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3.12
聖母書院曾悅澄
揮出信心與專注
每一次進行劍擊比賽,聖母書院的中三學生曾悅澄皆在賽前先唸一遍《聖母經》,「若我未能唸完,代表我當刻非常緊張,會提醒自己需要放鬆,專心一致,直至成功唸完經文為止。」由小學起悅澄已在聖母小學就讀,儘管她不是教友,但自幼在學校的宗教培育她養成祈禱習慣,讓她學會面對挑戰時,將一切交託給天主。
現年14歲的曾悅澄現時是香港劍擊總會少年組代表隊成員,她剛出席3月初在烏茲別克舉行的亞洲青少年劍擊錦標賽(亞青),在女子少年組佩劍團體賽上,為香港贏得銅牌。而她早於本年1月參與分齡劍擊錦標賽,在U17及U20女子佩劍組別分別奪得亞軍及季軍,這次比賽成績令她由少年組排名第四位升至第三位,因而獲選出席本年的世界青少年劍擊錦標賽(世青),「原本我只有亞青賽的參賽資格,一月的賽果使我有機會出席世青賽,此機會十分難得。」
曾悅澄的劍擊運動日程排得密麻麻:完成亞青賽後,隨即赴法國巴黎及比利時接受訓練,參與三月中在法國舉行的世界青年劍擊賽,稍事回港後,4月將出發往保加利亞出席由國際劍擊聯盟舉行的世青賽。
變得勇敢和開朗
悅澄自幼學習不同的運動:劍擊、游水、跳水、花式跳繩、田徑等,她的母親希望女兒藉著運動保持良好的體魄,直到準備升小一時,母親要求她選擇一種活動持續學習,她選擇了劍擊,「劍擊需要戴上面罩,我當時認為蒙上面罩便沒人見到自己,便選擇了。」
她形容自己的個性被動,做事不夠果斷,藉著劍擊訓練打破自己所有弱點,更訓練出勇敢與開朗的個性。每次練習劍擊或參賽,她說最難是教練要求她在每個得分也要叫喊出來,「小時候教練迫我一定要大聲叫出來,我當時不明白,只覺得很難做到。」教練認為藉著叫喊,提升自信心,「每一下贏得分數,叫喊是對自己的肯定,也向裁判示意自己得分。」
成為劍擊運動員已有9年,小學階段以學習花劍為主,到小六時轉打佩劍。她形容花劍劍式仔細與準繩, 佩劍則強調速度與力度,她有接近七年打花劍的基礎, 基本功更紮實,步法及手上動作更活,更易掌握練習佩劍的技巧。
感激家人支持與鼓勵
2021年10月,曾悅澄獲香港劍擊總會推薦成為「香港體育學院獎學金計劃」的潛質獎學金運動員,自此劍擊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現時她逢星期一、二、四、五放學後,以及週末早上到香港體育學院接受每次3.5小時的訓練,並於星期三及星期日到劍會受訓。她形容每天朝7晚8的生活,日間上學,黃昏至晚上參與劍擊訓練,生活有如「返兩份工」,訓練雖然艱辛,「但是我找到目標,也相信只要肯努力一定會有成果,故此我不會輕易放棄。」
能夠花上大量的時間苦練劍擊,她說家人的支持成就她努力朝向目標奮鬥的最強後盾,「放學後外祖父會駕車載我前往體院訓練,讓我在車上休息,母親下班後到體院等候我一起回家⋯⋯」每當舉行比賽,其母也身兼她的支持者及攝影師,記錄她比賽的過程作賽後檢討。
悅澄讀書成績優異,儘管學習時間比同學少得多, 反而令她更加把握每個學習的機會,在港期間,她每週日到劍會練習前,會請教劍會的師兄教她數學。母親對她的信任,也鼓勵她相信自己能兼顧劍擊訓練與學業,「現在將有數個月時間離開香港比賽及習訓,母親認為我有能力追趕學習進度,我也會盡力做好。」
對於將來在劍擊的發展,她認為要把握現在做好本分,除了在各項賽事上有穩定表現,也期望他日可入選成人組別的亞洲及世界賽事,把握每個學習階段,「此階段我有能力做好,便要盡力做好, 不要讓自己後悔。」(高)


