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20220925_fade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9.25
元朗天主教中學
K-Pop 舞蹈員張凱雯 跳出型格與自信
K-Pop(韓國流行音樂)近年風靡全球,韓國潮流舞蹈更成為一種團隊運動,去年開始參與K-Pop運動的元朗天主教中學中四學生張凱雯說,與隊友一起聽著急速變化與輕快的音樂,跳起由自己編出的舞蹈,舞姿隨著音樂節奏多變與靈活,跳出型格與個性。   K-Pop揉合了多種街舞的舞蹈技巧:例如Hip Hop、Jazz Funk、Popping、Locking 等,元朗天主教中學中四學生張凱雯說,最喜歡Popping的機械舞,認為這種舞蹈除有型外,更要懂得運用身體各部位的肌肉, 「跳Popping時,需要練習把身體的肌肉繃緊與放鬆,帶出肌肉顫動的效果,配合歌曲的節奏,『Pop』身體的每個肌肉。」   韓國舞蹈帶來滿足感 她形容跳K-Pop可以提升身體的記憶力,每一段歌曲,配合舞步動作,需要將舞蹈分成多個細節反覆練習,要完成整首舞步並不容易,她充滿自豪地說,每次由揀選歌曲,把歌曲的逐個節奏編出舞蹈,「整個過程很有滿足感,在比賽中獲獎,更是肯定我過去練習所付出的回報。」   元朗天主教中學(元天)上學年參與為凝動香港體育基金「賽馬會凝動香港SportsCHAT!」計劃,成為其中的夥伴學校,開辦韓國舞蹈課程,培訓10位女生韓舞技巧,該體育基金與元天協辦賽事,張凱雯於去年12月比賽中分別在韓國舞蹈比賽的個人及小組獲得亞軍,而在本年6月,她先後在韓國舞蹈賽個人及小組奪冠。   由零開始,從無到有,直到有所成就, 正是該校希望學生藉著運動體會學習的樂趣,校長黃見儀表示,每次比賽,學生也希望校長能夠現身支持,「學生重視比賽,我來觀賽也是對她們切實的鼓勵。」   享受跳舞過程 元天學生活動組統籌譚淑明指出,見證凱雯享受跳舞的過程,也發掘她的領導才能,凱雯是學校韓國舞蹈隊的隊長,「她能夠帶動隊員士氣,鼓勵成員投入排練,亦會主動提出問題,提升解難能力。」   張凱雯本身有六年跳中國舞的經驗,兒時已鍛鍊出柔軟的身段,跳K-Pop時更易掌握。她希望日後能繼續發展韓國舞蹈,除了聽到K-Pop便可以隨心跳舞外,她也從這項運動,向家人證明跳舞可以發揮所長, 更提升學習動力。   「最初跳K-Pop時,母親憂慮我只顧跳舞而影響學業,但自從我愛上跳K-Pop後, 更想兼顧學業,現在除了練舞外,平日課後會到圖書館溫習,成績也有進步。」張凱雯在上學年的學業成績有明顯進步,由全級26 名升至13名,「我想繼續跳舞,便要爭氣, 母親見到我的努力,也放心讓我做喜歡的事。」   元朗天主教中學的校徽印上耶穌基督標記的帆船,象徵即使遇上風浪,在耶穌基督的帶領下,定能克服困難。現在凱雯努力乘風破浪,追尋跳舞的夢想, 無懼困難,彰顯校訓「地鹽世光」,發揮個人才能的精神。(高)  
kjy07_20220918_fade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9.18
聖貞德中學越野跑選手
黎天朗:心態決定境界
「跑山可以欣賞風景,挺適合我開朗的個性。」聖貞德中學中四生黎天朗,他自中一加入越野隊,運動中他領悟到任何事情也要抱持「不要放棄」的態度,這個座右銘,在這半年來對於他來說別具意義:疫情期間多個賽事取消,至疫情稍緩賽事恢復,他卻先後經歷傷患停賽,及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等挑戰,即使在長跑路上困難重重,他仍抱著不放棄精神盡力作好裝備。   黎天朗自言小學時個子肥胖,升上聖貞德中學後最初以玩樂心態參與長跑,中一首次出賽學界越野比賽時,已在男子第三組(D3)賽事取得第四名,教練遂引薦他加入越野隊, 「後來發現長跑幫助我瘦身,在持續接受正規訓練下,改善了跑姿及訓練技巧,長跑能力也有提升,也愈來愈愛上長跑運動。」 儘管疫情期間甚少比賽機會,然而每次參賽,天朗的成績也有明顯進步。其中他於去年底參與飛達秋季田徑錦標賽800米男子2007 至2008年出生組別的賽事上奪冠,更刷新大會紀錄。   