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小學專題
2022.11.27
聖母小學
濃厚宗教氛圍 認識天主是愛
(本報專題)聖母小學的學生每個學期,都會按級別輪流到校內小聖堂朝拜聖體。學生跪下來,凝望祭台上的聖體,感受與基督的相遇。11 月煉靈月內,學生在朝拜聖體結束前,更一起誦唸「為煉靈祈禱文」,為煉獄中的靈魂祈禱。
聖母小學重視對學生的宗教培育,期望透過祈禱、禮儀生活及多元化的宗教活動,讓學生認識天主是愛,耶穌基督是救主的道理。「我們無法預料學生的未來,但在這六年的小學生涯中, 她們至少並不抗拒宗教,並對信仰很熟悉。」校長吳文健修女說。
由於小聖堂處於學校正門附近,吳修女提及學生每天上學回課室前,都會經過小聖堂,當中不少同學入內向耶穌像及聖母像微笑揮手,說: 「早晨耶穌!」、「聖母媽媽早晨!」
除了朝拜聖體,學校又舉行感恩祭、祈禱會、愛德服務;並透過宗教日及主題活動,向學生介紹耶穌、聖母、聖經人物的事蹟。吳修女表示,學生熟習祈禱,把擔憂與喜樂交託給天主。有時如果親友患病,學生更會主動向修女訴說, 再一起到小聖堂向天主祈禱, 「學生很珍惜與天主相處的時間。」
展開三年的準備期
為慶祝創校70周年,及預備母佑會來華百周年慶典,該校於2020年展開三年的準備期,每年設有不同的牧民主題,首年是「讚頌、感恩」;去年是「接受委託」;今年則以「福傳」為主題,期望學生以青年帶動青年的方式去傳播福音。
過去兩年,學校就牧民主題,開展不同活動。例如,為鼓勵學生實踐關愛,學校設立學生組織「關愛大使」,輔導同學的功課和溫習;而在學業上,又特設默書挑戰卡,邀請學生訂立默書目標,透過完成任務以獲得獎狀。
本學年學校為鼓勵學生福傳,特設「祈禱小夥伴」活動,鼓勵學生在小息時與同學結伴到小聖堂一起祈禱;在本年玫瑰月中, 學生同心協力,每天早上、小息在小聖堂或在家中誦唸聖母經,合共誦唸了10,000篇, 以祈禱表達對聖母的孝愛,教師李穎妍說: 「希望藉這些活動鼓勵學生勤唸聖母經,奉獻給聖母,從而培養祈禱的習慣。」
校訓「純潔仁愛」 認識生命的寶貴
聖母小學的校訓為「純潔仁愛」, 李老師指出,作為一所女校,學校近年也常邀請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到校, 為高年級學生主持貞潔講座, 「希望在小學階段,讓他們珍惜,及懂得生命的寶貴,學懂去保護自己。」
為推廣生命的寶貴,聖母小學早前向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借用聖珍安娜聖髑—— 衣服布料。聖髑安放在學校小聖堂的祭台上,全校學生敬禮並祈求聖人的轉禱。六年級學生葉爾晴被聖珍安娜為女兒犧牲生命的行為所感動,想起媽媽對自己的愛,所以特別求聖人為所有的母親轉禱,祈求她們皆能開心、健康地生活。
生命是天主賜予的禮物
學校為加深學生對聖珍安娜的認識,在課室播放有關聖人的片段;學生觀賞聖髑及介紹聖人的展板後,需要完成工作紙分享他們從聖人身上學習到的德行。
由於老師早已預告活動,六年級學生曾瑞琦早在上課前,已上網找尋聖人的資料,但她認為影片及展板加深她對聖人的認識。她表示,聖人的行為讓她感到母愛的偉大,「我們要更加珍惜生命,因為對媽媽來說,孩子都是天主賜予的禮物」。
學生鄧佩琳與鄧佩如姊妹倆,也感動於聖人為孩子犧牲生命的舉動。這份犧牲的精神使佩琳想到媽媽為了家人,而經常要通宵上班,並在回家後照顧家人,「我祈求聖人的轉禱,保佑媽媽健康」。
校長吳修女亦指出,是次活動配合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的「生命」及「家庭」。她期望活動讓學生重新認識生命的寶貴,了解聖人的行實。(吳)


中學動態
2021.11.26
喜樂中學 動態 2021.11.28
元朗天主教中學•線上飛鏢交流賽
