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20605_fade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06.05
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
齊齊抄經 體驗天主的愛
(本報專題)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早前在宗教週內,舉辦了「齊齊抄經」活動, 學生在泰澤音樂的陪伴下,靜下心神,抄寫經文來體驗天主的愛。   「請檢視我們手中的紙和筆,說聲多謝,因為它們使我們得以抄寫經文來體驗天主的愛。」在宗教科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先朗讀老師所選的經文,然後在空白的格仔紙上,一邊書寫,一邊再次思考經文的意義。   5E班學生在活動中,抄寫瑪竇福音28章16至20節,學生陳浩俊分享經文內容時說: 「這是關於耶穌讓門徒去宣揚福音的經文。」在書寫時,浩俊除了思考經文內容,亦反思自己作為天主教徒,有沒有向鄰人傳播福音。另一位同班的公教生黃詩晴便指出,在學校生活中,當同學在功課上遇到困難, 她會教導他們,以言行令同學辨認出自己天主教徒的身份。   聆聽天主的教導   「齊齊抄經」是由宗培組、宗教科老師、班主任、視藝科老師合辦的活動,當中老師除了按經文的深淺程度,分為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及成人四個程度,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的30班學生,分別抄寫30篇不同經文,內容主要分為常用經文、聖詠或聖詩,及聖經故事等三個類別。   二年級的陳君沂認為在抄寫聖言時,就像在祈禱、與天主交談一樣,所以在抄經時,也一直把心中所想與天主分享。一年級的李玟昕則分享,抄經與語文科抄書的感覺不同,因為抄寫的同時,就像在聆聽天主的教導,「使我變得更加善良」。   製作詩經集 傳遞信、望、愛   宗培組廖艷英老師說,除了會把優秀的作品展示於課室壁報;老師還會在每班選出一位字體優秀的學生,再在特定紙張上書寫一次。這些以特定紙張書寫的作品,稍後與校長梁綺媚及20多位公教老師的作品,結合成一本詩經集,於6月份學校舉行的家庭彌撒中作奉獻。   視藝科科主任伍明欣老師進一步指出,為準備這本詩經集,學校早前邀請了學生設計詩經集封面,最終選用了學生陳鍵滔的作品。鍵滔分享他的創作時說,設計的靈感來自信、望、愛三德,圖案中間的十字架代表各人要信賴天主;下方的白鴿則代表諾厄方舟中的白鴿,為人們帶來希望;中間的心代表天主的愛,而當中散發出來的光茫,代表各人要以愛傳愛,呼應校訓——「愛化主民」。   靜觀活動  讓學生成為天主的筆   該校過去幾年在復活假期前的一星期舉辦宗教週活動, 當中包括聖經問答比賽及短劇,環繞聖人或聖經故事、禮儀等,增加學生對信仰的認識。本年度的宗教週除了有以上的抄經活動,老師更為學生安排了宗教問答比賽。學生在課室內聆聽到老師的問題後,紛紛舉起答案,場面十分熱鬧!   梁綺媚校長指出,學校近年重視增加學生的正向素質,及學習多樣化,當中在學習多樣性方面,為學生提供了靜觀活動。在四及五年級的宗教課中,師生會以靜觀默想來開始課堂;學校也邀請了伍維烈修士,帶領五年級學生進行培訓。因此,在恢復面授課堂後,為能延續靜觀計劃,便在宗教週內舉行抄寫經文活動,希望學生成為天主的筆,並能以祈禱的心服務他人,光榮天主。(吳)  
kjy01_20220529_fade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05.29
景林天主教小學
提供多元活動 助學生發展潛能
