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20925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9.25
荔景天主教中學
生命馬拉松 成就學生發光發亮
(本報專題)「我只顧一件事:即忘盡我背後的,只向在我前面的奔馳,為達到目標,為爭取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召我向上爭奪的獎品。」(斐三13-14)荔景天主教中學「生命馬拉松」獎勵計劃設立超過20年,鼓勵學生找尋理想,盡力向著人生目標邁進, 希望找到人生方向。   「生命馬拉松」⋯⋯你會視人生如同一場馬拉松嗎?為自己定下目標時,懷著毅力、堅持與忍耐前行;深信透過不斷嘗試與辨別,必定會找到自己的人生。每一位入讀荔景天主教中學的學生,在每年新學年也收到一本「生命馬拉松」獎勵計劃小冊子,學生為自己訂定實踐目標,積極參與各項活動,期望於學年內得到均衡的發展。   該校副校長楊國智指出,透過獎勵計劃激勵學生投入校園生活,培養學生德、智、體、群、美、靈六育的發展,藉著幫助學生發掘潛能,加強對學校的歸屬感,提升自信心,建立良好的公教價值觀。   過去一年,該校共510位學生參與獎勵計劃,當中一成八學生獲得鑽石獎,一成二人得金獎,兩成四獲得銀獎,以及四成六學生得銅獎。   學生圓夢赴海外交流 能夠獲得鑽石獎最高殊榮的學生,在德、智、體、群、美、靈也有所成就。其中上學年在「生命馬拉松」獎勵計劃獲得鑽石獎的中四學生張駿宏,剛於9月初已飛抵美國的中學交流一年,他說,沒想到自己有機會到海外交流,「這本來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透過獎學金現在終能圓夢。」   張駿宏來自單親家庭,他的母親是家庭的經濟支柱,疫情期間母親曾失業,他表示這段時間根本沒有餘錢,他感謝學校常鼓勵學生要懂得爭取學習機會,他亦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窒礙其發展,自初中已活躍於學校舉辦的課外活動與比賽:中英文朗誦比賽、戲劇活動、管樂團等。   上學年張駿宏更主動向老師自薦申請美國中學交流計劃獎學金,剛於7月底獲頒獎學金赴美交流一年,他認為即使面對困難, 只要有才能,每人也有平等學習的機會,他感謝母親無條件支持他任何的決定,放手讓他挑戰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希望透過這次到美國學習的經歷,「證明『原來我得㗎』, 冀成為榜樣,鼓勵更多年青人逆境自強。」   透過知識脫貧 荔天的舊生陳嘉兒現於香港城市大學修讀生物醫學二年級,兩年前在應考中學文憑試前,校方推薦她申請領展大學生獎學金,該獎學金是獎勵家庭三代中首代入讀本地大學的學生,陳嘉兒的父母出生基層,父親從事冷氣裝修工程,中學還沒有畢業便要謀生以幫補家計,母親是家庭主婦,嘉兒明白到要脫貧需要向上游,她除了努力讀書外,也曾擔任學社的副社長,數學學會主席等,「整個校園氛圍鼓勵我多元發展的重要,我對數學感興趣,老師會推薦我參與比賽,每個挑戰也有助我成長,肯定我的能力時,令我更有學習目標。」   創新發明幫助他人 自中二開始參與STEM比賽的中六生譚穎燃,一直希望善用科技幫助有需要人士, 她曾與同學發明「超能皮膚」去幫助觸覺受損人士,該作品一直作改良並在不同的比賽上獲得多個獎項,此外她也是學生會主席, 在「生命馬拉松」獎勵計劃的小冊子,她分享擔任學生會主席的感受時,認為是一份「全新的責任」,「我與學生會幹事時刻提醒自己以身作則,不斷完善與發展自己,盡心盡力為同學服務。」特別在疫情下,她希望盡其所能為同學爭取舉辦活動,即使在防疫的限制之中,也可以享受校園生活。   同樣善用所學去幫助社會上有需要人士的中四學生謝泊寬,剛在上學年的香港創科展上,與另外兩位同學研發出「助」手(手部助力的活動裝置),幫助中風康復者作手部物理治療,更奪得中學組銀獎。