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5.29
香港仔工業學校 關樂晉
三項鐵人 突破自己 創造奇蹟
游泳、單車及長跑皆耗費大量體力,當三者加起來時,其難度可想而知。香港仔工業學校中三學生關樂晉兩年前由游泳運動員轉為三項鐵人運動員,他憑著喜歡挑戰自我的個性,突破個人的體力、耐力與意志,參與三項鐵人運動,短短半年已獲選入香港代表隊,他希望將來能成為全職三項鐵人運動員,以「鐵人」般的精神創造更多奇蹟。
三項鐵人運動乃由游泳、單車及長跑三項運動組合而成,是一項屬於鍛練上下身肌肉的全身性運動,運動員先在海中游泳,然後在公路上騎單車,最後以長跑完成賽事。
三歲學習游泳,五歲加入泳隊,游泳對於關樂晉而言是輕而易舉,可是在三項鐵人中他卻認為游渡海泳最艱辛。他說要在海中央找到最短的距離完成賽道,同時要顧及暗湧及大浪,加上海面能見度低, 見不到水底的水線,游泳時需要不斷抬頭留意其他泳手,更經常被對手抓傷,或看不清楚路線而越過指定範圍,種種原因也會耗掉運動員大量的體能。
視每次練習為比賽
每次備戰,關樂晉會獨自一人在海中練習,教練提議他到大浪的泳灘游泳,平日他會在科學園碼頭沿海練習,或到清水灣沿著防鯊網游泳;訓練公路單車時,他會與隊友在大埔道、東涌、欣澳、新娘潭或石澳等的公路上進行單車訓練等,他說每當單車訓練時上斜路段,是對他的體力與意志力極大的考驗。故此,他視每次練習為比賽, 「在半路倦極想停下來時,便幻想正在比賽,便會堅持下去。」
要成為鐵人,關樂晉需要擁有超乎常人的體能,他每天清晨四時半起床,五時已出門趕往香港體育學院訓練,或是晨跑後上學,下課後再到體育學院或其他訓練池練習,他亦會自定訓練日程,嚴格與持續的鍛練才能保持狀態。
關樂晉中一參與三項鐵人後,旋即愛上此運動,「以前感到游泳很沉悶,小學時有參與爬山單車,而三項鐵人可以一併完成游泳、單車與長跑,一試已覺得很好玩。」參與三項鐵人半年後,他在香港三項鐵人總會參與1500米長跑及200米游泳的選拔中達標順利加入港隊,去年參與香港三項鐵人總會舉辦的水陸兩項鐵人賽半奧運賽程,在男子青年公開組上奪得金獎。
鬥智鬥力 具備策略性的運動
要在最快時間完成三項鐵人比賽,需要定下策略,「我會花兩成體能在游泳、四成力量完成公路單車,其餘的便是長跑, 曾在游泳時已花上大部份體力,險些未能完成賽事。」
運動也為他帶來目標,他夢想成為全職三鐵運動員, 努力練習,從不怠惰,三鐵給予他成功感,讓他建立自信。
他自言過去學習態度散漫,缺乏學習動力,參與三項鐵人後,他會用心把教練的指導整理成筆記, 也主動計算單車訓練時的腳速與步頻,預算每次加快的時間,或在每項運動之間的休息時間等,「我看到自己在三項鐵人運動上的進步,給我學習上帶來動力,即使很累也會繼續堅持,希望從中突破自己。」
「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Nothing is impossible),可說是發生在關樂晉身上,他形容昔日的自己個性容易急躁,貪玩,常跟老師「唱反調」,即使自己做錯也不願意道歉,運動給予他的滿足感,令他的人生重拾目標與信心,三鐵極高強度的訓練也加強他的心理質素與耐性,現在他以全職運動員為人生的目標,深信「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高)


中學專題
2021.10.15
香港仔工業中學——寄宿教育 雙倍關顧 以愛陪伴青少年
寄宿教育不再是大學或貴族學校獨有,香港仔工業學校(香工)在2012年再次開辦寄宿部,讓學生擁有更多時間溫習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之餘,亦可進行各項球類活動,鍛鍊身體,在寄宿生活中學習與同輩及他人相處,培養獨立處事的能力。身兼香工校監及舍監的林仲偉神父有條不紊地解釋寄宿教育的優點,宿生放學後由寄宿部導師陪伴導修,跟隨規律的作息時間表去生活,較一般學生享有多一倍關懷和照顧,有助個人成長及全面發展。
林仲偉神父表示,香工復辦寄宿部,一方面是回應香港社會的轉變:「不少家長是單親或雙職,或是將孩子交托年邁的(外)祖父母照顧,一老一少在年齡上的重大差距容易造成隔閡,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疏離;現今的『打機文化』使青少年失去人生重點,放學後無所事事」。另一方面,是提倡工業教育的香工未能吸引學生入讀,正面臨「殺校」危機。時任慈幼會中華區省會長的林神父驚聞殺校危機,立即跟會省討論對策,決定推行別人做不到的服務 —— 重新開辦寄宿教育。
