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中學專題
2023.06.04
參與海外無人機公開賽
張振興伉儷書院 體驗學習 實踐發明
(本報專題)張振興伉儷書院兩名中四學生李文碩及梁偉恒,早前代表香港到美國參與無人機公開賽中,憑著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平穩的駕駛技術勇奪兩大獎項,為香港及學校爭光。
位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Nebraska Omaha)舉行無人機公開賽的最後一輪賽事,在美國時間下午時段進行, 香港時間相比美國快13小時,該校舊生及師生各自在家中收看由學校臉書的直播賽事, 靜靜地守候著李文碩及梁偉恒代表香港出賽。翌日,賽果出爐,兩人最終以總成績358分(滿分390分),在無人機公開賽Create Robotics World Championship的Create Drones賽事上勇奪Tournament Champion,同時在撰寫編程日誌、面試、參賽機件與賽事的設計配合度,成為全場唯一贏得Engineer Award的獎項的隊伍。
李文碩及梁偉恒與另一隊友於去年12月中參加香港青少年機械人學會舉辦「美國無人機公開資格賽(香港賽區)」奪得團隊冠軍,於本年3月25日至4月1日代表香港,到美國參加無人機公開賽。
赴美出賽前接近兩個月,他倆在校內進行飛行無人機訓練及組裝陸地無人機,差不多每天下課後也會走到禮堂練習,在場內放置柱架模擬比賽,當他們以為一切準備就緒,惟當親身作賽時,與平日練習有很大分別,「首天賽事名次已不斷落後,心情十分焦急,情緒難以平伏。」李文碩回想比賽歷程時說,在15隊參賽隊伍中,他們在首日排名第10位,當他們與隨隊老師賽後返回酒店休息時,眼眶已溢滿了淚水,頓時哭了起來,文碩為平伏心情外出一會,他後來得知二人一直悄悄地從後陪伴他令他感動,「當我返回房間時心情已平伏,便一起檢討賽事,到翌日表現逐步恢復。」
梁偉恒說,「這次比賽改善我在隨機應變的能力,正式比賽時許多狀況需要臨場發揮, 也按當時需要即時改良無人機的操作。」他也坦言,透過參與大型的國際性賽事,正是鍛鍊自己的情緒與適應心態的能力,「最初十分緊張,手也抖震,差點連無人機也無法操控。」
直到4月1日最後一輪賽事當天,李文碩及梁偉恒在美國專心應戰外,陪伴他們赴美比賽的舊生兼教學助理陳皓男在現場拍攝, 讓張振興伉儷書院舊生會的臉書專頁作直播,校友及師生們在港即時觀看賽事,一起為他們打氣。
舊生集腋成裘 支持師弟赴美作賽
李文碩和梁偉恒均表示, 是次勝出,除了他們互相鼓勵,在港師生及校友的支持也十分重要,李文碩表示,自從舊生會得悉他們在無人機比賽香港區選拔賽勝出,獲得美國參賽的資格後,一眾舊生會成員隨即為兩人赴美出賽著手籌款,短短一個月已籌得逾61,000港元善款,贊助他們的旅費。該校舊生會臉書專頁中,代表兩位同學感謝校友的支持:「感謝各位師兄師姐、振興人的慷慨解囊,我們承傳了張振興伉儷的芳表,好讓年青人可以透過知識看看世界,增潤自己。」
梁偉恒也感謝學校各持分者的支持,他更感激家人一直鼓勵自己參賽,「好使我愈來愈對編程感興趣,透過不同的比賽有助我發揮所長。」
事實上, 該校在過去八年來致力推動STEM 教育, 自2015 學年開始已鼓勵對STEM感興趣的學生參與相關工作坊及比賽,舉辦STEM考察團,教授編寫程式、組裝無人機等的創客課程;於2018學年為中一及中二級新設「設計思維與科技科」,在學校全面推動STREAM,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宗教(Religious)、工程(Engineering)、人文教育(Arts), 以及數學(Mathematics)。
設計思維與科技科科主任傅金添老師認為,為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需要走出校園擴闊視野,不同形式的STREAM教育自初中開始,恆常課程學習,也為學生提供體驗式學習的機會。該校在過去兩學年,中一級學生參與社企「歷耆者」的長者體驗活動,中二學生羅朝旭上學年在體驗活動中,曾飾演行動不便的長者,穿上裝有鉛塊的衣物,及使用會使人駝背的肩帶,模擬長者的生活狀況,該次體驗令他多關心長者;另一中二學生鄧詩琳也認為,在設計思維與科技科的學習,為長者設計口罩扣,紓緩長期戴口罩耳背痛的情況。她對於能夠製作出便利長者的用品,感到很有意義。
「學生透過體驗學習,引發同理心,更容易投入創作科技產品。」傅老師指出,學生過去學習在升降機的無觸按鈕技術、可放置於輪椅的機械臂協助搬運重物或幫忙開關門戶等, 也有同學近期設計智能求救平安鐘家居拖鞋(智能拖鞋),也是善用STREAM教育的成果,「為學生提供學習科技教育的機會,最終希望他們將來能貢獻社會。」
從體驗學習到實踐發明
