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1119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11.19
聖類斯中學
藉人工智能 實踐價值教育
(本報專題)創新科技發展乃大勢所趨,香港教育近年也引入更多創科學習元素,例如編程、工程、人工智能等,天主教學校若能結合科技與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豈不是更加有意義?聖類斯中學的三位中六學生,便運用人工智能及編程技術,設計名為「M.I.A.」(Medical Intelligent Aid)的機械手,旨在讓長者透過與機械手互動,鍛煉肢體動作及減少孤獨感。   香港近年被評為全球最長壽的地區,據資料顯示,65歲及以上的長者所佔的全港人口比例,將在未來10年升至接近全港人口的三分之一。面對人口老化問題,聖類斯中學的三位學生郭子謙、李卓賢和余昀達明白不少長者獨居及行動不便,使身心容易出現健康問題,所以M.I.A.主要有三個模式,讓長者鍛煉手部動作及與聊天機械人(chatbot)聊天。他們憑M.I.A.奪得由香港浸會大學聯同香港人工智能及機器人學會主辦的「AI x HK OpenCup 2022」創新人工智能比賽的冠軍。   學生余昀達介紹M.I.A.的三個模式時說,第一個模式由M.I.A.跟隨用家的手部動作,第二個模式則是由用家跟著做出M.I.A.的動作,令長者活動手部肌肉及關節。第三個模式則是讓用家輸入文字與聊天機器人交流,照顧長者的身心健康。   代表香港出賽 與亞洲選手交流   學生郭子謙提到最初設計M.I.A.,是受到一位醫生校友的啟發,「他在去年暑假參加活動時,詢問老師可否用機械手幫助病人。所以,我們最開始為機械手編程時,並沒有打算參加比賽。」後來,三位學生及教師知悉上述比賽後,便決定完善機械手,成為作品「M.I.A.」。   在比賽前,三位學生邀請了校長易浩權博士及校監陳鴻基神父,聆聽他們的演說,更邀請了陳神父試用M.I.A.,得到校方的支持與鼓勵。   三位學生首次組隊參賽, 便獲得如此卓越的成績,郭子謙表示,由於每位組員負責不同崗位,例如編寫程式、設計作品外觀、撰寫作品敘述,分工明細,合作無間。他們早前也憑M.I.A.獲得「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的銅獎,將於12月代表香港,參加亞洲賽事「APICTA Awards」, 與其他亞洲國家的選手較量,互相交流。   除了參加比賽,學生李卓賢補充,他們之前亦到該醫生校友工作的診所,為他安裝M.I.A.,並教導使用方法,供病人使用。他表示見到機械手在醫療層面能真正幫助別人,使他感到滿足。   鞏固校訓精神   協助推動學校發展人工智能學習的電腦科主任郭尚賢老師,是次帶領三位學生創作M.I.A.,他約在兩年前留意到人工智能的發展,於是向學校申請成立「AI Lab」,提供相關書籍、機械人等,豐富學生的學習。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接觸人工智能,AI Lab主要讓學生有空間進行報告、準備比賽。」郭老師又提到,參與人工智能活動的學生每天午膳時候,都會聚集在A I Lab交流學習進度或進行活動,包括與學校新添置的機器人下棋。   社會各界對人工智能的爭議不斷,易校長提到學校在人工智能的教育上,潛移默化地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相關技術。   「價值教育是需要行動及實踐出來的。但在疫情時,探訪安老院、賣旗、義賣活動都暫停,在培養學生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時,面對很大的限制。」易校長談到,學校近年的關注事項是透過課程或課程外的教學, 鞏固校訓精神「學問與虔敬」。他期望藉著學生在人工智能上的發展,或在比賽中獲獎,能給予其他同學一個正面的作用,思考如何透過科技,幫助及關愛他人。   近年,不時出現學童輕生的新聞,三位同學本學年再度參加了「A I x H K OpenCup」比賽,以關注年輕人的身心健康作為主題,期望透過設計幫助他們勤做運動,抒發生活上的各種壓力。易校長總結: 「這也呼應辦學團體(鮑思高慈幼會)的精神,關顧青少年 。」(吳)  
kjy13a_20231029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10.29
適齡入學的學生不足, 叩門會容易些嗎?
