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_20240128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4.01.28
沉迷手機的迷思
自從智能手機面世後,我們的世界出現了十分大的變化,不少家長或老師都留意到孩子出現沉迷智能手機的現象,當智能手機愈普及,沉迷手機的人數也愈來愈多,沉迷手機的問題對孩子的生活甚至他們的家庭構成了顯著甚至嚴重的衝擊。坊間興起了這個熱門話題後,不少專家或學者嘗試深入探討和研究這個難題,希望找到箇中的原因,並找出有效的應對方法,也出現有不少教育講座, 希望能夠改善智能手機對孩子的影響。目前雖然不少專家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方法,但沉迷手機仍然是不少孩子出現的問題,嚴重的甚至構成孩子跟家長吵架或打架,出現家庭關係緊張或破裂,也令孩子的生活發生了嚴重的改變,例如失眠、情緒控制問題等。   當我們把放大鏡放在孩子的身上時,有沒有想過父母或照顧者在這問題中擔演的角色呢?很多孩子的問題,都跟他們的成長環境和經驗有密切的關係。首先,孩子最初接觸或擁有智能手機,都是跟家長有關,即使孩子從朋友或媒體知道有智能手機,假如父母不給孩子擁有一部智能手機,那麼孩子便不會出現沉迷或成癮的問題。另一方面,假如孩子跟父母一起時,例如在吃飯時,孩子大部分時間都見到父母不斷地看著手中的智能電話,沒有跟孩子有任何眼神接觸,減少甚至沒有與孩子作出任何互動溝通,於是孩子便可能感到被父母忽略和感覺孤單,隨而模仿父母玩智能手機的行為,這樣的家庭氣氛發生後,大家都會習慣自己的行為模式, 實在難以改變。孩子十分容易模仿家長的行為,有時甚至認為家長的行為一定是對的。另外,父母可留意會否過度地利用智能手機跟孩子進行平日的溝通,而取代了面對面的溝通,令孩子習慣了某種溝通模式。   當家長發現孩子有沉迷智能手機的問題時,可以先看看自己生活中手機的重要性和影響程度,個人應用智能手機的習慣。家長應該留意平日跟孩子相處時,有沒有將智能手機的優先性放在孩子之上,也不應過度倚賴智能手機作為日常溝通的模式。另外,家長亦需要根據孩子的個性、個人的問題以及自控能力,決定何時可放心地給孩子一部智能手機。   重點: 1. 假如孩子出現沉迷手機的問題,這可能跟家長的問題有關。 2. 假如家長出現沉迷手機的問題,孩子可能會作出模仿,甚至認為家長的行為是對的,漸漸養成難以自控的習慣。 3. 家長平日跟孩子相處時,應該放下智能手機,珍惜跟孩子一起的時間,不應被智能手機取代面對面的溝通。  
kjy13a_20231203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12.03
處理孩子的爭執
每天孩子在學校的時間不少,除了上課學習外,也有不少參加活動的時間,當中有很多與其他同學互動的機會,因此學校是一個培養社交能力的重要地方,社交能力包括認識新朋友、建立和維持友好關係、與朋友一起經歷在學校的事情等。每天跟同學們相處, 有共同開心經歷,同時,也不免有彼此意見不和,導致爭執甚至打架的情況。假如孩子爭執和打架的情況在學校發生,會讓學校知悉事件,校方的訓導組便會介入,調查事件後,有懲罰、記缺點或記過的結果。校方透過懲戒,希望學生明白到自己的行為會導致一些後果,學生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上責任。   其實,懲戒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個案, 也不一定適用於所有行為問題。一些經歷過懲罰的學生,會對此產生深刻記憶,提醒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品格行為,切記不再違反校規。