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b_20230108_fade
400 400 愛童心
愛童心
2023.01.06
蒙著嘴說愛你
最近有一位母親告訴工作員,她的孩子在家人面前活潑多言,但在學校卻一聲不吭、表現判若兩人。於是家長很擔心地詢問她的孩子是否害羞或是言語發展遲緩?工作員建議家長帶小朋友到兒童評估中心作評估,最後小朋友被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   當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後大為擔心,因為孩子才3歲,她認為孩子只是害羞或慢熱,長大就會變好了。工作員向母親分享「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的焦慮表現(如迴避眼神接觸、不說話、眼神淡漠)只會在某些場合出現,保持沉默是避免說話帶來的壓力。   工作員首先提示母親要學習「蒙著嘴說愛你」,因為媽媽急性子的性格,當女兒不能與他人對話時,便會急忙代答,但媽媽要學習給予充足的時間等待女兒回應,避免過早介入。   此外,母親可以注意女兒在社交情境下的焦慮程度。若察覺其身體語言(如低頭、蜷縮身體等)反映焦慮程度上升,應避免強迫女兒發言,容許她有個人空間及準備好才參與對話及互動。   母親聽完後反思:「原來自己的性格會影響小朋友的成長,而且不經不覺將小女兒與大女兒作比較,甚至在朋友面前怪責小女兒不懂說話!久而久之,把小女兒標籤為『不說話』。」   工作員回應母親:「我很欣賞你的覺察,也看到你很愛女兒,因為要接受評估結果並不容易,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少說話或身體語言表達對女兒的愛 !」   母親說:「怪不得麥姑娘你之前說可以蒙著嘴說愛你呢 !」   我們對望大笑! 「蒙著嘴說愛你」是表示「I say I love you」 !
kjy12a_20210606_s
歲月輕狂
2021.06.04
用白日夢主持彌撒
人生閱讀的第一本書,很多人都不記得,但我敢肯定,我的第一本書便是教堂內紅色的禮儀小冊。當時兩三歲,爸爸抱著我坐在教堂參與彌撒,然後便跟隨著神父與教友閱讀的部份用手指指著給我看。看著一些紅色、一些黑色的字體,每週日都看著、聽著, 最後懂得說出來,於是五歲已懂得背誦信經,但當然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背誦甚麼。 數年前又有一本書名為《贏在起跑線》出版,作者訪問了幾十位來自不同行業的人,講解贏在起跑線的不重要,而書中第一篇訪問的就是我。畢竟已經年過40,起跑線對我來說是將來發達的幻想,但放在女兒身上,又不自覺地當成量度的一把尺。 大女兒遺傳了我的選擇性緘默症,自小除了家人外, 只和她最要好的一位男孩朋友談話。當時亦有帶同女兒見兒童心理學家,會面時亦有拿出手機,把他們兩小無猜的交談影片給醫生看。誰知醫生注意力卻放在男孩:「這個男孩不得了,狀態非常好,(然後一大堆醫學名詞),難得一遇的性格!」自此我便不用再帶她見醫生,只見這男孩便可。 六年後的今天,女兒亦克服了,而他們繼續是最好的朋友。但男孩的父母開始經常分享:他很喜歡發白日夢,不論是上堂、活動班、甚至吃飯時,都好像在發呆。於是我無形中慢慢觀察、嘗試代入、到最終,尋回當天的我⋯⋯小學拿著媽媽新買的鉛芯筆上英文課,我並沒有聽書,只在想將來的飛機會否沒有了機翼、用噴射的方法在海中起飛,飛機內殼更全被電視屏幕覆蓋,憑著機身外的攝影機,把影像直播到屏幕上,讓乘客感受到飛鳥翱翔的感覺!而這支鉛芯筆,就是我所有幻想的實體,在英文課本上飛來飛去。 至於那本禮儀小冊,我在爸爸的抽屜找到, 於是每天趁父母不在家,便偷偷把床單覆蓋自己、扮演著神父在家中朗讀。這樣玩了一星期便覺得沉悶,於是再扮演學校校長、老師、神父主持彌撒,一星期後又再扮演警察、消防員、巴士司機、通渠佬,用聲音與態度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拿著這本禮儀小冊主持著不一樣的彌撒;沒大人在家便大聲朗讀、有大人在家便用心聽著自己的扮演。 就是這些白日夢,令我自小不需要太多外來的娛樂,因為幻想就是我最好的安多芬!就是憑著我是白日夢老前輩,前天是九龍城區、昨天是油尖旺區,各委員會都希望我能為其提供充滿創意的意見,造福社區。再問女兒是否很喜歡她這位朋友,「超級喜歡!」當然,因為他很像我。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2a_20210418_s
歲月輕狂
2021.04.16
與別不同的等待