早幾天和一些家長聊天,他們的孩子準備明年九月入讀小一,由於適齡入讀小一的孩子減少,家長們希望叩門的人數也少些, 相信會比較容易,所以問我的意見。   小朋友的入學,使家長頭痛不已,希望孩子能入讀心儀的小學,減少日後升中學時的煩惱。目前適齡入學的小朋友在減少中, 使一些小學收生不足而面臨減班,甚至殺校。入學人數減少,並不意味叩門會容易些,因為被叩門的學校大都是傳統的名校, 他們不愁收生的問題,它們每次自行收生時,校門外總是排了長長的人龍,與一般小學收生不足,不可同日而語。對於家長心儀的傳統名校,相信叩門成功的機會,仍然是困難的。家長應做好心理準備,不要以為學生人數少了,叩門會容易些。   其實,當孩子讀幼稚園時,家長應開始為孩子叩門作準備:家長應參與幼稚園的義務工作,例如協助派飯,協助幼稚園活動的推行等,將來孩子要叩門時, 家長的功勞會記在推薦信中,而這肯定對叩門有幫助。但有些家長卻懶做這些,到要寫推薦信時,家長對幼稚園的工作卻是空白一片,試問被叩門的學校又以甚麼作考慮呢?   要入讀心儀的學校是每個家長的意願, 但切勿迫得孩子太緊,例如叩門的學校太多,使孩子不勝負荷,面試的次數太多,添加孩子的壓力,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都有不良的影響。家長不要聽到那一間學校開始自行招生,便急忙為孩子報名,完全沒有考慮孩子的成功,他的適應能力,我相信傳統名校有它的魅力,但這魅力只對家長有效,對孩子而言,只是重重困難的開始,家長宜慎重考慮。   重點: 1. 適齡入學的學生減少,並不代表叩門會比較容易。 2. 家長應在幼稚園時多參與義務工作,為叩門作準備。 3. 家長應仔細考慮名校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  
kjy16_20230212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2.12
德蘭中學推動STREAM教育
培育創意思維與藝術美
(本報專題)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科技演變則改善人的生活質素,德蘭中學校長葉妙顏認為, 透過STREAM教育,培育女生創意思維與藝術美感,更能改變社會,為有需要的人作出貢獻,從而學習德蘭中學主保聖女小德蘭的芳表: 「信靠上主、純樸平實、明辨是非、捨己為人、永不氣餒,並勉力實踐『慎思明辨』的校訓。」   葉校長指出,校方鼓勵學生在各方面把STREAM教育包括:科學(Science)、科技( Technology ) 、宗教╱閱讀( Religions╱Reading ) 、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數學(Mathematics)在校園每個角落展現出來。例如校內的手繪樓梯畫、每樓層電梯門面的畫作、學校牆身壁畫等,也結合藝術創作與電子繪圖(簡稱電繪)的數位插圖技術。本學年,該校宗教室延伸的長廊,以電繪設計了多幅宗教壁畫,展現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所有修讀視覺藝術科的學生及部分家長也參與名為「恩臨天地」的繪畫創作。葉校長認為,讓更多學生參與其中,更能從作品意念中認識宗教信息,壁畫均繪上玫瑰花,顯示該校主保聖女小德蘭的美德。   自幼稚園已喜愛繪畫的中五學生吳泳緻,現於該校選修視覺藝術科及宗教與倫理科,她說,在老師鼓勵下參與不同創作,如設計樓梯畫、宣傳學校的橫額等,本學年她嘗試以視藝與音樂設計電梯門,她以電繪創作插圖, 編程編寫樂曲, Micro : bit 製作感應器, 展示S T R E A M 元素。當進入電梯內,Micro:bit 通過感應器收到指令自動播放樂曲,「平日老師和工友工作忙碌,當他們在電梯內聽到音樂,可以暫時放鬆心情。」   吳泳緻表示,希望藉著發明回饋學校職員對學生的付出,「學校於本學年的德行主題是『家庭』,為表達校方對所有同學的關愛而製作這設計。」她表示校方為學生提供不同創作機會,提升她繪畫的技巧與創意力,也能把設計品融入生活。本年是該校創校45周年,她負責設計校慶標誌,修讀化學科的高中學生在課堂中研發及調製薰衣草香味的酒精搓手液,於校慶活動中送給來賓。   設計與發明改善生活 該校已連續兩學年,在學與教博覽向教育工作者分享推動STREAM教育的成果,上學年分享為中一至中三提供的STREAM課程「STREAM for GIRLS」分享設計思維的教學經驗;本學年結合音樂科、宗教科、學校社工等組別合作,設計全校普及性的心靈藝術課程。   該校部分學生亦於去年12 月的學與教博覽展示STEAM作品。其中有份參展的「AI腦友Jinn」的中三學生,其作品於去年在Samsung Solve for Tomorrow 2021 學界科技比賽獲得中學組冠軍,同學們以AI人工智能技術設計一個守護長者身心健康的陪伴型人工智能機械人「AI Jinn」,特別陪伴及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的人士,透過Al訓練提供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訓練,參與學生之一的何璧言介紹她們的發明時表示,設計「數字故事卡」提升長者認知能力訓練,增強專注、邏輯思維、記憶等能力;人工智能家居裝置「AI Jinn」機械人可作為辨認對象身份的功能,也可以幫助長者記憶家人容貌的訓練,協助長者鍛鍊短期記憶及認知。   