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5_20230604_f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3.06.04
微小的願望
你有些甚麼願望?可能是到外地旅遊、得到最新型號的手提電話,或是學業成績更進一步……但今次共讀繪本中的小主角, 他的願望十分微小,只是希望住進一間有屋頂的房間, 和睡在一張床上。   一個住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小男孩,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住進有屋頂的房間,和睡在床上。他的爸爸是個農夫,因為農作物失收,只好賣去農地和牛,最後連小屋子也賣掉。小男孩出生後不久,爸爸便去世了。男孩和媽媽相依為命,從小成了乞丐,在街頭露宿,下雨時要四處躲避,還會被人驅趕。小男孩通常在大旅館前面行乞,趁著旅客外出時上前求乞。後來,媽媽病倒了,而且愈發嚴重,男孩用盡所有錢買來營養食物給媽媽吃,還是沒有改善。媽媽告訴男孩,德蕾莎修女(德蘭修女)創立了一個垂死之家,如果能把她送到那裡,便會得到照顧,可能會好起來。兒子按媽媽的要求到街上求助,結果媽媽被送到德蘭修女的垂死之家,可惜並沒有回來,小男孩知道她已經病逝,但臨終前能得到修女們的照顧,小男孩也感到安慰。往後的日子,小男孩只能獨自面對,繼續行乞。他棲身的地方環境十分惡劣,甚至要與老鼠為伴。不久,那裡爆發了傳染病,小男孩也得了病,被送往醫院。小男孩雖然身體不適,卻因為第一次乘坐汽車而心情興奮,一直往窗外望。在醫院那裡,他終於可以住進有屋頂的房子,睡在床上,還有人送飯給他吃,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生活。即使外面風大雨大,小男孩也不需再害怕, 他感到無比幸福。小男孩察覺到照顧他的人,都戴上口罩和手套, 而且不讓他離開房間,他看見隔鄰的病人去世,也自知病情愈來愈嚴重,一天一位修女來了,他走到小男孩的床邊,並沒有戴上手套,她握著小男孩的手,眼裡充滿淚水。小男孩不想離開,他剛開始過著夢想中的生活,他已經沒有親人了,也不想再當乞丐……   共讀指引   我們認為理所當然、平常不過的生活條件,對於生活在極度貧困中的小男孩,卻是遙不可及。再想到他接連失去父母,得不到照料和關懷,使人更加不忍和感傷。後來他因病住到醫院去,能夠「有瓦遮頭」和得到照顧,反而讓他感到幸福。到他彌留之際,修女握著他的手,讓他有尊嚴地離去。小男孩這樣走過了短促的人生旅程,實在令人痛心。家長跟孩子共讀後,可以讓孩子知道這些故事, 並非全然虛構,同類的事情仍在發生,德蘭修女創立的垂死之家也確實存在,為的是讓貧窮無助的病人,在病重時能得到照顧,享有尊嚴,並感受天主的愛。   繪本看世界   德蘭修女在1950年創辦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並成立了垂死病人的收容所。她走遍加爾各答的街頭,把被遺棄、奄奄一息的病人帶回收容所照顧,給予他們溫暖和安慰。德蘭修女又設立了孤兒院和庇護所,收容棄兒、傷殘病童和弱智兒童。她懷大愛做小事的精神,使人十分敬佩。直到現在,修會仍在世界各地為貧病的人服務。德蘭修女在197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並於2016年獲教廷正式冊封為聖人。   《屋頂》   作者: 李家同 繪者: 鄭慧荷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ISBN : 9789570836356  
kjy10_20161106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6.11.05
青苗天地 2016.11.06