他表示, 在老師支持下進行研發,發掘自己對工程學及編程等的興趣,他說會繼續改良作品,期望有日能推出市場,貢獻社會。   「模擬面試、準備個人履歷,前往不同的職場了解工作內容,擴闊我的視野,對我未來路向有幫助。」中六生劉靜欣早前在學校推薦下參與「良師益友計劃」, 她說過去只會視醫生、律師等才是成功行業,在計劃中她有機會接觸到從事公證行及保險行業的人士時發現,不同行業各具專業,她亦有機會模擬在職場工作及面試等情境,「我事前仔細了解所屬機構的背景,有助我在模擬面試時解答提問。」最終她經過多重面試後,獲大會揀選為最佳學員。   楊國智副校長表示,學生藉著有系統的獎勵計劃,整全地記錄學生於學年內在宗教培育、德育發展、學術成績、運動、群體活動、文化藝術方面的成就,「當學生看到屬於自己的記錄冊上所寫的表現,自然提升成功感與自信心。」此外,老師也會按個別學生的潛能,透過參考記錄冊,進一步為學生申請不同的校外獎學金,或推薦他們參加校外活動,使學生盡展所長。(高)  
kjy16_20220918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9.18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推動課外活動課 建構身心與健康
(本報專題)在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每到星期五的最後一節是課外課,會見到幾乎全校學生走出課室,雀躍地走到不同的活動室、操場等參與自己心儀的課外活動課。新學年剛開始,該校學生可以藉著課外活動課,調適繁忙的學業及校園生活。   課外活動主任湯瑞燕老師指出,本學年共有30多個聯課活動,每一項也有學習的意義,包括近年新設的線上單車小組,學生可以在活動室使用「室內功率訓練單車」健身,亦可以在戶外踏單車;亦設有模型研習社,學生在組裝模型過程,發揮創意,並學習使用不同的組裝工具; 或一嘗咖啡師的工作,在專業咖啡師指導下,學習沖煮咖啡、咖啡拉花設計等。   湯老師指出, 有學生為自我增值,會選擇學科類別的會社,如高階數學研習、科學、IELTS考試預備班等;心靈及宗教方面,設有身心靈活動的會社、歌詠團或慕道團;體育類別則有足球、街跑、羽毛球、花式滑板等;興趣性質為主的例如是沙畫、結他、模型、編程機械人等,也有體驗不同行業的會社:如髮藝、手造皮革、專業咖啡師等。   沙畫體驗融入藝術 在林林總總的課外活動中,總有一項是學生心儀或有興趣的項目, 其中已舉辦逾三年的沙畫班,由天主教徒沙畫藝術家胡藹的教導學生把視藝融入生活,帶領學生學習「以沙畫說故事」。   上學年受疫情影響,學校曾長時間改在網上授課,儘管如此,也未有阻礙課外活動的進行。沙畫班導師胡藹的形容, 在疫情下課堂「也如流沙一樣學習變通」透過網上教學,有的學生帶備燈箱及沙回家上網課,亦有部分學生受環境所限,她便請學生以黑色卡紙取代燈箱學習沙畫。   由中一開始參與沙畫班的中三學生袁卉芝,自小已喜歡繪畫,升中後得知美術學會設有沙畫班,便希望嘗試不同的藝術媒介, 體驗藝術的樂趣,「平日繪畫只需拿起畫筆繪畫創作,接觸沙畫時,才知道要用整隻手才能完成每個沙畫技巧,感覺很有趣。」她舉例指出,如用沙展示雲朵,要掌握撒沙技巧;也要以手指刮掉沙,突出圖案的輪廓等;每次完成沙畫,過後一掃圖畫便會消失,她說不會因此感到失望,反而讓她多思考圖畫的創作空間。   身心靈樂緣學習放鬆 三位參與「身心靈樂緣」的學生,在祈禱室內躺卧,閉上眼睛,再把厚甸甸的書籍逐本放在身上,每本書代表著自己面對的壓力,學生事後分享表示,這以書籍的重量代表壓力,才覺察到自己正面對學業的壓力,導師引導學生時提醒學生放鬆的重要。   身心靈樂緣負責老師之一蕭婉雯指出, 該校一直著重身心靈教育,認為藉著覺察自己,學習把生命的陰暗面轉化為光明的一面,需要恆常進行身心靈活動的練習,包括身心鬆弛、學習安靜等。尤其面對現今社會,學生藉此提升自處與自省等能力。   花式滑板建立自信 滑板教練張恆達, 學生稱呼他為達達Sir,他透過與青少年一起玩滑板,灌輸滑板文化,向青年細說人生,「玩滑板一定會跌倒,但是如何從跌倒中學習,最重要是願意多作嘗試。」