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1b_20230402_f
400 400 堂校一家
堂校一家
2023.04.02
創校50載感恩祭
陳瑞祺(喇沙)小學在2月舉行50周年感恩祭及開放日,並以「跨越五十載,繼往創未來」為校慶主題。學校於2月9日舉行校慶感恩祭,並邀請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主禮,江志釗神父共祭,並由李福生執事襄禮。周主教講道時引述了基督的聖訓「地鹽世光」,勉勵學生不要看輕自己,而要有信心發揮所能,為天主作見證去服務弱小社群。   校慶開放日啟動禮   在2月11日舉行的開放日啟動禮中,學校邀請了喇沙會多位修士,包括百德修士、麥丹理修士、湯馬士修士及幾位年輕修士、法團校董會校董、喇沙教育議會成員、喇沙會屬校校監、校長、前任及現任家長教師會主席及委員蒞臨觀禮。   啟動禮首先由韋希望修士領禱,校長鄔淑賢接著致歡迎辭,然後由古永康校監按下啟動按鈕,展開一幕精采的無人機表演,在漆黑的舞台上,無人機配合燈光和音樂展示出「CSKPS50」,即陳瑞祺(喇沙)小學50周年的縮寫,是次精采表演由老師及同學一同編程製作。   啟動禮嘉賓合照之後,隨即播放學校由創校發展至今的里程片段,讓各人深深感受到自賀文修士創校起,上主對學校的無限眷顧,祈求在主的引領下,學校能繼往創未來。   開放日學生佳作共賞   啟動禮後,嘉賓起步參觀課室、特別室及地下操場,欣賞各科組以校本課程、比賽設計和學生學習成果為主題的展覽及攤位。陳瑞祺(喇沙)小學近年致力推動STEM教育,開放日當天,參與者能透過各項體驗活動,激發創意思維、想像力和創造力,以配合世界的發展趨勢。   陳瑞祺(喇沙)小學  
kjy01_20230305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3.05
深井天主教小學
嶄新發明 解決生活問題
(本報專題)你有過遺失物品的經驗嗎?除了尋求失物主保聖安多尼的轉禱,不如看看以下同學的發明會否幫到你!深井天主教小學的三位六年級學生溫駿宇、楊思遠及孫一喬,留意到很多同學在小息後,遺下小息袋、水壺在操場,所以運用編程裝置,設計了「大頭蝦提示器」。這發明亦獲得第九屆香港國際學生創新發明大賽的金獎。   「大頭蝦提示器」運用了Microbit radio編程,透過無線電信號,當發射器和接收器超過特定距離,提示器便會閃燈及發出聲響,提醒用家可能已經忘記帶走物品。   為了貼合發明的名稱,溫駿宇稱,選用了一個小蝦外型的吊飾,把發射器放在吊飾內,而接收器則貼在運動手帶上。用家只要把吊飾掛在重要的物品上,再把手帶佩戴在手腕,便可以透過裝置提醒自己。溫駿宇更補充,如果要暫時放下掛了吊飾的物品,並離開一段時間,只要調較靜音,便能不發出聲響。   增進團隊合作精神 三位同學在設計時分工合作,溫駿宇和孫一喬負責裝置的外觀和錶帶的設計,楊思遠則主要負責編程的部分,各盡己能。孫一喬表示,在測試發射器和接收器的接收距離時,也作出了多番測試,才得出最佳的效果,「在活動中,我除了學到額外的編程技術,也學懂要反複試驗,才能得出好結果。 」   楊思遠對於在比賽中學習到進階的編程資訊,感到高興。他表示,雖然平日上電腦課時,也有機會接觸編程活動,但因為課時關係,有時只能在模擬器上測試,而不能真實製作成品,「這次比賽讓我們能真實地體驗,也增進了團隊合作精神。」思遠又稱自己喜歡ST EM活動,所以除了課堂上的活動,在學校的周五興趣活動班中,也參加了「小小編程師」活動,用編程設計小遊戲。   三位學生對於這次獲獎都十分高興,也希望能繼續改善「大頭蝦提示器」,例如改善它的大小、有防水的功能,方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轉角防撞安全裝置 學生根據生活所需而設計出各種發明,另一位六年級學生張旨遠一次乘坐私家車,車輛進入停車場時,因為有汽車從死角位駛出來,而差點釀成交通意外。