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20230312Lnew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3.12
聖母書院曾悅澄
揮出信心與專注
每一次進行劍擊比賽,聖母書院的中三學生曾悅澄皆在賽前先唸一遍《聖母經》,「若我未能唸完,代表我當刻非常緊張,會提醒自己需要放鬆,專心一致,直至成功唸完經文為止。」由小學起悅澄已在聖母小學就讀,儘管她不是教友,但自幼在學校的宗教培育她養成祈禱習慣,讓她學會面對挑戰時,將一切交託給天主。   現年14歲的曾悅澄現時是香港劍擊總會少年組代表隊成員,她剛出席3月初在烏茲別克舉行的亞洲青少年劍擊錦標賽(亞青),在女子少年組佩劍團體賽上,為香港贏得銅牌。而她早於本年1月參與分齡劍擊錦標賽,在U17及U20女子佩劍組別分別奪得亞軍及季軍,這次比賽成績令她由少年組排名第四位升至第三位,因而獲選出席本年的世界青少年劍擊錦標賽(世青),「原本我只有亞青賽的參賽資格,一月的賽果使我有機會出席世青賽,此機會十分難得。」   曾悅澄的劍擊運動日程排得密麻麻:完成亞青賽後,隨即赴法國巴黎及比利時接受訓練,參與三月中在法國舉行的世界青年劍擊賽,稍事回港後,4月將出發往保加利亞出席由國際劍擊聯盟舉行的世青賽。   變得勇敢和開朗   悅澄自幼學習不同的運動:劍擊、游水、跳水、花式跳繩、田徑等,她的母親希望女兒藉著運動保持良好的體魄,直到準備升小一時,母親要求她選擇一種活動持續學習,她選擇了劍擊,「劍擊需要戴上面罩,我當時認為蒙上面罩便沒人見到自己,便選擇了。」   她形容自己的個性被動,做事不夠果斷,藉著劍擊訓練打破自己所有弱點,更訓練出勇敢與開朗的個性。每次練習劍擊或參賽,她說最難是教練要求她在每個得分也要叫喊出來,「小時候教練迫我一定要大聲叫出來,我當時不明白,只覺得很難做到。」教練認為藉著叫喊,提升自信心,「每一下贏得分數,叫喊是對自己的肯定,也向裁判示意自己得分。」   成為劍擊運動員已有9年,小學階段以學習花劍為主,到小六時轉打佩劍。她形容花劍劍式仔細與準繩, 佩劍則強調速度與力度,她有接近七年打花劍的基礎, 基本功更紮實,步法及手上動作更活,更易掌握練習佩劍的技巧。   感激家人支持與鼓勵   2021年10月,曾悅澄獲香港劍擊總會推薦成為「香港體育學院獎學金計劃」的潛質獎學金運動員,自此劍擊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現時她逢星期一、二、四、五放學後,以及週末早上到香港體育學院接受每次3.5小時的訓練,並於星期三及星期日到劍會受訓。她形容每天朝7晚8的生活,日間上學,黃昏至晚上參與劍擊訓練,生活有如「返兩份工」,訓練雖然艱辛,「但是我找到目標,也相信只要肯努力一定會有成果,故此我不會輕易放棄。」   能夠花上大量的時間苦練劍擊,她說家人的支持成就她努力朝向目標奮鬥的最強後盾,「放學後外祖父會駕車載我前往體院訓練,讓我在車上休息,母親下班後到體院等候我一起回家⋯⋯」每當舉行比賽,其母也身兼她的支持者及攝影師,記錄她比賽的過程作賽後檢討。   悅澄讀書成績優異,儘管學習時間比同學少得多, 反而令她更加把握每個學習的機會,在港期間,她每週日到劍會練習前,會請教劍會的師兄教她數學。母親對她的信任,也鼓勵她相信自己能兼顧劍擊訓練與學業,「現在將有數個月時間離開香港比賽及習訓,母親認為我有能力追趕學習進度,我也會盡力做好。」   對於將來在劍擊的發展,她認為要把握現在做好本分,除了在各項賽事上有穩定表現,也期望他日可入選成人組別的亞洲及世界賽事,把握每個學習階段,「此階段我有能力做好,便要盡力做好, 不要讓自己後悔。」(高)  