他時常鼓勵學生,不要只想,不去行動,要嘗試才知自己的能力,這是他時常向學生灌輸的觀念,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在滑板以外,願意把想法付諸實行。另一項滑板文化是互相尊重,達達Sir認為玩滑板也要懂得尊重,不可以有少許不滿或意見便出口傷人或說粗言穢語。   中六學生陳家齊自去年加入花式滑板班,在教練鼓勵下學習放膽嘗試。他表示這無形中提升對學習的自信心,有助自己準備中學文憑試,「在疫情下時常面對學習的困難,有時也感到迷茫,達達Sir時常鼓勵學生抱正面態度,啟發我凡事盡力而為的重要。」   湯瑞燕老師表示,課外活動課自2012學年教育局推出的新高中課程後推出,當年全港學校也要加入其他學習經歷(OLE),該校便把過去在課後舉行的聯課活動會社,改為在課堂上進行,以中一至中五學生為對象,讓他們從中尋找興趣與專長。她表示, 曾有參與課外活動課的學生,畢業後繼續向這方面發展,例如曾參與美術學會的舊生, 現時是藝術家;昔日曾參與街跑的舊生,現返回母校實習,擔任運動助理;亦有銀樂隊成員畢業後開辦音樂中心教授樂器。她說能夠及早讓學生接觸不同種類的活動,成為了另類的生涯規劃,幫助學生尋找個人發展路向。(高)
kjy13_20220918 a_fade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2.09.18
在新冠疫情下開學
自2020年起,新冠疫情已經大大影響了全球不同地方的人的日常生活,香港學生也是受到嚴重影響的一群。除了一些國際學校外,本港很多學校的學生在過去一個月只有大概兩星期的暑假,9月初又要開學了。對很多學生來說,雖然之前提早放了暑假,但是當時因為疫情關係,學生難以安排一些過往暑假的活動,大部分可能只會留在家中,因此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在過去兩個星期的暑假,學生都會忙於準備新學年的種種事情,然後便要重新開始新一個學年,除了學生外,家長們和教師們亦會感到忙碌。   新一學年又開始,但疫情卻沒有過去, 反而確診個案數字上升,防疫措施和社交距離措施繼續,學校上課的安排也受到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學,學生不免感到壓力, 學習時間的安排不同了,課外活動的安排也會改變,自然他們的社交生活也會大受影響,距離回復正常生活好像遙遙無期,學生只能每天見步行步,隨著環境情況和學校安排的改變而不斷作出調節,盡力配合所有的措施。   在這些不斷的壓力下,學生可能會感到一種無力感,覺得很多事情不是在自己的處理能力範圍內,亦會感到無助,沒有希望,看不見有好轉的機會。在這種無助感下,學生可能會出現情緒症狀,例如抑鬱、焦慮、脾氣、失眠等,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不同方面。   除了學生,家長也可能出現類似的情緒症狀,雖然疫症已經發生了幾年,但是這不代表大家能夠適應,反而疫情時間愈長,大家用來調節心理壓力的資源逐漸耗盡,無力感可能增加,令精神健康問題的風險上升。   開學後,因為疫情持續和防疫措施維持,建議學校在落實措施之外,考慮探討學生及其家人在疫情下所受的影響及適應的困難, 提升學生及家人在精神健康方面的關注,開展一些精神健康心理教育,讓他們認識和了解這方面的重要性,經常留意自己的精神健康心理狀態。假如發現學生受這方面的影響,學校方面應該及早建立橋樑及有效介入,安排學生與有關老師或學校社工會面,表達自己的問題,有需要時更可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重點: 1. 在新冠疫情及防疫措施不斷的壓力下,學生可能會感到一種無力感。 2. 在這種無助感下,學生可能會出現情緒症狀,例如抑鬱、焦慮、脾氣、失眠等,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不同方面。 3. 建議學校在落實防疫措施之外,考慮探討學生及其家人在疫情下所受的影響及適應的困難,提升學生及其家人在精神健康方面的關注,開展一些精神健康心理教育。
