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b_20230521_f
400 400 愛童心
愛童心
2023.05.21
網上交友的陷阱
大家每天花多少時間在互聯網? 最常使用的又是哪一個程式?   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 大家使用互聯網及網絡交友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然而,這種交友方式也帶來了不少風險。根據資料顯示,香港科技罪案的數字正每年持續上升,2022 年的罪案數字已達22,797宗,而當中涉及社交媒體及網上情緣的騙案,亦高達5,100宗。究竟使用網上交友有存在甚麼危險?   首先,網絡交友存在著虛假信息和詐騙風險。有些人可能會使用假身份或虛假照片,以吸引其他人的注意與信任,甚至用來騙取錢財或個人資料。   其次,網絡交友可能會影響青年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在網絡交友的過程中,一些人可能會受到拒絕、忽視甚至利用,這可能會對自尊心和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此外,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也可能成為一種上癮行為,導致焦慮和沮喪等負面情緒。   因此, 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平台時,需要注意:   不要輕信網絡上陌生人的自我介紹和照片,亦避免與陌生網友見面。 上載至互聯網及社交網站的任何資料均會永久存在,緊記注意個人隱私和安全。不要隨意提供自己的私人資料。 留心社交媒體平台的私隱設定。盡量避免開啟「被搜尋」設定,以免被不法份子易於確定所在地點。 多參加學校及社區活動,從現實生活中建立健康的友誼。 控制使用互聯網時間和頻率,避免過度依賴。   總的來說,網絡交友或許能帶來一時的便利和樂趣,但實在也有不少風險和問題。大家使用網絡交友時記得保持警覺,如遇上可疑的網友或在交談的過程中感到懷疑,應立即停止聯繫,並馬上通知家長、老師、或社工尋求協助。  
kjy13b_20230507_f
400 400 愛童心
愛童心
2023.05.07
誰是學習的主人翁
筆者的兒子是幼稚園學生,有一天,我與兒子做功課,功課的內容是要圈出不同類別的物件,當我們做第二條題目的時候,我和兒子有以下的對話:   媽媽: 哪樣物件是不同類別?(足球、直升機、手帕、飛機積木) 小朋友:(手指指向手帕和足球)   媽媽: 你再想想看,足球、飛機積木和直升機是否屬於玩具類? 小朋友: 不是,這個是足球呀。(同時圈了足球和手帕)   媽媽:是否只需要圈一樣物件? 小朋友:老師是這樣教的。   媽媽:但是…… 小朋友: 我有上課,你沒有上課啊!媽媽,所以我知道。   媽媽: 是的,我沒有上課。(我們繼續做餘下的功課)   家長們,如果你是我,當下你會怎樣處理?堅持自己的意見,要求小朋友更改答案?或是與筆者一樣,由他自決,做學習的主人翁?   其實,當下我認為只需要圈一樣物件,所以答案應該只是圈手帕,但我最後選擇尊重兒子的決定,畢竟是他上課學習,功課也是他的,而且他亦表示了他上課有聽老師的教導。再說,如果他功課真的做錯了,這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他會有更深刻的印象,所以他也會有得著,成績其實不是最重要的吧!家長只需要鼓勵小朋友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如留心上課,自己做功課等,他們就會更積極學習了。   後記:學校派回功課,結果,兒子的答案是對的。我稱讚兒子上課留心,孩子聽到媽媽的讚許,他亦感到開心,每天更樂於完成他的功課﹗   恩悅綜合家庭服務中心  家庭服務社工  鄭慧玲  
kjy13b_20230423_f