「AI腦友Jinn」組員侯彥廷的外婆患有輕微的認知障礙症, 面對健忘問題令家人擔心外婆在家的安全,因而構想發明「AI Jinn」機械人;另一學生鍾樂然稱,香港面對人口老化,長者人口增加,透過科技能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也藉著發明守護長者身心健康的機械人,提醒大眾關注長者健康。學生均表示,藉此體會科技與生活息息相關,從中幫助長者,帶出家庭與愛德的天主教價值。   善用科技,從而幫助他人,為社會作出貢獻,便是該校希望學生活所學, 理科及STEM統籌主任蕭煒炘表示,學生藉著參賽,過程中使用如3D打印、鐳射切割機、編程等儀器及電腦程式設計, 從發明惠及他人的生活,探索天主教核心價值。   修讀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的兩名中五學生蔡樂怡及姚采兒,去年11月與同學參與Project e Cube,自製逾250 多款以奶油膠設計的飾品:鏡盒、髮夾、手鏈等,在明愛賣物會中義賣, 並於校內的STEM週銷售。   學習營銷  經驗STREAM學習 學生蔡樂怡形容,由零開始直到產品成形,過程中需要作出不同試驗,例如奶油膠要在和暖的環境中製作才能擠出不同形狀;定價與包裝,也要考慮成本及產品的普及度。「能夠應用所學,如行銷理論及創意思維理論也能實踐出來,提升我在自主學習及對學科的興趣。」   姚采兒同學認為,大量製作產品並不容易,同學要在課餘時間製作,「每個款式也是獨一無二,儘管製作時間長,花上心機與耐性, 當想到物品用作義賣便感到有價值。」   任教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科主任梁淑茵認為,藉著活動讓學生體驗整個營銷環境,有助學生更了解STREAM 學習的體驗。   蕭煒炘主任解釋,活動以Project e Cube命名,即是工程設計過程(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以及學習體驗(Experiential learning)。學生透過設計思維的流程,引導學生期望營銷的產品, 「學生定立銷售對象再進行資料搜集,試驗產品並作出修正,運用科技元素,最後落實產品設計、包裝及發售。」整個過程正是經驗STREAM的學習。(高)
kjy13b_20220626_fade
400 400 心晴信箱
心晴信箱
2022.06.26
使用手機也會成癮?
問: 為甚麼爸爸媽媽要限制我使用手機呢?明明在網路上有很多有趣的事物、能夠學習很多知識!   答: 是的,網絡和手機也好像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用作學習、尋找資料、看影片、玩電子遊戲……都十分有趣吸引。但是,就如我們飲食要節制、休息也該定時;使用電子產品,也該好好分配時間,才是善用科技。而且,電子產品對於青少年和孩子身體和精神健康的影響,更不容忽視!   當我們的眼睛過度觀看屏幕,藍光會影響視力和專注力。然而,情況還比我們想像中嚴重!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8年公佈把「網路電玩成癮(Gaming Disorder)」列入精神疾病的一種,證明電玩產品成癮問題開始陸續出現,影響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   事實上,當我們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當中豐富的影片、圖片、電子遊戲的刺激效果,會影響腦部的中樞神經, 大大提高神經傳導體—— 多巴胺濃度。隨著時間加長、電子產品對腦袋的影響日益增多。嚴重的話,用家甚至會覺得不想停止、不能自拔、失去自制能力, 產生成癮情況,在心理上還會帶來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   為12歲以下兒童來說,理想的屏幕時間,應每天不多於40分鐘;青少年則不應超過1.5小時。因此,父母和學校都會提議大家好好管理使用電子產品時間。這樣或許會讓大家覺得失落,沉悶,但是,這是為著大家的健康好處。   適時放下手機,多跟朋友和家人相處,閒談。當感到沉悶時,如果以運動、閱讀、桌遊、藝術活動等等方式去調劑身心,大腦的放鬆效果更為顯著。   在此,筆者也鼓勵家長們以身作則,在陪伴孩子和家人時,多放下手機、全心全意地給予臨在和聆聽。節制,也是一項對身心靈大有益處的美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