梁偉恒同學有份參與智能拖鞋創作,他希望繼續藉著發揮對編程的興趣,關心長者的需要;中四學生吳文曄指出,初中的體驗式學習,引發他對科技創作產生興趣;中二學生黃子建及中一學生黃武嬌也先後代表學校參與不同的STEM比賽,在過程中提升自主學習,賽事給人帶來成就感。
該校於本學年新設「福若瑟社會服務團」,學生於學年內參與不同的社會服務, 隨後在課程學以致用,發揮出同感心及同理心,設計相對應與科技、生活、宗教有關的產品。
張振興伉儷書院的辦學團體喇沙會,一向為貧困及有需要的兒童辦教育,副校長何泰安指出,校方教導學生認識學校主保聖若翰喇沙的精神——為有需要的人作出貢獻與服務,配合現今科技教育的發展,加入宗教元素,推動STREAM教育,使學生感同身受,為有需要的人構思及設計發明。(高)


Learning English with Thomas
2023.05.25
Somersaulting parts of speech 翻筋斗的詞類
翻筋斗的詞類
First lesson in switching parts of speech in English 初步認識英文的詞類轉換
T:Thomas|R:Richard
R: Hi Thomas! May I ask something about English parts of speech? I read somewhere that you could say, for example, “This book is a good read.” … But then someone may say, “That proves a good reading.” …What’s the difference then?
T: Ah, I see your problem. It’s using the verb (to read) as a noun in the first example, and using the same verb as a verbal noun (reading), that is a gerund, in the second example.
R: (Richard looking a bit puzzled)
T: Mind you, there’s a subtle difference here. We can turn most common verbs into nouns without changing the form, like in your first example “a good read”, right from the verb “to read”, to suggest that reading this book is a good thing, a pleasure.
R: Can you show me some more examples?
T: Certainly. We usually say things like : “ I’m glad that we have mastered this procedure”, turning the noun into a verb again, or “Can I give you a lift in my car”, turning the verb “to lift” into a noun, meaning a free ride. This is called “somersaulting parts of speech”, and people say it was “invented” by Shakespeare!
R: That’s really eye-opening.
R: 嗨Thomas!我可否問問關於英語的一些事情?我在某處閱讀到,例如,「This book is a good read」(這本書很好讀)。……但也有人可能會說,「That proves a good reading」(顯然這值得一讀)……兩者有甚麼區別呢?
T: 啊,我明白你的問題所在。第一個示例使用動詞(to read) 作為名詞,在第二個示例中使用相同的動詞作為動詞性名詞(reading),即動名詞(gerund)。
R:(Richard 看上去有點迷惘)
T: 請留意,兩者有細微的差別。我們可以在不改變形式的情況下將最常見的動詞變成名詞,就像第一個示例「a good read」,直接使用動詞「to read」,表明閱讀這本書是一件好事,一種樂趣。
R: 你能再給我看一些例子嗎?
T: 可以。我們通常會這樣說:「I'm glad that we have mastered this procedure」(很高興我們已經掌握了這個程序),再次將名詞變成動詞,或者「Can I give you a lift in my car」(我可以開車送你一程嗎?),將動詞「to lift」變成名詞,意思是順道送你一程。在英文文法,這稱為「somersaulting」,據說由是莎士比亞發明的!
