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01129new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11.27
秀茂坪天主教小學生態教育 愛護大自然
(本報專題)居住在大城市,難以接觸大自然,所以秀茂坪天主教小學校園內便種植了芒果樹、龍眼樹、桃樹等,又設有生態學習中心、中草藥園,到處都是生態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植物、生物成長的同時,更學會愛護地球。 水耕、土耕種植  「這是養育海洋生物的水箱、盆栽、水耕種植器……同學可以在生態資源中心,進行餵飼、土耕、水耕等活動。」六年級學生賴雅怡介紹當中的植物時說。土耕種植了薄荷、金盞花、紫羅勒;水耕種植了生菜、冰菜、車厘茄,「在水耕種植機器內,把植物的根部放在水內,讓水提供養分;彩燈則提供光合作用的功能,讓植物生長。」 除了資源中心的盆栽, 師生有時也會拿著鏟子到操場四周的土地種植樹苗,兩年前該校便種植了兩棵瀕危植物——土沉香。賴雅怡當年便與同學一起翻土,種植土沉香,之後定期灑水,使它穩定生長。雅怡說:「最初要翻土耕種時,我十分害怕,因為害怕會有蟲,但老師鼓勵我用手觸碰泥土,便努力嘗試。」 *土沉香的樹幹受真菌入侵後產生的樹脂可以作為中藥,並用以製成香料及藥物。據說香港昔日因生產及轉口土沉香而得名。土沉香在香港常見,但因為大量砍伐及生態環境被破壞,國內野生土沉香數量亦日漸減少,並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資料取自香港濕地公園網頁)  看著植物茁壯成長,同學學習到植物的生長要素及生物的多樣性;學校又會與區內幼稚園合作,由小四、五生帶領幼稚園生欣賞植物;又把種植的蔬菜,送給老人院的長者,讓學生同時學習分享愛。 養育海洋生物  學習保護海洋 在眾多生態活動中,六年級學生羅啓忠便最喜歡照顧中心內的蝦及海參。「中心的兩隻南美白對蝦已經養了兩年,可以食用了 !」但同學們又怎捨得把這對蝦吃掉!相反,為了讓牠們能按時進食,不會因肚子餓而打架,更製作了一個智能餵蝦器。  這個餵蝦器是「師兄師姐用micro:bit編程、畫圖,再用3D 打印出來,一天約餵兩至三次。」電腦科教師鄒子俊補充,這是一個常識科與電腦科的跨學科學習,「到了預定時間, 摩打轉動,食物便會自動掉進養蝦箱中。」  除了海蝦外,中心內又養育著海參、珊瑚與魚……啓忠化身海洋博士般,介紹牠們在海洋的角色,「珊瑚可以監察水質;海參則是用身上的觸手,吸收海洋的垃圾及微生物,從而淨化水質。」學生透過餵飼、觀察生物的生長及監察水質,明白水污染的問題, 從而學懂保護海洋。當中, 六年級學生會在常識科中,學習運用化學劑檢查水箱內的水質。啓忠便透過養育海洋生物明白「原來一件垃圾對海洋的影響是非常深遠,不只海水變得骯髒,也會影響生物的生存。」 觀察動植物  愛天主創造的世界 課程發展主任崔善彤說,為讓學生學習更多生態知識。每一個年級都有不同的工作:一年級學習觀察生物及植物,並畫出圖案;二、三年級在數學科學習量度後,便可以量度植物、生物的長度,觀察牠們的生長過程。四年級學生寫記敘文,記錄植物的生長;高年級學生則會親手耕種、養育,透過適心照料,愛護並認識牠們的生長。 校長葉春燕認為相比閱讀書本知識,學生親自去翻土耕種、餵飼海洋生物,「會更加深入認識生態,便會更加愛這個由天主創造的世界,從而去保育。」(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3_20201129_s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0.11.27