這次的經驗啟發他發明了「轉角防撞安全裝置」,並獲得了上述比賽得優異獎。   張旨遠介紹他的發明時指出,香港的停車場面積一般比較小,車路比較窄,大多數只能容許一架車進出。因此,車輛在停車場時,尤其轉彎的死角位, 不容易被看到。他設計的裝置有兩個感應器,當感應器感應到車輛的駛出,便會向對面的車發出停車提示,在Micro:bit上顯示「STOP!」的字樣,提醒駛入的車輛要停車,讓對頭的車輛先駛出。   旨遠喜歡參加不同的STEM活動,他談及早前曾參加一個紙飛機比賽,當中也要運用STEM的知識,量度飛機的位置與結構,需要數據上的精準。   不同學習機會 引起學習興趣 深井天主教小學推行STEM教育多年,並透過校本全班式教學及校本抽離式活動,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機會。校長周詠詩表示,學校一直提供不同機會,讓學生發展才能,亦在當中培養自信心。   常識科主任楊曉君指出,在校本全班式的教學中,常識科會有實驗課,讓學生動手做實驗,例如在教導空氣主題時,會與學生測試空氣的特性;又會進行火山爆發的模擬實驗,「希望讓他們具體地學習,並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此外,學校每年也會舉行大型活動日,例如STEM DAY,各個年級根據學習課題,設計小玩意,例如空氣炮、橡筋動力船等。常識科主任劉家熾表示,學校邀請學生參與校外比賽,增廣見聞,並透過與其他參賽者的交流,接觸更多STEM的原理。他欣見學生能為生活上遇到的問題而構思不同的設計, 以作解決或改善問題,並充滿自信地向評判介紹自己作品。(吳)  
kjy01_20230226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2.24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衛冕冠軍 成機甲大師
(本報專題)香港近年致力推行STEAM教育,學校除了增添硬件設施,亦不時帶領學生參加比賽,交流學習。聖文德天主教小學的學生早前參加「RoboMaster 機甲大師2022青少年對抗賽(香港站)」,包攬了小學分組賽及決賽冠軍、國際賽季軍以及「優秀青少年工程師」等多個獎項;他們將參加全國錦標賽,與北京、上海等地方的對手同場較量。   是次比賽採用實體機械人攻塔射擊對賽,以三局兩勝制形式進行。每局比賽分為紅、藍兩隊, 每隊由四位學生組成,分別是兩位步兵、一位工程兵、一位飛手。他們有各自的任務,例如步兵需要操作步兵機械人,利用水晶去進行射擊;工程兵則控制工程機械人,幫隊友補給支援;飛手操控無人機,進行破甲任務,降低敵方基地的防禦值。六年級學生潘浚僖指出,由於比賽場地與學校場地有差別,除了正式下場的隊員外,也有同學負責後勤工作,幫助即時修改程式,以確保機械人在比賽時有最佳表現。   在五分鐘的比賽中,首一分鐘為編程階段, 機械人只能按照已編寫的程式技能運作;後四分鐘則是手動階段,學生可以手動操控機械人進行對戰。每個隊員分工合作,目標是摧毀對方的基地。陳庭峯主任表示,這活動涉及機械、編程知識等, 亦考驗學生的即時反應、團隊協作,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團隊合作 互相信任 學生由去年4月開始參加小組賽,到12月完成總決賽,途中參與多場賽事,與多間小學對壘。其中,在比賽中擔任工程兵,操作工程機械人的六年級學生劉永譽稱,印象最深刻的是決賽中的第一局。比賽前,他與隊友發現工程機械人出現線路問題。但在修正及開始比賽後,發現程式也出現問題,致機械人拿取不到較多彈藥的彈藥瓶。