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0924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9.24
天主教培聖中學
人工智能買餸車 以人為本關愛長者
(本報專題)「作為一間天主教學校,我們重視STE M,更重視人的價值和尊嚴,所以我們鼓勵學生善用科技之餘,也要有良好的價值判斷和倫理道德,不要忘記發展科技的動機和初心,是以人為本。獲獎固然重要,但我更欣賞學生從中學會的同理心和關愛長者的熱忱。」郭富華校長在肯定學生的科研成績之餘,也不忘以「明德至善」的校訓來勉勵學生。   走出舒適圈 培養同理心   2019年,中二學生朱兆邦和冼正被學校甄選為創科先鋒,參加由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主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和資助的培訓課程,為參加「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 鄉郊樂『屯』『元』2」STEM 設計比賽作準備。培訓期間,兆邦和阿正到元朗牛潭尾村探訪長者和實地考察環境,以了解他們的生活和需要,構思能真正幫助他們改善生活的產品。   「我認為實地考察比紙上談兵的培訓重要,我平時多數宅在家裡,鮮有接觸陌生人,更遑論長者。這次到牛潭尾村與長者交流,除幫助構思參賽作品外,也讓我多了同理心,明白他們在鄉郊生活的困難。」阿正有感而發。   同行的兆邦也有類似的想法:「發展科技的目的是解決民生問題,住在鄉郊的長者好像與世隔絕,我們在構想作品時,首先想到的是解決他們的出行困難。」   該校創科及資優教育統籌陳凱詩老師認為這次實地考察和探訪長者的安排,讓同學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與長者接觸,除打破他們對長者的刻板印象外,也改善了溝通技巧,最大的得著是更懂得體諒別人和更有同理心。   善用塔冷通 建立團隊精神   同學們發現鄉郊長者外出購物時,只靠一條班次疏落的小巴線,所以每次均會使用買餸車購物大量物品,導致長者手臂痠痛、背痛或肌肉拉傷等問題。因此,團隊設計了一部有自動追蹤功能的購物車,令長者購物時更輕鬆方便。   團隊中每人都有不同的塔冷通,有的善於構思整個設計、有的善於繪圖、有的善於編程,同學們分工合作,有商有量,建立出極佳的團隊精神,令整個研發過程能有序地推進,最終完成了第一代的「免提追蹤買餸車」。   在整個團隊努力下,第一代「免提追蹤買餸車」順利獲得「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 鄉郊樂『屯』『元』2」STEM 設計比賽的冠軍及最受歡迎齡活大獎。各同學不斷將買餸車功能提升改良,至今已發展至第三代。這項發明經知識產權署審查後,已取得外觀設計註冊證明書, 亦成功獲批香港短期專利。   設計創新又實用 長者買餸好輕鬆   第三代「免提追蹤買餸車」加入人工智能技術,備有三種不同的運作模式:兩種追蹤模式和手動模式。追蹤模式一,利用買餸車上的主鏡頭捕捉長者的影像,藉紅外線傳感器計算買餸車與長者的距離,從而達到追蹤長者和免提效果。追蹤模式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透過手柄上方的鏡頭捕捉長者手掌的影像,並捕捉影像的座標位置,令買餸車跟隨手掌移動,能近距離追蹤長者,即使在狹窄環境也能操作自如。手動模式,是當長者的手靠近手柄上方的紅外線傳感器時,可輕鬆解除追蹤模式, 令買餸車改為手動操作。不同模式適合長者由鄉郊往返街巿和用於街巿人多擠擁的環境。為了切合長者的需要,買餸車更備有雙層設計,上層採用開放式設計,方便長者直接擺放或取出物件;下層設有保溫層,供長者擺放需要保溫的物件。   第三代的人工智能買餸車獲推薦代表香港參加2023年5月17日至18日,於日本東京舉行的「2023 第三十七屆日本東京創新天才國際發明展」,並榮獲金獎。   兆邦和阿正對研發的產品屢獲殊榮均異口同聲地感謝學校和老師的支持:「很感謝學校給予良好的環境、空間和資源讓我們可以專心致志地研發產品;我們雖然研究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絕對不能取代老師的地位,老師對我們的鼓勵和循循善誘,如一個可靠的朋友般扶持我們,成為我們強大的後盾。」(賴)    
kjy16_20230604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6.04
參與海外無人機公開賽
張振興伉儷書院 體驗學習 實踐發明
