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小學動態
2023.05.07
喜樂幼小 - 動態
聖安當小學•宗教周
(本報訊)聖安當小學早前舉行一年一度的宗教周,主題為「愛‧家庭」。學校期望藉著活動,讓學生明白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愛德」和「家庭」的意義,培養學生珍惜及愛護家人,並關愛天主大家庭中的所有兄弟姊妹,謹記耶穌的教導:「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二十五40)
宗教周舉辦一連串的活動,其中「聖人故事齊齊讀」活動,由高年級學生指導一年級同學閱讀聖人故事,讓學生體驗服務他人的喜樂。另外,為響應「天主教四旬期運動」,舉辦宗教飾物、「明愛天糧」產品及花卉盆栽義賣和基督小先鋒賣旗籌款等,鼓勵學生克己扶貧,幫助社會中的弱勢社群。此外,還有福音攤位遊戲、宗教書展、「愛心點唱」、「聖經金句齊齊背」等活動,學生皆踴躍參與。(樂)
教區學校聯會(小學I區)• 幼小聯繫交流會
(本報訊)教區學校聯會(小學I區)學校早前合辦「教區幼稚園幼小聯繫交流會」,一共有9間小學、14間幼稚園的校長及教師出席。
在聖家學校校長何麗君帶領祈禱後,天主教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葉介君致辭,表示活動提供交流平台, 讓教區幼稚園及小學同工緊密溝通。
在觀賞9間教區小學與幼稚園近年的幼小聯繫活動照片及片段後,東涌天主教學校校長陳珮珊及教師關綺雯分享了「透過多元化的活動,建立緊密的幼小關係, 促進學生成長」。陳校長表示,該校與幼稚園主要在四方面加強聯繫,包括學術及體育活動、品德培育、參觀校園及教師交流活動,擴闊幼小學生學習經歷。
天主教總堂區學校校長宗藹雯分享「如何透過幼小聯繫,發揮協同效應,持續綻放天主教教育特色,並帶動幼小團體共同成長,向前邁進」,帶領同工思考幼小聯繫的目標和策略。
教區學校聯會(小學I區)主席許加路校長表示, 是次活動令他了解到幼稚園在疫情和移民潮下,面對的人力資源短缺問題,更促使小學校長及同工在這時,積極構思資源共享及支援幼稚園的策略。
天主教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廖慕賢總結時表示,活動令參加者對幼小銜接有更宏觀的看法。(喜)
華富邨寶血小學 •「萬千星輝耀華寶」頒獎典禮
( 本報訊) 為了嘉許表現良好的學生,提昇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華富邨寶血小學特早前舉行「萬千星輝耀華寶」頒獎典禮, 邀請校監游勵明修女及家長教師會一眾委員頒獎。
頒獎禮設有超過100個獎項,獲獎人數多達60 人,獎項包括:上學期級學業成績卓越獎、班學業成績優異獎、學科成績優異獎(中、英、數、常)、操行獎及關懷愛心獎,每位獲獎同學獲頒獎狀乙張,個別獎項更獲頒書券,以示獎勵。
頒獎禮中邀請小四至小六各級第一名的學生分享學習心得,鼓勵台下學生在下學期繼續努力,爭取更理想的表現。台下學生反應熱烈,紛紛為上台領獎的同學鼓掌;而他們均表示,希望自己在學期終結時, 也有上台領獎的機會。(少)
教區學校聯會幼稚園組•教師靈修日
(本報訊)教區學校聯會幼稚園組早前假柴灣海星堂,舉辦年度聯校「教師靈修日『1+1計劃』」,主題為「耶穌榮進耶路撒冷」,主講嘉賓為李彩燕;參與者為校董、校長、教師、教友及非教友,總人數共有72 人,其中29人屬非教友。
