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b_20230219_f
400 400 愛童心
愛童心
2023.02.19
給孩子作決定,是對?還是錯?
有一天早上,我帶了兒子到餐廳吃早餐,他一坐下來便哭鬧要叫一杯「特飲」,當時聽到兒子的要求,除了感到有點尷尬外,內心亦感到莫名其妙,因我們從未試過在早餐叫特飲給他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過類似的事情呢?就是小朋友突然要自己作出決定, 如果不依從他意願,他便哭鬧起來。遇到此情況時,大家會怎樣應對呢?   我回想有可能那段日子我給予他過多的決定權,令他以為每樣事情也可以從心所欲,當事與願違時,便出現負面情緒。   當時的我,只好先沉著氣,深呼吸幾下後,便輕輕的攬著孩子,反映他想飲特飲的心情。當孩子聽到後,感到有人明白自己,吵鬧聲也變細了。然後,孩子開始慢慢地表達他的想法和感受,在聆聽孩子的需要後,我亦和他商討了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方案,讓大家加深互相的了解,大家也能從學習「選擇」的過程中成長。   回想起來, 幸好我沒有停留在「答應他」或是「拒絕他」。反之,我把握這個機會,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想法及心底關注;同時,亦讓他擴闊了他的彈性。
kjy16_20230212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2.12
德蘭中學推動STREAM教育
培育創意思維與藝術美
(本報專題)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科技演變則改善人的生活質素,德蘭中學校長葉妙顏認為, 透過STREAM教育,培育女生創意思維與藝術美感,更能改變社會,為有需要的人作出貢獻,從而學習德蘭中學主保聖女小德蘭的芳表: 「信靠上主、純樸平實、明辨是非、捨己為人、永不氣餒,並勉力實踐『慎思明辨』的校訓。」   葉校長指出,校方鼓勵學生在各方面把STREAM教育包括:科學(Science)、科技( Technology ) 、宗教╱閱讀( Religions╱Reading ) 、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數學(Mathematics)在校園每個角落展現出來。例如校內的手繪樓梯畫、每樓層電梯門面的畫作、學校牆身壁畫等,也結合藝術創作與電子繪圖(簡稱電繪)的數位插圖技術。本學年,該校宗教室延伸的長廊,以電繪設計了多幅宗教壁畫,展現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所有修讀視覺藝術科的學生及部分家長也參與名為「恩臨天地」的繪畫創作。葉校長認為,讓更多學生參與其中,更能從作品意念中認識宗教信息,壁畫均繪上玫瑰花,顯示該校主保聖女小德蘭的美德。   自幼稚園已喜愛繪畫的中五學生吳泳緻,現於該校選修視覺藝術科及宗教與倫理科,她說,在老師鼓勵下參與不同創作,如設計樓梯畫、宣傳學校的橫額等,本學年她嘗試以視藝與音樂設計電梯門,她以電繪創作插圖, 編程編寫樂曲, Micro : bit 製作感應器, 展示S T R E A M 元素。當進入電梯內,Micro:bit 通過感應器收到指令自動播放樂曲,「平日老師和工友工作忙碌,當他們在電梯內聽到音樂,可以暫時放鬆心情。」   吳泳緻表示,希望藉著發明回饋學校職員對學生的付出,「學校於本學年的德行主題是『家庭』,為表達校方對所有同學的關愛而製作這設計。」她表示校方為學生提供不同創作機會,提升她繪畫的技巧與創意力,也能把設計品融入生活。本年是該校創校45周年,她負責設計校慶標誌,修讀化學科的高中學生在課堂中研發及調製薰衣草香味的酒精搓手液,於校慶活動中送給來賓。   設計與發明改善生活 該校已連續兩學年,在學與教博覽向教育工作者分享推動STREAM教育的成果,上學年分享為中一至中三提供的STREAM課程「STREAM for GIRLS」分享設計思維的教學經驗;本學年結合音樂科、宗教科、學校社工等組別合作,設計全校普及性的心靈藝術課程。   該校部分學生亦於去年12 月的學與教博覽展示STEAM作品。其中有份參展的「AI腦友Jinn」的中三學生,其作品於去年在Samsung Solve for Tomorrow 2021 學界科技比賽獲得中學組冠軍,同學們以AI人工智能技術設計一個守護長者身心健康的陪伴型人工智能機械人「AI Jinn」,特別陪伴及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的人士,透過Al訓練提供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訓練,參與學生之一的何璧言介紹她們的發明時表示,設計「數字故事卡」提升長者認知能力訓練,增強專注、邏輯思維、記憶等能力;人工智能家居裝置「AI Jinn」機械人可作為辨認對象身份的功能,也可以幫助長者記憶家人容貌的訓練,協助長者鍛鍊短期記憶及認知。   「AI腦友Jinn」組員侯彥廷的外婆患有輕微的認知障礙症, 面對健忘問題令家人擔心外婆在家的安全,因而構想發明「AI Jinn」機械人;另一學生鍾樂然稱,香港面對人口老化,長者人口增加,透過科技能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也藉著發明守護長者身心健康的機械人,提醒大眾關注長者健康。