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_20230604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06.04
愛潔癖的孩子
經歷過數年的新冠疫情後,不少人對個人的清潔,建立了一些習慣和嚴謹的規則,以確保個人的健康得到保障,這些規則包括勤於洗手、經常用酒精搓手液、避免接觸公共場所的物件等。一般來說,這些習慣和規則由家長開始,家中其他成員都會受到家長的影響,也會學習跟從。有些家長比較嚴格,需要孩子緊緊遵守規則,這樣可對孩子構成一種壓力,也令家庭的氣氛緊張。孩子一般都會跟從家長的指示,進行個人清潔,久而久之,個人清潔的習慣變得根深蒂固,在疫情過後也會繼續。原本個人清潔是一件好事, 但假如孩子的清潔行為過度,也會令家長感到擔憂。   有一次,一位家長帶孩子向精神科醫生求診,因為孩子出現過度的潔癖行為,每天洗手數十次,而且每次洗手的時間很長,這種行為不但在家中出現,也在學校發生,大大影響了學生日常的生活和學習,家長發現孩子除了過度的潔癖行為外,也有不少情緒不穩的情況,覺得事態嚴重,於是希望得到醫生的評估和診治。當他們見醫生時,醫生發現家長也有不少潔癖行為,例如不停用酒精搓手液,使診症室瀰漫著酒精揮發時的強烈氣味,家長會戴上眼罩和口罩,又以紙巾開門關門,很怕直接以手觸及,家長也表現得比較焦慮。另外,孩子表現十分焦慮,認同自己有過度的潔癖行為,嚴重地影響了日常的生活,也增加了他和家長的衝突,因此,感到十分內疚和無助。   經過評估後,孩子被診斷患上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他有不少強迫的思想,常常覺得環境中有不少細菌病毒,讓他感到十分不安,因此,需要常常進行重複行為,如清潔和消毒,即使不停做,也感到未能完全徹底消滅細菌病毒, 令他感到十分緊張。診斷後,孩子開始接受抗抑鬱藥物的治療,在治療開始的階段,沒有出現明顯的進步,令家長感到十分憂慮, 醫生需要向他們解釋,強迫症的治療需要較長時間,在藥物治療期間,需要接受針對強迫症的心理治療,孩子也需要實踐心理治療的技巧,數個月後,孩子的精神心理狀況逐漸改善。另一方面,醫生也需向家長解釋,家長焦慮的情緒和行為,可能影響著孩子的心理狀況和行為,家長需要正視這個問題,作出調整, 以協助孩子康復。   重點: 1. 孩子一般都會跟從家長的指示,進行個人清潔,久而久之,個人清潔的習慣變得根深蒂固,在疫情過後也會繼續。 2. 原本個人清潔是一件好事,但假如孩子的清潔行為過度,也會令家長感到擔憂,也可能患上強迫症。 3. 家長焦慮的情緒和行為,可能影響著孩子的心理狀況和行為,家長需要正視這個問題,作出調整,以協助孩子從過度的潔癖問題中康復過來。  
kjy16_20230507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5.07
嘉諾撒培德書院
不一樣的體驗 不一樣的藝術展覽
(本報專題)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會祖聖瑪大肋納嘉諾撒「謙遜、仁愛」的精神,一向是修會屬校嘉諾撒培德書院的辦學方向之一,該校近年全面推動品德教育,在藝術培養方面,藉著創作帶出品德的精神。校長黃少玲表示,期望學生能夠成為一個懂得感恩、尊重萬物、勇於承擔的嘉諾撒人。   