kjy01_20221127 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11.27
聖母小學
濃厚宗教氛圍 認識天主是愛
(本報專題)聖母小學的學生每個學期,都會按級別輪流到校內小聖堂朝拜聖體。學生跪下來,凝望祭台上的聖體,感受與基督的相遇。11 月煉靈月內,學生在朝拜聖體結束前,更一起誦唸「為煉靈祈禱文」,為煉獄中的靈魂祈禱。   聖母小學重視對學生的宗教培育,期望透過祈禱、禮儀生活及多元化的宗教活動,讓學生認識天主是愛,耶穌基督是救主的道理。「我們無法預料學生的未來,但在這六年的小學生涯中, 她們至少並不抗拒宗教,並對信仰很熟悉。」校長吳文健修女說。   由於小聖堂處於學校正門附近,吳修女提及學生每天上學回課室前,都會經過小聖堂,當中不少同學入內向耶穌像及聖母像微笑揮手,說: 「早晨耶穌!」、「聖母媽媽早晨!」   除了朝拜聖體,學校又舉行感恩祭、祈禱會、愛德服務;並透過宗教日及主題活動,向學生介紹耶穌、聖母、聖經人物的事蹟。吳修女表示,學生熟習祈禱,把擔憂與喜樂交託給天主。有時如果親友患病,學生更會主動向修女訴說, 再一起到小聖堂向天主祈禱, 「學生很珍惜與天主相處的時間。」   展開三年的準備期   為慶祝創校70周年,及預備母佑會來華百周年慶典,該校於2020年展開三年的準備期,每年設有不同的牧民主題,首年是「讚頌、感恩」;去年是「接受委託」;今年則以「福傳」為主題,期望學生以青年帶動青年的方式去傳播福音。   過去兩年,學校就牧民主題,開展不同活動。例如,為鼓勵學生實踐關愛,學校設立學生組織「關愛大使」,輔導同學的功課和溫習;而在學業上,又特設默書挑戰卡,邀請學生訂立默書目標,透過完成任務以獲得獎狀。   本學年學校為鼓勵學生福傳,特設「祈禱小夥伴」活動,鼓勵學生在小息時與同學結伴到小聖堂一起祈禱;在本年玫瑰月中, 學生同心協力,每天早上、小息在小聖堂或在家中誦唸聖母經,合共誦唸了10,000篇, 以祈禱表達對聖母的孝愛,教師李穎妍說: 「希望藉這些活動鼓勵學生勤唸聖母經,奉獻給聖母,從而培養祈禱的習慣。」   校訓「純潔仁愛」  認識生命的寶貴   聖母小學的校訓為「純潔仁愛」, 李老師指出,作為一所女校,學校近年也常邀請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到校, 為高年級學生主持貞潔講座, 「希望在小學階段,讓他們珍惜,及懂得生命的寶貴,學懂去保護自己。」   為推廣生命的寶貴,聖母小學早前向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借用聖珍安娜聖髑—— 衣服布料。聖髑安放在學校小聖堂的祭台上,全校學生敬禮並祈求聖人的轉禱。六年級學生葉爾晴被聖珍安娜為女兒犧牲生命的行為所感動,想起媽媽對自己的愛,所以特別求聖人為所有的母親轉禱,祈求她們皆能開心、健康地生活。   生命是天主賜予的禮物   學校為加深學生對聖珍安娜的認識,在課室播放有關聖人的片段;學生觀賞聖髑及介紹聖人的展板後,需要完成工作紙分享他們從聖人身上學習到的德行。   由於老師早已預告活動,六年級學生曾瑞琦早在上課前,已上網找尋聖人的資料,但她認為影片及展板加深她對聖人的認識。她表示,聖人的行為讓她感到母愛的偉大,「我們要更加珍惜生命,因為對媽媽來說,孩子都是天主賜予的禮物」。   學生鄧佩琳與鄧佩如姊妹倆,也感動於聖人為孩子犧牲生命的舉動。這份犧牲的精神使佩琳想到媽媽為了家人,而經常要通宵上班,並在回家後照顧家人,「我祈求聖人的轉禱,保佑媽媽健康」。   校長吳修女亦指出,是次活動配合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的「生命」及「家庭」。她期望活動讓學生重新認識生命的寶貴,了解聖人的行實。(吳)  
