有時候兩個人又像腳踏車的兩個輪子,他們一前一後連結在一起,輪子以相同的速度前進,但如果其中一個沒氣了,另一個輪子也無法前行……兩個人在一起,可以很容易,也可以很困難。   共讀指引   這繪本《兩個人》以哲學角度,運用詩句般的語言,探討兩個人之間的相處和關係。作者暨繪者齊米雷絲卡(Iwona Chmielewska)擅長以意境深邃的構圖、淡雅的色彩,營造寧靜且充滿哲學味道的氛圍,帶動讀者思考。這繪本中提及的兩個人,並沒有指明他們的關係,可以是同住的家人、父母或兄弟姊妹, 也可以是相愛的男女或夫婦。書中以比喻描繪兩個人之間可能形成的關係,有些猶如天作之合,有些互相扶持共同努力,有些共存但疏離,有些想走近已無法靠近……就只兩個人, 也有千百種的人際化學反應。家庭中有多位成員,人際間的互動就更頻繁複雜了。爸媽跟孩子共讀繪本後,可跟孩子探討人際間的關係。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也可能步入二人的親密關係。以人際關係為基礎,再讓孩子想想將來在親密關係中,期望有怎麼樣的相處和互動,從而更了解自己,將來更有機會找到合適的人。   童心讀繪本  哥兒倆讀過繪本,分享了他們的想法:   我也覺得兩個人在一起真的很困難。兩人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思想, 相處時定會產生許多矛盾和磨擦,但即使很困難,我相信仍有人使我願意克服這些困難,和她在一起。兩個人如果要一起走下去,必須在同行的道路上一起成長,就如兩個人坐在搖搖板的兩端, 如果只有一方向前移,另一方停滯不前, 必定難以平衡,無法繼續。   我覺得兩個人在一起真的很困難。社交是件很累的事,除了和家人共處、跟同學老師交流外,其他的社交可免則免。我不害怕孤獨,甚至可說是頗享受獨處的時光。我認識朋友是希望生活過得好一點,所以我怎也想不透,為甚麼我要找個人來牽制自己的生活和自由?   《兩個人》   作者/ 繪者: 齊米雷絲卡 譯者: 廖桂玉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ISBN : 9789570841909  
kjy05_20230604_f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3.06.04
微小的願望
你有些甚麼願望?可能是到外地旅遊、得到最新型號的手提電話,或是學業成績更進一步……但今次共讀繪本中的小主角, 他的願望十分微小,只是希望住進一間有屋頂的房間, 和睡在一張床上。   一個住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小男孩,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住進有屋頂的房間,和睡在床上。他的爸爸是個農夫,因為農作物失收,只好賣去農地和牛,最後連小屋子也賣掉。小男孩出生後不久,爸爸便去世了。男孩和媽媽相依為命,從小成了乞丐,在街頭露宿,下雨時要四處躲避,還會被人驅趕。小男孩通常在大旅館前面行乞,趁著旅客外出時上前求乞。後來,媽媽病倒了,而且愈發嚴重,男孩用盡所有錢買來營養食物給媽媽吃,還是沒有改善。媽媽告訴男孩,德蕾莎修女(德蘭修女)創立了一個垂死之家,如果能把她送到那裡,便會得到照顧,可能會好起來。兒子按媽媽的要求到街上求助,結果媽媽被送到德蘭修女的垂死之家,可惜並沒有回來,小男孩知道她已經病逝,但臨終前能得到修女們的照顧,小男孩也感到安慰。往後的日子,小男孩只能獨自面對,繼續行乞。他棲身的地方環境十分惡劣,甚至要與老鼠為伴。不久,那裡爆發了傳染病,小男孩也得了病,被送往醫院。小男孩雖然身體不適,卻因為第一次乘坐汽車而心情興奮,一直往窗外望。在醫院那裡,他終於可以住進有屋頂的房子,睡在床上,還有人送飯給他吃,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生活。即使外面風大雨大,小男孩也不需再害怕, 他感到無比幸福。小男孩察覺到照顧他的人,都戴上口罩和手套, 而且不讓他離開房間,他看見隔鄰的病人去世,也自知病情愈來愈嚴重,一天一位修女來了,他走到小男孩的床邊,並沒有戴上手套,她握著小男孩的手,眼裡充滿淚水。小男孩不想離開,他剛開始過著夢想中的生活,他已經沒有親人了,也不想再當乞丐……   共讀指引   我們認為理所當然、平常不過的生活條件,對於生活在極度貧困中的小男孩,卻是遙不可及。再想到他接連失去父母,得不到照料和關懷,使人更加不忍和感傷。後來他因病住到醫院去,能夠「有瓦遮頭」和得到照顧,反而讓他感到幸福。到他彌留之際,修女握著他的手,讓他有尊嚴地離去。小男孩這樣走過了短促的人生旅程,實在令人痛心。家長跟孩子共讀後,可以讓孩子知道這些故事, 並非全然虛構,同類的事情仍在發生,德蘭修女創立的垂死之家也確實存在,為的是讓貧窮無助的病人,在病重時能得到照顧,享有尊嚴,並感受天主的愛。   繪本看世界   德蘭修女在1950年創辦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並成立了垂死病人的收容所。她走遍加爾各答的街頭,把被遺棄、奄奄一息的病人帶回收容所照顧,給予他們溫暖和安慰。德蘭修女又設立了孤兒院和庇護所,收容棄兒、傷殘病童和弱智兒童。她懷大愛做小事的精神,使人十分敬佩。直到現在,修會仍在世界各地為貧病的人服務。德蘭修女在197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並於2016年獲教廷正式冊封為聖人。   《屋頂》   作者: 李家同 繪者: 鄭慧荷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ISBN : 9789570836356  
kjy04b_20211024_s
400 400 FAMOUS_SAYING
Stories Behind Popular Sayings
2021.10.22
Raining cats and dogs
The rainy season in Hong Kong typically takes place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Unexpectedly, the black rainstorm warning was raised in early October this year. The Hong Kong Observatory normally issues this signal to alert the public that very heavy rain, exceeding 70 millimetres in an hour, is likely to continue and bring about serious road flooding. While modern meteorologists design a rainstorm signal system in a scientific way, people described torrential rain as " raining cats and dogs " in the past.  A similar version of this phrase was first recorded in a poem written by British poet Henry Vaughan in 1651. There are various unconfirmed origins behind this idiom, such as adoption from the Greek or the French, or derived from Norse mythology.  The most popular story says that in olden times in Europe, cats and dogs liked to seek shelter inside the thatched roofs of the houses during storms. These domestic animals were washed out when heavy rain came.  Do you find this story a logical explanation? Many scholars think that this expression may have been created to bring nonsensical humour only.  香港的雨季一般是從4月到9月。出人意料的是,今年10月初就懸掛了黑色暴雨警告信號。香港天文台通常發出這個信號, 是提醒公眾每小時超過70毫米的豪雨可能持續,並且引致道路嚴重水淹。現代氣象學家以科學化方式設計暴雨信號系統;昔日人們卻用raining cats and dogs來形容豪雨。 這個語句的類似版本最初記載在1651年英國詩人亨利.沃恩所寫的一首詩中。這個習語的背後有多個未經證實的起源,例如借用自希臘文或法文,又或來自北歐神話。 最流行的說法是, 在古時候的歐洲,貓狗喜歡在暴風雨期間在房子的茅草屋頂裡躲避風雨。下起大雨的時候,這些家畜就被沖走。 你覺得這個故事的解釋合乎邏輯嗎?許多學者認為人們創造這個語句,也許只是為了產生荒謬的幽默而已。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