嘉諾撒培德書院早前與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首次合辦藝術展覽「Ps Share PTCC @ PolyU 」, 展出逾150份中一至中五學生在視覺藝術、STEM創科科研,以及時裝設計的作品。   該校視覺藝術科主任許穎彤指出, 展品大部分來自學生上學年的創作成果,作品的題材圍繞個人、生活、社區及社會。例如在疫情期間,中六學生運用STEAM技巧,融入科技與藝術創作,設計成可提升家居衛生及防疫的「溫馨小居」;中五學生善用物聯網及AI技術,研發智能學習椅,紓緩學生在疫情下長時間在家網課,因而出現亞健康的癥狀;中三學生在疫情中學習電繪設計WhatsApp貼圖,帶出正面信息,在疫情下送上鼓勵;中二學生藉著口罩設計,學習繪畫中國花鳥畫,以花卉借喻個人情感,向疫情下的「英雄」表達感激與讚美。校方原定印製由學生設計的口罩,因著疫情逐漸放緩,轉為製作杯墊,分享學生創作的成果。   黃少玲校長表示,作品鼓勵學生多觀察社會,留意學校及生活的點滴,關顧社會,鼓勵學生透過不同的藝術媒介,帶出正面信息。   培德人 培德物   該校2021學年起的三年發展計劃,推動「感恩、承擔、尊重」的元素,上學年以感恩為題,本學年則以推動承擔為主。中四學生陳曉彤於去年中三級視覺藝術課堂中, 學習應用平板電腦電繪繪畫, 設計WhatsApp貼圖,以圖像及簡短文字帶出品德價值, 帶出「培德人、培德物」的主題,繪畫出具漫畫特色的「培德人」形象,及展示培德人品德的物品,帶出正向信息。她揀選「承擔」作為品德主題,分別創作運動員及書包兩個角色,希望帶出「勇於承擔過錯」與願意承擔責任等信息。   是次展覽已於2月2日至10日舉行,其他的作品包括以杯麪作為創作媒介,由中四學生因應以其個性作為選材,把杯麪重新包裝設計;亦有自畫像、靜物素描、服裝設計作品、香港仔風景電繪,也請來3Education推廣AR(擴增實境)技術的應用等。其中展出多幅運用金或銀的刮畫卡,讓中三學生觀察校園環境進行仿版畫創作,中四學生麥鐥之刻畫了校園的樓梯,「每次上學也會使用的樓梯,也使我充滿著校園美好的回憶。」由於學習時受疫情影響,需要在家網課學習,她便透過老師教授的點、線、面技巧完成仿版畫創作。   融入科技與藝術   展覽中,每個作品均設有二維碼,分享學生的創作意念,該校在展覽中得到3Education的協作,在展覽中展示AR及VR技術。副校長陳立宜表示,不同的資訊科技為學生帶來嶄新的體驗,「戴上VR眼鏡,立時進入了藝術創作的虛擬環境中,帶來了科技與美感的效果。」他指出,藉著科技擴大展覽的可塑性,尤其是一些體積特大的展品,在場地限制下,透過科技也能展示出來。   兼任視覺藝術科及推動STEAM教育的林敏宜老師指出,視藝的範疇甚廣,作品除了平面與立體創作,也包含科技或體驗式學習, 她指出,校方近年把AR技術融入創作,是次展覽設有科技元素,展現學生在學校學習視藝創作的多元化。   中四學生譚良純在展覽期間,協助來訪者運用AR技術觀賞作品,「指導觀眾用平板電腦掃描二維碼後,從另一種觀賞的方式欣賞作品,加入了科技元素很有趣,是一個新的嘗試。」   全校學生粉飾操場   上學年期末,該校趁著籃球場於暑假期間,進行翻新工程前,黃校長發起與全校師生及職工用上三天時間, 一起在籃球場上進行「扮靚操場」大型合作塗鴉活動,以塑膠彩繪畫成20多幅以「感恩」為題的作品, 拼砌出代表嘉諾撒培德書院(PTCC)字樣的大型作品,作品圖片亦於展覽中展出,學生陳曉彤認為,能夠粉飾操場很有趣,展現團結與合作精神。   陳立宜副校長表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首次與中學合作舉辦展覽外,也邀請中學生參觀設計學院,「學生親身體驗在設計學院就讀的學生的學習經驗,特別為有意日後在設計行業上發展的學生,推動生涯規劃教育。」   