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6a_20160619s
icon89
校園隨筆
2016.06.18
服務學習
今年適逢學校50週年,透過慶典活動,師生得以重溫建校歷史。1956年方濟會會士張尊賢神父帶領一眾小兄弟,於九龍塘模範村建築了簡陋的課室,為當時橫頭磡等木屋區的難民子弟提供教學,修會一直秉承會祖聖方濟的教導,以「微末心、兄弟情」的靈修思想配合中國優良的傳統及文化精神為平民辦學,特別照顧貧苦和弱小的學生,實踐有教無類的精神。當中雖然歷盡困難與挑戰,但在上主的眷顧中,均能一一克服,並發展至現時的鳳德村校及慈雲山校。 創校神父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他們不計較付出,盡心盡力為學生服務,以行動實踐福音「人子來不是受服侍,而是服侍人」(《瑪竇福音》20:28)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在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福澤下,我們教導學生感恩之餘,亦透過在校內推展「服務學習」,把神父的「服務精神」延續下去。 經校方規劃後,共成立了十個制服及服務團隊,將全體小四至小六學生編入隊伍,在不影響整體上課節數的情況下,每週撥出一節課堂讓學生去實踐服務與學習。已成立的服務團隊有童軍、交通安全隊、紅十字會般的法定制服團體;也有公益少年團、少年警訊等的服務隊伍;及基督小先鋒、小方青等宗教團體。上述團隊由全校老師參與帶領,透過多樣化的訓練活動及服務體驗,讓學生感受服務為自己和他人帶來的喜悅,豐富他們個人的學習經歷,實踐愛主愛人服務社群的精神。 每逢服務學習日的早上,同學們均穿上整齊的團隊制服,精神抖擻地進入校園,從自信滿滿的眼神中,透露出他們對參與活動的渴望與期待。 五年級的偉傑,平日都需要老師風紀們提醒注意校服整潔,就連請他綁好鞋帶也要費盡唇舌;現在的他卻穿著熨得筆直的童軍制服,腳踏光亮皮鞋參與步操中。常常欠交功課和遲到的健強,正在參與學校清潔服務,別看他平日粗心大意,但是禮堂的壁柜經他洗刷後,光潔如新。在三位社工的爭取下,我們成立了紅十字會B團,並由社工們專責帶領,成員全部都是有特殊學習及照顧需要的孩子;以往的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入選學校制服隊伍,在社工們的循循善誘下,他們亦有機會身穿制服參與訓練,外出參與活動和探訪社區,老師和學生的成長實在令人鼓舞。 一次在帶領學生參與聖文德堂的「方濟廚房」義工服務,令人印象至深。從前在家中鮮有做家務的同學,可以為來吃晚飯的長者洗菜、盛飯和抹餐桌等,真是難得的機會,是次服務令他們樂在其中,並學懂幸福來之不易,深深感受到父母家人對自己的愛,學會感恩。活動中,同學與老人家傾談,並受到長者們的讚賞,大大鼓舞了同學,爭相報名參與下次服務。 「服務學習」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讓學生透過參與社會服務而從中學習及成長,一方面提升學生個人素質,更提升其公民責任感。經過一年的推行,學生無論在自理能力、紀律訓練及參與服務,都有顯著的進步;作為天主教學校,我們更肩負傳播天主福音的使命,學生透過參與服務,學習天主的教導,樂於助人及關懷弱小,並能實踐福音精神,以慈悲的天主為榜樣,在日常生活中度日處世,像聖父一樣慈悲滿懷。 但願我們以「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的聖訓,走我們當行的路。 作者為 慈雲山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校長  
kjy10_20160313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6.03.12
青苗天地〔2016.03.13〕:文章