校方有見他具備長跑能力,也希望吸引更多學生熱愛長跑,於是自本年初開始,恢復已暫停近10年的晨跑訓練,天朗每週一與隊員一起跟隨教練到學校附近的金督馳馬徑或寶雲道跑山,每次訓練約兩小時,跑八至九公里,除了週三休息外,其餘日子也分別到運動場參與間歇跑、節奏跑、輕鬆跑及長距離跑步的訓練,即使暑假期間也無間斷練習。   規律訓練保持水準 對於一名越野跑選手,他說耐力很重要,他解釋一星期訓練六天,各具功能: 星期一:晨跑八至九公里 星期二:間歇跑(Interval Run)或節奏跑(Tempo Run) 星期三:休息 星期四:長距離跑10公里以上 星期五:輕鬆跑(Easy Run)30分鐘 星期六:速度練習如間歇跑 星期日:節奏跑   天朗表示每次進行間歇跑,會快衝400米再停下休息,重複八至十次, 節奏跑則維持同一速度,跑五至十公里不等。兩者分別訓練速度、耐力以及衝刺的能力。他指出,進行間歇跑使心跳加速,增強心肺功能;節奏跑能夠保持跑步的速度與節奏,建構抗乳酸能力, 預防運動後的肌肉酸痛。   逆境自強 積極面對 作為運動員希望藉比賽充分展示自己的實力,天朗也不例外,凡有長跑的賽事也會參與,然而好事多磨。他在8月初因跑步過量導致右腳患上足底筋膜炎,需要放棄當時的比賽,全面休息兩星期。當腳患康復並恢復練習後不久,9月初他確診新冠病毒病, 當時他已積極備戰10月2日舉行的屈臣氏周年大賽,務求在男子16歲組別3000米賽事以最佳狀態示人,因病被迫再度暫停訓練,隔離期間他有見自己訓練不足,曾想過放棄比賽。然而教練鼓勵他:「未到最後一刻也不可以放棄。」   天朗認為,跑步的心態很重要, 因為「心態決定境界」,面對眾多難以預計的狀況,他選擇積極面對,隔離期間他持續進行體能訓練,完成隔離後即恢復長跑訓練,天朗十分期待這場比賽,「這是在疫情期間難得的比賽,我會用盡全力應付。」   疫情下許多人缺乏動力練習, 「一旦減少練習, 容易被對手超越。」他感謝教練常鼓勵自己不要放棄,「教練招仔也是聖貞德中學舊生,招仔常說跑步不能一時三刻成事,需要累積能力,持久練習。」這驅使他養成永不放棄的精神,盡力做好自己。(高)
kjy07_20220619_fade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6.19
聖伯多祿中學 饒兆琮
享受沙灘排球速度感
打沙灘排球時,經常會因日照而曬傷, 或為救球奮不顧身飛身撲向沙地而被沙粒刷傷,但是就讀聖伯多祿中學的中六學生饒兆琮認為,少許損傷無阻他對沙排的熱愛,他指出在沙灘擊球時的刺激度高,節奏快,飛身救球更令他玩得盡興,是他享受這運動的原因。   沙灘排球是一項兼具快速、刺激,並極具爆發力的競技運動,根據香港排球總會2021至2024年沙灘排球比賽規則的資料顯示,沙灘排球是一項由兩隊球隊,在用球網分隔之沙地球場上進行比賽之運動。   升中時,饒兆琮與幾名參與排球運動的小學同學被派到聖伯多祿中學就讀時,發現學校沒有排球隊,於是他們聯繫校方申請組織排球隊,「我們找到小學時也有打排球的師姐幫忙,聯絡老師說明意願,再向校長申請組織排球隊。直到我升中二時,學校男子排球隊成立,我便加入。」   饒兆琮談到開始打排球的經歷,他說要從小學六年級說起,「學校當時在推廣排球運動,我見到教練打排球的外型討好,吸引我參加。」   他中二加入排球隊後代表學校參與學界賽事,中三開始參與沙灘排球及比賽,同年獲選加入男子少年排球香港代表隊。2021年3月, 他加入了男子青少年沙灘排球香港代表隊。   相比由六人組成的室內排球,饒兆琮認為二人一隊的沙灘排球的難度更高更富挑戰性,他指出在沙灘打排球,奔跑時雙腳經常會陷入沙中增加接球或傳球的難度,而現場的風力、陽光、雨勢、甚至沙粒的粗幼也會影響發揮,非常講求臨場發揮與判斷。   由於沙灘排球在沙中進行,每次看沙排球賽時總會見到飛身救球的精彩動作;只有兩人一隊的沙排更在比賽途中不可換人,因著人數的限制,令饒兆琮學會更專注,「我要更專心作賽才能得分,體力消耗很大,但每次得分也令我感到很滿足。」   疫情下專注沙排訓練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全球已長達兩年半,室內場地因疫情經常關閉,反而成為饒兆琮在沙灘排球發揮出水準的時期。疫情爆發兩年多,他說可以進行室內排球的訓練大幅減少,以往平均一星期有五天練習排球,室內球場封閉後,他只能在街場練習,訓練減至一至兩日,街場後來也關閉,「我便背著排球和網,與朋友組隊轉到沙灘的沙排場地,掛起排球網練習沙排。」   