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20220619_fade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6.19
聖伯多祿中學 饒兆琮
享受沙灘排球速度感
打沙灘排球時,經常會因日照而曬傷, 或為救球奮不顧身飛身撲向沙地而被沙粒刷傷,但是就讀聖伯多祿中學的中六學生饒兆琮認為,少許損傷無阻他對沙排的熱愛,他指出在沙灘擊球時的刺激度高,節奏快,飛身救球更令他玩得盡興,是他享受這運動的原因。   沙灘排球是一項兼具快速、刺激,並極具爆發力的競技運動,根據香港排球總會2021至2024年沙灘排球比賽規則的資料顯示,沙灘排球是一項由兩隊球隊,在用球網分隔之沙地球場上進行比賽之運動。   升中時,饒兆琮與幾名參與排球運動的小學同學被派到聖伯多祿中學就讀時,發現學校沒有排球隊,於是他們聯繫校方申請組織排球隊,「我們找到小學時也有打排球的師姐幫忙,聯絡老師說明意願,再向校長申請組織排球隊。直到我升中二時,學校男子排球隊成立,我便加入。」   饒兆琮談到開始打排球的經歷,他說要從小學六年級說起,「學校當時在推廣排球運動,我見到教練打排球的外型討好,吸引我參加。」   他中二加入排球隊後代表學校參與學界賽事,中三開始參與沙灘排球及比賽,同年獲選加入男子少年排球香港代表隊。2021年3月, 他加入了男子青少年沙灘排球香港代表隊。   相比由六人組成的室內排球,饒兆琮認為二人一隊的沙灘排球的難度更高更富挑戰性,他指出在沙灘打排球,奔跑時雙腳經常會陷入沙中增加接球或傳球的難度,而現場的風力、陽光、雨勢、甚至沙粒的粗幼也會影響發揮,非常講求臨場發揮與判斷。   由於沙灘排球在沙中進行,每次看沙排球賽時總會見到飛身救球的精彩動作;只有兩人一隊的沙排更在比賽途中不可換人,因著人數的限制,令饒兆琮學會更專注,「我要更專心作賽才能得分,體力消耗很大,但每次得分也令我感到很滿足。」   疫情下專注沙排訓練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全球已長達兩年半,室內場地因疫情經常關閉,反而成為饒兆琮在沙灘排球發揮出水準的時期。疫情爆發兩年多,他說可以進行室內排球的訓練大幅減少,以往平均一星期有五天練習排球,室內球場封閉後,他只能在街場練習,訓練減至一至兩日,街場後來也關閉,「我便背著排球和網,與朋友組隊轉到沙灘的沙排場地,掛起排球網練習沙排。」   平日他經常到淺水灣的沙灘排球場訓練,希望在疫情中繼續保持球感,隨著康文署轄下所有泳灘關閉時,他便繼續在家中勤做體能訓練,以保持體魄。沙灘屬戶外運動才不太受到疫情影響,但他非常珍惜每次練習的機會,投放更多時間在沙排上,促使他在中五時加入沙灘排球港隊。   剛於去年8月,饒兆琮在屯門新咖啡灣泳灘舉行的第16屆青少盃沙灘排球比賽上, 與隊友贏得男子初級組季軍,這是他首次參與公開比賽獲得獎牌,而感到高興。他在等候DSE放榜期間,每星期也回校擔任排球隊助教,他亦是本學年校長推薦計劃的學生之一,希望憑著沙灘排球的卓越表現,可考入教育大學修讀體育,日後成為小學教練或體育老師,培育下一代。(高)  
kjy07_20220612_fade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6.12
聖母玫瑰書院 黃浠蕎 攀石運動員
永不放棄 迎難而上
攀石是一項手腳並用、講求良好的身體協調及多方位移動的運動,攀石時著重鍛鍊腕力及指力,運動員須加強前臂肌肉、手指肌腱和關節等訓練。攀石運動員黃浠蕎表示,喜歡攀石的難度與挑戰,「攀石時要動腦筋找尋解決辦法,當我能跨越難關時,這個過程令我很有滿足感。」   聖母玫瑰書院中二學生黃浠蕎,8歲開始接觸攀石, 10 歲時接受難度攀登(Lead Climb)、抱石及速度攀爬,11歲加入青苗,13歲成為香港青年隊,她說, 夢想有一日可以代表香港出賽奧運。   攀石運動,又名運動攀登,是由登山衍生出來的運動項目,70年代以前,攀石屬於登山的一部份。直至70年代以後,攀石在法國成為一項獨立運動;2016年國際奧委會宣佈把攀石納入奧運項目,剛在去年舉辦的東京奧運,來自西班牙的堅尼斯盧比斯(Alberto Gines Lopez),及來自斯洛文尼亞的嘉比特(Janja Garnbret) 成為奧運史上首兩位男女子運動攀登金牌得主。   憑著努力 永不放棄   黃浠蕎身型嬌小,身高157厘米,體重少於40公斤,輕盈的身軀配合靈活的四肢,當進行速度攀爬時有如在平地上奔跑,不消一會已爬到高處。