我可以改變 朱夢怡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二B 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這也包括「我」,我也不知不覺地改變了。 還記得兒時的我,是個一刻鐘也停不下來的淘氣包。我小時候太淘氣了,譬如當同學剛要坐下的時候,我會從她們後面把椅子拉走,有時害得她們摔跤;遇著天氣嚴寒要上學,不管父母怎麼叫,怎樣威迫利誘,我就是死活不起床;我又愛在餸菜上放很多辣醬,害得家人不知情吃上一口辣,弄得淚直流;還有⋯⋯這些事情常常讓最愛錫我的外公和外婆哭笑不得,偶爾還會小聲地說:「這孩子是女孩子嗎?為甚麼一點也不斯文啊!」 小時候,因為身邊親朋好友都捨不得責備我,說我漂亮,常誇讚像小公主,於是我也變得愈來愈霸道。直到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最愛錫我的外公去世了,我感到很奇怪和意外。為何外公會不辭而別呢?自此,我才知道別人對我好不是必然的,我才慢慢變得懂事,這才知道許多事情。 那一年,我開始慢慢反思過去的行為,我已不知道有多少次對外公做了很過份的事!譬如打罵外公,要他替我做這樣、做那樣;他每次都容忍我,討我喜歡,原諒我的錯。可是,我現在想起來,才感到以前的我實在太自大、太自私、太過份了!我從沒有覺察外公的愛,也以為全世界的人都會對我很好,所有人都會很愛錫我。回想起來,我也覺得自己太不懂珍惜,很想對外公說:「外公,對不起,我以後會孝順你的!」可惜⋯⋯ 現在的我改變了,變得冷靜了,變得會珍惜別人的好意;我不會驕傲了,而且更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來思考。   禮物 羅悅珉 嘉諾撒書院 一乙 每當走到文具店,看見放在架上一張張設計精緻的生日卡,我便不禁想起那件事…… 那年我六歲。一天,我無意中在電話簿中看到祖父的生日——七月十三日。想到他的生日將至,於是,我萌起了為他製造驚喜的念頭。 我趕緊坐到書桌前,拿起一張白紙,先寫上「祖父生日快樂」,然後畫上一幅有生日蛋糕,旁邊有一個小女孩的圖畫。終於大功告成。 大家猜猜我給祖父畫的是甚麼?對了!一張並不華麗,卻是別出心裁、非常珍貴的生日卡。 不久,祖父的生日到了。我卻猶豫不決,心情就像搖擺不定的柳枝,心想:祖父會喜歡這張生日卡嗎?我真的應該送給他嗎? 我決定要把自己的心意傳遞給祖父。我拿著生日卡,走到他面前,跟他說:「祖父,生日快樂!」祖父收到生日卡後,大吃一驚,並錯愕地問我:「這……這真的是你畫的?」我回答:「對啊!這可是我費盡心思給你畫的。雖然圖畫畫得不太漂亮,但不要嫌棄啊!」「不會嫌棄,我的乖孫女,謝謝你送給我的生日卡,你畫得真漂亮!」話畢,他把我擁進懷裡。祖父高興得笑逐顏開,眼睛變成一輪彎彎的新月,連魚尾紋也出來了。 回想起這件事,我才發覺,禮物並非一定要花錢才能買到,只要你是用心把它造出來,無論它是實物還是無形的,收禮的人必定會為你付出的心意而感激不已。也許,這就是愛的禮物吧!   在我們身邊的愛 陳新宇 聖言中學 一C 關愛,一種既特殊又偉大的愛。其實,關愛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只要你真誠地對待你身邊的人,你就必定可以感受到這份無私的愛。 還記得升中學時,我所就讀的小學只有我升讀聖言中學。我經常感到憂心和彷徨,擔心身邊一個熟悉的朋友也沒有,以後我就要孤單地上學了。 當我陷入這孤獨的深淵之際,忽然有一絲曙光進入了我的世界,那就是我得到不同人的關懷。 當中,學校社工范姑娘時常耐心地聽我傾訴,助我分析問題。此外,我很快就認識了三位新朋友,他們開朗活潑的性格為我帶來無限的溫暖和支持,令我由黑暗中走出來。這三位朋友主動健談,令我也漸漸習慣和他們分享,傾訴彼此的事,現在,我們已經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了。 受到這些朋友的影響,我也開始懂得關心身邊的人。當我看到了我的媽媽需要我幫忙做家務時,我會主動幫助她;當我發現朋友苦惱時,我會和他聊天;當我看到街上有乞丐,倘若我有零錢,我也會盡量給他。 關愛永遠不是單向的溝通,卻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感謝我身邊的人讓我明白怎樣才是以行動實踐關愛,我也要常常的把這份信念傳遞下去。因為當你關愛你身邊的人時,縱使這是很渺小的行動,它卻可以帶來很正面的影響,令愛充滿這世界。      