kjy10_20211114_s
400 400 喜愛小學動態
小學動態
2021.11.12
喜樂幼小 動態 2021.11.14
馬鞍山聖若瑟小學•方濟大家庭聯校活動 (本報訊)馬鞍山聖若瑟小學的28位學生於10月23 日,參加校監伍維烈修士舉辦的「方濟大家庭」聯校活動,主題為「又苦又樂聖若瑟」。學生在禮堂透過網上形式,觀看伍修士、其他方濟會士及戲劇導師的共同講解,並積極參與各環節活動。 本年為聖若瑟年,為回應活動主題,伍修士及一眾帶領活動的成員,為學生帶來聖若瑟七苦七樂布偶劇, 重溫耶穌降生前後的事跡,以及聖若瑟在事跡中經歷的苦與樂,好讓學生理解並效法聖人的芳表,做一個勤奮、忍耐、體諒別人的好兒女。 活動中,學生參與由戲劇導師帶領的角色扮演環節,代入故事情節,並透過創作與演繹對白,來體驗聖若瑟作為耶穌養父的心情。最後,伍修士帶領所有參與學生一同詠唱若瑟苦與樂的歌曲,為活動劃上圓滿句號。(少) 聖母小學•貞潔講座 (本報訊)聖母小學於10月8日為五年級學生舉辦一場貞潔講座,主題為「成長中的我:性的疑惑」。 隨著年紀漸長,學生對「性」開始感到好奇,有著不同的疑惑。為釐清她們對性的誤解、迷思及疑問,學校邀請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社工為學生講解。社工先向學生解釋何謂性,更引用天主聖言,從《創世紀》的聖經章節中,讓學生了解天主創造男女的目的及性的意義。 其後,社工以影片介紹生命孕育的過程,讓學生發現生命的奇妙和寶貴,從而明白「性是天主賜予人類生育繁殖的禮物」這個重要的訊息。 最後,社工解釋性在婚姻及家庭中才能達致圓滿,更邀請學生重組婚姻的誓辭,從中了解婚姻盟誓是一項終身的承諾,以總結持守婚姻盟誓和保持貞潔的重要。(喜) 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活動日  (本報訊)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於10月8日舉行活動日,各級學生參加STEM活動、健康講座和體育活動等, 獲得書本以外的知識。六年級的學生當天更參加了由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準備的科學活動。 適逢本年創校60周年,學校邀請天主教佑華小學的學生到校參與60周年兩校競技活動,兩校合共60人。競技活動的組名用了兩校班名合併而成,分別有:「仁愛組」、「禮信組」、「望德組」和「智敬組」。 在競技活動後,最後由兩校校監馮賜豪神父、校長甘陳富文、校長梁綺媚和校長林堅頒發四個獎項:「積極參與獎」、「堅毅不屈獎」、 「力爭上游獎」和「團結合作獎」;藉此鼓勵學生在參與活動時,都抱有獎項名稱的精神。(年)  華德學校•玫瑰聖母月敬禮 (本報訊)華德學校於10月7日舉行玫瑰聖母月敬禮,師生透過早會直播形式參與。恭迎聖母進場後,校長盧淑儀帶領各級學生代表,手持玫瑰花, 向聖母獻花,表達對天上母親的敬愛之情。 隨後由宗教科教師向師生簡介聖母月的起源:在1571年,西方教友因著熱誠誦唸玫瑰經,得聖母幫助,免受回教侵略,並於10月7日獲得全勝,後來教會把當日定為玫瑰聖母節,並把十月定為「玫瑰月」, 鼓勵教友多誦唸玫瑰經。  最後,全體師生虔誠祈禱,並偕同聖母以愛德、信德、望德的心,為有需要的人獻上玫瑰經。(樂)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8_20210606_s