寄宿教育,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生在學校留宿,為此, 香工在校舍、各項寄宿設施及配套上皆需要重新設置或修建,當年單是裝修費已接近500萬,所有開支全是募捐得來。香工寄宿部在2012年8月正式開幕,首年成功招收41名宿生。
時至今天,香工踏入復辦寄宿教育第10年,寄宿部有3 個舍堂,合共提供150個宿位,收生方面接近飽和。寄宿部有接近20名職員,包括舍監、副舍監、助理舍監和指導員, 輔導宿生在學業及個人成長上的問題。寄宿教育是團體生活,宿生需按照既定的作息時間表生活:早上六時半起床, 參與早禱和彌撒,吃過早餐便上學;放學後參與課後活動, 之後回宿舍自修。晚飯後再分組自修,及使用手機與家人聯繫,晚禱過後便得關燈睡覺,藉此養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習慣。另外,宿生亦需要協助擺放餐具和飯菜,用膳後輪流洗碗,打掃及清理衛生間和浴室,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領導才能。
就讀中四的張泓霆表示,享受香工的寄宿生活,除了擁有更多溫習時間,空餘時間可以進行球類活動,強身健體之餘,亦可與同學交流。中五的戚煷玄感謝寄宿部導師的關懷和照顧,笑言毫不介意與眾多同學一起共享空間,用膳後更主動清潔碗筷。另一名中五學生梁錦超表示,寄宿生活改善了自己的品行,性格亦變得開朗。學生們欣賞林神父的仁慈和關懷,亦知道神父膝關節退化,每當看見對方提取重物,便主動走上前協助。
林仲偉神父伴隨著香工寄宿部重生與成長:從策劃重新開辦,到執行各個細節和推動。曾經在聖類斯中學擔任校長15年的林神父笑言,昔日以非常嚴厲的手法教導學生,很多學生懼怕自己;現在改為與學生講理由,指出問題,從而糾正。林神父為寄宿部訂下三大目標:(宿生) 學讀書、學做人、學走永生的路。這目標成功達到嗎?林神父自豪地說:「香工各年級考第一名的學生,多數是宿生。看見學生不斷進步,行為上不斷作出改變;有宿生主動提出參加慕道班,希望認識天主教道理。」亦有一些寄宿生畢業後回饋母校,擔任導師,教導學弟適應新環境。
事實上,香工的宿生不僅視林神父為舍監,更是慈父, 林神父面帶微笑分享:「某次狂風暴雨下,我外出開會後駕車返回香工,當時能見度很差,心裡亦感膽怯。我很晚才回到宿舍,發現有一位學生在客廳等候自己,說:『神父,你回來了,我現在可以安心睡覺了。』我頓時感到非常窩心, 因為有學生擔心自己,視我為他們的家人。」
香工的寄宿教育以理智、宗教、仁愛教導學生,追求知識,努力向上,追隨天主。林神父期望同學們斯文有禮,重義守信。(慈)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中學動態
2021.06.11
喜樂中學 動態 2021.06.13
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55周年校慶感恩聖祭
(本報訊)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於早前舉行55周年校慶感恩祭,由夏志誠輔理主教主禮,校友謝堅成神父、李志源神父、葉定國神父、校監張明德神父及其他聖言會神父共祭。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全體學生及友好透過網上參與彌撒。講道中,夏志誠輔理主教以校慶主題「彩天5十5,跨越半世紀。感恩.傳承.求真.創新.挑戰」勉勵全校師生。他指出校慶主題由感恩開始,自創校逾半世紀以來成就了無數生命、培育了無數的社會棟樑。他又指現今社會追求求真精神,勉勵師生秉承校訓「懷著希望,迎接救贖。培育同學,救援他人」的精神,面對未來挑戰。
是次校慶以感恩祭揭開序幕,其他慶祝活動包括7月1日舉行的校慶虛擬開放日,以及正籌備8月出版的校慶特刊。(教)
天主教修會學校聯會 法團校董會成員培訓講座
(本報訊)天主教修會學校聯會早前在天主教普照中學,為學校法團校董會成員舉辦培訓講座,邀請夏志誠輔理主教主講「天主教學校全人教育的靈修幅度」,共140名校董出席。
夏主教以天主教會於1988年出版的《天主教教育的宗教幅度》為主幹,分別以「學校的風氣」(即校風)、「學科的靈性幅度」及「倫理與宗教科」三個範疇闡述天主教辦學的靈性幅度。