kjy02_20160306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3.05
小丑醫生 為病童注入歡笑能量
(本報專題)小丑令人想起搞笑、歡樂正能量,醫生則是正經、專業的代表,兩者看似互不相干,一個關注病童的國際組織將兩者的特質結合起來—「小丑醫生」(Clown Doctors)是一個受過藝術和基本醫療培訓的專業表演團體。愛護病童的「小丑醫生」義工每週均以小丑打扮,探訪醫院裡的病童。目前香港有數名小丑醫生,Amy是其中一人,她往醫院服務已有十六年。 Amy表示幸得傳媒多年來的正面報導,相比起她入行之初曾在病房裡遇到的冷漠對待,現時的病童家長對小丑醫生大都表現友善,有些人還很期待她的到訪;明知她不是真正的醫生,也尊稱她為「Amy醫生」。這天,記者便隨著Amy醫生,探訪她每週慣常前往的伊利沙伯醫院兒童病房。  愛心展力量 病房內,住院病人逗留的時間長短不一,有些人會像就讀小學二年級的黃滌,第一次入院而小住數天。看見Amy醫生走近,黃滌害羞地低下頭,Amy醫生則先躲在一直陪伴在旁的黃媽媽背後,慢慢地逗引他,然後才由後面走出來,與他閒聊。臨別前,Amy醫生還扭了一個恐龍汽球給他,鼓勵他多喝開水。隨後,Amy醫生走到需要長期臥床和住院的欣欣(化名)床邊,她全身只有頭部可以活動。聽到Amy醫生的聲音,欣欣立即展露笑容,她的眼睛和頭也隨著Amy醫生的聲音轉動。Amy醫生以生動活潑的聲線為欣欣講故事,她立即露出滿足的笑容,Amy醫生也很開心。臨別前,Amy醫生扭了一個月亮汽球掛在欣欣視線範圍可看到的床頂上。接著,Amy醫生走到一個剛進醫院的幾歲女童床邊,尚未更換醫院衣服的小女孩對於當晚可能要留在陌生的醫院,感到有點不知所措。Amy醫生先稱讚她身穿的紅裙,然後扭了一隻小兔汽球給她,著她晚上陪伴小兔子、替小兔子蓋被子。Amy醫生還跟女童開玩笑,她終於笑了⋯⋯ Amy與小朋友溝通的手法嫺熟,小朋友不論長期住院或初次入院、身體狀況如何、甫見面的態度是歡迎或冷淡,她都能在短時間內為他們帶來歡笑或舒緩。本身也有做不同義工服務的Amy說,她很喜歡當小丑醫生。當初她是應邀加入團隊接受訓練,而她家人也曾經長期住院,令她明白住院者和家屬都很需要正能量,讓他們繼續走下去。 貼心願同行 Amy指小丑醫生與一般小丑不同之處是,小丑醫生不會召集一大班病童,然後在他們跟前表演,反而會走到個別病床前,作五至十分鐘的短暫探訪,期間會跟他們玩遊戲、布偶或魔術等,「即使是扭汽球,也要注意不可以扭手槍、刀劍等具攻擊性的玩意,也不可以攜帶發光或含羽毛等的道具,以免誘發癲癇症或哮喘病症發作。如果知道病童剛做完手術,說笑話時要留意,避免他們因笑得太厲害而令傷口爆裂。」Amy說基本的醫療培訓有助他們在提供服務時,能夠配合病房的運作狀況。 身為註冊社工的她,深明自己在病房的角色只是一個陪同者,她舉例指如有病童因家暴受傷入院,如果她是負責個案的社工,職責上會詳問原因;當小丑醫生時,角色上有其局限,她的工作只是讓病童在她探訪的片刻,感受歡樂,「醫院裡,自有專業的醫護人員和社工跟進病童的其他需要。」儘管如此,有些長期住院病童仍向她傾訴掛念上學之苦,家長或會分享擔憂孩子之情,這時Amy用心聆聽後會遞上紙巾,拍拍其肩膊以示鼓勵。 這種心態還有助她面對病童的離世。幾年前,她在換好小丑服裝準備到病房探訪前,才得悉有病童過世的消息,她的心裡很難過。於是,她在那次探訪中,花了很長時間與病房內年紀較長的病童傾談,鼓勵他們從中學習珍惜生命。她說從病童身上學會了很多,單是他們能承受諸多病苦的堅毅精神,已讓平時很怕打針的Amy十分佩服,「他們面對逆境的正能量很強,足以創造奇蹟。」(敏)  
kjy02_20160131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1.30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和平使者
