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愛童心
2023.03.17
愛孩子的初心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候是有口難言。有不少父母在輔導室中,談及離異決定對孩子帶來的傷害時,便不自覺地留下心痛的眼淚。在共親職的路途中, 筆者鼓勵父母除了好好正視及面對個人在婚姻關係,或成長經歷中受傷的部分,亦多想想愛孩子的初心。當面對內心掙扎時,自我對話及肯定,或許能讓父母重整共親職的方向。以下的想法是可以讓在婚姻掙扎的父母,為著愛孩子而願意和對方合作共享親職。
(一)孩子需要我,同時亦需要對方。
自我對話及肯定:「雖然孩子與對方親近會令我感到不安,不過我看見孩子的需要,她╱他亦渴望得到對方的愛或照顧。當我理解到自己的不安,但我仍然願意與對方共享親職,是因為我真的很愛我的孩子。」
(二)為著孩子,我可以嘗試調校我的步伐。
自我對話及肯定:「雖然對方曾經傷害過我,我對她╱他亦很難有信任,但這只是我與她╱他的關係。在孩子的部分,因為我愛我的孩子,我不想他為難,所以我可以調校我的步伐和對方協調。」
(三)我希望孩子的將來仍相信親密關係。
自我對話及肯定:「雖然我與對方的婚姻未能繼續走下去,但因為我愛孩子,我希望他的人生不要背負著父母關係的包袱,我希望他將來仍然能夠相信親密關係。他能夠在我身上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面對挫敗。」
小生命的開始或許源於當刻的愛與信任,即使接下來的故事不如你所想,但父母因著對孩子的愛所衍生的韌力、堅持,甚或是退讓,這種力量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亦是筆者十分欣賞及佩服的。筆者相信愛孩子的初心, 能夠推動良好的共親職關係,讓孩子在父母離異的時間中好好過渡,對生命和親密關係仍然抱著盼望。
親和坊共享親職支援中心 社工曾姑娘


愛童心
2023.03.05
陪伴的禮物
六歲的琪琪被媽媽形容為情緒失控,大吵大鬧,情緒化的小女孩。就是在這個前設下,琪琪接受了遊戲治療以改善情緒管理。在遊戲室中的琪琪叉著腰,指駡著跟前的玩偶:「你快點吃飯!如果還不快點,我就罰你」、「你做事慢吞吞像隻蝸牛!」看著這個畫面,我不禁會心微笑,想像到家中她們親子的溝通狀況。看來大吵大鬧的是另有其人呢?
在遊戲治療中,我只是專注地陪著琪琪,有時描述她的行為,有時回應著她,有時靜靜地凝望著她。有一次, 琪琪媽媽表示女兒希望媽媽變得像我一樣的溫柔,琪琪媽媽百思不得其解。我細問她們的互動情況,琪琪媽媽表示平日要忙著家務,所以總是一心二用地回應孩子,有時眼看女兒做事緩慢,便會氣沖沖地對她下指令, 久而久之,女兒也變得脾氣暴躁。
琪琪媽媽回憶著昨晚琪琪向她展示自己的畫作時,她因忙於預備晚餐, 在沒有細看畫作的情況下,便匆匆說道:「畫得很好,不要打擾我,你自己繼續去玩吧!」我跟琪琪媽媽表示,我在遊戲室中其實沒有做甚麼艱深的事情,只是在45分鐘內專注地陪著琪琪玩,有時描述她的感受,有時描述她的行為,沒有一刻的分心,讓琪琪感覺被重視和被關注。
在繁忙的生活中,家長因為要照顧子女的日常起居,往往無法對孩子專注。原來,專注的陪伴,是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你願意送給他嗎?
恩悅綜合家庭服務中心 家庭社工 鄧文雪


愛童心
2023.02.19
給孩子作決定,是對?還是錯?
有一天早上,我帶了兒子到餐廳吃早餐,他一坐下來便哭鬧要叫一杯「特飲」,當時聽到兒子的要求,除了感到有點尷尬外,內心亦感到莫名其妙,因我們從未試過在早餐叫特飲給他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過類似的事情呢?就是小朋友突然要自己作出決定, 如果不依從他意願,他便哭鬧起來。遇到此情況時,大家會怎樣應對呢?
我回想有可能那段日子我給予他過多的決定權,令他以為每樣事情也可以從心所欲,當事與願違時,便出現負面情緒。
當時的我,只好先沉著氣,深呼吸幾下後,便輕輕的攬著孩子,反映他想飲特飲的心情。當孩子聽到後,感到有人明白自己,吵鬧聲也變細了。然後,孩子開始慢慢地表達他的想法和感受,在聆聽孩子的需要後,我亦和他商討了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方案,讓大家加深互相的了解,大家也能從學習「選擇」的過程中成長。
回想起來, 幸好我沒有停留在「答應他」或是「拒絕他」。反之,我把握這個機會,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想法及心底關注;同時,亦讓他擴闊了他的彈性。


愛童心
2023.01.06
蒙著嘴說愛你
最近有一位母親告訴工作員,她的孩子在家人面前活潑多言,但在學校卻一聲不吭、表現判若兩人。於是家長很擔心地詢問她的孩子是否害羞或是言語發展遲緩?工作員建議家長帶小朋友到兒童評估中心作評估,最後小朋友被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
當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後大為擔心,因為孩子才3歲,她認為孩子只是害羞或慢熱,長大就會變好了。工作員向母親分享「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的焦慮表現(如迴避眼神接觸、不說話、眼神淡漠)只會在某些場合出現,保持沉默是避免說話帶來的壓力。
工作員首先提示母親要學習「蒙著嘴說愛你」,因為媽媽急性子的性格,當女兒不能與他人對話時,便會急忙代答,但媽媽要學習給予充足的時間等待女兒回應,避免過早介入。
此外,母親可以注意女兒在社交情境下的焦慮程度。若察覺其身體語言(如低頭、蜷縮身體等)反映焦慮程度上升,應避免強迫女兒發言,容許她有個人空間及準備好才參與對話及互動。
母親聽完後反思:「原來自己的性格會影響小朋友的成長,而且不經不覺將小女兒與大女兒作比較,甚至在朋友面前怪責小女兒不懂說話!久而久之,把小女兒標籤為『不說話』。」
工作員回應母親:「我很欣賞你的覺察,也看到你很愛女兒,因為要接受評估結果並不容易,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少說話或身體語言表達對女兒的愛 !」
母親說:「怪不得麥姑娘你之前說可以蒙著嘴說愛你呢 !」
我們對望大笑! 「蒙著嘴說愛你」是表示「I say I love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