中學專題
2023.03.12
余振強紀念中學 推動五人足球運動
培養自信與潛能
(本報專題)近年在香港愈來愈多中小學推動五人足球,余振強紀念中學於七年前著力發展五人足球,透過足球運動培養學生建立足球技術與戰術,應變及決策能力。近年,該校更有學生成為了香港五人足球代表隊男子17歲以下代表隊成員,繼續發揮所長,也推動更多朋輩對足球產生熱愛。
現役香港足球運動員黃威就是余振強紀念中學的舊生,而該校的體育科教師鄒嘉華現為香港男子五人足球代表隊隊長及助教,亦是香港男子五人足球13歲以下球隊的教練。鄒嘉華(鄒Sir)自2015學年任教該校後,便在校內引入五人足球運動,「余振強(紀念中學)的足球水平不俗,唯過去多以個別校友擁有高水準的足球技術,我希望透過五人足球帶入常規足球訓練,並鼓勵球隊成員多參賽,以提升學生在足球上的整體水平。」
根據國際足協的五人場國際賽標準,一個標準的五人足球場,面積為長38至42米、闊20至25米, 一般在學校只要有籃球場,已可以培訓學生學習五人足球。
過去數年在鄒Sir培訓下,好些學生在畢業後, 繼續足球方面的發展,舊生陳樂謙也是香港男子五人足球代表隊成員。
盼望回饋母校傳承足球
該校中六學生彭傑泓及呂溢朗均是香港五人足球代表隊(17歲以下代表隊成員),訪問當天正是中六學生最後一天上學,學校的足球隊隊員也留校與他倆拍照及簽名留念,他倆均表示,刻下正努力應付中學文憑試,考試完結後便會重返母校與隊員一起繼續踢足球,自中二開始便擔任學校足球隊隊長的呂溢朗說,足球團結同學的鬥心與上進心,剛在去年7月,足球隊在2021-22年度賽馬會五人足球盃(學校組)贏得季軍。
彭傑泓三年前入選五人足球代表隊成員,他說中一加入足球隊才接觸五人足球,他形容五人足球的運動節奏快,一隊只有五個人,人數少、場地比傳統足球場細得多,卻有更多合作空間,「由於只有五人,每人也按需要上前補位,與隊友合作機會高。」
隊長呂溢朗去年8月成為香港五人足球代表隊U17成員,然而,他成為港隊代表之路並不容易: 他先後在兩次選拔中落選,但未有放棄,反而繼續向鄒Sir了解自己的弱項,加緊練習,直至一次參與五人足球比賽時,得到現時香港五人足球代表隊的教練賞識,獲邀到港隊跟操,大約兩個月後正式入選港隊,「教練看到我在比賽上具備控場能力,也留意我時常提點及輔助隊友,因團結隊伍而讓我有此機會,感到難得。」
學習堅毅 對抗逆境
鄒Sir表示,該校的中一體育課設有足球課程,以發掘對足球感興趣的學生,鼓勵他們加入球隊,「自小參與,鍛練足球技術外,也可以在團隊中建立自信心,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
余振強紀念中學校長楊學海指出,足球運動可以訓練學生紀律,從中學習堅忍、拼搏、紀律、毅力、鬥志等精神,「練好足球基本功,也要放下自我,與隊員合作;球隊需要有信任、溝通與責任。」他喜見在球場上見到學生的成長,藉著鼓勵學生參賽中更有得益,「勝負不重要,勝出固然使人欣喜,若面對落敗,更是學習面對逆景與挑戰的時候。」
去年11月,余振強紀念中學足球隊在香港學界第二組男子組B組賽事中,於小組分組賽出局。彭傑泓表示,當時因正選隊友負傷未能出賽等不利因素,令球隊整體水平下降, 最終提早出局。呂溢朗稱,在首場分組賽落敗時,隊員已知道出線機會渺茫,過半數隊員也難掩失落,他認為自己身為隊長需要團結士氣,「即使自己也感到失望,但我要鼓勵隊友盡力完成餘下比賽。」開賽前,他帶領隊友高喊口號,「簡單一個擊拳、拍手已足夠。」