(本報訊)元朗天主教中學於11月8至12日與台南新化高中進行飛鏢交流賽。項目負責教師譚淑明表示:「我們原訂於去年到台灣參加交流賽,後因疫情關係被逼取消,但我們仍嘗試聯絡海外地區的學校進行線上交流,讓學生保持狀態,拓闊眼界。」
在線上開幕禮中,嘉賓包括港協暨奧委會奧夢成真有限公司副經理、前奧運單車代表黃金寶,以及香港學界體育聯會中學執行秘書嚴鎮明。
黃金寶致辭時表示:「擲飛鏢看似容易,但要練習其準繩度卻殊不簡單,必須經過長時間訓練才能做到,和其他運動一樣,也需要毅力和堅持。」嚴鎮明則認為交流賽能提高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更可建立團體合作精神,與學體會的宗旨不謀而合。
其後,兩校運動員代表宣誓,承諾會全力以赴,爭取最佳成績。元朗天主教中學飛鏢校隊隊長曾晉滔「感謝學校在重重困難中,仍給予飛鏢隊伍發揮的機會。我們會全力以赴,無論勝負,也不會辜負老師、校長對我們的期望。」
校長黃見儀於開幕禮後表示,飛鏢需要高度專注力和穩定性,比賽時要求良好的心理質素;除了為同學帶來樂趣和滿足感外,更有利訓練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專注力。(教)
嘉諾撒培德書院•參觀聖堂活動
(本報訊)嘉諾撒培德書院中一學生於11月5日參觀香港仔聖伯多祿堂。學校期望活動能加深學生對學校所屬堂區的認識,欣賞宗教藝術文化,好能在參觀聖堂時,感受天主的臨在。
當天,宗教培育組教師向學生介紹聖伯多祿堂的歷史,再由該堂主任司鐸梅杰神父講解他的工作與服務範疇,其後學生分組參觀聖堂。
不少中一同學首次踏足聖堂,對周遭的宗教布置感覺十分好奇,不時向老師提問。在學生分組參觀聖堂時,教師便分散在不同角落為他們導賞,介紹聖堂各處的特色,包括聖堂內的大壁畫、聖堂外的聖母山和斜路上聖伯多祿故事壁畫等。最後,學生及老師在聖堂內以祈禱作結。(教)
聖言中學天主教同學會幹事派遣禮
(本報訊)聖言中學早前舉行感恩祭,由校監張明德神父主禮,並在禮儀中派遣天主教同學會幹事。
張神父講道時提醒學生不能只靠個人的力量去面對困難,在靈修和生活上,皆需要均衡的發展。在靈修生活方面,他勸勉學生要專注和耶穌一起,藉著誦唸玫瑰經、閱讀聖經、朝拜聖體、時常祈禱等習慣,與天主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在日常生活上,應當努力讀書,亦要不忘祈禱;在祈禱時要把「努力讀書」帶入祈禱中,這樣才會得到聖神的幫助和祝福,從而享有主內的平安喜樂。
張神父在感恩祭結束前,向新一屆天主教同學會幹事舉行派遣禮,使他們藉著聖神的祝福,服務他人。(教)
寶血女子中學•考察天使花園
(本報訊)寶血女子中學於10月27日帶領中五學生前往柴灣聖十字架墳場,考察天主教會為安葬流產胎兒而設置的天使花園。
當天,墳場導賞員向學生講解教會設立天使花園的緣由,強調對每一個生命的珍視,明確地表示反對墮胎的立場,同時亦表達對失胎父母的安慰與支持。
之後,墳場導賞員把學生分作四組,再帶領他們往胎兒的安息之所參觀。其實,在考察活動前,學生便以「獻給無緣出生的你……」為題,向安葬在天使花園的胎兒寫下個人心聲、對夭折胎兒的祝願與承諾,並摺成紙心,於考察當天作為獻給這些小生命的禮物。
活動完結前,學生一同誦唸「尊重生命禱詞」,祈願亡者安息,亦重申他們對維護生命的決心。(教)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校園隨筆
2019.06.21
尊敬聖體
此文章刊出之日,應該在「基督聖體聖血節」前後。「基督聖體聖血節」提醒信友們,應怎樣敬愛隱藏於餅和酒的主耶穌基督。一直以來,跟學生們介紹聖體聖血的奧秘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耶穌怎能╱怎樣成為一個麪餅(聖體)?」「那麪餅(聖體) 是甚麼味道?」相信這都是我在介紹聖體聖血時最常聽到的問題了。的確,聖體聖血的奧秘,又豈能以人間的言語和智慧能完滿解說和明白呢?