活動目的是加深參加者對天主教的認識。參與者透過認識聖像畫的歷史背景,了解早期基督徒引用日常生活典故,將冗長的敍述化為簡單純樸的標記,並透過圖像宣導教理。隨後,李彩燕透過分享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圖像,讓參與者淺嘗寫聖像畫,並在創作過程祈禱,求主的引領及保持靜默和專注、感恩祝福與不忘的喜樂;最後, 她透過聖像畫默觀祈禱的環節, 鼓勵參與者表達從默觀所體驗的感受。(年)


中學專題
2023.03.05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正向教育日 助學生抗逆解難
(本報專題)「我相信天主創造人也是珍貴,儘管每人也有缺陷或不完美的地方⋯⋯但不要緊,正因著不完美,更教我們要鍛鍊個人能力。」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甘陳富文校長在一次生活教育課中分享「我的正向人生」時,以自身患有弱視的經歷勉勵學生抱著不放棄的精神,因為「機會永遠是留給繼續嘗試的人」。
「我在小時候遇到意外導致弱視,視力未能發展,我是一位視障人士,患有弱視……左眼只餘下兩成視力,右眼也不多於五成視力。」陳校長透過片段向學生分享自身經歷時帶出正向的人生觀,她時常記起母親鼓勵她:別只著眼自己視力問題便選擇放棄,應妥善掌管自己的生活,盡力找方法解決困難,「我相信自己要比其他人勤力,更練習到過目不忘的能力,非常專心學習,並抱著不放棄的精神。」
該校自2021學年推行三年學校發展計劃,以全校參與模式「持續推動價值教育, 培育學生正向人生觀」作為首要關注事項,培養學生抗逆及反思能力,掌握情緒管理並學習以正面態度解決困難。
負責學生生活的顏青霞副校長指出, 校方引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 沙利文博士( Dr Martin Seligman)提出的PERMA幸福理論作為推動價值教育的基礎: 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s)、全情投入 (Engagement)、正向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生命意義(Meaning)以及成就感(Achievement)。生活及價值教育小組由上學年起,為中一至中六同學在班主任帶領的生活課中認識價值教育,及認識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真理、生命、愛德、家庭和義德;本學年集中認識「正向人生」的正向教育。剛於1月18日,向全校舉辦「正向教育日」,學生走遍校園每個角落,體驗與正向價值相關的遊戲與活動。
全面體驗正向人生
在活動開始時,學生代表在台上以手語帶領全校師生跳唱校歌,顏副校長認為, 校歌最能代表學校對學生的期望,有分於台上跳唱校歌的中四學生李偉文也對校歌內容有所感悟,「校歌中的一句『共為人類締殊光』,教我要做好本分,努力為社會帶來貢獻。」他希望藉著校園生活,學習更多助人的價值。
正向教育日為各級設置主題,中一級舉辦「擁抱失敗日營」,要求學生接受不同挑戰:限時砌出最高的積木,或是掀桌布、拋水樽等遊戲,從挑戰遊戲中不斷嘗試,學習正向的成長思維。
中二至中六各級共同完成6米乘3米合共72幅以正向價值為題的巨型數字畫。首次與同學合力拼砌大型壁畫的中三學生李鎧彤表示,與同學一起繪畫時互相討論畫成後的圖像是怎樣,她說製作過程中互相分工,即使繪畫時出錯,也一起找出解決方案。
該校為推動正向教育,持守正面價值觀,在正向教育日推出選擇劇場「同守無欺」,劇中圍繞校園欺凌,帶出拒絕欺凌,學習互相尊重,推動防止校園欺凌教育。中三學生周意晴認為,劇中內容使她印象深刻,她憶述年幼時曾受欺凌感到難過,但此劇場提醒她反思人與人之間需要和平相處,不能因一己私利而作出傷害他人的行為。