但是,也有一些學生即使經歷過懲罰, 卻未能汲取痛苦的教訓,繼續出現不良行為,也有一些學生經過懲罰後深深不憤,認為不是自己的責任,甚至懷著報復的心態, 或對立的態度,挑戰學校的權威而繼續出現違規的行為。因此,校方的訓導組在處理這些學生的爭執打架情況,不適宜只以同樣的懲戒方法處理,反而需要因應個別學生的情況和個別事件,提供個人化的處理。   面對學生爭執和打架的個案,不應只以懲戒作為唯一的處理方法,應該了解學生在事件中的詳細情況,包括動機、行為和結果。假如牽涉有人受傷,也需要了解受傷者有沒有經歷創傷。另外,需要了解他們在爭執打架後的想法,有沒有對事情產生歉意和後悔。另外,需要協助學生學習從別人的處境看事情,以了解別人的情況。學生爭執打架的情況,令人際關係出現問題,教師可協助學生和解及修補關係,並且鼓勵寬恕別人。以上的情況,也可在家庭中發生,可出現在孩子之間,也可以應用以上的方法去處理,只以懲戒作處理並不是最理想的方法。   重點: 1. 懲戒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爭執打架個案,也不一定適用於所有行為問題。 2. 面對學生爭執和打架的個案,不應只以懲戒作為唯一的處理方法,應該了解學生在事件中的詳細情況,包括動機、行為和結果。 3. 假如牽涉有人受傷,需要了解受傷者有沒有經歷創傷。 4. 需要協助學生學習從別人的處境看事情, 以了解別人的情況。 5. 學生爭執打架的情況,令人際關係出現問題,教師可協助學生和解及修補關係,並且鼓勵寬恕別人。  
kjy13_20231126 a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11.26
兄弟經常吵架甚至 打架怎麼辦?
  在一次家長聚會中, 有家長提出,她的兩個孩子經常因小事爭執, 例如:爭看圖書,吃東西要先選,爸爸送的禮物也要爭,先則口角,繼而動武,勸也勸不聽,弄得家嘈屋閉, 家長只能凡事買兩件,免卻他們因而爭吵,好像仍不見效,因孩子要爭的東西很多,最後仍是爭吵收場,這家長問:可有方法制止他們?   後來,我有機會見到這家長的大仔,他說媽媽非常偏心,凡事都要他讓弟弟,新圖書要讓弟弟先看,選禮物也要弟弟先選,她總是那一句,你比弟弟年紀大,你讓一下他好嗎?孩子不能忍受每次都是如此,最佳的方法就是把要的爭回來,因此,就只有吵架和打架,只有這方法,才能把想要的東西爭回來,而弟弟也知道凡事必爭的規則,所以家中經常吵鬧。這樣,我就知道問題癥結所在。   其實,孩子爭東西是經常發生,如果要避免孩子的爭奪,不是凡事買兩件,而是要先定立規則,例如:給予禮物要有原因,如生日,或成績達標等,又如果選食物的先後,可用一人一次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長要有一份堅持, 不要用大讓細這方法,因這方法經常使用便會失效,而且會令孩子不服氣而重回爭吵的地步。   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將來孩子的成長也在爭奪資源的世界中生存,而爭奪的過程中,爭奪者也要遵守一些規則去進行,孩子就在家庭中學習要跟隨規則去爭,不能用大讓細這條簡單的規則, 必須跟隨大環境下的規則,家庭就是好的環境去學習,不是靠爭吵和打架去拿取想要的東西,而家長就是規則的定立者和爭取過程中的評判,好好地利用這機會給孩子好好地學習。   重點: 1. 孩子經常因爭東西而爭吵和打架, 是因為家長沒有定立預先的規則。 2. 家庭是孩子預習社會行為的好地方,家長是規則的訂定者和執行者。
kjy16_20230402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4.02
順利天主教中學 夢想沙龍
推動正向教育