400 400 愛童心
愛童心
2023.04.23
小孩教曉我的二三事
記得有一次,我正準備與一羣小孩一起閱讀繪本,孩子們都安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待。當我翻開繪本時, 其中一位小男孩站了起來,然後離開座位,接著就開始在房間內蹦蹦跳跳,繼而躲在桌子下。我曾經嘗試用不同方法邀請他返回座位,小男孩依然在房間內四處遊走。由於我要顧及其他在場的小孩子,於是,我邀請另一位職員協助看管這位小男孩,以確保他在房間內的安全及能適時回應他的需要。   我嘗試繼續重新專注小組,但眼角不斷留意著小男孩的一舉一動,看見他時而圍著房間跑圈,時而伏在牆角, 時而躲在櫃子後面,儘管大部分小孩子都能投入參與,然而我卻意識到自己內在的不平靜,心裡泛起焦慮不安,一方面擔心小男孩會影響整體秩序,導致其他小孩子分心;另一方面我看見小男孩在擾擾攘攘,心裡不禁有點不耐煩,認定他對這類繪本活動不太感興趣。男孩的不投入,帶來我內心的情緒起伏。   一星期後,又到了繪本小組第二節。經歷過第一節的狀況,這次我做了充足的準備,加入了更多互動環節,預備了精美的獎勵貼紙,期望協助小男孩可以嘗試專注投入小組活動。   小組第二節開始,我與孩子們進行熱身活動,首先重溫上一節的繪本人物與故事內容,怎料小男孩都能一一回答,並獲得了很多貼紙,他當刻燦爛的笑容,至今仍深深印在我腦海中。   這次經驗為我帶來了很多反思。原來我眼中所認為的投入與專注,只是我一向固有既定的想法而已。小男孩表面上看似沒有留心,原來他正以自己的方式投入地參與。同時,我檢視當初心中所泛起的情緒起伏,發現我內心的煩燥,正反映著我對人的不接納與質疑。   感恩與這個小男孩的相遇,他擴闊了我的想法,讓我面對自己的不足, 他亦讓我與真實的自己相遇,教我調整自己的心態,學習放下偏見,調整了我看孩子的目光。   恩悅綜合家庭服務中心 社工  蔡超婷  
kjy13b_20230402_f
400 400 愛童心
愛童心
2023.04.02
孩子脾氣暴躁,父母點算好?
今天,有一位媽媽一臉憂愁地告訴我,說女兒在做功課發脾氣時扯頭髮,一下子扯斷了好幾條,好像一點也不痛似的。我也遇到小朋友發脾氣時會用頭撞向牆壁,或是大力踢牆或踢門, 又會咬自己和別人。其實這些都是幼兒常見表達憤怒情緒的方式。   幼兒在心智和語言發展都未成熟,不知道應該如何表達情緒,因此常透過暴力行為發洩。父母在這時間不要著急,可以試試以下步驟,讓孩子學習合適的抒發情緒方法:   1. 製造安全空間 幼兒發洩情緒時難以分神顧及安全,因此家長可先移動幼兒到安全的地方,如床和空曠的空間,減少幼兒因撞牆、踢門,或扔掉物品時造成傷害。同時父母也可選擇抱緊幼兒,減少他們傷害自己的機會,也透過擁抱讓幼兒感受到父母的關懷。   2. 嚴守三「不」原則 「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破壞物件」就是三「不」原則。幼兒需要遵守三「不」原則來發洩情緒。以下有兩個練習介紹給家長,與孩子一起發洩情緒: I. 水中泡泡:家長先預備半杯食水和飲管,把飲管插入杯中後,請幼兒向飲管吹氣,直至水出現氣泡。這活動除了可讓幼兒心中的悶氣呼出來外,也可調整他們的呼吸節奏,平伏情緒。 II. 拋擲活動:家長預備豆袋或球類與幼兒進行拋擲活動。拋擲過程中, 一方面可讓幼兒發洩怒氣,另一方面可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陪伴。   3. 事後傾訴 在發洩情緒後製造獨處時間,與幼兒回顧事件的發生和情緒反應。父母可多用情緒詞彙,如:擔心、悲傷、生氣等,讓幼兒理解情緒的含意,有助於日後以說話代替暴力行為表達情緒。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們都有自己表達情緒的方法。父母需要讓孩子在摸索過程中,得到理解和鼓勵,並且幫助他們建立合適抒發情緒的方法。   幼稚園駐校社工   陳昭妍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