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_20230604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06.04
愛潔癖的孩子
經歷過數年的新冠疫情後,不少人對個人的清潔,建立了一些習慣和嚴謹的規則,以確保個人的健康得到保障,這些規則包括勤於洗手、經常用酒精搓手液、避免接觸公共場所的物件等。一般來說,這些習慣和規則由家長開始,家中其他成員都會受到家長的影響,也會學習跟從。有些家長比較嚴格,需要孩子緊緊遵守規則,這樣可對孩子構成一種壓力,也令家庭的氣氛緊張。孩子一般都會跟從家長的指示,進行個人清潔,久而久之,個人清潔的習慣變得根深蒂固,在疫情過後也會繼續。原本個人清潔是一件好事, 但假如孩子的清潔行為過度,也會令家長感到擔憂。   有一次,一位家長帶孩子向精神科醫生求診,因為孩子出現過度的潔癖行為,每天洗手數十次,而且每次洗手的時間很長,這種行為不但在家中出現,也在學校發生,大大影響了學生日常的生活和學習,家長發現孩子除了過度的潔癖行為外,也有不少情緒不穩的情況,覺得事態嚴重,於是希望得到醫生的評估和診治。當他們見醫生時,醫生發現家長也有不少潔癖行為,例如不停用酒精搓手液,使診症室瀰漫著酒精揮發時的強烈氣味,家長會戴上眼罩和口罩,又以紙巾開門關門,很怕直接以手觸及,家長也表現得比較焦慮。另外,孩子表現十分焦慮,認同自己有過度的潔癖行為,嚴重地影響了日常的生活,也增加了他和家長的衝突,因此,感到十分內疚和無助。   經過評估後,孩子被診斷患上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他有不少強迫的思想,常常覺得環境中有不少細菌病毒,讓他感到十分不安,因此,需要常常進行重複行為,如清潔和消毒,即使不停做,也感到未能完全徹底消滅細菌病毒, 令他感到十分緊張。診斷後,孩子開始接受抗抑鬱藥物的治療,在治療開始的階段,沒有出現明顯的進步,令家長感到十分憂慮, 醫生需要向他們解釋,強迫症的治療需要較長時間,在藥物治療期間,需要接受針對強迫症的心理治療,孩子也需要實踐心理治療的技巧,數個月後,孩子的精神心理狀況逐漸改善。另一方面,醫生也需向家長解釋,家長焦慮的情緒和行為,可能影響著孩子的心理狀況和行為,家長需要正視這個問題,作出調整, 以協助孩子康復。   重點: 1. 孩子一般都會跟從家長的指示,進行個人清潔,久而久之,個人清潔的習慣變得根深蒂固,在疫情過後也會繼續。 2. 原本個人清潔是一件好事,但假如孩子的清潔行為過度,也會令家長感到擔憂,也可能患上強迫症。 3. 家長焦慮的情緒和行為,可能影響著孩子的心理狀況和行為,家長需要正視這個問題,作出調整,以協助孩子從過度的潔癖問題中康復過來。  
kjy03_20190217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19.02.15
教養的天秤
教養像是個天秤,多了點放縱,少了點管束,就失掉平衡了。哪裡是平衡點?每個小孩也不同,難以由旁人定斷。且看以下三本繪本,你又有否以下的失衡現象?  《我本來就很愛你啊!》 週末早上,大熊想要在家好好放鬆,卻被鴨子力邀出門散步。鴨子使出十八般武藝,務要迫得大熊出遊。為甚麼鴨子非要散步不可?大熊留在家又是為了躲避鴨子嗎?  做一些事情來討好別人,可能是刻意奉承,也可能是出於自信心不足,希望多做點自以為對方喜歡的事情, 來爭取認同。這種現象也會發生於親子之間,也許是孩子希望討好父母,刻意調整自己,迎合父母的要求;也可能是父母為了得到孩子的歡心,大量提供物質享受, 容許孩子無節制地玩樂。這兩種關係也不健康,孩子和父母與生俱來就很愛對方,刻意討好迎合反而損害了關係的本質。只要家中有愛,身在何方,吃甚麼做甚麼,也是溫暖的。父母更不應為了討好子女而逃避管教。 《這樣,爸爸媽媽會高興嗎?》 小變色龍崇拜爸爸,他的願望是要長很大很大,而且爸爸要他長多大,他就長多大。小變色龍以為媽媽也會因此而高興。但媽媽並不希望小變色龍的志願只是為了滿足爸爸媽媽,她希望孩子能夠追求自己的夢想,因此要學會思考、學習認識自己。 小時候的課堂總有一篇文章名為「我的志願」。你還記得自己當時的志願是甚麼嗎? 志向不斷在變,我們的興趣在哪裡,能力怎樣,都是在成長中慢慢探索、逐漸認清的。在父母眼中,孩子都充滿天分;孩子也深深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盼。但如果孩子一心只想成就父母的心願,而失去了自我,將錯過很多美好的機會。孩子未必能成為滿分完美小孩,但父母的愛與包容,就能讓孩子有空間探索發展,成就最好的自己。無論成功失敗,也在背後支持他們,等待他們,就是父母能為孩子做的最好事情。 《整潔》(Tidy)  彼得是隻愛整潔的獾,在他的打理下,花圃井然有序,動物們無比乾淨,連森林也一塵不染。但他嫌落葉下得太頻繁,破壞了整潔,於是他決心拔走樹木, 用石屎來填平森林,那才是真正的整潔。但森林還是森林嗎?  彼得的整潔癖使他按捺不住,用石屎把森林填平,讓一切也變得完美地整潔。這種潔癖有時也出現在教養的心態上,孩子的特性是率性而為,隨心而說,對一切充滿好奇。適當的管教,避免危險行為和尷尬情況是應該的,但如果把孩子調教成「小大人」,事事處之泰然,不好奇、不驚喜、不好玩,孩子也就失了孩子的本性。這究竟是得還是失?書末還有一個小彩蛋,文字提到彼得答應盡量少打掃一些,圖畫中的彼得卻還背上了一個刷子,準備隨時出動。相信家長讀到這裡也不禁會心微笑。 明智的父母是要在收與放、依從與管束中拿捏平衡。我也時刻提醒自己:可以管教,但不可是情緒發洩;可以讚賞,但孩子不是我展現成就的櫥窗。只要懷著初心,每個家庭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家的獨門教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