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2042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4.22
坪洲島上引航道 聖家學校動感薰陶 手舞足蹈
  (本報專訪)渡輪徐徐駛離中環碼頭,朝著坪洲的方向航行。平常的坪洲,遊客不多,比想像中更寧靜。本報記者沿著海濱而行,迎上當地居民,和善親切,主動為記者帶路。走過了小山坡,抬頭一看,在佈滿白皚皚雲朵的天空下,一幢粉紅色的建築物映入眼簾。這座設計獨特的聖家學校,是坪洲現時唯一的小學,島上大部份的適齡學童都曾在這裡讀書。    童聲傳誦 小島生活文化   這個小小的社區,沒有汽車,沒有公共交通工具。學校的下課鈴聲響起了,聖家學校的學生有的步行回家,有的踏單車離開。最近,該校鄭斐君校長與十位高小學生積極籌備「小導遊培訓計劃」,這群小學生初嘗當導遊的滋味,心情既緊張又興奮。採訪當日,其中的四位小導遊盡地主之誼,為本報記者介紹坪洲的歷史和生活文化。 鄭校長雖不是當地居民,但她自言很喜歡這個貼近大自然的小島:「我在這裡任職數年,感受到兒童在這環境中成長,培養無拘無束、純樸的性情。本校學生人數不多,老師們用心照顧每一位學生的需要,讓學生發揮個人潛能。」該校「小導遊培訓計劃」自2008年開始,鄭校長希望推廣坪洲社區的歷史和文化,讓更多人認識這個離島;此外,她藉此訓練學生的口才和膽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社區,增加歸屬感,從而服務社區。以往,曾有不少天主教學校到訪,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一百位師生到來參觀,本校的小導遊獲得到訪學校的師長們讚賞,這增強了小導遊的自信心。」 本年,計劃更增設介紹坪洲的英文版本,兩位六年級生張倩寧和朱映同負責以英語介紹坪洲和天后宮的資料。三年前搬到坪洲居住的倩寧,認為是次計劃有助她深入了解坪洲:「為了熟讀導賞資料,我翻查字典,學習讀音。鄭校長和社工陳偉傑先生幫助我們練習,指出改善的地方。」就讀該校五年級的李呈禧則負責簡介坪洲的中文部份,他說:「資料很多又複雜,真的不容易啊!鄭校長教導我們將資料圖像化,背誦時謹記內容的重點。」呈禧的同班同學倪朱玲補充說:「我以中文介紹天后宮,這是坪洲的旅遊景點。透過計劃,我發現自己的表達能力增強了。」 談到坪洲,倩寧和映同異口同聲,表示最喜歡的是手指山,映同說:「手指山是坪洲最高的山,在山上可以俯覽這個小島的景色。」每逢週末,倩寧與家人會到手指山遠足:「這座山並不高,只有95米,適合長者和兒童遠足。」從學校出發,鄭校長與學生帶領記者到天后宮,他們沿途分享在坪洲生活的點滴,與路上遇到的鄰里問好,閒聊數句,鄰舍關係很親密。四位學生小試牛刀,即時以中英文作介紹,鄭校長和記者報以掌聲鼓勵。鄭校長表示,已安排於六月下旬接待一間天主教學校,她寄望小導遊珍惜這些難得的學習經驗,特別是將於本年畢業的六年級生,鼓勵他們在即將展開的中學階段裡,可向老師和同學們推廣這個小島的歷史和文化。    
kjy01_2011112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1.27
佐敦谷聖若瑟天主教小學 傳統美食牽隔代情
    桌子上擺放了一碗碗熱烘烘的餃子和湯丸,長者和小學生們都露出滿足的笑容。中國人常說「民以食為天」,談到食物,總有說不完的話題。長幼閒話家常,一起品嘗中國傳統食物的同時,也細味美食盛載著的濃情。 (採訪實錄)十月至十一月期間,佐敦谷聖若瑟天主教小學與明愛牛頭角長者中心合辦兩次「耆廚動力共樂廚」活動。長者們帶備廚具和食材到校,分別指導該校基督小先鋒和校園小義工,製作餃子和湯丸。學生們首次親手包餃子和湯丸,戰戰兢兢;長者從旁細心指導製作過程,呵護備至。 長幼建親密關係 對學生來說,這次活動的方式,新奇有趣。該校學生輔導人員劉超敏姑娘(註冊社工)高興地說:「以往,我們安排學生探訪長者中心,學生準備遊戲和表演。『耆廚動力共樂廚』卻是個由長者主導的活動,他們教導學生製作傳統美食,跟學生談天說地,場面溫馨。」牧民助理黃小燕補充說:「長者們用心籌備活動,帶領遊戲,並演出話劇,傳達健康飲食的信息。他們精力充沛,不比年輕人遜色。」 兩位基督小先鋒盧俊樂和許君而,與長者一起包餃子,君而說:「一位長者與一位小先鋒配對,長者們十分親切,好像我們的祖父母一樣。」首次包餃子的俊樂不小心把材料掉在地上,長者二話不說,替他清理地板,俊樂感動地說:「為了報答那位婆婆,我把已烹調的餃子送贈給她,但她溫柔地婉拒,並希望我能品嘗自己親手製作的餃子。回家後,我把活動內容及感受告訴我的外婆,外婆深感興奮,也想與我一起包餃子呢!」黃小燕喜見學生更有自信地與長者溝通,她表示這有助學生與親屬長者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學生在生活中實踐愛與服務,與別人分享基督的愛,發揮基督小先鋒的精神。」 愛心破異代隔膜 透過長者講解和教導製作湯丸的過程,兩位校園小義工孔思嵐和陳茵娟非常欣賞長者們的耐性。起初,思嵐不懂如何與配對的婆婆打開話匣子,那位婆婆卻以輕鬆的方式,暢談製作湯丸的心得,打破二人的隔膜。茵娟將過多的花生醬掐入粉皮中,長者不厭其煩地教導她,重新製作湯丸。在學生眼中,七十多歲的長者們仁慈可親,風趣幽默,茵娟記起當日活動的片段:「我與那位婆婆聊天,時間過得很快。活動結束時,我真的不捨得他們!」該校校園小義工除了探訪長者外,亦為校內師生服務,如在上學前為學生測量體溫、衛生檢查等。 在活動中,施予和接受的角色是互換的,長者們落力安排活動,小學生們愉快地參與。四位小學生談到施與受的微妙關係,茵娟說:「當我看到公公婆婆滿足、愉快的笑容,更肯定助人為快樂之本,促使我主動幫助別人。」劉姑娘提醒本報讀者:「我認為以禮待人的態度尤其重要,與長者相處時,謹記用心聆聽和耐心回應,簡單的表達方式有助雙方溝通。這樣,長者們必能感受到這份關心。」(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