然而她卻說: 「我欠缺身高的優勢,難以自如地攀爬石牆, 只有勤力練習、苦練, 才會有成果。」   浠蕎說首次接觸攀石,是小學時跟隨家人到度假村遊玩,見到攀石牆設施時躍躍欲試,「當時只是初體驗,已發現自己很容易掌握攀爬技巧,當時駐場教練還以為我是青苗隊。」她由參與攀石興趣班開始學習攀石運動。在10歲生日時,她央求母親送贈攀石裝備的套裝:一雙攀石鞋、防止手汗的粉袋及安全帶,「那時我正式展開攀石的正規訓練」。   「加油!撐著!快到頂了!」浠蕎每次比賽,她的母親必定會出席及支持女兒。然而,疫情下,為遵守防疫措施部份賽事需要閉門作賽,其母只好觀看直播。浠蕎說,「場內只有裁判和參賽者, 比賽時很安靜,但仍要十分專注於賽事的路線上。」   她於去年5月參與香港運動攀登公開賽的女子13歲組別賽事,以及去年12月的速度攀登體驗賽女子13歲組別賽事贏得冠軍,也是YMCA 港青兒童及青少年運動攀登賽女子13歲組別的冠軍得主。能夠在疫情期間取得佳績,她認為持續練習是進步的關鍵。   喜歡難度攀登 挑戰自我   在一系列的攀登項目中, 黃浠蕎最喜歡難度攀登,她說要在攀登期間不斷思考,以最短時間攀上頂部,鬥智鬥力。然而, 她說為完成目標,已數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在攀石牆上痛哭,「我最害怕在攀石牆跳躍,因為擔心會失敗,在跨過心理關口時,每次也會哭,不敢跳。」她說,試過在比賽中要在牆上跳躍到另一處,當刻感到害怕,但內心不斷提醒自己為了爭勝,必須嘗試。「因為即使失敗也不緊要,最重要是自己盡力。」   要克服跳躍動作,浠蕎認為不斷練習攀石技巧,鍛鍊體能以保持體魄是她唯一減壓的方法。她平日有三天晚上在港隊進行訓練,週末及週日也會到其他攀石牆練習,在家中定期進體能訓練,疫情嚴峻期間, 室內攀石場關閉,她便跟隨教練到戶外攀山,以保持最佳狀態。   「永不放棄、迎難而上」是她參與攀石的座右銘,她說每次爬至無力,看到前方尚有幾步便到終點,「在猶豫是否繼續下去時,也會想到家人對我的支持,便會努力完成餘下路段。」(高)  
kjy07_20220605_fade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6.05
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 潘柯羽
賽艇 超越對手才看見終點
賽艇是背進式運動,參賽者背向終點, 將漿用力向後划,讓艇推進,何時才到達終點?與對手的距離有多遠?賽艇運動員潘柯羽表示,需要憑經驗和感覺,亦是令她對這項運動著迷的地方,「我自小已熱愛運動, 羽毛球、足球、乒乓球、籃球也喜愛,這些運動能看見終點和目標,但是賽艇則要背向自己的目標努力前行,領先才能見到對手, 給我全然不同的運動體驗。」   中六生潘柯羽就讀於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中一時與家人由深圳來港定居後,才在中學的活動中接觸室內賽艇,已造出好成績,「一般初學者最快時間徘徊於兩分10秒之間,我第一次划艇500米便以1分55秒時間完成,因而加入了室內賽艇隊。」   成績斐然 艱苦訓練   她在中三獲選為香港賽艇代表隊成員, 同年即2018年,她已代表香港奪得亞洲海岸賽艇錦標賽銅牌,2019年更先後在泰國勇奪亞洲青少年賽艇錦標賽金牌,以及香港賽艇錦標賽女子單人雙槳艇金牌,去年在香港賽艇錦標賽公開組女子雙人雙槳艇贏得冠軍, 本年於亞洲室內賽艇錦標賽女子19歲以下個人2000米賽事奪得亞軍。   集訓時她幾乎每月也參與不同的比賽與賽艇測試,一星期有六天進行訓練, 每朝6時到中國香港賽艇協會訓練, 9時過後才回校上課。她說, 為追上學業進度,課後老師會為她重溫當日所學,她的中英文老師更於每週日給她進行線上補課。她亦善用乘車時間溫習, 「我事前以電話錄音記下學習重點,坐車閉目養神時聆聽錄音作溫習。」她說, 集訓時間雖多,卻成為她努力學習的動力。   成功背後 雙手長滿老繭   在港隊訓練,柯羽每天划艇十餘公里至廿二公里不等,長距離的訓練令她雙手布滿老繭,她說磨出繭的雙手是賽艇運動員必經階段,也是她曾為此萌生放棄賽艇的念頭。她指出初期訓練時,雙手皮膚幼嫩,練習時反覆的轉槳動作令雙手磨出水泡而破損, 「當時痛至槳也提不上,仍要忍痛完成每次訓練,教練表示,只要捱過了,手部慢慢磨出繭,便不會痛。」