我和大女兒都有選擇性緘默症,即是當處於某一些不舒適的環境,便會變得焦慮, 面部肌肉便會短暫麻痹,說不出話來。我當年徵狀是會心跳加速、面色突然變得蒼白; 大女兒則眼袋會突然出現,因此當年彌撒我是從來沒嘗試過、甚至沒機會讀經,只可坐在電風琴後彈奏。不過會隨著年紀、經歷, 這些徵狀慢慢消失,否則我也當不到電台主持、演舞台劇、甚至見客應酬等。大女兒亦隨著入讀小學,在老師的教導、朋友社交、和不同的運動訓練下克服了。回看過往一年,她斷斷續續下學劍擊,進步神速,雖然班內所有學員都是比她年長的男孩子,但她仍然穩佔頂尖位置,於是教練便邀請她嘗試參加一個公開賽,比賽時當然會分男女子組,讓她一嘗與女孩子對壘。我聽後當然萬分興奮,較年長的男孩也打得贏,同年紀的女孩應該可以輕易地殺個片甲不留。太太卻不同意: 「女孩子更懂得用腦, 所以輸硬。」 疫情期間只允許一位家長同行,我便帶著女兒昂然走進會場,卻發現所有參賽者都像奧運選手般在熱身、他們的劍擊裝備都是用上最專業的、不論是他們的袋或衣服,都有香港區徽、或印上H K G,很明顯已代表香港出賽多次。那種氣氛、無形的氣勢,看著一個又一個充滿自信的參賽者、和旁邊熟手地遞水遞毛巾的家長, 頓時把我和女兒的焦慮推至高峰,她黑眼袋出現、我心跳加速。登記時職員問我們的名字,我面部的肌肉居然僵硬了,連名字也讀不出來, 於是我只能出示身份證,而且緊張得掉到地上。還好看見等候位置有座鋼琴,我們便一起坐到琴櫈上,至少這是我心目中一個虛假的舒適圈。 不過這個過程倒特別,因為終於有人陪我一起焦慮、一起沉默、只懂觀察,一起只用眼神交談,突然看得出她想跟我說話,於是便把耳朵伸到她面前:「不如我們一起說同一樣的話?」好的,那我們一起說甚麼?「我想唸聖母經。」那刻真的摸不著頭腦,為何突然要唸聖母經,還看四周,原來遠處其中一幅牆上掛著幾幅畫,內容是耶穌最後晚餐的故事。於是我們倆便面貼面,一起細細聲唸起來,唸畢後她好像突然如釋重負,獨自走到空位熱身,就是這樣與別不同地等待了兩小時才開始第一場比賽。 第一場吃蛋,第二場得到兩分,第三場有一分,可算是她人生最大的苦戰,當然亦是給她最珍貴的經歷。第二天見教練, 他氣憤說:「為何你們只打完循環賽便離開?第四場開始是淘汰賽啊,我在會場完全找不到你們⋯⋯」爸爸與女兒一起, 大庭廣眾被訓話,兩個大鄉里一起頭耷耷,但這時我們眼神又一次對望,大家會心微笑了。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2a_20210124_s
歲月輕狂
2021.01.22
終於跨過了
太太在新型冠狀病毒疫症前,因工作關係,一年要飛往外地50多次,通常是星期日晚離開香港、星期五晚才回家,然後享受一個週末家庭樂,因此兩個女兒過往數年,大部份時間都是我照顧起居飲食、上學放學。她們仍在幼稚園的時候,我已每天早上帶她們踏單車到附近的茶餐廳吃早餐,因此與茶餐廳內的侍應非常熟諗,有點像看著她們長大般。甚至在前年大女兒入讀小一的第一天,香港電台那段時間正在拍攝我們一家人的紀錄片,於是整隊拍攝團隊也跟著我們到茶餐廳拍攝我們吃早餐的情況。 現在疫情關係,兩個女兒早上都要留在家網上上課,於是今早上便與太太乘機溜出家,拍著拖在這茶餐廳吃早餐。點了餐後,與茶餐廳阿姐閒談,說到兩個女兒的時候,茶餐廳阿姐居然認真地跟太太說:「你先生真的唔話得,非常有耐性!第一次見你的大女兒默不作聲,花了一整年時間相處,因為一次下雨而問她有沒有帶雨傘,她才跟我說了第一次話!做家長少點耐性和引導都不行,所以你先生真厲害!」 其實阿姐不知道大女兒因為遺傳了我,得了選擇性緘默症,所以我年輕時與女兒一樣,不是害羞、或沒禮貌, 只是緊張而令面部肌肉麻痹,因此我倆在整個幼稚園階段,在學校同樣沒說過一個字。猶記得當天得知女兒有這個症狀,心情跌到谷底固然,但同時亦擔心如何解釋給太太聽,始終她不像我有過這種經歷。送了她們回家,自己開著車遊車河思考,致電過給媽媽,卻不知怎的,最後停在教堂外。走進教堂祈禱,終於哭了出來。正準備離開教堂時,看見一個媽媽帶著女兒從堂區中心步出來,那女孩身上穿著的衣服上寫著:「我擁有媽媽的樣子,但我擁有爸爸的性格。」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釋懷了。 初時積極地看治療師,不過治療的並不是她,而是家長,教我們如何理解她的情況、繼而學懂如何引導:例如不可以問Yes No問題、鼓勵她自發性說話前要綵排等。過程是漫長、無數的沮喪,但同時亦令我們之間的關係比想像和預期中更親切,最後總算捱到入讀小學。 誰知她脫胎換骨!英文科科長、普通話小老師、班長全都是她,上星期更收到學校來電,邀請她代表學校參加朗誦比賽。昨天太太幫她錄了音,交給我轉格式。我帶著耳筒聽著,聽完一遍又一遍,淚水一滴一滴流下來:終於跨過了!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