中四學生黃芊萃為了能選修視覺藝術科,剛於本學年插班入讀該校,她說,有幸跟隨學校參觀理大設計學院的機會難得,她也有機會觀賞設計學院學生就香港文化或環保的藝術作品,「讓我更肯定自己將來想成為室內設計師的夢想。」另一中四學生麥鐥之表示,有機會到訪設計學院的物料資源中心令她大開眼界,中心詳列多款物料的資料,「原來不同的物料知識及應用如此豐富,讓我看到創作空間可以很大。」   黃少玲校長表示,學生的作品反映學校著重品德教育,學年內各學科從教學中加入品德元素,視覺藝術便是其中之一,從品格教育彰顯該校辦學團體嘉諾撒會的精神:仁愛、謙遜、承擔、尊重與感恩。她更形容藉著展覽展示學生藝術才能,「這是天主巧妙的安排」。(高)    
kjy12_20230430_f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3.04.30
喜樂中學 - 動態
聖言中學•中六畢業祈禱會   (本報訊)聖言中學早前在中六同學的最後上課日,假學校禮堂為中六同學,舉行中六畢業祈禱禮儀。   禮儀由校監張明德神父主禮,以及宗教及倫理科科主任張興灝神父共禮。禮儀結束前,每位中六同學逐一領受神父的覆手祝福,並接受學校為同學準備的畢業證書封套。感人的氣氛瀰漫著整個禮堂。   張明德神父引用禮儀福音中「鹽與光」的比喻,勉勵同學離開校園後,要活出鹽和光的特質:鹽要有鹹味,才能發揮其功效;而光要照亮身邊的人,使其他人都能感覺到光,所發出的熱力。   禮儀結束後,同學返回自己的課室,與老師及同學們作在校園內的最後話別,互相勉勵。(教)   梁式芝書院•中六感恩日   (本報訊)梁式芝書院早前在學校禮堂,舉行中六感恩日,本學年的中六同學在過去的三年,度過了風雨飄搖的高中歲月:學生出席在鏡頭下的開學典禮、口罩下的新同學、虛擬背景前的科任老師,更在三年來失去在運動場上和健兒們的競賽,也未能與同窗把臂郊遊的時光。   感恩日上,校監溫國光神父為中六同學舉行祈禱會,並於席上降福學生,期望考生懷著校訓「主為我佑」的精神,面對文憑試。   溫神父指出,在人們感到最軟弱的時刻,求恩更別具意義。同學在校監的鼓勵下,寫下自己的願景,並逐一呈獻給天主。而吳小玲校長亦勉勵同學時說:「不可預期正是無限契機」(All unknown and uncertainties imply endless possibilities!) 。(教)   聖羅撒書院•靈修日   (本報訊)聖羅撒書院早前為中二及中三的公教同學舉行靈修日活動,主題為「大自然與我——聖方濟」,藉此活動,讓同學更深入認識聖方濟亞西西這位聖人。   當日同學於校園進行「覺察」靈修活動,包括讓同學體驗覺察靜行,感受身體,特別是雙腳於慢行時,每一個微妙的動作,覺察自己身體的存在。其後,同學亦從覺察進食中,透過嗅覺和味覺細嚐和欣賞食物。在分享環節中,有同學分享在過去很少這樣放慢腳步,專注每一個身體動作,這是一次新鮮的體驗,讓自己感受深刻。   隨後,同學出發前往馬鞍山聖方濟堂,沿途經過公園及海濱長廊,藉視覺及聽覺的體驗,感受城市中也有大自然的鳥聲、海浪聲、翠綠的植物及遠處的群山。接著,同學參觀聖方濟堂,透過堂區導賞人員的介紹,認識到聖堂的設計、畫像等都反映著方濟的精神,並更了解聖方濟亞西西的事蹟及芳表。(教)   香港天主教修會學校聯會  小學及學前教育組靈修日   (本報訊)香港天主教修會學校聯會早前假嘉諾撒小學(新蒲崗),舉行小學及學前教育組公教教師靈修日,來自38所學校的校長、老師約330人參與。   