「慈悲聖者── 德蘭修女」展覽及電影欣賞 陳麒安 香港鄧鏡波書院 四D 德蘭修女──「慈悲的使者」,教宗方濟各於本年九月四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封聖彌撒,宣布冊封德蘭修女為聖人。 她是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於1979年獲諾貝爾和平獎。2003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把她列入天主教宣福名單,她一生為窮人服務,有「加爾各答的天使」的美譽。 按規定,獲封聖者必須被教廷確認至少施行過兩個神跡。而德蘭修女所施行的兩個神跡,也是在病患者身上彰顯。第一個神跡是在2002年,一名患胃癌的印度女子,在腹部纏上一個德蘭修女紀念章,其後體內腫瘤消失;而第二個神跡則於2008年,一名患有致命腦瘤的巴西男子,在家人向德蘭修女祈求代禱後奇跡痊癒,醫生也無法解釋。今年3月,教宗方濟各宣布為德蘭修女舉行封聖儀式。  德蘭修女在18歲(1928年)那年,選擇追隨天主的聖召。她成為修女後,被派到加爾各答的洛雷托修女會中學教書。這所中學是貴族學校,夾在貧苦地區當中,好像沙漠中的宮殿,而校外滿街都是無助的痲瘋患者、乞丐、流浪孩童,這使德蘭修女非常心痛。 在1946年9月10日,她坐火車到大吉嶺的時候,看到一個乞丐不斷地說:「我渴……我渴……」她的腦海不斷重複這個情境。好像主在呼喚她為窮人服務,於是便向神師和總主教徵詢意見。後來,她寫信請求梵蒂岡的總會容許她離開自己的修會,走到印度去。 1950年10月7日,教宗批准了德蘭修女與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之後,她還建立垂死者之家、兒童之家等等,幫助窮困的家庭和無家可歸者。 德蘭修女一生以大愛和謙卑的心為窮人服務,她認為在窮人身上更能看見天主的愛和慈悲。德蘭修女曾說過:「不一定要做甚麼偉大的事,用心做好小事。」所謂用心,德蘭修女指的是愛心; 而所說的做小事,是指一些行善的小事。行善,不一定要做大慈善家;德蘭修女認為小事能用心做就好。 德蘭修女一生服務窮人,不是因為甚麼利益或名譽,而是為了主,為救贖我們的耶穌基督。在德蘭修女的身上,我們可以看見天主,看見祂的愛和慈悲。我們在日常生活很多時會因為一些名譽而驕傲,忘記天下萬物都是由主而來的,所以,我們該學習德蘭修女謙卑無私的心,並帶著大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德蘭修女追隨天主給她的聖召,成為修女服務窮人。天主給每個人也有不同的聖召,有的成為神職人員,有的則組織家庭。我們有沒有追隨天主給我們各人的聖召呢? 
kjy02_20121125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1.25
仁愛傳教女修會在香港
院長呂修女表示,她很高興看到義工們(聖母軍、基基團等)以不同形式為中心提供愛德服務,「他們首先在這裡感受天主的大愛,在互愛的氛圍中吸收愛的力量,然後付諸行動,熱心奉獻每一分力。」呂修女分享這份喜悅時亦指出,「教友年」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回應天主的愛,為天國作見證,「一如當今教宗本篤十六世所說,『愛德服務是教會與生俱來的精神』。很多來這裡吃飯的朋友參加飯前祈禱時,看到修女和義工們齊聲誦念飯前經(〈天主經〉、〈聖母經〉及〈聖三光榮經〉),他們都意識到這是個愛德團體,天主的愛透過大夥兒圍桌共飲同食而在他們的心裡流溢。」 1950年,德蘭修女(1910-1997)於印度成立仁愛傳教女修會,收容和照顧小孩、病患及垂死者,為窮人中最貧窮的人服務。仁愛傳教女修會四位修女於1983年來港,為被社會遺棄者服務。德蘭修女曾於1984年到訪香港。九十年代初,修會獲政府安排在深水埗區成立「仁愛之家」,服務露宿者和無家可歸者。