她說這痛楚至今難忘亦難以形容,每次練習前後要消毒傷口,最後花上一個月時間才適應過來。   賽艇背後雖然有許多辛酸,但也給她紓解壓力,她享受在戶外訓練與大自然為伴的感覺,「尤其於清晨練習,太陽剛升起,在和煦陽光下划艇,隨著微風聽到岸邊樹葉的拍打聲音,鳥兒叫聲令我感到很放鬆;又或在比賽時聽到岸上的人向我打氣時,令我更有動力完成賽事。」   賽艇運動肯定了她的能力外,刻苦的培訓使她變得更堅強,特別在她中二時經歷父親病逝的傷痛,她說更要努力向上作為對亡父的思念。她回想自己第一次代表學校參與學界室內賽艇比賽時父親仍在生,「他當時在醫院, 賽前他致電給我, 只說了『加油!』,短短的鼓勵令我很感動。」   多年來她一直與母親相依,每次比賽, 母親因工作無法出席,「賽後她會觀看我的比賽影片,即使我的成績怎樣,她一定會讚賞我。」   上月,她剛完成中學文憑試兩天後,隨即前往中國內地參加集訓,積極備戰爭取12 月的亞洲錦標賽名額,代表香港參賽。對於賽艇,她認為要學習厚積薄發的精神,「成功需要逐步累積,不可急功近利,要努力才有所成就。」(高)  
標籤:
kjy07_20220529_fade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5.29
香港仔工業學校 關樂晉
三項鐵人 突破自己 創造奇蹟
游泳、單車及長跑皆耗費大量體力,當三者加起來時,其難度可想而知。香港仔工業學校中三學生關樂晉兩年前由游泳運動員轉為三項鐵人運動員,他憑著喜歡挑戰自我的個性,突破個人的體力、耐力與意志,參與三項鐵人運動,短短半年已獲選入香港代表隊,他希望將來能成為全職三項鐵人運動員,以「鐵人」般的精神創造更多奇蹟。   三項鐵人運動乃由游泳、單車及長跑三項運動組合而成,是一項屬於鍛練上下身肌肉的全身性運動,運動員先在海中游泳,然後在公路上騎單車,最後以長跑完成賽事。   三歲學習游泳,五歲加入泳隊,游泳對於關樂晉而言是輕而易舉,可是在三項鐵人中他卻認為游渡海泳最艱辛。他說要在海中央找到最短的距離完成賽道,同時要顧及暗湧及大浪,加上海面能見度低, 見不到水底的水線,游泳時需要不斷抬頭留意其他泳手,更經常被對手抓傷,或看不清楚路線而越過指定範圍,種種原因也會耗掉運動員大量的體能。   視每次練習為比賽 每次備戰,關樂晉會獨自一人在海中練習,教練提議他到大浪的泳灘游泳,平日他會在科學園碼頭沿海練習,或到清水灣沿著防鯊網游泳;訓練公路單車時,他會與隊友在大埔道、東涌、欣澳、新娘潭或石澳等的公路上進行單車訓練等,他說每當單車訓練時上斜路段,是對他的體力與意志力極大的考驗。故此,他視每次練習為比賽, 「在半路倦極想停下來時,便幻想正在比賽,便會堅持下去。」   要成為鐵人,關樂晉需要擁有超乎常人的體能,他每天清晨四時半起床,五時已出門趕往香港體育學院訓練,或是晨跑後上學,下課後再到體育學院或其他訓練池練習,他亦會自定訓練日程,嚴格與持續的鍛練才能保持狀態。   關樂晉中一參與三項鐵人後,旋即愛上此運動,「以前感到游泳很沉悶,小學時有參與爬山單車,而三項鐵人可以一併完成游泳、單車與長跑,一試已覺得很好玩。」參與三項鐵人半年後,他在香港三項鐵人總會參與1500米長跑及200米游泳的選拔中達標順利加入港隊,去年參與香港三項鐵人總會舉辦的水陸兩項鐵人賽半奧運賽程,在男子青年公開組上奪得金獎。   鬥智鬥力 具備策略性的運動 要在最快時間完成三項鐵人比賽,需要定下策略,「我會花兩成體能在游泳、四成力量完成公路單車,其餘的便是長跑, 曾在游泳時已花上大部份體力,險些未能完成賽事。」   運動也為他帶來目標,他夢想成為全職三鐵運動員, 努力練習,從不怠惰,三鐵給予他成功感,讓他建立自信。   他自言過去學習態度散漫,缺乏學習動力,參與三項鐵人後,他會用心把教練的指導整理成筆記, 也主動計算單車訓練時的腳速與步頻,預算每次加快的時間,或在每項運動之間的休息時間等,「我看到自己在三項鐵人運動上的進步,給我學習上帶來動力,即使很累也會繼續堅持,希望從中突破自己。」   「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Nothing is impossible),可說是發生在關樂晉身上,他形容昔日的自己個性容易急躁,貪玩,常跟老師「唱反調」,即使自己做錯也不願意道歉,運動給予他的滿足感,令他的人生重拾目標與信心,三鐵極高強度的訓練也加強他的心理質素與耐性,現在他以全職運動員為人生的目標,深信「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