(本報專題)在順利天主教中學的家長晚會上,中三級的家長齊集禮堂等候子女進場之際, 學生均穿上自己從事職業的服飾,手持「成人證」,列隊進入會場。學生李嘉維的母親看著禮堂大門打開時,已從遠處見到兒子結上領呔、穿上醫生袍,李嘉維表示,「母親在我的『成人證』貼上印章,鼓勵我無忘初心,繼續以醫生作為目標。她的認許,鼓勵我要努力達成醫生的夢想。」   順利天主教中學本學年為中三級學生舉行夢想沙龍「成人禮」,學生由本學年初開始,由推動正向教育的導師,為全級學生提供合共五節的正向心理學工作坊,學生透過遊戲、心理測驗、小組討論、個人反思與個人練習等,體驗成功需具備的條件;認清自己的個性及方向; 導師運用Coaching(教練術)方式向學生提出多個提問,藉以引發學生反思自己的動力來源、人生範疇與目標。   課程中,每位學生需要製作「我的生命線」,學生計劃自己10年後從事的行業或路向。更邀請學生於夢想沙龍「成人禮」的家長晚會上,展示自己預想10年後從事的職業;學院導師為家長提供講座後,然後學生手持成人證步入禮堂與父母會面,父母在學生的成人證貼上勳章以示肯定其志向。全級中三學生於夢想沙龍「成人禮」活動中參與正向教育活動,在造型師協助下,裝扮成自己希望從事的職業:足球員、飛機師、老師、律師、醫生、獸醫、歌手、廚師、音樂人等,由專業攝影師為學生拍照;學生須拍下兩分鐘短片, 講述學生在10 年後(2033年),重返母校,分享職業、家庭生活、愛情及價值觀等感受。   努力實現夢想   「我想成為醫生,幫助更多病人,更希望成為心臟科專科醫生,我希望能醫治姊姊心跳過快的問題。」中三學生李嘉維參與正向教育活動時,發現自己很希望成為醫生, 治癒更多人,「使人人也記得我,更為家人帶來驕傲。」   李嘉維在短片中,拍攝10年後的自己:「我感謝10年前的自己,一直努力讀書,沒有被娛樂或外在事情誘惑,終達成夢想。」他為達成從醫的決心,已選定理科作為中四選修科,計劃中四暑假時申請參與醫院義工,盡早接觸醫護行業。   該校校長李婉萍指出,這一屆的中三學生,由中一開始已受疫情影響,期望藉著推動正向教育的概念,讓學生從價值觀教育了解自己,學生正值面對中三選修科目的階段,「讓學生認識自己的性格強項,更能訂定個人目標,再加以發揮,對於未來選科會更清晰。」   夢想成為國家運動員   「2033年的我,正在中國國家羽毛球隊當女子單人及雙人的正選主力,同時正修讀北京體育大學與香港體育學院合辦的運動訓練教育學士學位課程。」中三的郭懿晴在「成人證」上,貼上她的羽毛球運動員造型照,旁邊寫下她未來10年的人生:中四考入香港體藝學院接受羽毛球訓練,繼續在順利天主教中學學習,大學已是香港羽毛球代表隊成員,並在香港中文大學修選體育學學士,希望終有一天成為中國國家羽毛球隊隊長。懿晴說, 為能圓夢,早已加入校內的羽毛球校隊,也努力參與校外的球會訓練。   另一中三學生陳鎧童自幼稚園開始學習武術,擅長中國傳統武術龍形, 小學時跟隨師傅表演武術,對於習武, 她認為外界視武術為暴力、打架、容易受傷,甚少認為武術可以保護自己、增強體格的好處,故此她一直甚少說出自己希望成為武術教練的夢想。本學年參與正向心理學活動後,懿晴從中發現自己始終也鍾情於武術運動,這次活動讓她終於鼓起勇氣向別人說:「我長大後想成為武術教練。」   家長陪伴孩子成長   在「夢想沙龍」成人禮晚會,校方揀選部分學生短片於會上播放,「正向價值是學生透過尋找目標,帶出正面的信息,為達到目標,會認清自己。當學生懷有希望時,自然流露出堅毅與不放棄的精神。」梁翠茵主任指出,學生從活動中反思生命的意義與使命,邀請家長前來見證,是對學生發展自己時的肯定,「家長對子女說的一句話很重要,讓學生感受到家人的陪伴與支持。」   李婉萍校長肯定價值觀教育能幫助學生成長,校方計劃明年再為中三學生舉辦「成人禮」活動。孔德文副校長指出,學生在尋找目標前,曾為中三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不少學生對於個人的具體目標感到模糊,學生接受正向價值教育後,培養正面思維外,也加強學生認真思考個人目標。(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