PERMA幸福理論
當天校園圍繞著五項PERMA幸福感元素設置拍攝區域,邀請學生重新認識及肯定自己的能力。
平日由操場步上校舍的樓梯,天花上升起多個彩色繽紛的氣球,每個氣球掛有一張彩虹卡,只要抬頭一望,便見到多個由同學寫上一件自己快樂的事情:「和朋友一起時」、「假日與母親一起繪畫」、「今天上學沒有遲到」、「成功約會朋友打羽毛球」等;在球場的羽毛球網架,貼上學生寫上自己的天賦才能及閃亮點,這些也從學生第一身角度帶出正向關係以及全心投入的正向價值元素。顏副校長認為,當學生閱覽其他同學的看法,也是一個學習歷程,「其實快樂也可以互相學習。」
早在正向教育日舉行前,學校已舉行不同的價值教育活動,希望學生從生活中認識及探索自己的價值觀。
中二學生郭婥然記起母親為她準備的生日會令她最開心,「母親預先準備生日布置,也悄悄地邀請我的朋友到家中,當我回家時朋友也向我送上生日驚喜。」現在再回想,她說母親為自己製造的驚喜很難忘,也為母親對女兒表達的愛表示感恩;中二學生陳兆君在生活課寫上「一件令你流淚的事」時,憶起小學曾經歷長輩離世的悲痛,在喪禮上泣不成聲,「現在回想,我更明白珍惜眼前人。」生活及價值教育小組組長蕭婉雯老師稱,希望學生多從生活中了解自己,從發掘自己或回顧往事中,懂得感恩,建立正向思維。
欣賞自己的天賦與價值
只要學生認同自己是最佳朋友、最細心、最正面、最幽默風趣、最勇敢等,學生也可以手持寫有以上榮譽的獎盃,站在領獎台上拍照留念,藉此肯定個人成就感。顏副校長認為,一般外界介定的成功,只局限於學術或體藝的能力,學生應多角度思考, 「每人也可以有不同方面的成就,學生應多欣賞自己,學習正向思維。」
該校計劃於2023學年設立校本價值教育框架,並參與天主教教育事務處的「天主教學校宗教教育支援同行計劃」,繼續在全校推動價值教育,結合校訓「謙愛勤誠」、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以及教育局近年推動的價值觀教育: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關愛、守法、同理心和勤勞。「以上元素已導向學生正向的人生。」蕭婉雯老師表示,期望學生在六年的中學教育,塑造成為一位「崇真人」。(高)


心讀繪本
2022.12.04
道別的禮儀
香港有不同的社區,你住在哪一區?疫情期間大家不能外遊,因此,多了時間在本地遊走,如果你走到一個陌生的社區四處閒逛,可能會發現每區也有不同的特色。今次我們繪本的主角是一隻小貓,牠的主人從事一個特別的行業,經常要到紅磡區工作。
故事從小貓天真的眼睛看主人的生活,他們經常出入紅磡這個社區。一天, 牠跟著主人來到一間茶餐廳,茶餐廳裡的氣氛很熱鬧,大家也毫無拘束,閒話家常,對話中提到牠的主人,今天要處理幾場喪事。早餐過後, 主人返回放滿圓瓶的房間,跟客人商談安排,客人的神情好像很憂愁的,接著主人走到一間放滿了啡色大盒子的店舖,還到花店準備很大的花籃。然後,主人便到靈堂去,放好一張老婆婆的照片、準備祭品、擺放花籃、檢查布置,並且向出席的家人解釋出殯程序,大家的神情都非常凝重。不久後,小貓咪看見老婆婆的家人穿上了白色的衣服,身上披上啡色的麻布,他們走到啡色大盒子旁邊,看來十分哀傷。有些家人跪在坐墊上,有些在摺金銀元寶,另外一些人在做法事,原來這是老婆婆的最後一程。小貓咪記起主人曾經說過,他是一位禮儀師,工作就是陪伴失去親人的人,跟他們一起為死者準備最後的旅程,與先人好好道別。
共讀指引