R: 這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小學投稿
2023.04.16
喜樂幼小 -文章
假如我有超能力
電影中,超級英雄常憑著不同的超能力去拯救人類,他們利用變 形、瞬間移動、控制物件等超能力保護人類。而我最想擁有的超能力就是可以預知未來,因為可以幫助別人和拯救別人。
假如我可以預知未來,第一,我可以知道甚麼時候會有天災,那就可以預先做好準備。如遇到地震,我可以叫該處的人撤離;如遇到 海嘯,我可以叫人們遠離海上活動。
第二,我可以保護地球,阻止壞人做壞事,破壞這個美麗的地 球。我也可以預知未來會不會有交通意外,挽救生命。
第三,我最想做到的事,就是可以預早知道2019年會發生影響全球的新冠病毒,預先發明一些對付新冠病毒的藥物,就不會有那麼多人為這個病毒失去性命。這一次的疫症是多麼可怕,影響了整個地球每一個人。經濟、死亡、失業......這三年來,就連學生也要上網課。
如果我真的有預知未來的能力,真的可以幫助很多貧困和有需要的人,也令我明白到要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
陳晞諾 東涌天主教學校 小六樂
我的鄰居
最近,我家對門搬來了一個「怪人」。他是我的新鄰居,我覺得他很奇怪。
我的鄰居顯然是一個男人,但是他擁有長長的綠頭髮,好像古裝劇裡的人。他的手臂,大腿都佈滿了恐怖的鬼臉,還有許多張牙舞爪的老虎圖案。我好奇地問媽媽那是甚麼,媽媽說那些是紋身。他經常穿得一身漆黑,表情嚴肅,不苟言笑,我心想:他真是 一個奇怪的人呢!
我不敢與新鄰居交談,但是經過一次的義工活動,我對我的新鄰居刮目相看,真正地了解到他的為人。那是一次的長者中心探訪活動。我和媽媽去了長者中心做義工服務,結果碰上了我的新鄰居!他那天沒有穿黑色衣服,而是換上了一身白衣。他正在耐心地教一位老婆婆摺紙,臉上的笑容十分燦爛。我感到十分奇怪,我的新鄰居好像變了另一個人呢。其中一個員工把他給我們介紹,原來他姓陳,是長者中心的護工!
於是,我鼓起勇氣,放下一直挽住媽媽的手,上前跟陳先生進行第一次的交談。他興高采烈地跟我分享著他的喜好,原來我們都喜歡粉紅色,也喜歡熊貓。我發現,其實他是一 位善良的人,在假日常常去做義工,也會收養流浪貓狗。我對我這個鄰居改觀了。
我從這次的經歷學會了我們不應該以貌取人,判斷一個人應要先了解他的內在,而不是只看外表。相信我和陳先生會成為好朋友呢!
鄒雅澄 梨木樹天主教小學 4D
老師評釋:文章情節具起承轉合,記 敍流暢,感受深刻,特別欣賞你能交代對這位「怪鄰居」漸漸 改觀的心路歷程。-- 馮詠芯老師
我的恩師——李老師
記憶就像流水般,帶走了以前許多回憶,但是,我絕對不會忘記三年級時的班主任,也是我的恩師,他就是李老師。
李老師身材高大,英俊瀟灑的他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和一頭順滑的短髮,臉上時常掛著親切的笑容。
上課時,李老師常常用生動有趣的遊戲和語言讓我們捧腹大笑,倘若沒有他,我們的英文課便不會這樣有趣。
李老師很幽默、很搞笑,又有點嚴肅,所以同學都不敢在他面前「搗蛋」。一次小息時,我和同學們在課室裡像兔子一樣跑來跑去, 在「樹林」(桌椅)之間穿梭,像袋鼠一樣跳來跳去。(說白了就是課室裡亂成一鍋粥)但是,窗外突然閃過一個人影,門外傳來「咚咚」兩聲,(寫的跟武俠小說似的......)李老師進來了,我們就像被獵豹追趕的羚羊一樣火速回到座位上。
李老師的教導讓我的英文大有進步,他就像山谷中的指南針,指引著前進的方向;就像黑暗中的亮光,照亮前進的方向;就像空中的太陽,陽光灑在大地。
李語 慈幼學校 5B


小學專題
2023.03.05
深井天主教小學
嶄新發明 解決生活問題