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瑪竇福音》5:9)昔日,聖方濟.亞西西遠赴埃及向回教徒宣講基督,得到蘇丹王的禮遇和讚賞。聖方濟酷愛和平的事蹟,數百年來,傳頌至今。聖文德天主教小學(下簡稱「聖文德」)全體四年級學生在去年底的聖誕節前夕,步武辦學團體方濟會會祖聖方濟的芳表,向鄰近的伊斯蘭鮑伯濤紀念小學(下簡稱「鮑伯濤」)伸出橄欖枝,進行互訪交流,一起唱歌、玩遊戲和分享美食,共享聖誕的喜樂與平安。 社區鄰人 今次與聖文德學生交流的均為鮑伯濤的居港南亞裔學生。其實,這次會面前,聖文德學生經常或偶然都會在街上碰見南亞裔人士,卻鮮有溝通,對他們普遍存有的印象一如就讀四AN班的張展俊所言的: 「好奇怪」、「陌生」,甚至更會像就讀四EL班的李曜冲所指的: 「壞人」、「不應該住在這裡」。引致曜冲產生這樣的印象,源於某次他在街上看到遠處有南亞裔人士與本地人在說話,他們看似互不相識,曜冲也聽不到他們在說甚麼,但不久那位本地人看似不高興地走開了,曜冲就認定那南亞裔人士應該說了一些不好的事情。而就讀四BR班的莫思騏所居住的大廈則有些南亞裔人士居住,她只跟他們用英文說了一次「你好」之後,便再沒打招呼了。她坦言對他們沒有壞印象,只是生怕自己英文不濟而難以溝通。 活在同一社區,份屬鄰人,可是由於南亞裔人士的外貌、膚色、語言和衣著等與佔社區大多數的華人有很大的分別,令華人小學生或多或少也受主流價值觀的影響,普遍對南亞裔人士的印象都停留在想像。不過,自從透過學校的安排,有機會與鮑伯濤學生交流後,曜冲、展俊和思麒的想法都有改變。 雖然曜冲和展俊不肯嘗試讓同組的鮑伯濤學生,在他們的手上繪畫民族花紋(hena);而與曜冲一組的鮑伯濤二年級女學生,不肯唱歌又不吃他們二人一起試做的麥芽糖夾餅,但曜冲還是覺得那位女學生以至南亞裔人士都很友善。「她因為不認得歌詞的中文字,所以不肯唱歌;至於麥芽糖餅,可能因為他們飲食習慣的禁忌才不敢吃吧。」由於陌生而形成的隔膜和片面印象,親身接觸和溝通後便消除了。 文化交流有助促進不同族群的互相了解,朝著和平共融又邁進一步。就讀四DS班的羅佩斯之前都曾在遊樂場與南亞裔小童一起玩樂過,今次交流活動後, 當佩斯聽到同組的鮑伯濤學生對她也很愛吃的麥芽糖夾餅表示欣賞後,她更是喜上眉梢,「那位學生說麥芽糖夾餅很好吃,她會自己做,並與家人朋友分享。」這次經驗更鼓勵佩斯日後多主動與其他族裔的人士溝通。佩斯說:「以前經過他們身旁,我會嗅到一股奇怪的氣味;自從接觸後,我發覺那是他們族群的獨特氣味。」思騏眼見與她接觸的南亞裔學生都會說廣東話,便放心地與他們溝通。此外,更因為今次的經驗,讓她在街上碰到要說英語的其他外籍人士,也放膽地與他們溝通,還玩了一個開心的除夕夜。 接納差異 這個交流計劃的構思源自聖文德課程發展統籌主任王嘉敏老師,去年她藉工作的接觸,得悉南亞裔學生在港的處境,讓她萌生起今次的互訪。活動後,王主任了解到該校學生對於在港少數族群的看法而感驚訝。「近幾年,我們每年都會安排小四學生與社區人士交流,過去曾探訪聽障和智障人士等,學生反應積極,紛紛上前去服務他們。這次,他們最初的反應相對冷淡。因為不理解,學生心底裡存有偏見而不自知,這些不易被察覺的觀念卻影響我們與社區人士的睦鄰關係。」活動前,王主任安排了基督教勵行會的社工為學生到校講解,介紹南亞裔人士的飲食和衣著打扮等生活習慣,並讓學生試穿他們的服飾。交流活動當天,活動內容和獎品均由四年級學生分工設計和安排。他們分成兩組,一組留在校內做接待,另一組則外訪。事後,校方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以上學生支持及非常支持這次服務,願意付出玩樂時間,與他人一起分享快樂,另有87%的學生對學校的聖誕節聯歡沒有舉行「大食會」表示不介意,並喜愛藉著設計活動與他人同樂。更有近八成學生表示願意再次參與同類的服務。 該校校長張偉菁滿意活動的成果,「今次只是同類活動的第一次,我們稍後會有其他跟進活動。我們不期望學生在到訪前後有很大的分別,畢竟要接納與我們生活習慣很不一樣的族群,需要時間。」王主任亦表示首次活動的構思只要求該校學生主動示好,並不要求雙方有太多的交談。她倆均認為活動鼓勵學生對居港少數族裔友善,接納他們作為社區的一份子,就像昔日聖方濟致力促進與其他族群的和平共融。(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