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心讀繪本
2022.12.11
多大才算
香港地少人多,生活空間普遍狹窄擠迫,人們也習慣生活在所謂的蝸居裡。今次我們共讀的繪本, 正是講述一隻小蝸牛,不滿意自己的房子太小了, 牠幻想長大後能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房子。究竟最後牠能否達成心願?
一群蝸牛住在一棵鮮嫩多汁的高麗菜上,牠們都要背著自己的房子,在葉子間慢慢的移動,尋找葉子鮮嫩的部分來吃。一隻小蝸牛告訴爸爸,牠想在長大後,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房子,但爸爸告訴牠,房子還是小一點比較好,牠還說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從前有一隻像牠兒子一樣大的小蝸牛,也同樣許過宏願,要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房子。當時牠的爸爸也同樣勸告牠,小一點的房子比較好,因為小房子比較輕巧, 容易把它背著走,但那隻小蝸牛不同意,牠不斷嘗試, 居然被牠發現把自己房子變大的方法。小蝸牛的房子變得愈來愈大,其他的蝸牛們都羨慕牠。後來牠繼續把房子變大,上面還長出又大又尖的角。小蝸牛繼續許願,房子變得多彩亮麗,上面還有許多美麗的圖案,牠知道自己的房子是全世界最大、最美麗的。小蝴蝶看見了,認為這就是一座大教堂,或是一個馬戲團。青蛙也驚嘆竟然有蝸牛背著像生日蛋糕那麼大的房子。不過,問題來了,當其他蝸牛吃完了一棵高麗菜的葉子,慢慢爬到另一棵高麗菜的時候,小蝸牛卻因為房子太重了,無法移動,牠被迫留在原地,不久便餓死了。房子失去了主人,一點點的崩塌,最後甚麼也沒有剩下來。故事說完了, 小蝸牛被嚇得差點哭了。牠終於明白,只要保持自己小小的房子,就可以隨心所欲去任何的地方,牠現在心中非常快樂。以後每當有人問, 為甚麼牠的房子這麼小, 牠便會跟別人說一遍,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房子」的故事。
共讀指引
狹窄的生活空間,是大多數香港人共同面對的問題。很多家庭都沒有足夠地方儲物,欠缺走動空間,有些家庭甚至擠身在劏房中,全無私隱可言。渴望擁有寬敞的房子,應該是大家共同的願望,是人之常情。爭取合理的生活空間,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房子是大是小, 有時是出於比較,家長跟孩子共讀時,可以探討這些相對的價值觀。如能養成良好的習慣,適時整理舊物,減少囤積不必要的物品,充分利用空間,也能騰出更多空間。如果像故事中的小蝸牛,巨大的房子成為生活的負累,那可不必要。因虛榮而盲目追求巨大的房子,可以引來一時的艷羨目光,但經濟負擔卻是長遠的,也可能需要犧牲將來追求夢想或轉變生活的自由。故事中的蝸牛爸爸強調,背著小小的房子是最好的,我想也就是這個意思,因為這能讓你享有更大的自由。
《世界上最大的房子》
作者/ 繪者: 李歐·李奧尼
譯者 : 葉嘉青
出版社 : 步步
ISBN : 9789579380997


小學動態
2022.12.04
喜樂幼小 - 小學動態
獻主會聖馬善樂小學•校慶感恩祭
(本報訊)獻主會聖馬善樂小學早前舉行15周年校慶感恩祭,由校監洪聯勝神父主禮,鄧永林神父、尚文恩神父、夏高比神父、雷保華神父、馮景豪執事、朱建業修士共祭。校長葉志成及獻主會屬校校長唐嘉明、校長王志聰、校長余詩慧、獻主會聖馬善樂小學創校校長黎潔儀、廖永生及家長教師會的家長委員一同參與(圖)。
在感恩祭上,馮執事提醒學生要繼續學習會祖聖馬善樂的德行,樂於助人、勤奮好學及繼續愛主愛人, 將來能在社會上作出貢獻。當天,教師、家長及學生代表誦讀信友禱文,帶領參禮者同聲祈禱。禮成後,師生們慶祝15周年校慶,以及感謝校監洪神父一直帶領學校持續發展。最後,洪神父和葉校長派發校慶紀念品給嘉賓、老師和同學,氣氛熱鬧和諧。(喜)
嘉諾撒小學•諸聖節活動
(本報訊)嘉諾撒小學宗教培育組於11月1日舉行了諸聖節活動。活動由學生踏入校門一刻開始:校長孫福晉、外籍老師帶領著幾位裝扮成聖人的學生,於學校門前祝福同學們「諸聖節快樂」(圖)。
孫校長在早禱時講解諸聖節的意義及簡介聖人的德行後,裝扮成聖人的師生便進入各課室派送糖果, 孫校長亦到各班祝福學生,同學們都表現得十分興奮。隨後,一連三天在小息時段,裝扮成聖人的師生派發小禮物給全校學生,同學積極參與是次活動,十分雀躍。