修會學校聯會表示計劃每兩至三年舉辦相關講座,以配合各會員學校每屆一任為期兩年,以及只可連任一次的各類校董的培訓需要。(教)
聖類斯中學聖母岩祝聖禮
(本報訊)聖類斯中學5月13日舉行聖母岩祝聖禮,由校監陳鴻基神父主禮,全校師生透過現場直播參與禮儀。
講道中,陳神父感謝校友協助籌備聖母岩,同時介紹露德聖母的意義和聖母岩的設計。聖母岩設置於校園有蓋操場內,設計糅合教育和環保的元素,下方的樹頭取自大埔梧桐寨一棵被颱風山竹吹倒的榕樹枝幹,後方種滿植物,一方面鼓勵師生效法聖母德行,另一方面提醒學生環境保育及天地和諧共融的重要。(教)
香港仔工業學校畢業禮
(本報訊)香港仔工業學校5月21日舉行畢業禮,校方邀請於1991年在該校畢業的舊生王炎震主禮及授憑。
王炎震現為一所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策略主管,他致辭時向畢業生分享踏入社會必須具備的條件,勉勵同學努力上進。他期望學生不要限制自己將來的發展,而要有自信地開創未來。
典禮上亦為校內優異學生,頒發各項獎狀與獎學金。頒獎儀式結束後,由畢業生代表潘梓銘致謝辭,以及舉行多項表演節目。(教)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中學專題
2021.01.08
香港仔工業學校 新建校史館
當日學校宿舍放滿200多張單人床,寄宿學生晚上九時半,各自在床前晚禱,然後熄燈入睡;學生在工場製作工藝品;或與慈幼會會士一起在運動場馳騁……過去85年在香港仔工業學校(下稱香工)發生過的情景,現在可以在「香工校史館」內回味一番。
香工去年11月在校正式啟用「香工校史館」,展出80多件展品,包括昔日教學設備、學生工藝品、成績紀錄冊、校服、相片等具歷史價值的展品。
校長沈明輝說,啟用校史館是學校慶祝85周年校慶的活動之一,藉此收藏學校珍貴的歷史展品,讓師生和校友能夠回味昔日校園生活。
培養青年一技之長
學校1935年成立時原名「香港仔兒童工藝院」,至1952年改名為香港仔工業學校,一直著重科學與科技教育。
現於香工任教的林曉鋒老師是香工舊生,1989年畢業,在學時期也經常製作工藝品。他指學校重視工藝課,工場佔學校整個樓層,十分龐大;課節佔整體課堂五分之一,「比得上中、英文等語文科」。他說學生在工場中用機器、學習打磨等,熟悉不同的製作原則和機械,製作工藝品。
70至80年代,香港工業發達,對工藝的要求十分高,林老師說香工畢業的學生較不少學校的優勝,「不用入讀大專院校,只要有我們中學的畢業證書,便可立刻入職製衣、玩具工廠,甚或從事船務、飛機工程……英國民航處也認可,比其他中學的學生佔優一、兩年。」
隨著工業轉移至內地,林老師說學校的教育也隨之改變,以前著重工藝, 現在是科技和設計。對比校史館內不同年代的工藝品,林老師指近年電腦普及,「學生在電腦用3D軟件繪圖,再用機械製作成品。」
宿舍培養紀律 三下掌聲二百人起床
香工設有宿舍,那是不少同學的回憶。「在寧靜的禮堂中,神父每天早上六時半拍三下手,即使沒有鬧鐘,三下掌聲便令200多人同時起身。」宿舍的生活講求紀律,林老師那個年代,宿生早上七時到自修室整理書包後便吃早餐和上學;三時下課後便到自修室溫習、自由活動, 五時洗澡後溫習半小時便吃晚飯,飯後溫習至九時半回宿舍, 結束一天的學習生活。
校史館其中一件展品便是宿舍的學生用櫃,高約80厘米,內分三隔。林老師也曾寄宿,他說每位宿生的床邊有一個櫃,「最高一格有鎖,放較貴重物品;中間較大的一格放衣物;最低一格放襪子,櫃底放鞋。若鞋頭突了出來, 神父巡房時會訓示我們。」
學校歷經85個寒暑,校舍主樓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校史館中央便放有一個模型,顯示50年代的校舍面貌。另一位2002年的畢業生、現時是香工教學助理的吳梓揚,憶述其他舊生及校史館的照片說,在足球場的岩洞中,原本有一尊聖母像,所以除了踢足球、做運動外,學校也會在足球場舉行彌撒和其他禮儀。
雖然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該校8 5 周年校慶晚宴要取消,但校慶感恩祭暨啟動禮,以及開放日則於去年的11月舉行,校史館亦順利開放。(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