靈修日主題為「共同建設學校這個家」,當天邀請潘銘智神父擔任神師,潘神父在講座中指出,學校就是一處特色的家,教育工作者需要用愛感染同事和學生。這個家更是贏取別人尊重的地方,同時要印證「愛心和信德已成為行動的準則」。   席上,潘神父提醒一眾教師,在建設這個「家」的時候,要先檢視自己的內心,這樣才能容納最美善的天主。他表示,老師更可以學習聖方濟沙雷氏,運用想像力默想天主的臨在,以溫和、謙遜及簡樸的態度服務學校,那麼,最終定可贏取別人尊重,使學校成為一個家。   感恩祭上,潘神父以福音「浪子回頭」的比喻提示參加者,在天主的家工作,要身在福中知福,而靈修日就是召叫大家回到天父的懷抱。公教老師擁有天主兒女身份,同時亦是學校的核心、活石,在接受天父無條件的愛時,亦有責任將愛分享給他人,以包容、接納及寬恕的態度,一同努力維繫學校這個家。(教)  
kjy13a_20230319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03.17
卸下口罩後
自2020年起,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全球的影響,全世界的人開始戴上口罩。三年後,疫情穩定下來,戴口罩不再成為規則,大家可以除下口罩。規則改變後,當大家走到街上,見到不少人仍然戴上口罩,大家可能感到奇怪,因為過去三年不少人對戴口罩感到壓力,很渴望有一天可以在生活中除下口罩,但當大家可以除下口罩後,不少人仍然戴上口罩,看到這種情境,大家可能感到意料之外,不明白為甚麼大家沒有改變。   不少人在過去三年間,經歷過疫情初期的口罩荒,不少人會花很多時間排長龍購買口罩,甚至出現競爭搶購,得到口罩是十分難得的。因此,不少人都購買大量的口罩存放家中,以備不時之需,以免出現緊急時沒有口罩的情況。在這數年間,大家已經建立了使用口罩的習慣,好像是每天換上衣服的一部分,有些人為了增加生活情趣,甚至選擇口罩的款式和顏色,以配合身體上的其他衣著飾物。要改變一個三年間每天的習慣, 實在不容易。   除了牢牢建立的習慣外,有些人也感受到戴口罩的好處,就是少了一些呼吸道感染的疾病。不少人因為疫情而增強了對衛生的意識,當身處人多密集的地方,仍堅持戴上口罩,以預防感染細菌病毒而生病。經過了三年的經驗後,有些人有呼吸道症狀時,都會自律地戴上口罩,以防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這是公德心的表現。   假如孩子持續戴上口罩,在任何時間都拒絕除下,家長需要留意他們有沒有一些特殊情況,例如有些孩子有社交焦慮症,他們平常對社交互動感到緊張焦慮,不太願意跟別人溝通,疫情時規定戴口罩的規則,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舒適放鬆的行為,也讓他們逃避一些令他們焦慮的處境。也有一些孩子有發展障礙,當他們建立了一些習慣後,習以為常,也許難以改變,對家長來說可能是一些頑固的行為,家長應該留意和在適當時候介入。   重點: 1. 當大家可以除下口罩後,不少人仍然戴上口罩,看到這種情境,大家可能感到意料之外,不明白為甚麼大家沒有改變。 2. 在這數年間,大家已經建立了使用口罩的習慣,好像是每天換上衣服的一部分,要改變一個三年間每天的習慣,實在不容易。 3. 假如孩子持續戴上口罩,在任何時間都拒絕除下,家長需要留意他們有沒有一些特殊情況,例如社交焦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