由於在比賽中已經不能更改程式,他與隊友即時改變策略,控制工程車阻擋敵方對基地的攻擊;而步兵則去攻擊敵方, 最終取得勝利。   六年級學生司徒奕晞表示,決賽也出現其他意外,在第二局比賽時,由於步兵機械人的子彈出現問題,負責無人機的飛手急於檢查,由於未有事向裁判說明,便觸碰機械人而被裁判「罰下」,即在當局比賽中不能操控無人機。他們最終在缺少無人機的形勢下,被對方追成平手。六年級學生張梓灝表示,當刻十分緊張,既要把握第三局開始前的時間修復機械人,又要調整情緒,幸得在場的教師及家長的支持,而繼續努力應戰。他又指出,這比賽是一個團隊活動,需要團體協調才能成功,「對隊友的信任,也支持我繼續前進。」   每場比賽存在很多變數,需要隊友之間的默契與即時應變。六年級學生鄭井橋認為,隨著持續的訓練,團員之間已培養出默契及團隊精神。在整個比賽中,她也學習到合作和溝通的技巧。殷潔瑩主任高興於見到學生在參加這活動後,能認清各自在隊伍的角色,與隊友配合,「同學們都成長了。」   融入常規課程 發掘學生潛能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除了提供常規課程, 課堂外也舉辦不同的體驗活動,讓學生接觸STEAM。副校長陶國耀表示本學年更把Robomaster落實在四年級課程中,讓學生初步認識基礎概念,同時選拔有興趣的學生參與訓練,「這也是一種生涯規劃, 讓學生更認識自己。」   此外,郭文楓主任解釋,STEAM活動配合學校課程,從學生的日常生活著手,再邀請學生親自創作及搜集資料。他指出,學校亦不斷跟隨社會轉變而調整活動,但重點是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解難能力,內化學習到的技能。   副校長連雲龍表示,學生在過去兩年亦參加過多個STEAM比賽,屢獲殊榮。例如在上一屆賽事中也獲得香港站小學組的冠軍, 及曾代表香港出戰,參加機甲大師總區於新加坡舉行的「2022夏季國際RoboMaster 遠端邀請賽」,與新加坡、台灣等地的對手比賽。   「每位學生都是獨特的,有自己的塔冷通。」李國釗校長表示,學校提供多元活動,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與特長;學校亦提供一個平台,讓學生有發揮的空間,從而發掘潛能,提高自信心。(吳)
kjy16_20230219L  new 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2.19
聖若瑟英文中學
科技與生命教育 彰顯仁愛
(本報專題)「從科技與生命教育,向學生帶出關顧與關愛,培養學生責任心,正好回應校訓『臻於至善、力行仁愛』的精神。」聖若瑟英文中學潘永强校長說,該校近年推動STREAM教育中,也希望提升學生創科的能力,更期望學生在一所天主教的學校裡,從中學習到天主教教育的價值觀。   踏入2023年,是聖若瑟英文中學創校65周年。回想1958年,該校由孫保祿修士創辦,孫修士曾說:「教育的對象是兒童,是青年。他們不僅是學生,同時也是許多父母的愛兒,是國家社會的支柱,更是天主所最寵愛的孩子。我們不僅要他們得到知識,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得到愛、得到天主的愛。」該校多年來一直秉持孫修士的寶訓,配合時代需要,近年推動STREAM教育(科學、科技、宗教、工程、藝術及數學),於本年慶祝創校周年以「銘感主恩典,創科展明天」為主題,潘校長說:「培養在創意科技上創造無限可能時,也帶來天主是愛、生命無限的意義。」   這個無限的可能,正好展現出該校即將新設的Smart Space—— 天花上的燈光形狀呈現infinity,一個無限的標誌。Smart Space將於3月18日慶祝創校65周年的典禮中舉行祝福禮,希望藉著Smart Space為學生提供一個智能及舒適的學習區域,學生在此課室學習創新科技的知識外,場內設有觀賞區,也可用作舉辦AI賽事。   