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_20240317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4.03.17
孩子討厭上特別課,父母該怎麼辦?
有家長投訴自己的孩子不喜歡上特別課,例如主日學,有時父母都強迫不了,不知如何是好?他們問我可有方法改善?   其實,有時孩子不喜歡上特別課的原因,是由父母處學回來的,例如父母會因一些原因而要孩子停課,令這孩子不知父母的意願:究竟父母是要他按要求上主日學,抑或是在有空時才上主日學。如果孩子自己都不清楚上課的目的,他又怎樣談得上喜歡這課堂呢?   我相信孩子都明白為何要上主日學,因為我曾經命令一些孩子回家不用上課,奇怪得很,下一課大部分同學都自動出席,而且很準時,我問再回來的同學既然他討厭這課,為何仍回來呢?他們說知道家長的用意,所以便繼續出現。原來孩子明白父母的用意,只是表表態,好讓家長知道他們心裡想的是甚麼。   改善孩子討厭上課的習慣,家長必須重視主日學的課堂,不能隨便請假。尤其是須要上其他課時,便放棄主日學,這樣會使孩子覺得其他課堂比主日學重要,因而討厭主日學。   最後,父母要灌輸孩子參加主日學的目的,有些孩子須要領聖事而參加主日學,切忌因為孩子主日清閒而強迫他去加入主日學,這樣孩子怎會喜歡主日學呢?   重點: 1. 有時孩子討厭上主日學的習慣是由父母傳給孩子的。 2. 父母可以先向孩子解釋參加主日學的目的。 3. 孩子也要認識參加主日學的好處。  
kjy13a_20240310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4.03.10
孩子的拖延行為
有些家長在管教孩子上感到不少的壓力,因為他們遇上孩子出現拖延的行為。早上起來,家長見到孩子仍然懶在床上,用了很多氣力喚醒孩子準備上學,但孩子仍然敷衍家長,繼續留在床上。放學回家後,家長發現孩子懶洋洋地躺在沙發上,又或在打機,好像沒有計劃完成功課或進行溫習,家長於是不斷催促,孩子可能短暫答應,以停止家長的介入,但卻沒有開始做功課或溫習。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認為這都是拖延的行為,有時過度的介入令孩子感到煩躁, 甚至和家長吵架起來,嚴重地破壞了親子間的關係。家長應該怎麼辦?   孩子出現拖延的行為,背後可能有不同的原因。首先,這可能跟性格有關,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的拖延反映了懶惰的性情。假如孩子拖延的行為常常出現,又找不到其他的成因,這可能跟懶惰的性格有關。假如是這個原因,家長便要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性格,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改善孩子的惰性,例如一些行為治療,獎勵孩子的一些正面改變。   另一原因,可能跟孩子的情緒有關。當孩子情緒持續低落和抑鬱時,有機會影響他們的動機和動力,思想、溝通和行動可變得緩慢,甚至缺乏計劃和方向,導致不少生活上的改變,例如不能如常處理日常生活的事情,生活節奏也可變得很慢,孩子亦未必能夠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原因,對家長來說表面上是一種拖延的行為。   孩子拖延的問題,也可跟強迫症有關。有些強迫症的患者,行動變得緩慢,未能處理從前生活上很多慣常的事情,行動前需要花過量的時間思考盤算,有時在過度思考後也未能作出行動,以致任何事情的進展緩慢。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也可是另一個可能性,其中一個症狀是遇到困難或棘手的問題時不願去思考或行動,甚至出現拖延的行為,可影響學習或生活中的活動。   當孩子出現拖延行為時,假如留意到孩子有情緒不穩定時,或懷疑出現其他病症, 需要安排孩子向專業人士如社工、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求助。   重點: 1. 孩子出現拖延的行為,背後可能有不同的原因。 2. 孩子拖延的行為可能跟性格有關,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的拖延反映了懶惰的性情。 3. 另一拖延的原因,可能跟孩子的情緒低落和抑鬱有關。 4. 孩子拖延的問題,也可跟強迫症或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有關。  
kjy13a_20240303new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4.03.03
孩子最愛駁咀,有時甚至是無理的,如何改善?