現時,每日均有本地及外籍義工到中心準備膳食、協助清潔打掃等工作,週末亦有義工為該區基層家庭的孩童,提供免費功課輔導,致力奉行修會「為最小弟兄中的一個服務」的精神。(睿 / 澄)   在窮人身上看見了耶穌   真福德蘭修女於195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Calcutta)創立了仁愛傳教女修會,1983年到港。總會院設於加爾各答。修女們在最貧苦的人群中服務。德蘭修女曾經說過一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在此,我願意與你們一起分享這故事: 仁愛傳教女修會的修女在路旁的陰溝邊,找到了一位垂死者,他渾身上下已長滿了蛆蟲。他被抬進垂死者之家後,一位修女十分細心地照顧病人,面帶微笑地為他洗滌一清。這位病人一生受了如此多的痛苦磨難,但是他一點沒有怨天尤人,反而滿懷感激地說:「我在街頭上像頭牲畜一樣地活著,可是,現在,我在愛的關懷下,將像天使般地死去。」德蘭修女和她的修女們就是這樣全心全意地為窮人服務,不是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待弱勢社群,卻是以兄弟姊妹的請誼讓他們感受到了做人的尊嚴。這就是德蘭修女常說的:「他們必須感受到自己不是被拋棄,而是被愛護的;對我來說,他們就是耶穌」。 其實,正如德蘭修女常說的,耶穌在這些人身上;因此,我們可以從她們所服務的窮人身上得到許多益處。下面一個小故事,正是說明了這個道理: 有人告訴德蘭修女,一家印度人有八個孩子,他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東西吃了。於是,德蘭修女馬上拿起即將下鍋的米,隨同來人一起前去那個家庭。一進門,不難看出這些孩子已經餓了多天了,瘦得簡直像骷髏。這母親一看見我們帶去的米,二話不見,就分成兩份,並且拿了一份就朝外走。當她回來後,德蘭修女問她到甚麼地方去了,她只是簡單說了幾個字:「他們也在挨餓呢」!原來她口中的「他們」,就是住在這八個孩子家對面的一家回教人士,他們同樣有八張小嘴等著吃飯。這家的八個孩子,知道了母親行的善舉,張張臉露出了微笑,眼睛裡充滿了光芒。他們感受到了愛與分享的喜樂。這位母親所表現的是一種付諸行動的愛!這種真心誠意的關愛,只有心如淨水般純真的人才有。 德蘭修女認為,這就是我們應該認識的窮人;因為耶穌喜歡這些窮人,親自隱藏在他們身上。我們在為他們服務時,就是「在為耶穌服務,每天二十四小時地為耶穌服務」;並且,「不是我們給了他們甚麼,相反,是我們從他們身上獲得了許許多多」。 親愛的兄弟姊妹,我們是否能像德蘭修女那樣不怕骯髒、不怕勞累地全心全意為窮人服務,把他們看成是耶穌基督?其實,窮人並不一定只是物質上匱乏的人;有需求者不一定只在物質上尋求幫助。心靈空虛的人、孤獨無依的人、子女出遠門的老人、躺在病床上需要有人照顧的人、在監獄中的囚友⋯⋯在我們的周圍、在我們的家庭鄰人之間,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我們應該像德蘭修女一樣,從這些人身上辨認出那些正在等著我們為他服務的「窮」耶穌。祂正盼望著我們成為一支小鉛筆,讓祂隨意使用。這些物質和心靈上貧窮的人,正如德蘭修女所說,他們不需要我們的可憐、不需要我們的施捨;他們需要的是友愛相待,需要的是同情幫助,需要的是把他們放在眼裡,把他們作為一個人看待;不是漠視他們,好像他們是否存在與我們無關一樣;或者,當我們為他們做一些事時,彷彿是在給他們一種「恩賜」:比如,經過時,扔幾個硬幣給他們,而不正視他們一眼;探視時,帶一籃水果給他們,而不願聽他們的叨嘮;交談時,不時地瞄手錶一眼,巴不得早早離開。「窮人也是被天主用同一雙充滿愛的雙手所創造來愛人及被人愛的」,這是德蘭修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