兄弟愛鬥氣,家長如何處理?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孩子長時期留在家中,言語上或行為上少不免有些磨擦,若磨擦只停留在言語間,而且沒有人身攻擊,那是可以接受的,但磨擦發展至動手,那就不可接受了,倘若父母以打罵作處分,那就只會把事情搞垮,因為孩子覺得父母也是以打罵去處理他們的事,他們也可以以打罵處理自己的事,那麼,父母應如何處理? 首先,父母應立即停止孩子的爭執,無論是言語上或行為上的,父母切不可用哥哥讓一下弟弟,或是弟弟不要和哥哥爭吵等方法,這樣,孩子會認為父母在偏袒著一方,不是公正地處理他們的爭執,下一次問題來了,他們不會找父母調解,問題就更大了。因此,父母必須問清楚事發的原因,如果一時間父母仍搞不清誰是誰非,父母可以把孩子先行隔開,然後對孩子說:我稍後才處理你們的事,由於你們已吵架,不理誰是誰非,你們必須因自己的行為作處分。這樣,父母可以有時間作緩衝,仔細考慮孩子的問題。 其實,父母要處理的,是要孩子相親相愛,不要在言語或行為上爭執來解決,就算有問題出現,也只可心平氣和地去處理,父母要孩子知道:現今社會也以文明的方法處理,不能隨便吵架或打架。 兄弟姊妹間的感情,也要父母去鞏固和維持,適當的教導是必須的,家長可以教導子女應珍惜孩提時候的兄弟姊妹關係,因為當大家長大之後,見面的機會便會減少,互相記掛的日子自然增加,好好地珍惜現在相處的時刻。 最後,父母的模範至為重要,父母不要以打罵處理孩子的問題,而且留意父母對兄弟姊妹的關係,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他們的不是,免得孩子認為父母也面對同樣的問題,也以不恰當的方法處理,那麼,父母說的便沒有說服力。 本期重點 1. 父母切不可以打罵處理孩子們的爭執。 2. 父母不可簡單地要其中一方去讓另一方,應查清楚爭執的原因。 3. 應教導孩子相親相愛,並珍惜現時相處時刻。 4. 父母的模範對孩子至為重要。 徐邦雄 假如家庭裡有多於一位孩子,孩子鬥氣、吵架和打架是難以避免的事情,基本上所有家庭都會經歷過。父母面對孩子鬥氣或打架時,一般自然地會立刻制止,然後以嚴厲的方式責備或懲罰,目的是讓孩子醒覺,不要再鬥氣或打架。很多時候,家長的目的達到後,便認為這是事情的完結。但是,不久後,孩子可能又再吵架,家長又以同一的方式處理這個問題,問題完結後,可能又會再出現,沒完沒了。 父母在面對孩子鬥氣或打架時,立即介入的目的是停止危機,確保安全,避免孩子出現身體損傷,以及達致關係和諧的狀態。但是,除了身體上的問題外,孩子的心理狀態也需要家長的高度關注,因為孩子在事情中可能出現不少情緒,例如對另一孩子的憤怒、仇恨,甚至抑鬱和焦慮,這些情緒可能持續和累積。 首先,在孩子雙方的心情平復後,家長可主動了解孩子鬥氣或打架的原因,鼓勵雙方講述事情的來龍去脈,因為雙方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表述,因此聆聽雙方的說法是較公平和客觀的做法。 然後,家長需要為孩子們分析事件,讓孩子思考剛剛發生的鬥氣或打架事件的後果和不良之處,然後帶領孩子思考鬥氣或打架以外的其他表達方式。鬥氣或打架背後,一定存在不少負面情緒,孩子可能未有適當的途徑抒發,於是最後以鬥氣或打架來處理。家長可以教育孩子辨識自己的負面情緒,然後了解他們平日如何表達這些情緒,又可建議一些表達負面情緒的方法,例如言語上或透過其他媒介去表達、告訴家長、跟朋友抒發等。也可鼓勵孩子培養一些處理壓力的方法,除了運動,也可嘗試進行一些藝術、音樂的活動。最後,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們放下負面想法,彼此寬恕和修和。 本期重點 1. 家中孩子鬥氣、吵架和打架是難以避免的事情,基本上所有家庭都會經歷過。 2. 孩子鬥氣或打架時可能會出現不少情緒,例如憤怒、仇恨,甚至抑鬱和焦慮,這些情緒可能持續和累積。 3. 在孩子雙方的心情平復後,家長可主動了解孩子鬥氣或打架的原因。 4. 家長可跟孩子分析事件,讓孩子思考鬥氣或打架的後果和不良之處,然後帶領孩子思考鬥氣或打架以外的其他表達方式。 5. 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們放下負面想法,彼此寬恕和修和。 黃宗顯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5_20201108_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0.11.06
看見骨頭