(本報專題)如果你今個週末沒有安排節目,不妨到石澳逛逛!石澳被喻為香港最美的小漁村,除了有沙灘,最近還多了一個打卡點,就是「穿上」景林天主教小學四年級學生龍家信藝術設計的戶外電箱。   家信早前參加了港燈舉辦的「減碳New Mission」戶外電箱設計創作比賽,從逾480份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選為小學組的季軍。他的作品最終在石澳大風坳的電箱中展出,美化環境的同時,也在社區推廣低碳環保的信息。   「這個作品以環保為主題,畫中有環保風車,也有由太陽能發電的高樓大廈;四周有很多花草樹木,可以令空氣更加清新。」家信介紹他的創作時說,他運用在常識科學習到的環保知識,透過作品向大眾傳遞環保信息。   參加比賽 發展潛能 在剛過去的特別假期,家信與父母及弟弟一起到石澳觀賞作品,看到畫作能被公眾欣賞,「這感覺特別不同,很開心。」   家信經老師邀請參加比賽,他感激學校提供很多機會,讓他發展潛能。例如學校每年都會舉辦藝術展,在禮堂展出全校學生的作品,當中也邀請低年級學生與家長一起創作,視藝科主任何嘉瑩老師說:「希望把藝術推廣至家庭層面,讓爸爸媽媽也參與。」   家信感恩學校的栽培,因此,本年被老師選為校園藝術大使後,他肩負起職責,「多參加視藝活動,也要努力讓同學知道視藝有多好玩!」   音樂、視藝、體育  成就最有價值的自己 「每一位小朋友都是獨特的,各人有自己的專長、興趣及能力。」校長何詠懿說。因此,為培養學生的潛能,學體藝活動組余顯宜老師及唐仲恆老師指出,學校每星期皆有「周三課外活動時間」,為學生提供管弦樂團、漫畫班、英文辯論、排球隊等不同活動,學生可按興趣,報讀不同課程,余老師說: 「即使家境貧困的學生,也有機會參與課外活動。」   本學年,學校為了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培育他們對音樂、藝術及體育的興趣和潛能, 在低年級推行「MVP」計劃。   「MVP」分別代表「Music」、「Visual Arts」及「Physical Education」,一、二年級學生在音樂、視覺藝術及體育中揀選了有興趣的範疇後,便會參與學校安排的項目。何校長說:「MVP 也代表Most Valuable Player,希望計劃能幫助學生成就最有價值的自己」。   引起學生興趣 引導他們發展潛能 在「MVP」計劃中,音樂科為學生安排敲擊樂、小提琴及歌詠團的活動。音樂科主任古兆恆老師解釋,小提琴比較受家長歡迎;敲擊樂則能訓練學生的節奏,有助他們將來學習其他樂器。「音樂不一定是學習樂器。」另一位音樂科主任鄧穎妍老師補充,小朋友喜歡唱歌,而歌詠團活動除了能提升學生唱歌的技巧,也對他們說話能力有幫助。   視藝科主任蔡思慧老師指出,MVP中視覺藝術提供創意繪畫、輕黏土、塑膠彩繪畫、小手工、藝術家欣賞及創作,讓初小的同學接觸到不同媒介的藝術,「學生可以先發掘自己對哪一方面的藝術有興趣,到高年級可以選擇相關的活動」。   在體育方面,體育科科主任李樂恩老師介紹學校為學生提供籃球、花式跳繩、旋風球、射擊、地壺球。另一位體育科科主任吳紹紘老師補充說,活動中包括一些新興的活動,例如旋風球、地壺球,期望能引起學生對運動的興趣。   景林天主教小學為學生提供不同活動,發展潛能,學生的反應如何?三位五年級學生皆指出,他們參與了不同範疇的課外活動,讓自己得到全面發展。當中,學生陳玥寧參與田徑運動,經常隨校出戰60米、100米的跑步賽事;李可晴參加藝術體操和古箏等活動,感恩學校給予許多演出的機會,挑戰自我;洪紫熙除了參加藝術體操、躲避盤等體育活動,還學習小提琴,「我在節日中,也會彈奏給父母聽,與他們分享我的學習成果。」三位學生在分享學習成果時,充滿自信,可見計劃幫助他們,成就更美好的自己。(吳)  
kjy01_20220522_fade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05.22