kjy01_20220619_fade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06.19
聖博德天主教小學 (蒲崗村道)
塔冷通儲蓄計劃 強化學生好行為
(本報專題)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本學年推行「博德塔冷通儲蓄計劃」,期望强化學生在學術、品德及課外活動範疇的好行為。每位學生獲派一本《Fun分存摺》,這本存摺並不是用來記錄學生零用錢或利是的金額,而是學生在學年內努力的憑證!   學生主要透過完成學術、品德、課外活動的目標,便可以獲得印章。例如,學術方面,學生默書、測驗達至目標分數或有進步,便能獲得5至15個印章;品德方面,樂於助人, 便可以得到10個印章;在課外活動上, 只要準時出席活動及表現積極,便可以得到5個印章。學生在存摺上達到指定的印章數目,便可到禮品櫃換領文具、小食、玩偶等,獎品十分豐富!   學術品德並重 發揮潛能   「上課積極舉手答問題、放學執拾書包時表現良好,也能拿到印章。」三年級學生蘇柏言由去年9月至今已儲得300多個印章,期望在學期尾前得到500個印章,換取大型玩偶。   柏言認為天主給予他運動塔冷通,平日參加了籃球、跆拳道、游泳等課外活動,除了强身健體,也希望發展天主賜予他的潛能。   五年級學生林泳芊至今已儲了400多個印章, 她表示,在過程中體會到助人的樂趣。即使在早前網課、特別假期期間,泳芊仍然樂於幫助同學。泳芊與同學有一個通訊群組,當他們功課上遇到困難,便會在群組中發問,泳芊在群組中解答了不少同學的疑問。當泳芊有困難時,同學也會主動幫助,使她感受到同學間的友愛。   陳麗珠校長指出,該校本學年的學習主題是「積極參與展潛能・愛滿家校與主行」,存摺除了讓學生儲印章外,當中也有些小任務讓學生檢視自己的行為。例如,在核心價值「愛護家庭」中,學校便列出了一些具體行為,讓學生實踐, 學習愛護家庭。   存摺中也列出學校主保聖博德的五大精神:「慈愛奉獻」、「以德報怨」、「堅毅不屈」、「擇善固執」、「逆境自强」,期望學生多學習以上行為,成為天父的好兒女,陳校長說:「透過持續儲印章,深化學生的好行為,啟動學生參與及學習的動機。特別在長時間的網課後,希望能幫助學生重新投入課堂中。」   家校合作  幫助小朋友成長   學校鼓勵家長與學生一同翻閱存摺,完成小任務及閱讀印章準則。此外,存摺也記錄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的情況,期望透過家校合作, 促進親子關係和提升家長管教及支援子女的能力。社工陳靜妍說:「家長與學校相輔相成地幫助小朋友成長,結業禮中也會為家長送上嘉許狀,給予他們一份肯定。」   學校定期舉辦祈禱會,歡迎家長的參與外,也為家長舉行不同講座,林泳芊媽媽也經常出席。她特別提到在疫情下子女多待在家中,學校透過講座教導家長對子女的管教、處理小朋友情緒,對家長十分有幫助。另外,校方每月也會就靈性培育、品德、學習上的策略,撰寫家書給家長,家長也會回信給學校,促進家校合作。   每人有不同才能  尋找自己的塔冷通   張友邦副校長指出,在博德塔冷通儲蓄計劃下, 他見證到學生更願意運用塔冷通去幫助別人,並且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天主給予我們很多才能,但不一定是在體育、音樂或藝術上,有時幫助別人也是學生的一個才能。」連廣發主任認為計劃讓學生明白,人的才能範圍很闊,而天主給予每一個人的才能都很不同。他期望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有助學生尋找到自己的塔冷通。(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