宣講並讓人明白聖體聖血的奧秘可能比較困難,但向大眾推廣對待聖體聖血的應有態度則較易做到,而且這也是一個宣講的起步。有一次,我在課堂上播放了認識真福羅梅洛總主教的影片,內容描述了一所教堂被軍閥佔據了,羅梅洛總主教前往要求取回聖體,卻遭受了軍閥的侮辱:軍閥向聖體櫃亂槍掃射,聖體櫃被毀,聖體掉落一地。羅梅洛總主教不理個人危險,跪下拾起掉落一地的聖體;學生們看得目瞪口呆,他們難以明白為何羅梅洛總主教願意這樣奮不顧身。這正是一個好機會,讓我借用羅梅洛總主教的行動,來介紹信友們對聖體的尊敬和重視: 羅梅洛總主教願意以生命維護聖體的尊嚴, 正如主基督先以祂的生命愛了我們,而聖體聖事正是這份愛和犧牲的標記。
宗教科老師應以言以行推廣對聖體的尊敬。有時候,我們也要反躬自省,自己對於聖體聖血的態度是否有足夠的尊敬。例如, 我們每次到教堂時,是否也有意識地向聖體櫃中的聖體鞠躬,甚至下跪敬禮?每當有聖體經過我們面前時,我們是否能有意識地肅立,恭迎聖體?我們也是否也常參與朝拜聖體?當我與聖體獨處時,我是否感受到天主與我同在?這些經驗有助加強我們對尊敬聖體的意識,也讓我們可以與非信友的學生分享我們的經驗和感受。
在校內的彌撒中,我們可進一步講解聖祭禮中的意義,特別提醒同學祝聖聖體時應保持專注和尊敬;此外,當我們帶領學生到教堂朝聖時,我們可帶領他們到聖體櫃前祈禱,提醒他們在教堂中的尊重守規,是因為隱藏在聖體內的主基督與我們同在。宗教教育,正是透過老師的言與行,向學生介紹信仰的奧秘。願學生們在不同渠道,先建立對聖體應有的尊重態度,並逐步認識聖體聖事的奧秘。


主教神父修女話當年 2.0
2018.06.15
「我要努力儲錢照顧你!」
鄧美欣修女(Lilly Duggimpudi)服務澳門聖羅撒英文中學,每逢週四會安排小學部小一至小四的學生朝拜聖體,修女其後會與她們講故事、攀談。今天,大家聊起修女於印度家鄉發生的趣事。
Sr. Lilly:每隔三年,我會回印度南部安得拉邦一趟探望家人,我的姪兒, 即弟弟的兒子Michael習慣跟弟弟及弟婦叫我「家姐」。當二○一四年我返印度時,Michael將努力儲下三年的二千印度盧比(約港幣二百多元)零用錢給我,說:「家姐,你是修女, 沒有錢,這筆錢給你。」
一眾小學生異口同聲地說:你的姪兒好可愛呀!
Sr. Lilly:當時,我兩位姐姐問姪兒: 「我們呢?我們可是常常買玩具給你的啊!」Michael答:「你們問我爸爸媽媽拿吧! 家姐是我的家人(Family)嘛,我們有相同的姓氏; 你們的姓氏卻不一樣(因兩位姊姊已嫁人,取了夫姓),你們不是家人, 只是親戚(Relatives)。」哈哈! 在Michael的小小腦袋裡,家人與親戚是有分別的。
記得當時Michael的公公婆婆也湊熱鬧:「你是我們湊大的,但一毫子也從沒有給我。」姪兒很認真地解釋: 「家姐是修女,她沒有錢,我們要照顧她。」
Sr. Lilly續道:去年我回去,九歲的Michael已開始教導其兩歲的弟弟: 「下次家姐回來時你已四、五歲,也要儲些零用錢。」我問他要弟弟儲錢所為何事,他一本正經地答: 「我的錢是給你的,但你曾告訴我: 你與其他修女同住,她們也是你的家人。你可用弟弟儲下的錢買零食給她們。」這孩子常常讓我感動!
我很寵惜小Michael,亦感恩弟弟與弟婦對他的教導。記得爸爸臨終前,曾囑咐我要好好照顧比我年輕十二年的小弟弟,現在他的兒子竟學會好好地照顧我。
後會有期
小羽絨:最初構思「話當年」,是希望藉著這些小故事,讓讀者感受到主教、神父、修女在聖召路上的喜樂。謝謝讀者喜歡這個陪伴了你們兩年的專欄,亦感謝神父修女的分享⋯⋯細聽並撰寫你們的每個故事時,總會讓我感動。
小吉:這兩年的小挑戰,來到今天終於要完結了,嗚~嗚~。期待與大家在下一個專欄裡見面!Happy Sum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