有家長投訴自己的孩子愛駁咀,而孩子只是三年級,駁咀的內容近乎無理,孩子自己卻認為合情合理,甚至要求父母認錯。家長不知如何處理,因而問道於我。   孩子愛駁咀,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學識和見識比家長好,因而對父母的意見採取負面的看法,其實他們沒有仔細思考過父母的話,更不會考慮自己的話是否合理。這位家長的孩子只是三年級學生,更不會考慮說話的合理性。所以和他們討論是很勞氣的。   因此, 要和孩子討論時,應該降低自己的水平,那樣家長就不會太勞氣,因為你正以孩子的程度對話。其次,不要和孩子強詞奪理,因你也要在孩子面前建立模範,說話要按部就班,不是以聲量或語調壓過對方;最後,在討論過程你也要教曉孩子討論思維,不是喜歡說甚麼就說甚麼,同時,家長也要教曉孩子他要學的東西仍很多,這階段不應自以為是,應抱謙虛的心,接受他人的意見,不可抱負面的心。   最後,家長必須在孩子面前建立良好的榜樣,例如多接受他人的意見,這樣,便可減少孩子無理的爭辯。   重點: 1. 孩子愛爭辯,是因為以為自己的學識及見識比家長強。 2. 所以,家長應以孩子的水平來對話,減少語言的衝突。 3. 最重要的是家長在孩子面前建立接納他人的榜樣。  
kjy13_20240225 a 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4.02.25
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
隨著互聯網十分流行,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愈來愈普遍。社交媒體讓使用者在一平台上,互相交流文字或多媒體訊息,從而建立溝通和關係,是面對面社交以外的另類社交溝通。市面上流行不同種類的社交平台, 青少年只要有手機,便很容易隨時隨地加入使用。但是,有些青少年花太多時間在互聯網的社交平台上,令家長都十分關注。表面上,社交平台可令青少年擴闊他們生活中的社交圈子,但這些始終是虛擬平台上的溝通,過程中可能存在不少問題,而青少年未必留意到這些潛在情況,這也是家長在管教時需要留意的。   當青少年長期使用社交平台時,家長和教師應該教育他們需要留意的地方。首先, 需要提醒青少年學習分辨資訊的真偽,假如青少年在這方面有困難時,需要跟家長或教師詳細討論。另外,社交平台可以出現一些假帳戶,假如不小心相信了這些帳戶,容易分享個人資料,有機會導致網絡詐騙的危機。家長和教師應該提點青少年需要提防網絡詐騙的情況,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或將個人的重要資料交給陌生人。   假如青少年持續使用社交平台,可能出現成癮的行為,青少年花太多時間在社交平台上,以致忽略了生活中其他重要的事情, 這對他們的學業、家庭和生活構成嚴重的影響。此外,青少年有機會受到別人的說話和分享影響,例如曾經有青少年發生傷害自己的行為,然後把有關照片上載至社交平台, 這有機會使其他看到的人出現情緒上的困擾,也擔憂其他人可能會模仿有關行為,作出其他傷害自己的行為。社交平台上的資訊可能沒有嚴謹的監管,而青少年很容易接觸到這些平台上不同的資訊,有機會對他們個人的心理發展構成影響。因此,家長和教師應該教育孩子如何妥善運用社交平台,避免出現成癮或其他問題。     重點: 1. 需要提醒青少年學習分辨資訊的真偽, 假如青少年在這方面有困難時,需要跟家長或教師詳細討論。 2. 社交平台可以出現一些假帳戶,假如不小心相信了這些帳戶,容易分享個人資料,有機會導致網絡詐騙的危機。 3. 假如青少年持續使用社交平台,可能出現成癮的行為,青少年會花太多時間在社交平台上,以致忽略了生活中其他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