骨頭藏在我們的肌肉內,平常我們是無法看見的,但當我們的骨頭可能受傷、移位或變形時,便要以X光來照看骨頭的影像,以診斷骨頭是否真有不妥。你有照過X光嗎?這次我們就一起讀讀有關X光和骨頭的繪本吧!  《恐龍X光》 恐龍們在醫院焦急地等待醫生,劍龍一臉愁容,牠背上的大骨板使他行動遲緩,其他恐龍還取笑牠是笨蛋;慈母龍以為自己生病了,因為牠愈來愈消瘦;劍角龍媽媽帶著頭上腫了個大包包的孩子來看醫生。幸好照過X光機後,醫生發現大家都沒事。劍龍的大骨板是用來調節體溫的,是正常的結構;慈母龍只顧照料孩子,忽略了自己, 所以不斷消瘦,媽媽以後也要好好照顧自己了;小劍角龍頭上的包包不是打架得來的傷,牠的頭骨本來是蠻厚的。 作者慶惠媛在一次訪問中提到,她創作這繪本的靈感,源自一次她在醫院候診時的經歷。她希望用有趣的故事,減輕孩子到醫院看病的恐懼,明白醫生診治的過程和了解X光機的運作原理。書中用X光機拍出來的恐龍「照片」來介紹各種恐龍的骨骼結構,也讓小小恐龍迷透過故事學習恐龍知識。  《骨頭》(《Bones》)  骨頭是所有脊椎動物共有的身體結構,骨頭是活的,會跟著動物的身體一起生長。骨架可以支撐身體,要是沒有了骨頭,這些動物就會變成軟趴趴的一團東西了。不論是人類的手,還是其他動物的前肢, 原來都由相同的幾個部份組合而成。書中還介紹了很多有關骨頭的知識,後段更展示了成人體內的206 塊骨頭,然後再組裝成整副人體骨骼,把一堆骨頭化成有趣易懂的知識。 繪本中展示的骨頭,原來都是作者以剪紙和拼貼的方式創作而成,看來栩栩如生,是不是很神奇呢?書中除了展示骨頭的形狀,還會注明圖像與實物間的大小比例,讓讀者能更具體地想像骨頭的大小。骨頭每天默默地挺著我們的身體,我們也該好好認識它,愛護它,讓這副健康的骨骼陪伴我們到老。  繪本看世界 於1895年11月8日,德國科學家Wilhelm Röntgen在實驗中意外發現了X光,他更因這項發現而獲得190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來,X光被廣泛應用在醫療上,為影像診斷學奠下了基礎。X光是一種波長極短的高能量電磁波,具有很強的穿透性,但對密度高的物質穿透能力較低。以人體為例,X光可以輕易穿透密度較低的肌肉和器官。骨骼的密度較高,因此X光在穿透時會被減弱,形成清晰的影像,這些影像有助醫生診斷病人的症狀。病人在X光檢查中所接受的輻射劑量不高,通常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不過,放射技師有時也會利用鉛片,為病人覆蓋不需要診斷的身體部位,以減低「散射輻射」對病人的影響。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4a20200223
icon59
香港故事
2020.02.21
在「制水」日子
人要是缺水,怎麼生活?老港人都記得在「制水」日子的苦況。1962年年底,香港出現了自開埠以來最嚴重的旱情,連續九個月沒下過雨,農田龜裂,部份水塘枯竭,全港水塘的存水量僅夠43天使用,港府決定每日只供水4小時。到1963年中,總存水量更降至1.7%,僅夠供水4至5日,港府宣布自6 月1日起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時。這嚴厲的供水限制實施了大約一年,直到1964年5月27日颱風維奧娜襲港帶來連場暴雨,所有水塘都滿瀉,政府恢復全日24小時供水,制水措施告終。1965年3月1日,大陸向香港輸水,東江之水越山來,香港缺水的情況才從此舒緩了。 那時政府大力宣傳節約用水,有社團呼籲男士剃光頭、女士剪短髮,節約洗頭用水。很多人為省水而上茶樓開餐,飯後拿出水壺裝水回家,最後許多食店酒樓都因缺水而結業。每到供水之日,全港各處特別是徙置區和木屋區的公眾街喉前,都是長長的人龍和水桶陣,人們苦等兩三個鐘頭,把水桶都裝滿之後挑回家。當然,排隊期間,少不了因有人插隊或者霸佔水喉時間過長而發生爭執甚至打架。為了爭到一桶水,許多人都絞盡腦汁。 那時許多港人住在三、四層樓高的唐樓內。這些樓宇通常都很殘舊,水壓普遍不足,高層的水喉要等下層的水喉關上才有水流出。由是每天到時近黃昏,家家戶戶進入煮飯的高峰期,住在高層居民常常向樓下大聲高呼「樓下閂水喉」,話語間帶著哀求, 有時也不免憤怒,在街區回蕩,不絕於耳, 成為許多老一輩港人對舊時代的一個別有一番滋味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