紅磡區是很多人送別親人的最後一站, 那裡有很多殯儀館,和那些跟殯儀業相關的店舖, 例如紙紮店、棺木店和花店等。故事從小貓的角度出發,因而出現了一些帶童趣的客觀敘述,例如放滿圓瓶的房間, 其實是放滿骨灰盅的辦公室;啡色大盒子,其實是棺材,裡面放著先人的遺體;家人穿著的白色衣服,實際上是喪服。繪本末段也詳細解釋了這些可能出現在喪禮中的物品。家長跟孩子共讀這繪本時,可闡述這些物品在喪禮中的意義,讓孩子認識這些常見的喪葬禮儀習俗。此外,更可談及死亡的話題,生離死別是人生無可避免的課題,即使傷感也無從迴避。先人走完人生的旅程,禮儀師和家人按照先人的宗教信仰, 盡心為先人準備告別的儀式,凝聚親友的思念,讓他們與先人正式道別,縱有不捨也算是圓滿的句號。儀式過後, 家人也可收拾心情,好好過活。
繪本看世界
紅磡區內殯儀館林立,因此帶動相關行業,例如花店、紙紮店和棺木店等。以往人們對殯儀館甚有忌諱,很少直呼其名,有時會稱呼殯儀館為「大酒店」,不過近年已經很少有人提及這種稱呼了。繪本以紅磡社區中的殯儀業為主題,但其實紅磡社區非常多元化, 有大型住宅區,區內有商場、食肆和街市等。市民日常需求的設施, 可說是一應俱全。此外,香港理工大學也座落在紅磡區,為這區增添了學術氣息,加上紅磡鐵路站四通八達,也為居民帶來不少便利。
《我的主人是禮儀師》
編輯
:
伍麗微、黃雪瑩、簡詠怡
插畫
:
周穎彤(實習生)、袁珮銜 (實習生)
策劃及出版
:
躍變・龍城——九龍城主題步行徑
出版社
:
萬里機構出版有限公司
I S B N
:
9789621474155


中學專題
2022.11.20
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創校50周年
全校分享家庭照 感受愛與被愛
(本報專題)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全校學生正準備一幅她們眼中最美麗的家庭照,於新學年拼製成巨型聖母進教之佑佈景版,於創校50周年彌撒中奉獻。該校校長郭明英修女表示,全校以「共建愛的喜樂家庭」為主題,在教育中向學生傳遞愛與喜樂,「只要學生內心感受到平安,自然懂得與人分享,把平安帶給她們的家人,以至其他地方。」
該校創立於1972年,郭修女指出,校訓「純潔仁愛」正好帶出學生懷著「純樸廉潔律己、仁厚關愛待人」的「蕭明人」特質,她期望學生在中學生涯中,在品德及學術上也有所成長。
全體學生的家庭照除了用於製作聖母進教之佑佈景版,同時也用於班中壁佈,同學們彼此分享家庭中的喜樂。副校長梁佩珊指出,學生除了家人外,在校內也有師長作為學習對象,各班別以愛與家庭的主題帶出家校合作,讓學生感到親子和師生之間愛與被愛的關係。
有學生揀選與家人外遊照片,童年照,亦有與同學歡聚等相片,中五學生吳翠瑤及羅佩珊的班別以同學作為家庭照的主題,吳翠瑤說:「學校也是我的家,我在學習或生活上遇到困難,也會和同學或老師分享,大家的關係很親密。」
全校默禱安頓心靈
踏入11月初,剛好是學校自疫情持續三年後轉回全日制上學,學生在午飯後亦恢復默禱(Meditation): 「噹!噹!」⋯⋯敲磬聲響起,班上同學自覺地安靜下來,放下眼前所有的事務,閉上雙眼,靜待四分鐘⋯⋯ 「噹!噹!」聲響再次響起後,眾人便準備繼續課堂學習。
中六生黃靜晴說,於中一至中三每天進行默禱,事隔三年再次經驗默禱令她感受深刻,「距離考中學文憑試的時間愈近,壓力也愈大,靜默四分鐘時才發現自己的呼吸短促,我提醒自己深呼吸,聆聽內心聲音以調整思緒,心情也放鬆。」她認為默禱有助她緩和學業上的壓力。
寫下感恩日誌
培養正向思維
「應常歡樂,不斷祈禱,事事感謝:這就是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對你們所有的旨意。」(得前五16-18)該校在本學年為全校學生送上《感恩日誌》, 先由宗教科教師在課堂介紹感恩的概念,認識感恩的態度等,學生定期在班主任課堂中使用《感恩日誌》記下值得感恩的事情。
