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20605_fade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06.05
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
齊齊抄經 體驗天主的愛
(本報專題)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早前在宗教週內,舉辦了「齊齊抄經」活動, 學生在泰澤音樂的陪伴下,靜下心神,抄寫經文來體驗天主的愛。   「請檢視我們手中的紙和筆,說聲多謝,因為它們使我們得以抄寫經文來體驗天主的愛。」在宗教科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先朗讀老師所選的經文,然後在空白的格仔紙上,一邊書寫,一邊再次思考經文的意義。   5E班學生在活動中,抄寫瑪竇福音28章16至20節,學生陳浩俊分享經文內容時說: 「這是關於耶穌讓門徒去宣揚福音的經文。」在書寫時,浩俊除了思考經文內容,亦反思自己作為天主教徒,有沒有向鄰人傳播福音。另一位同班的公教生黃詩晴便指出,在學校生活中,當同學在功課上遇到困難, 她會教導他們,以言行令同學辨認出自己天主教徒的身份。   聆聽天主的教導   「齊齊抄經」是由宗培組、宗教科老師、班主任、視藝科老師合辦的活動,當中老師除了按經文的深淺程度,分為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及成人四個程度,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的30班學生,分別抄寫30篇不同經文,內容主要分為常用經文、聖詠或聖詩,及聖經故事等三個類別。   二年級的陳君沂認為在抄寫聖言時,就像在祈禱、與天主交談一樣,所以在抄經時,也一直把心中所想與天主分享。一年級的李玟昕則分享,抄經與語文科抄書的感覺不同,因為抄寫的同時,就像在聆聽天主的教導,「使我變得更加善良」。   製作詩經集 傳遞信、望、愛   宗培組廖艷英老師說,除了會把優秀的作品展示於課室壁報;老師還會在每班選出一位字體優秀的學生,再在特定紙張上書寫一次。這些以特定紙張書寫的作品,稍後與校長梁綺媚及20多位公教老師的作品,結合成一本詩經集,於6月份學校舉行的家庭彌撒中作奉獻。   視藝科科主任伍明欣老師進一步指出,為準備這本詩經集,學校早前邀請了學生設計詩經集封面,最終選用了學生陳鍵滔的作品。鍵滔分享他的創作時說,設計的靈感來自信、望、愛三德,圖案中間的十字架代表各人要信賴天主;下方的白鴿則代表諾厄方舟中的白鴿,為人們帶來希望;中間的心代表天主的愛,而當中散發出來的光茫,代表各人要以愛傳愛,呼應校訓——「愛化主民」。   靜觀活動  讓學生成為天主的筆   該校過去幾年在復活假期前的一星期舉辦宗教週活動, 當中包括聖經問答比賽及短劇,環繞聖人或聖經故事、禮儀等,增加學生對信仰的認識。本年度的宗教週除了有以上的抄經活動,老師更為學生安排了宗教問答比賽。學生在課室內聆聽到老師的問題後,紛紛舉起答案,場面十分熱鬧!   梁綺媚校長指出,學校近年重視增加學生的正向素質,及學習多樣化,當中在學習多樣性方面,為學生提供了靜觀活動。在四及五年級的宗教課中,師生會以靜觀默想來開始課堂;學校也邀請了伍維烈修士,帶領五年級學生進行培訓。因此,在恢復面授課堂後,為能延續靜觀計劃,便在宗教週內舉行抄寫經文活動,希望學生成為天主的筆,並能以祈禱的心服務他人,光榮天主。(吳)  
kjy12_20220522_fade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2.05.22
喜樂小學/中學-動態
獻主會溥仁小學•聖母月宗教培育活動   (本報訊)獻主會溥仁小學在4月27日舉辦宗教培育活動:「認識教會之母.書法靈修」,讓參加者認識聖母芳表外,更透過書法這一種中國傳統文化去學習靜修。活動邀請聖保祿女修會屈淑美修女擔任神師。   當日活動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介紹聖母的芳表——謙遜的典範。屈修女首先介紹如何透過天主教教育的五大核心價值去培養學生各種的美德行為:謙遜、忠誠、勤力及純樸。   她透過德蘭修女幫助弱小的故事來解釋「謙遜」的意思。有一次德蘭修女經過一間商店時,男店員以惡言辱罵她。但修女沒有畏懼, 還繼續詢問店員有沒有多餘的物資可以捐出幫助窮人。屈修女指出, 德蘭修女用行動實踐天主的旨意,幫助最弱小的弟兄,這份信德及謙遜的芳表,值得各人尊敬和學習。   另外,屈修女解釋教會聖母瞻禮誕生的意義,並教導參加者如何做到恭敬聖母——1.效法聖母謙遜德行;2.聖母是人類的母親,我們應當把她作為自己的母親一樣孝順;3.