同時,扮演聖人的學生亦有很深的感受,扮演嘉諾撒仁愛女修會聖若瑟芬栢姬達的6B班許洛琛說: 「當我穿上這件戲服時,就感到背著一份使命感,就是要將愛和快樂傳遞給每一個嘉小(嘉諾撒小學)同學。」該校宗教培育組盼望活動能加深學生對諸聖節的認識,學習聖人的芳表, 步武基督。(樂)
深井天主教小學•大嶼山聖母神樂院朝聖團
(本報訊)深井天主教小學為了培養學生信仰,於11月12日舉行「大嶼山聖母神樂院朝聖團」,由校監張樂天神父及校長周詠詩帶領50多位四至六年級教友學生、家長及老師到聖母神樂院朝聖(圖)。
當日早上一行人從深井出發,到達神樂院後,一同參與由張神父主持的彌撒。張神父介紹熙篤會及隱修士的日常工作,讓學生明白隱修士願意以自己的一生為世人祈禱,令學生反思長大後,可以為社會作出甚麼貢獻。張神父同時介紹隱修士們努力地工作,其中十字牌牛奶曾是隱修士的產物, 而十字牌牛奶的英文「Trappist Dairy」更以神樂院為名。
其後,張神父帶領學生到花地瑪聖母亭祈禱默想。學生靜心聆聽天主所創造的世界,當中包括風聲、鳥聲、河水聲,神父鼓勵同學用心欣賞天父所造的一切。(少)
荃灣天主教小學•明愛賣物會
(本報訊)荃灣天主教小學全體師生聯同家教會、舊生會及正能量家長組,一同參與了11月20日於寶血會思源學校舉行的明愛賣物會(圖)。
今年明愛賣物會主題為「給他們一個希望」。闊別三年,該校是次動員一眾師生、家長及舊生,期望藉明愛賣物會,將歡樂與正能量送到社區。當日不少校友、家長及師生均有到場支持,氣氛熱鬧。學生亦努力向入場人士介紹攤位遊戲及義賣活動,禮物及義賣貨品全部派發及售罄,為明愛籌得善款共45,916元。
作為一所天主教小學,該校鼓勵學生將天主教的關愛精神實踐於日常生活中,透過主動參與明愛賣物會, 讓學生體會「施比受更有福」的精神。(年)


中學專題
2022.12.04
天主教培聖中學
創作卡牌遊戲 愛護與保育瀕危物種
(本報專題)讓青年與大自然連繫,能否喚起青年實踐及推廣環境保育?能夠使青年反思對大地的愛護,以至將來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生活模式?天主教培聖中學修讀地理科的學生走到海岸公園、米埔自然保護區、郊野公園等地考察,欣賞大自然之餘,並從中引發靈感,創作「香港動物探索隊」卡牌遊戲,宣揚愛護及保育瀕危物種的信息。
該校五名修讀地理科的中五級學生何浩文、黃凱潼、甄婷、徐式渝及許靖晞於本學年獲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選拔,與其餘五所入圍中學的學生,於去年10月參與「Flow with Nature: 青年行動計劃」,參加者接受環境保育及正向情緒教育的工作坊,到訪香港不同的海岸及郊野地區,包括到海下灣海岸公園以自然的顏色及影像建構畫面甚至故事,拍攝了不少相關照片;在米埔自然保護區觀鳥、濕地觀察及欣賞日落;在大埔海濱公園及元洲仔自然保護中心認識自然環境及人與自然空間的關係;到有機農莊了解有機耕作及體驗農務工作,例如除草及烹煮芋圓;以及在郊野公園靜觀及冥想等。
隨後團隊花上半年時間,創作出「香港動物探索隊」卡牌遊戲,他們剛在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舉辦的「Flow with Nature:青年行動計劃」中的第一期比賽中勝出,團隊將與帶隊老師一起,於12月17日赴台灣進行生態保育考察。學生亦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合作,把卡牌重新編制,稍後將印制成實體卡推出市場。
親臨大自然 感受生命力
學生在米埔自然保護區進行生態遊,以望遠鏡,靜靜地在觀鳥屋眺望黑臉琵鷺、小白鷺、黑翅長腳鷸、彈塗等蹤影;也用筆記本描繪當時的所見所聞;另外,學生在郊野公園進行靜觀及冥想時,感受大自然。學生徐式渝表示, 對於抱大樹的經驗感到新鮮,想像自己與大自然很親近,同時感到自己的渺小,她在靜觀期間閉上眼睛,感受當刻環境時,「聆聽到風聲與雀鳥聲,當刻不用說話,享受與大自然共存。」
「用雙手觸摸泥土,細聽風聲,脫掉鞋子在草地,透過皮膚感受大自然,原來當願意踏出一步,我也可以做得到。」學生許靖晞說,從沒想到自己可與大自然「對話」,這種感受有如向心愛的洋娃娃傾訴心事。另一學生黃凱潼也表示,抱樹與靜觀的體驗讓她確實體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
透過遊戲保育動物