學生每週翻開《感恩日誌》,記下對自己、對家庭或對學校值得感恩的人、事或萬事萬物:學生回想過去一週,一些令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情;完成的目標;克服的挑戰;聽到一首動聽的歌曲;吃了一頓美味的飯,也感謝曾經幫助自己的人等。
負責正向教育的副校長方佩芬表示,希望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常懷感恩的習慣,使身心靈有所成長。為讓同學建立互相欣賞的文化,學校自上學年起,每班的班房內設有「恩賞里」壁佈版, 邀請學生貼上自己欣賞同學的名字、對方的性格特質及鼓勵說話。此外,也由老師為學生作配對,也要求學生讚賞自己,方副校長說:「每人也有良好的品格,藉此鼓勵學生正面看法,懂得欣賞別人也會欣賞自己。」
愛護大地珍惜家園
為響應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通諭的呼籲,關注全球生態,珍惜地球資源, 該校剛於11月8日向全校師生派發印有校名的環保餐具,校長郭明英修女表示,鼓勵學生身體力行響應環保,「自備餐具可循環再用,是為維持生態平衡的第一步。」
事實上,該校在硬件及軟件方面也積極推動環保意識,副校長鄧紹龍表示,近年學校參與由政府環境及生態局舉辦的「綠色校園採電學社」,安裝太陽能板,推動可再生能源,校內設有能源使用顯示板,讓學生知道學校用電情況;學校於去年參與賽馬會綠建環評學校計劃,培訓環保大使、向學生提供講座分享綠色節約能源;在學校規劃節能減排的措施,並申請認證綠色校舍等。
該校於12月3及4日,舉辦金禧校慶開放日,展示學生在學科以及學生的才能,各年級也參與其中: 中一學生於開幕禮作啦啦隊表演、中三學生舉行時裝表演、中四及中五同學負責不同科組的攤位,中六同學設有才藝表演。另外,中二級學生將會參與7月的50周年音樂劇演出。金禧校慶籌委之一的梁淑勤表示,藉此展示學生的成果,帶出學校喜樂家庭的元素, 家長與舊生參與表演及設置攤位。她舉例指出,舊生會把該校50年來不同的校服款式製成展板,供公眾拍照,並售賣穿上蕭明校服的布偶公仔等,加強學生的歸屬感。
宗教室壁畫 展現辦學團體使命
1923年,首批共六位母佑會傳教修女從意大利乘船抵達中國的河西,開展在中華大地傳教的使命,1953年母佑會在香港首次開辦教育,創立聖母書院、小學及幼稚園,以及1973年建立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等⋯⋯ 這些事蹟也刻畫於宗教室的外牆壁畫,宗教室內部亦繪畫了耶穌、鮑思高神父及協創會會祖聖女瑪利亞.瑪沙利羅。
壁畫由學生吳翠瑤、羅佩珊、黃靜晴及林倚葶繪畫,她們均表示,透過壁畫創作了解辦學團體的事蹟,每幅作品內也畫有學生,以示同學置身其中。負責設計蕭明中學壁畫的羅佩珊說,畫中展現學生愉快地投入校園生活。畫中亦有聖母進教之佑畫像,倫理與宗教教育科聯絡員黃梓彤是該校舊生, 她稱,聖母進教之佑像是該校的標記之一, 在她當年讀書時經常聽到修女表示,「聖母媽媽拖著每一位學生來到蕭明,也在聖母媽媽的祝福下學習。」
自上學年開始,該校以「共建愛的喜樂家庭」作為該校五年的學校發展目標及創校金禧主題,正好配合慈幼家庭本學年的牧民主題「在喜樂中善盡本份」,也回應教宗方濟各的宗座勸諭《愛的喜樂》(Amoris Laetitia)。郭修女表示,學校透過正向與心靈教育等,讓學生擁有正向思維,希望學生懂得分享天主無條件的愛,善用天主給予的恩寵,將來更有自信地表現自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