AI課程結合天主教教育 該校於本學年獲選為「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下稱計劃),成為十所領袖學校之一,校方與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及教育學院的團隊協作,在教育、研究和開發人工智能(AI)技術,把AI教育融入課堂,日後推廣至全港學校。聖若瑟英文中學派出兩位任教資訊及通訊科技科的教師參與上述計劃,透過參與教學分享研討會及工作坊等,把AI的教學知識帶到學校。   參與計劃的資訊及通訊科技科主任李天民表示,發展AI課程,培養學生善用資訊科技外,也直接回應天主教教育強調生命教育的重要。他舉例說,在AI教學上關注人工智能道德的考慮,「在現今科技,人工智能愈趨普及,在發展科技時,也要顧及對人的同理心同樣重要。」他期望向學生傳授AI知識的過程中,同時分享箇中意義。   該校由本年起,為中一至中三級的電腦課堂引入AI課程,例如製作AI智能車,學習連接感應器、電機等,在製作中作為編程工具。   事實上,該校近年著重把創科元素注入宗教,例如透過科技來認識校園:校內的聖像、宗教壁畫等旁邊設有二維碼簡介內容;校內網站裝設360度虛擬實境導覽,從網上瀏覽校園,可以見到該校創辦人孫保祿修士與學生的銅像,網上導覽連結孫修士忌辰紀念祈禱會的影片作介紹;操場一帶的馬賽克壁畫展示多個宗教故事,以及詳細介紹校園每個角落。   生態角展示科技與生命 六年前,該校設置「生態角」,正是科技與推動生命的意義的例子,林君謙副校長表示,於初中科學課上設有生態角學習,從中學習不同生物的生態。藉著認識生物學習生命的意義,「學生在照料牠們時難免會經歷死亡,在妥善地照顧牠們時學習如何珍惜生命,及培養責任感。」同學們在生態角至今已照顧逾40種合共80多個爬蟲兩棲類及溫血生物,包括綠雙冠蜥、金頭巨蜥、墨西哥鈍口螈、七彩變色龍、鬃獅蜥、紅腿象龜、粟米蛇、鸚鵡等。   就讀中五的李衍樂與鄧旻肇擔任生態角的組長,兩人表示,生態角可以看到學生善用科技應用外,更懂得尊重及珍惜生命。   生態角內設有用作監測動物的生態,量度溫度、濕度等儀器;也開發專為生態角而設的應用程式,記錄餵食時間、份量等;也定時記錄動物的重量、體型大小等。此外,生態角也裝設了智能家居系統,如在每個飼養箱裝上開關感應器,門戶一旦開啟會亮起紅燈,預防及提示動物走失;校園設有量度風速、溫度及濕度的數據儀器,系統根據數據及資料,調整動物在箱內的氣候情況。   信徒李衍樂認為,參與生態角後學會自律及責任心,「因為人類是大自然的管理者,要負起照顧的責任,每天上學會分配時間去看顧牠們,用心照顧牠們的需要。」他說為生態角設計程式也小心謹慎,例如按生物的增減或從電腦程式中去除錯誤而要更新應用程式時,每次也會複檢,確定程式無誤才更新,他曾經試過寫錯程式,需與老師查找問題直到完全解決為止,「我喜歡寫程式,也喜歡照顧動物,能夠兩者結合是很開心的事情,使我更投入學習。」   「在生態角有句話『生命無等待』,見到動物需要照顧不可以視若無睹,這一刻你不幫助牠,牠有機會因缺乏照顧而死。」鄧旻肇強調,成員各有崗位,負責照顧不同的生物,「但是,只要進入生態角,見到有需要的便會自發作出跟進。」   該校於2021至2024年的學校發展計劃中,以「善用科技資源,發展創科特色」為目標,余藹盈副校長表示, 科技與創新是學與教的其中一項重點項目,為培養學生的創科技能,在校本課程及活動均為學生提供與創科相關的內容。潘永强校長認為,「力行仁愛」,正好在學生善用科技照料動物的過程中體現出來,學生更明白珍惜生命,也懂得妥善管理天主賦予人們的大地及資源,帶出生命教育的精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