400 400 喜樂小學投稿
小學投稿
2021.06.04
喜樂幼小 文章 2021.06.06
謝謝我的良師 「求學不是求分數。」每當我聽到有人說這句話,我就會想起我的一位補習老師—嘉儀姐姐。 還記得從前的我,性格固執、好勝心強,任何考試和測驗都要求自己取得高分數,但凡事總有例外,我就在一次期末考試中失手,那次對我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從那天起,我就開始常常躲在房間,不願見人,因為不想面對這個難以接受的現實。 嘉儀姐姐知道我的情況後,就透過電話以短訊的方式來開導我,其後更以視像方式來與我傾談,向我講解「求學不是求分數」這話的道理,又勸導我放下執著,希望我能重新振作起來。 經過嘉儀姐姐的開導之後,我的心情漸見開朗,更重要的是令我深深明白到一個人需要有面對失敗的勇氣,這比起爭取高分數更重要呢! 縱然我的期末考試成績未如理想,但是「求學不是求分數」這句說話早已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我已經學會放下對分數的執著,而且建立了面對逆境和失敗的勇氣。 嘉儀姐姐已移居海外好幾年了,但她給我的短訊,我依然留存著;而她的說話,我也依然銘記於心,並常常用來提醒自己,這一切令我一生受用,獲益良多,我非常感激這位良師呢! 蔡家濠   坪石天主教小學   6C 老師評釋:文章善用倒敘法,透過「求學不是求分數」這句話回憶起一段珍貴的師生之情。此外,行文流暢,用詞豐富貼切,透過描述老師昔日對自己的關懷和啟導,令自己茅塞頓開,流露出對老師感激之情,感情真摯動人。—— 甘育嬋老師 我的學校 我的學校外牆是白色的,上面有學校的名字,沒錯,就是高主教書院小學部。我的學校已經有著七十多年的歷史了,從天往下俯視是一個「凹」字,每年,都有很多學生想考上這間學校。 學校依山而建,位於香港灣仔司徒拔道肇輝臺1E。走過大門後,映入眼簾的是飯堂,飯堂是我們吃飯的地方,也是打預防流感針的地方,由於香港山多平地少,飯堂便成為了我們學校其中一個特色。上到一樓,便是我們的禮堂,禮堂是我們用來做戶內活動和聽講座的地方。拾級而上,就是教員室,教員室就是老師幫我們改功課和休息的地方。下一站,四樓音樂室。在音樂室附近,就會聽到美妙的音樂和歌聲。再上一層,便是能讓我們發揮創意的地方。最高是六樓,有一間活動室,(又稱多用途室),能舉辦很多不同的活動。最後,「聖母山」是我們祈禱的地方,那裡是個美麗的仙境,百花齊放,有聖母伴我們左右。 學校是我們的家,我就像一棵樹苗,希望成為一棵大樹,享受成長的過程。 高子健   高主教書院小學部   5A 小學生如何分配時間以平衡生活 在現今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都十分急促,小學生也毫不例外。小學生們除了在日間的課堂學習,放學後還要去參加各種的興趣班,晚間更要完成功課、溫習、做補充練習等等。學習、活動如此繁忙,生活節奏如此急速,時間當然不夠用,那我們小學生該如何分配時間,以平衡生活呢? 首先,我們要製作一張時間表,把所有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條。我們可以列出一個星期裡有甚麼事情需要處理、完成,然後就合理地分配好時間,再按部就班地去完成。這樣的安排能使我們的生活有規律,有秩序,有條理;更能使我們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多做些自己想做的事,從而紓緩生活中的壓力,這可真是一舉多得呢! 