獻主會小學
聾生健聽 共融教育
(本報專題)獻主會小學自2016年起,參與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在每個年級開設一班共融班,讓聾生、健聽生一起學習、遊玩,使聾生融入主流學校的生活,健聽生也能學習與聾人相處,建立聾健共融的氛圍。   共融班的學生除了有書寫的名字外,還有一個手語名字,方便溝通或上課時使用。六年級學生林逸晨因為「逸」字中有「兔」,所以便以手指在頭上打出兔子耳朵,作為他的手語名字;同班的李凱晴則因為「晴」有太陽的意思,而手語名字是太陽的模樣。   聾、健老師 同時授課 共融班採用聾人老師與健聽老師相互配合的協作教學模式,健聽老師用口語教授,聾人老師則同步以手語翻譯。此外,聾生或弱聽學生亦會接受學習輔導,及言語治療師定期的言語訓練。這種雙語並用的教學模式,讓所有學生更投入課堂,並掌握學科上的知識,幫助聾生持續地發展語文能力。   其中一位聾生、六年級的梁淑怡指出,在疫情中,老師會特別帶上透明口罩授課,讓聾人老師或聾生讀唇。在上課時,淑怡除了看手語老師打手語, 「我大概可以從老師的口型,知道老師在說甚麼。」   六年級的健聽生李凱晴是淑怡的好友,同班六年,凱晴已經能以手語應付基本的日常對話,有時看到健聽生與聾生出現溝通困難時,她也會從旁幫助。凱晴兩年前與同學參加手語歌曲比賽,雖然比賽後來因疫情而取消,但他們獲邀到香港文化中心表演,她認為這些都是難得的經驗。   手語大使 幫助同學認識手語 本學年,學校共有26位聾生及1位單耳聽障學生,另有10位香港中文大學老師協助教學,當中7位老師是聾人。負責「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的陳燕歡老師說,全校老師亦有上手語課程,方便與聾生交談。而在課堂以外的小息或午息時段,學生團體「手語大使」還會主持活動,讓同學進一步認識手語,使聾生與健聽生相處融洽。   六年級的聾生郭子樑是手語大使,職責包括在早會、宗教禮儀或其他活動中,進行手語翻譯或領禱;他又會負責手語小息的活動,例如擺設攤位,讓參加活動的同學用手語打出不同詞語,「如果同學打得不對, 我也會手把手的教他們。」   聾、健生彼此幫助 聾生與健聽生相處融洽,彼此間也會互相幫助。六年級的健聽生林逸晨表示,有時同學功課上有困難,他也會主動幫助。   林詠恩主任則曾留意到聾生會運用長處,幫助健聽生,「聾生的觀察能力強,反而會留意到同學功課上的一些大意錯誤。他們對人的感覺也很敏銳,有時會留意到同學不開心,並安慰他。」   「有些低年級學生不懂手語,也會嘗試用自己的方法,與聾生溝通。」中文大學健聽老師廖凱瑜指出,校園氛圍好,所以不時有聾人學生對她說,讀書十分開心。   任教英文及數學科的聾人老師潘頌詩,回憶自己求學時期時分享,即使就讀聾校,老師的手語程度不高,校長亦鼓勵用口語教學,以手語為輔助,所以她有時跟不上課堂內容。所以她尤其慶幸這計劃,能讓聾生及健聽生在課室內接受同等教育。   家長支持計劃 一起學習手語 獻主會小學將在本學年誕生第一批畢業生,大部份會繼續升讀同樣推行手語和口語雙語共融教育的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校長王志聰表示,這個計劃得以順利進行,有賴家長對計劃的支持。每年小一學生入學前,學校都會向家長介紹計劃,並發表格諮詢他們是否願意讓子女入讀共融班,「每年大約七、八成家長樂意孩子入讀共融班。」此外,他提到學校為家長開設手語班,亦十分受歡迎。   王校長指出,共融班的學生大多是原班升級,所以感情特別要好,「曾經有成績優異的健聽生,不升讀精英班,而選擇留在共融班,陪伴聾生。」他見證到聾生與健聽生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友誼。(吳)  
kjy01_20220515new_fade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05.15