團隊在活動中到訪元洲仔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進行培訓,當時欣賞了一個有關非法捕獵野生動物的藝術展覽,此行引發他們創意,以遊戲方式帶出動物保育課題,許靖晞指出,青年喜歡桌上(Board game)遊戲,因而構思以保育野生動物為題的卡牌遊戲,作為保育環境的行動計劃。學生搜集了共75項在香港發現的生物物種,製作成「物種卡」,包括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鳥類及昆蟲,並按物種的真實現況設計了十個「情境卡」,並加入九款「功能卡」以豐富遊戲的內容。
每張物種卡均以星號顯示野生物種在香港的瀕危程度,一粒星表示常見,三粒星表示瀕危,卡牌亦顯示物種類型、名稱、特性及棲息地等資料,負責活動的地理科教師陳婉婷指出,學生在遊玩過程中了解不同物種的資料及狀況,例如透過情境卡認識黃牛面對塑膠問題的威脅:「部分黃牛棲息地成為露營熱點,令草難以再生,而黃牛主要以草作為食糧,面對草量減少,加上黃牛在行山客的餵食下,對人類食物上癮,更因而誤食塑膠。」當遊戲參加者抽到一張「黃牛食膠」的情景卡卡牌,便須停止收集黃牛的卡牌,卡上的資料顯示黃牛的生命正面臨威脅,遭受人為的危害。
此外,在遊戲中,某些物種會有特別功能,例如:牛背鷺可以吸引並取去別人已收藏的的水牛物種卡,這是由於凡有水牛的地方,皆會吸引牛背鷺站在水牛背上食用牛身上的寄生蟲維生,學生從遊戲中認識兩者是共生的夥伴。
「我在兒時曾經跟隨家人坐船出海觀賞白海豚,沒想到原來此舉已影響白海豚的棲息地及生態環境。」學生何浩文參與比賽,了解中華白海豚受到大嶼山北部和東北部水域的填海工程影響,棲息地備受破壞而要遷徙至南部,過程中或會被船隻碰撞或受嘈音干擾,嚴重影響白海豚的生存空間。藉著活動令他明白到保育白海豚的重要,也令他關注如何平衡土地發展與保育。
另一學生甄婷專責搜集75幅生物物種圖片及轉換圖片的風格, 這豐富她對不同物種的認識,她在找尋香港的物種時發現,瀕危物種面臨絕跡的原因及數目逐年遞減,保育問題刻不容緩。
地理科科主任袁施琪指出,由學生作主導,親身認識香港不同物種的保育,從中更懂得愛護及珍惜大地資源。該校過去在課堂教學,發掘具潛能的學生提供專科或跨學科的抽離式培育計劃,並為資優學生提供特定的專門訓練學習機會,包括參與是次比賽,以及與其他環保團體的協作。例如本學年中二及中四學生參與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實驗計劃,於校園種植菱角,準備於12月把菱角移植到米埔,藉著菱角吸引水雉前來米埔生活。她表示體驗式的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天主教培聖中學以聖方濟各亞西西作為學校的環保主保,陳婉婷老師表示,學生關注本地生態,正好發揮該校學校「培聖人」的環保精神。(高)


中學文章
2022.11.13
喜樂中學 - 文章
有趣的樂器
撥浪鼓——一個陌生又熟悉的名字。在現今或許很少見,但在父母那代,甚至是爺爺奶奶那代,可是不可多得的回憶,如今它的身影卻逐漸被遺忘。
撥浪鼓是一個既古老又傳統的民間樂器和玩具。「如鼓而小,有柄,兩耳,持其柄而搖之,則旁耳還自擊。」,如上所述,撥浪鼓的主體是一面小鼓,兩側綴有兩枚彈丸,小鼓下有一柄,轉動鼓柄,彈丸擊敲鼓面而發出聲音。
撥浪鼓的鼓身多用木、竹、泥或硬紙製成,鼓面則可選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紙,以木身羊皮面的最為典型。
撥浪鼓的歷史悠久,但說到它的產生,於新石器時代便發現疑為鼓的器物。最早的撥浪鼓稱為「鼗」,戰國時期作為打擊樂器,直到宋代於街上售賣,至此使它變得普遍且隨處可見,成為深受兒童喜愛的玩具,在招徠顧客時總能體現出它歡快、輕鬆與優美的氣質。
撥浪鼓有諸多名稱,例如小鼓、貨郎鼓、波浪鼓等。雖說寫法不同,取字不一,但發音多近似,而「撥浪鼓」這個名稱最得人心。
縱觀撥浪鼓的古今,它的形態,形狀、歷代繪畫、圖案等,於今天大都大同小異。一種樂器與玩具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洗禮,然不改初創之型,真讓人難以置信。
小小撥浪鼓,搖之發聲,高低錯落,叮咚悅耳。包含了撥浪鼓古今中外發展的潺潺流水,映照了當時人無憂無慮、天真無邪的童年,市集上販賣撥浪鼓的商販,被孩童搖晃動作帶動的清脆聲,處處充斥著人情味。折射了深遠的城市文化和經濟文化內涵。真有趣!真美!
王希怡 天主教新民書院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