其次,我們應該把事情分出先後、輕重,以避免在繁忙中顧此失彼。把事情分先後、輕重,就是優先處理重要的事情,次要的事情可以稍後安排。這樣能讓我們有充裕的時間,來完成對我們學習、生活影響較大的事情,尤其是可以避免因不夠時間完成重要事情,而帶來的緊張、擔心、慌亂。我們更不會因忙亂而丟三落四,遺忘了大事呢!所有事情都做得妥妥當當,當然事半功倍呀! 此外,我們應該勞逸結合,以平衡生活。我們可以將學習、休息、遊玩等等的時間作出合理的分配,使每一方面都能取得平衡。根據科學大學的研究,在兩批人當中,一批是有合理分配作息時間的,另一批則是作息無規律的,結果作息有序那批人的快樂指數,比作息無常的那批人高得多呢!由此可見,合理分配時間,讓學習、休息、遊玩都能兼顧到,才能生活得更加輕鬆舒暢呢! 總而言之,在繁忙而緊張的學習生活中,最好就是製作一個時間表,並把事情分先後次序,再通過勞逸結合來平衡生活。現在,就讓我們坐言起行,一起實踐出來吧! 劉穎怡   荔枝角天主教小學   6D 老師評釋:穎怡小作者的說明文,首段先說明小學生不夠時間應用之現狀,激起共鳴;再以問句引起思考,並帶出文章主題;接著,每段以標示語加中心句開頭,段內使用舉例、對比、引用等說明方法,條理分明。—— 廖雪楓老師 我想多擁有一個身體器官 我想多擁有一個腦袋。它是我們的總指揮中心,負責傳輸信息,向身體內每一個部門發號指令。多擁有一個大腦,做事必定事半功倍。假如我多擁有一個腦袋…… 我做事的效率可更快,尤其是做功課。當同學還在埋頭寫功課,我早已放下這個心頭大石。 隨著大腦的數量增多,記憶力自然也曾多。每次默書,我總要花上比同學多一倍的時間。多了它,我很有把握能追上他們的進度,甚至更勝一籌。當他們絞盡腦汁,想盡法子背誦課文,我早已背得滾瓜爛熟。其實,不只是學業方面,正所謂「凡事要三思而行」,兩個腦袋同時思考,便能確保萬無一失。學生一日的活動時間普遍為十五小時,而我卻擁有多一倍時間。因為甲腦和乙腦可互相「接力」。 現今的科技一日千里,想必大家對器官捐贈的廣告都熟悉。相信在未來,人類能擁有兩個腦袋不再是天馬行空。不過,想到多了一個腦會顯得頭大身小,以至被同學取笑是現實版「鬆弛熊」的畫面,我的內心開始動搖。再想想,我會不會令能量消耗大了,而食量暴增呢?甚至甲腦和乙腦發生衝突呢?如果是這樣,這一切值得嗎?你又會如何選擇呢? 楊君妍   深井天主教小學   6A 熱心侍主 天主創造世界,創造我們,祂愛我們每一個人,把不同的喜訊傳播人間,拯救世人。天主為了我們,作出了偉大的貢獻,難道我們不該感恩嗎? 我們應該懷著感恩的心,報答天主對我們的愛。雖然我們看不到天主,但是我們能透過聖經等書籍或先知留下的話而得知天主的恩寵。天主看著我們,也愛著我們。我們應該時常祈禱。無論感謝天主、祈求天主俯聽我們的禱告或是求天主寬恕我們的罪過,天主都可以藉著我們誠心祈禱而俯聽我們的心聲,也相信天主一定會幫助我們。 我們藉著聖人和先知感受到天主的愛,我們也應在日常生活中將愛傳揚開去,以報答天主。在家中,我們應孝順父母,敬愛兄弟姊妹;在學校裡,我們應尊敬師長、友愛同學;在社會上,我們應時常幫助有需要的人,更不應做傷天害理的事。只要在不同的環境下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可以報答天主。 天主創造世上獨一無二的事物,我們應好好珍惜。我們要信靠天主,恆常祈禱,事事感恩,克盡本分,來表達我們對天主的愛。 曾葦喬   聖母小學   6D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