這次是呂溢朗和彭傑泓在中學生涯中最後一次的學界比賽,縱然表現欠佳,但這經歷讓他們學習面對失敗,「我不會放棄,中學畢業後我會返回足球隊與師弟一起練習球技。」
在學生眼中,鄒嘉華既是該校的老師、教練、港隊成員及隊長,鄒Sir表示,大學畢業後便加入港隊,至今已12年,他經常以自身經歷勉勵學生,以生命影響生命。楊學海校長也認同,老師有如學生的代父母,把自信是最好的給予學生,他深信陪伴學生,使他們在成長中建立信心,「憑著鬥志與毅力,即使辛苦也願意努力練習,自然也會認真讀書。」(高)


小學動態
2023.02.24
喜樂幼小-動態
天主教聖華學校•校運會
(本報訊)天主教聖華學校早前舉行校運會,停辦了三年的校運會終於可以再次舉行,全校師生既緊張又期待。
當天早上,由校監葉寶林神父鳴槍後,校運會便正式開始。學生參加不同的田賽與徑賽項目,在各項比賽中使出渾身解數,比賽氣氛緊張熱烈。在師生接力賽中,不同級別的學生與教師組隊進行接力賽,師生全力以赴務求爭勝,最後由教師邱子健及李翠婷領隊的隊伍得到第一名。
在閉幕禮中,校長吳潔蘭致勉辭時,讚賞學生在比賽中全力以赴的體育精神,發揮了天父給予他們的才能,在運動場上創出佳績。(喜)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嘉年華
(本報訊)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為慶祝創校55周年,早前舉辦「主恩滿載55‧迎春嘉年華」,與眾同歡樂,齊頌主恩。
當天,嘉賓、學生、家長、參與展覽的中學師生等齊集操場;眾嘉賓以鳴放花炮為活動揭開序幕。嘉年華攤位及活動多姿多彩,包括親子工作坊、電子學習活動、學習成果展覽等。各展室以互動形式展示學校的課程特色。
當天,不少校友、家長到校協助設置攤位,上下一心,體現油天海泓一家的精神。參加者度過了充實的時光,承載著主滿滿的恩寵而歸。(少)
聖博德天小及慈天小•教師朝聖日
(本報訊)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及慈雲山天主教小學早前舉行聯校教師朝聖日,兩校約80位教師一起前往油塘聖雅各伯堂朝聖,尋找天主的足跡,認識教會的福傳使命,對天主教學校教育使命作深刻反思。
在聖堂導賞員的講解下,他們了解該聖堂的歷史背景、建築特色、教會與社區的關係等,從聖堂的聖洗池、讀經台、祭台、聖體櫃以至苦路掛畫等,均有其特殊意義;尤其了解聖雅各伯及他走過的西班牙聖雅各伯之路,啟發朝聖者思考到來聖堂、走向基督, 並領受福音後,再走向社會實踐信仰的使命感。
在濃厚的宗教氣氛薰陶下,教師在校監倪德文神父帶領下誠心祈禱,倪神父透過福音,指出教師在天主教學校內工作時,亦可透過聖神的指引,帶領學生親近耶穌,讓學生擁抱天主教教育的核心價值。(樂)
寶血會思源學校•「主賜和諧」活動
(本報訊)寶血會思源學校本年度在視藝科中加入了宗教元素,在課程內進行「主賜和諧」活動, 由校長郭敏儀教授五、六年級學生,以和諧粉彩展現主題,讓學生享受和諧粉彩帶來的樂趣,在作畫過程中讓身心靈得到療癒。
郭校長期望學生從「那普照人類的真光,正在進入這世界;聖言成了血肉,寄居我們中間」中,領會到聖言就是天主,並領略到天主的真光與平安常臨眾人中間,並運用天主所賜的智慧投入創作,讚揚天主的真、善、美。