(本報專題)你有過遺失物品的經驗嗎?除了尋求失物主保聖安多尼的轉禱,不如看看以下同學的發明會否幫到你!深井天主教小學的三位六年級學生溫駿宇、楊思遠及孫一喬,留意到很多同學在小息後,遺下小息袋、水壺在操場,所以運用編程裝置,設計了「大頭蝦提示器」。這發明亦獲得第九屆香港國際學生創新發明大賽的金獎。
「大頭蝦提示器」運用了Microbit radio編程,透過無線電信號,當發射器和接收器超過特定距離,提示器便會閃燈及發出聲響,提醒用家可能已經忘記帶走物品。
為了貼合發明的名稱,溫駿宇稱,選用了一個小蝦外型的吊飾,把發射器放在吊飾內,而接收器則貼在運動手帶上。用家只要把吊飾掛在重要的物品上,再把手帶佩戴在手腕,便可以透過裝置提醒自己。溫駿宇更補充,如果要暫時放下掛了吊飾的物品,並離開一段時間,只要調較靜音,便能不發出聲響。
增進團隊合作精神
三位同學在設計時分工合作,溫駿宇和孫一喬負責裝置的外觀和錶帶的設計,楊思遠則主要負責編程的部分,各盡己能。孫一喬表示,在測試發射器和接收器的接收距離時,也作出了多番測試,才得出最佳的效果,「在活動中,我除了學到額外的編程技術,也學懂要反複試驗,才能得出好結果。 」
楊思遠對於在比賽中學習到進階的編程資訊,感到高興。他表示,雖然平日上電腦課時,也有機會接觸編程活動,但因為課時關係,有時只能在模擬器上測試,而不能真實製作成品,「這次比賽讓我們能真實地體驗,也增進了團隊合作精神。」思遠又稱自己喜歡ST EM活動,所以除了課堂上的活動,在學校的周五興趣活動班中,也參加了「小小編程師」活動,用編程設計小遊戲。
三位學生對於這次獲獎都十分高興,也希望能繼續改善「大頭蝦提示器」,例如改善它的大小、有防水的功能,方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轉角防撞安全裝置
學生根據生活所需而設計出各種發明,另一位六年級學生張旨遠一次乘坐私家車,車輛進入停車場時,因為有汽車從死角位駛出來,而差點釀成交通意外。這次的經驗啟發他發明了「轉角防撞安全裝置」,並獲得了上述比賽得優異獎。
張旨遠介紹他的發明時指出,香港的停車場面積一般比較小,車路比較窄,大多數只能容許一架車進出。因此,車輛在停車場時,尤其轉彎的死角位, 不容易被看到。他設計的裝置有兩個感應器,當感應器感應到車輛的駛出,便會向對面的車發出停車提示,在Micro:bit上顯示「STOP!」的字樣,提醒駛入的車輛要停車,讓對頭的車輛先駛出。
旨遠喜歡參加不同的STEM活動,他談及早前曾參加一個紙飛機比賽,當中也要運用STEM的知識,量度飛機的位置與結構,需要數據上的精準。
不同學習機會 引起學習興趣
深井天主教小學推行STEM教育多年,並透過校本全班式教學及校本抽離式活動,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機會。校長周詠詩表示,學校一直提供不同機會,讓學生發展才能,亦在當中培養自信心。
常識科主任楊曉君指出,在校本全班式的教學中,常識科會有實驗課,讓學生動手做實驗,例如在教導空氣主題時,會與學生測試空氣的特性;又會進行火山爆發的模擬實驗,「希望讓他們具體地學習,並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此外,學校每年也會舉行大型活動日,例如STEM DAY,各個年級根據學習課題,設計小玩意,例如空氣炮、橡筋動力船等。常識科主任劉家熾表示,學校邀請學生參與校外比賽,增廣見聞,並透過與其他參賽者的交流,接觸更多STEM的原理。他欣見學生能為生活上遇到的問題而構思不同的設計, 以作解決或改善問題,並充滿自信地向評判介紹自己作品。(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