以玫瑰經及每天求恩祈禱。之後屈修女帶領參加者一同誦唸聖母經, 提醒他們要在生活上多向聖母祈求及頌讚。   活動的第二部份是書法靈修,目的是放下執著及掛慮,以輕鬆的心情活在當下。屈修女利用書法影片,一邊介紹毛筆書法,一邊提醒老師留意影片中的「筆鋒」。   她指出利用書法抄經,最重要是做到「眼到. 心到.手到」,當人做到心靈合一,便會由聖神帶領,與主相遇,達到「書法靈修」的效果。(喜)   德貞女子中學•「感恩•有你」計劃   (本報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學生長時間進行網上課堂學習,身心健康同樣受到影響。為此,德貞女子中學舉辦「感恩.有你」計劃,藉計劃培養學生感恩之心,常懷感恩的態度面對外在環境, 將天主的愛傳遞給社會各界人士,實踐愛德的精神。   「感恩.有你」計劃內容,包括在學校網頁新增「感恩.有你」項目,向全校師生徵集心意卡,以表達師生在抗疫期間希望感謝的對象,向外輸出正能量,同時培養學生感恩之心;亦透過故事、短片分享以滋潤學生的心靈。校方期望藉此培養學生的正向思維,增强學生的抗逆能力,促進精神健康,讓心靈上得到滋潤,亦能讓學生展現才華。   此外,該校為關顧中六學生的心靈健康,早前向老師徵集心意卡及打氣卡,並製作成短片,藉此鼓勵及支持今屆DSE考生。(教)  
kjy10_20180506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8.05.04
2018.05.06. 青苗天地
從一次宗教體驗看青年靈修的需要 高凱琳   藍田聖保祿中學   五戊 前陣子,我到慈山寺體驗一次禪修,讓我對「靜」有了全新的理解。 靜,到底是指甚麼呢?是刻意緊閉雙唇,但是心中仍是想個不停?還是使心靈平靜,專心於與萬化冥合的一息間?慈山寺安排的活動,正正讓我體會到心靈的平靜。在禪修時,師傅讓我們閉上眼睛,留意著自己的呼吸,同時靜聽身邊傳來的聲音。 襌修與天主教的默禱十分相似,我們在學校曾有不少默禱的機會,只是默禱時我們需要誦念Ma-ra-na-tha,而襌修則注重透過心靈的平靜與大自然融合,同時讓我們放下煩惱和俗念,專心於周遭的環境上。 另外,襌修的結束,並不像默禱般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而是隨心而行,待我們聽到磬響的聲音落下,才緩緩睜開眼睛,而默禱通常會以環境的光暗來指示默禱的結束,比起襌修少了一段感受心境祥和的時間性,也較為被動。 在禪修過程中,除了耳邊傳來的人聲和沙沙聲外,我還聽到鳥兒的啼叫、鞋底摩擦地面的聲音、貨車經過的聲音等。不過,我始終難以達致完全的平靜,不能感受到磬微弱的迴響及震動,實感可惜。 此外,寺內還設有「供水」的活動,透過把一勺水倒入大水缸,感受與大自然的交流。「供水」除了十分環保外,也是一種適合各宗教人士的體驗。從水池盛了一勺水後,即使水量只及水缽的一半,但輕微的搖晃也會使水面盪出紊亂的波紋,我生怕會弄瀉任何一滴水,便放慢步調,靜靜地觀察水面的浮動,同時跟隨著其他人的腳步。途中,雖然有很多人在我身邊走過,我仍保持平靜,專心於自己的速度上,終於安全地把水缽運送到大水缸前。我在倒水時默默許願,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清楚真正的慾求,而水滴完全傾盡的時間,又是那麼的短暫,根本沒有時間讓人許盡所有的願望。因此,我們要學習取捨,放下無窮無盡的物慾,以心靈感受自己的意向,享受大自然的無盡寶藏。  宗教體驗2018  薛嘉雯   藍田聖保祿中學   四乙 藍田聖保祿中學信仰小團體於三月十六日到慈山寺參學,希望透過茶禪、供水、抄經及行禪等體驗,讓同學認識傳統的佛教,擴闊她們對不同宗教的認識,並從中學習如何提升心靈的正能量。 對大多數同學而言,供水可以算是整個參學體驗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環。托著水缽走在慈悲路上,透過照顧水,去照顧自己的心。同學們都能體驗到:滴水不漏的關鍵在於覺察、專注、靜心和放鬆,心才不會流失正能量,全程平靜清涼。澄淨如水的心,目標明確、方向清晰,才能讓我們踏上快樂之道。  正所謂心隨境轉,在現實生活中,人的心往往在無聲無息間隨著外在環境而轉變,難以安定下來。在都市的忙碌生活中,我們總是被種種五光十色的環境因素牽動著,看似精采,漸漸卻形成一種沒有辦法慢下來的生活壓力。外在的壓力愈大,內在的心力愈小。脆弱的心讓人感到生活失去動力,容易抱怨,無法跳出框框去思考問題,甚至破壞重要的人際關係,影響家庭。 供水的體驗正正提醒我們不斷修煉自心和學會靜心的重要性, 即使面對困難或紛亂時,我們仍能保持覺察,安頓迷亂的心,重拾培養安定心神的好習慣,從而提升心靈的正能量,積極地回應身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