學生均表示,藉此體會科技與生活息息相關,從中幫助長者,帶出家庭與愛德的天主教價值。   善用科技,從而幫助他人,為社會作出貢獻,便是該校希望學生活所學, 理科及STEM統籌主任蕭煒炘表示,學生藉著參賽,過程中使用如3D打印、鐳射切割機、編程等儀器及電腦程式設計, 從發明惠及他人的生活,探索天主教核心價值。   修讀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的兩名中五學生蔡樂怡及姚采兒,去年11月與同學參與Project e Cube,自製逾250 多款以奶油膠設計的飾品:鏡盒、髮夾、手鏈等,在明愛賣物會中義賣, 並於校內的STEM週銷售。   學習營銷  經驗STREAM學習 學生蔡樂怡形容,由零開始直到產品成形,過程中需要作出不同試驗,例如奶油膠要在和暖的環境中製作才能擠出不同形狀;定價與包裝,也要考慮成本及產品的普及度。「能夠應用所學,如行銷理論及創意思維理論也能實踐出來,提升我在自主學習及對學科的興趣。」   姚采兒同學認為,大量製作產品並不容易,同學要在課餘時間製作,「每個款式也是獨一無二,儘管製作時間長,花上心機與耐性, 當想到物品用作義賣便感到有價值。」   任教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科主任梁淑茵認為,藉著活動讓學生體驗整個營銷環境,有助學生更了解STREAM 學習的體驗。   蕭煒炘主任解釋,活動以Project e Cube命名,即是工程設計過程(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以及學習體驗(Experiential learning)。學生透過設計思維的流程,引導學生期望營銷的產品, 「學生定立銷售對象再進行資料搜集,試驗產品並作出修正,運用科技元素,最後落實產品設計、包裝及發售。」整個過程正是經驗STREAM的學習。(高)
kjy13b_20230108_fade
400 400 愛童心
愛童心
2023.01.06
蒙著嘴說愛你
最近有一位母親告訴工作員,她的孩子在家人面前活潑多言,但在學校卻一聲不吭、表現判若兩人。於是家長很擔心地詢問她的孩子是否害羞或是言語發展遲緩?工作員建議家長帶小朋友到兒童評估中心作評估,最後小朋友被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   當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後大為擔心,因為孩子才3歲,她認為孩子只是害羞或慢熱,長大就會變好了。工作員向母親分享「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的焦慮表現(如迴避眼神接觸、不說話、眼神淡漠)只會在某些場合出現,保持沉默是避免說話帶來的壓力。   工作員首先提示母親要學習「蒙著嘴說愛你」,因為媽媽急性子的性格,當女兒不能與他人對話時,便會急忙代答,但媽媽要學習給予充足的時間等待女兒回應,避免過早介入。   此外,母親可以注意女兒在社交情境下的焦慮程度。若察覺其身體語言(如低頭、蜷縮身體等)反映焦慮程度上升,應避免強迫女兒發言,容許她有個人空間及準備好才參與對話及互動。   母親聽完後反思:「原來自己的性格會影響小朋友的成長,而且不經不覺將小女兒與大女兒作比較,甚至在朋友面前怪責小女兒不懂說話!久而久之,把小女兒標籤為『不說話』。」   工作員回應母親:「我很欣賞你的覺察,也看到你很愛女兒,因為要接受評估結果並不容易,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少說話或身體語言表達對女兒的愛 !」   母親說:「怪不得麥姑娘你之前說可以蒙著嘴說愛你呢 !」   我們對望大笑! 「蒙著嘴說愛你」是表示「I say I love you」 !
kjy13b_20221211_fade
400 400 愛童心
愛童心
2022.12.09
親子溝通零障礙
因應疫情,不少離異的父母和孩子的探視變成了視像會面。視像會面似乎方便而具彈性,但背後仍有很多考慮,例如家長不能與孩子有身體接觸、孩子未能維持專注、家長難以叫他回鏡頭前、沒有共同話題使氣氛尷尬等等。   但無論如何,我們也可嘗試使用一般視像軟件幫助親子接觸的。筆者早前透過「疫情親子溝通零障礙」工作坊,與家長們作交流,並分享使用視像軟件(以Zoom為例)與孩子會面的一些心得和小貼士,內容如下:   1. 與孩子會面時,可運用視像軟件的功能(例如虛擬背景,虛擬人偶等)帶給孩子新鮮感,引起他們的好奇心; 2. 配合孩子愛玩的天性,安排與他們互動的遊戲。例如透過視像軟件的白板功能玩「猜猜畫畫」遊戲,以親子遊戲(例如「收買佬」,透過邀請孩子拿出心愛的物品,了解他們近況)增加與小孩的互動等; 3. 視像結束時,可用生動的方式(例如與孩子一起做手勢互動)說再見,讓孩子感到被愛護。另外亦預告下次見面時間,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4. 配合孩子的年紀,尋找適合的社交媒體素材,例如有趣的網上短片, 以及互動遊戲網站(如 https: //gartic.io/,http://tinytap.com/,網上大富翁、Rummikub)等,以加強會面的樂趣。   善用科技增加與孩子的互動,可以使離異家長和孩子維繫感情,更可以使這個接觸變得充滿趣味和快樂。   江重豪    共享親職服務 社會工作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