平日他經常到淺水灣的沙灘排球場訓練,希望在疫情中繼續保持球感,隨著康文署轄下所有泳灘關閉時,他便繼續在家中勤做體能訓練,以保持體魄。沙灘屬戶外運動才不太受到疫情影響,但他非常珍惜每次練習的機會,投放更多時間在沙排上,促使他在中五時加入沙灘排球港隊。   剛於去年8月,饒兆琮在屯門新咖啡灣泳灘舉行的第16屆青少盃沙灘排球比賽上, 與隊友贏得男子初級組季軍,這是他首次參與公開比賽獲得獎牌,而感到高興。他在等候DSE放榜期間,每星期也回校擔任排球隊助教,他亦是本學年校長推薦計劃的學生之一,希望憑著沙灘排球的卓越表現,可考入教育大學修讀體育,日後成為小學教練或體育老師,培育下一代。(高)  
kjy07_20220612_fade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6.12
聖母玫瑰書院 黃浠蕎 攀石運動員
永不放棄 迎難而上
攀石是一項手腳並用、講求良好的身體協調及多方位移動的運動,攀石時著重鍛鍊腕力及指力,運動員須加強前臂肌肉、手指肌腱和關節等訓練。攀石運動員黃浠蕎表示,喜歡攀石的難度與挑戰,「攀石時要動腦筋找尋解決辦法,當我能跨越難關時,這個過程令我很有滿足感。」   聖母玫瑰書院中二學生黃浠蕎,8歲開始接觸攀石, 10 歲時接受難度攀登(Lead Climb)、抱石及速度攀爬,11歲加入青苗,13歲成為香港青年隊,她說, 夢想有一日可以代表香港出賽奧運。   攀石運動,又名運動攀登,是由登山衍生出來的運動項目,70年代以前,攀石屬於登山的一部份。直至70年代以後,攀石在法國成為一項獨立運動;2016年國際奧委會宣佈把攀石納入奧運項目,剛在去年舉辦的東京奧運,來自西班牙的堅尼斯盧比斯(Alberto Gines Lopez),及來自斯洛文尼亞的嘉比特(Janja Garnbret) 成為奧運史上首兩位男女子運動攀登金牌得主。   憑著努力 永不放棄   黃浠蕎身型嬌小,身高157厘米,體重少於40公斤,輕盈的身軀配合靈活的四肢,當進行速度攀爬時有如在平地上奔跑,不消一會已爬到高處。然而她卻說: 「我欠缺身高的優勢,難以自如地攀爬石牆, 只有勤力練習、苦練, 才會有成果。」   浠蕎說首次接觸攀石,是小學時跟隨家人到度假村遊玩,見到攀石牆設施時躍躍欲試,「當時只是初體驗,已發現自己很容易掌握攀爬技巧,當時駐場教練還以為我是青苗隊。」她由參與攀石興趣班開始學習攀石運動。在10歲生日時,她央求母親送贈攀石裝備的套裝:一雙攀石鞋、防止手汗的粉袋及安全帶,「那時我正式展開攀石的正規訓練」。   「加油!撐著!快到頂了!」浠蕎每次比賽,她的母親必定會出席及支持女兒。然而,疫情下,為遵守防疫措施部份賽事需要閉門作賽,其母只好觀看直播。浠蕎說,「場內只有裁判和參賽者, 比賽時很安靜,但仍要十分專注於賽事的路線上。」   她於去年5月參與香港運動攀登公開賽的女子13歲組別賽事,以及去年12月的速度攀登體驗賽女子13歲組別賽事贏得冠軍,也是YMCA 港青兒童及青少年運動攀登賽女子13歲組別的冠軍得主。能夠在疫情期間取得佳績,她認為持續練習是進步的關鍵。   喜歡難度攀登 挑戰自我   在一系列的攀登項目中, 黃浠蕎最喜歡難度攀登,她說要在攀登期間不斷思考,以最短時間攀上頂部,鬥智鬥力。然而, 她說為完成目標,已數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在攀石牆上痛哭,「我最害怕在攀石牆跳躍,因為擔心會失敗,在跨過心理關口時,每次也會哭,不敢跳。」她說,試過在比賽中要在牆上跳躍到另一處,當刻感到害怕,但內心不斷提醒自己為了爭勝,必須嘗試。「因為即使失敗也不緊要,最重要是自己盡力。」   要克服跳躍動作,浠蕎認為不斷練習攀石技巧,鍛鍊體能以保持體魄是她唯一減壓的方法。她平日有三天晚上在港隊進行訓練,週末及週日也會到其他攀石牆練習,在家中定期進體能訓練,疫情嚴峻期間, 室內攀石場關閉,她便跟隨教練到戶外攀山,以保持最佳狀態。   「永不放棄、迎難而上」是她參與攀石的座右銘,她說每次爬至無力,看到前方尚有幾步便到終點,「在猶豫是否繼續下去時,也會想到家人對我的支持,便會努力完成餘下路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