天主教明德學校
70周年校慶 愛人如己
(本報專題)天主教明德學校為慶祝校慶70周年,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其中一項是徽章設計比賽。冠軍得主是四年級學生黃沛然,他以樹木作為基本圖案設計徽章,他介紹創作時解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徽章象徵學生就像樹苗般,一直在明德成長。」沛然在樹上畫有紅、紫、綠及黃色的圓形,除了代表學校的四個社,也表示「MTCS」四個學生的品格及生活態度。   M(Modest): 謙遜、節制 T(Trustworthy):值得信賴 C(Conscientious):憑良心盡責做事 S(Sympathetic):富同情及憐憫的心   STEM是近年教育的趨勢,課程主任李苑茵老師表示,學校透過STEM 課程及活動, 例如: S T E M DAYS、STEM Maker、專題研習等, 發展和推動校本的STEM課程,增加學生對科學與科技的興趣及認知,提升他們的創意思維及解難能力。此外,學校亦會帶學生參加校外活動及比賽,豐富學生閱歷,亦有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其中,常識科主任鄧耀華老師提到STEM活動「科學幻想畫」,過程中,老師會向學生提出不同主題,例如:環保、糧食問題;再讓學生發揮想像,用筆繪畫出心中所想,「讓學生天馬行空地創作,也能接觸社會的不同層面。」   五年級學生潘芷瑤在科學幻想畫中,就著糧食議題構思出星球運送機器。她表示這考慮到因為疫情及各種災害,地球已經不適宜人類居住,所以發明星球運送機器,運送人類和物資,到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學生設計作品 記錄愉快校園生活 學校積極推行STEM教育,所以白金禧校慶的其中一個慶祝活動,邀請學生使用3D打印創作。五年級學生邱思晴用3D打印機印出作品「明德小課室」,並憑此獲得亞軍,「我設計的作品有桌子、椅子,旁邊的圓柱體還可以放筆,是一件實用又美麗的作品。」   這次白金禧慶祝活動還包括「親子蛋糕設計比賽」,邀請家長與學生一起參與。五年級學生梁穎珈與媽媽合作,利用循環再用塑膠盒及家中的現成材料創作這手工。   三年級學生黃舜匡也與媽媽參與比賽,黃舜匡介紹這個兩層高蛋糕時說,上面一層展現笑臉的學生,代表校園生活的歡樂;下面一層則有學生手牽手的情景,這跟他在一年級時經歷過的「大手牽小手」服務學習計劃有關。   為推廣關愛文化及培養學生「愛人如己」的校訓精神,該校推行「大手牽小手」服務學習計劃,由五年級學生擔任朋輩輔導員,協助一年級學生適應小學生活。舜匡說:「我在一年級時,對這學校還很陌生,幸好有『大手』帶我遊走校園,我才適應校園生活。我曾受到這種祝福,所以想快點長大,成為『大手』,幫助我的師弟妹。」   價值教育 愛人如己 70年來,天主教明德學校曾兩度改名,從最初的「瑪利諾明德小學校」,後來易名「香港柴灣明德小學」,到今天的「天主教明德學校」,但「愛人如己」的校訓一直未有改變。   「我還記得在呈分試時,曾經感到焦慮,老師發現後,主動找我傾談。」王家寶老師是學校舊生,她指小學時期老師都很關愛學生,和藹可親,使她印象深刻;所以到今天成為老師, 也要以愛對待學生。   學校一直重視學生的價值教育,校長許加路表示,學校舉辦許多愛德活動,讓學生關心社區上的鄰人。他舉例,即使在疫情下,探訪長者的工作變得困難,學校早前亦舉辦活動,讓學生透過Zoom與長者玩遊戲和傾談,關心及了解長者在疫情期間的狀況,「每次愛德活動後,我們也會與學生進行反思,希望藉此能鞏固學生的價值教育。」(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