五、六年級各班課堂設有獨立的宗教主題,如「聖神降臨」、「五餅二魚」、「我是主的羊」等,讓學生透過藝術創作,呈現出耶穌不同的奧蹟,學生非常投入及享受是次活動。(年)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2.24
天主教新民書院張寅坤
決不放棄 向著理想邁進
「不要放棄自己,即使遇有問題也不要放棄,盡力找方法解決。」這是就讀天主教新民書院的張寅坤從曲棍球運動中領悟出來的,他認為只要定下目標,自然會努力解決面前的所有挑戰。
現為中三學生的張寅坤,小學開始接觸曲棍球,自此便喜歡上這項運動。「小學二年級時,我在學校報名參加曲棍球興趣班,當我手持球棍,很快已掌握扭波(盤球)技巧,覺得這項運動很有趣,於是主動向體育老師申請繼續參與。」加入曲棍球隊一年多,他便代表學校到上海參與全國錦標賽,首次比賽已為球隊贏得第四名。
升中後他曾一度放下曲棍球運動,「升中後有段時間只想玩樂、打機,慢慢便退下球會,但玩久了感到沒有人生目標。」後來教練及隊員鼓勵他返回球會,重拾曲棍球後,他愈來愈有學習動力。
張寅坤去年獲選為香港曲棍球青年軍,剛於本年1 月初,代表香港前往阿曼參與青年亞洲盃,去年底亦前往新加坡進行賽前測試賽。兩次往海外參賽累積的經驗,令他愈來愈了解自己的水平,「其他國家的運動員在盤球、射球等基本動作技巧也十分穩定,身體質素及體能也較佳,參賽的經驗使我在提升自己的球技很有幫助。」他說,自己的夢想是成為香港隊曲棍球代表,在運動上繼續發展。
曲棍球以對賽形式進行,每隊最多11人作賽,守門員須佩戴頭盔、護腿和護腳的護具,其他隊員手持曲棍球球棍,也會佩戴護腿板、護踝以及護齒等裝備。此項運動著重球員的比賽經驗,故此他每星期在港隊及球會進行三次訓練,每次培訓均設比賽。疫情前教練安排隊員於長假期到中國內地參與交流賽,其餘時間則參與青年軍聯賽及球會舉辦的賽事,「曲棍球重視團隊精神, 藉著比賽保持與隊友的默契。」
與張寅坤同樣就讀同一小學及中學的中五學生廖頌華,一同獲選香港曲棍球青年軍,在曲棍球場他倆是好拍檔,張寅坤屬前鋒位置,廖頌華擔任中場,二人在場上早已建立默契,廖頌華表示,只要見到寅坤在禁區跑出,便知道要儘快傳球給他。
香港的曲棍球運動,張寅坤說球員普遍以印巴裔人士佔大多數,港隊青年軍的教練同樣來自印巴裔,寅坤說最初難以明白教練要求,便主動請隊友幫忙翻譯,「練習時記下教練所提及的單詞,再向隊友查詢當中意思,多培訓自然明白教練的要求。」
善用天主的塔冷通
該校校長吳華彪希望每位學生也能發掘自己的塔冷通,「寅坤自小學埋下曲棍球運動的種子,憑著努力及訓練做出好成績,他的例子,正好把天主賦予的塔冷通善用出來。」
自2018學年起,該校參與教育局的「躍動校園活力人生」計劃(Active Students, Active People),提議參與上述計劃的體育科及課外活動組主任黎可基認為,所有孩子也是可貴、可教及可培育發展的,他看到寅坤愈來愈投入曲棍球運動後,學習路上更有目標和方向。吳校長認為,從寅坤積極運動的表現,彰顯出「Active Students, Active People」,他深信只要學生具備潛能,老師也會鼓勵及肯定他的能力。
參與曲棍球運動讓張寅坤學習時變得更主動,他說,自小學起已不時聽到教練鼓勵運動員「不要放棄自己」的話,現在此話也成為他的座右銘,並時常提醒自己要達成香港隊曲棍球代表為目標,現在他定期回到小學母校,陪伴學弟及學妹練習曲棍球,「運動帶給我責任感與紀律,球技提升後使我更有動力學習。」(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