(本報專題)張振興伉儷書院兩名中四學生李文碩及梁偉恒,早前代表香港到美國參與無人機公開賽中,憑著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平穩的駕駛技術勇奪兩大獎項,為香港及學校爭光。   位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Nebraska Omaha)舉行無人機公開賽的最後一輪賽事,在美國時間下午時段進行, 香港時間相比美國快13小時,該校舊生及師生各自在家中收看由學校臉書的直播賽事, 靜靜地守候著李文碩及梁偉恒代表香港出賽。翌日,賽果出爐,兩人最終以總成績358分(滿分390分),在無人機公開賽Create Robotics World Championship的Create Drones賽事上勇奪Tournament Champion,同時在撰寫編程日誌、面試、參賽機件與賽事的設計配合度,成為全場唯一贏得Engineer Award的獎項的隊伍。   李文碩及梁偉恒與另一隊友於去年12月中參加香港青少年機械人學會舉辦「美國無人機公開資格賽(香港賽區)」奪得團隊冠軍,於本年3月25日至4月1日代表香港,到美國參加無人機公開賽。   赴美出賽前接近兩個月,他倆在校內進行飛行無人機訓練及組裝陸地無人機,差不多每天下課後也會走到禮堂練習,在場內放置柱架模擬比賽,當他們以為一切準備就緒,惟當親身作賽時,與平日練習有很大分別,「首天賽事名次已不斷落後,心情十分焦急,情緒難以平伏。」李文碩回想比賽歷程時說,在15隊參賽隊伍中,他們在首日排名第10位,當他們與隨隊老師賽後返回酒店休息時,眼眶已溢滿了淚水,頓時哭了起來,文碩為平伏心情外出一會,他後來得知二人一直悄悄地從後陪伴他令他感動,「當我返回房間時心情已平伏,便一起檢討賽事,到翌日表現逐步恢復。」   梁偉恒說,「這次比賽改善我在隨機應變的能力,正式比賽時許多狀況需要臨場發揮, 也按當時需要即時改良無人機的操作。」他也坦言,透過參與大型的國際性賽事,正是鍛鍊自己的情緒與適應心態的能力,「最初十分緊張,手也抖震,差點連無人機也無法操控。」   直到4月1日最後一輪賽事當天,李文碩及梁偉恒在美國專心應戰外,陪伴他們赴美比賽的舊生兼教學助理陳皓男在現場拍攝, 讓張振興伉儷書院舊生會的臉書專頁作直播,校友及師生們在港即時觀看賽事,一起為他們打氣。   舊生集腋成裘 支持師弟赴美作賽   李文碩和梁偉恒均表示, 是次勝出,除了他們互相鼓勵,在港師生及校友的支持也十分重要,李文碩表示,自從舊生會得悉他們在無人機比賽香港區選拔賽勝出,獲得美國參賽的資格後,一眾舊生會成員隨即為兩人赴美出賽著手籌款,短短一個月已籌得逾61,000港元善款,贊助他們的旅費。該校舊生會臉書專頁中,代表兩位同學感謝校友的支持:「感謝各位師兄師姐、振興人的慷慨解囊,我們承傳了張振興伉儷的芳表,好讓年青人可以透過知識看看世界,增潤自己。」   梁偉恒也感謝學校各持分者的支持,他更感激家人一直鼓勵自己參賽,「好使我愈來愈對編程感興趣,透過不同的比賽有助我發揮所長。」   事實上, 該校在過去八年來致力推動STEM 教育, 自2015 學年開始已鼓勵對STEM感興趣的學生參與相關工作坊及比賽,舉辦STEM考察團,教授編寫程式、組裝無人機等的創客課程;於2018學年為中一及中二級新設「設計思維與科技科」,在學校全面推動STREAM,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宗教(Religious)、工程(Engineering)、人文教育(Arts), 以及數學(Mathematics)。   設計思維與科技科科主任傅金添老師認為,為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需要走出校園擴闊視野,不同形式的STREAM教育自初中開始,恆常課程學習,也為學生提供體驗式學習的機會。該校在過去兩學年,中一級學生參與社企「歷耆者」的長者體驗活動,中二學生羅朝旭上學年在體驗活動中,曾飾演行動不便的長者,穿上裝有鉛塊的衣物,及使用會使人駝背的肩帶,模擬長者的生活狀況,該次體驗令他多關心長者;另一中二學生鄧詩琳也認為,在設計思維與科技科的學習,為長者設計口罩扣,紓緩長期戴口罩耳背痛的情況。她對於能夠製作出便利長者的用品,感到很有意義。   「學生透過體驗學習,引發同理心,更容易投入創作科技產品。」傅老師指出,學生過去學習在升降機的無觸按鈕技術、可放置於輪椅的機械臂協助搬運重物或幫忙開關門戶等, 也有同學近期設計智能求救平安鐘家居拖鞋(智能拖鞋),也是善用STREAM教育的成果,「為學生提供學習科技教育的機會,最終希望他們將來能貢獻社會。」   從體驗學習到實踐發明   梁偉恒同學有份參與智能拖鞋創作,他希望繼續藉著發揮對編程的興趣,關心長者的需要;中四學生吳文曄指出,初中的體驗式學習,引發他對科技創作產生興趣;中二學生黃子建及中一學生黃武嬌也先後代表學校參與不同的STEM比賽,在過程中提升自主學習,賽事給人帶來成就感。   該校於本學年新設「福若瑟社會服務團」,學生於學年內參與不同的社會服務, 隨後在課程學以致用,發揮出同感心及同理心,設計相對應與科技、生活、宗教有關的產品。   張振興伉儷書院的辦學團體喇沙會,一向為貧困及有需要的兒童辦教育,副校長何泰安指出,校方教導學生認識學校主保聖若翰喇沙的精神——為有需要的人作出貢獻與服務,配合現今科技教育的發展,加入宗教元素,推動STREAM教育,使學生感同身受,為有需要的人構思及設計發明。(高)  
kjy01_20230416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4.16
祖堯天主教小學
生態園
(本報專題)祖堯天主教小學早前舉行45周年 校慶祈禱禮,參禮者一同以禱告感謝天主一直對學校的助佑;陳永超副主教、石伯德執事(Jean- Pierre Siasi-Khonde)及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葉介君等也於祈禱禮中,移步到該校新建的生態園,並由陳副主教主持生態園的祝福禮。   生態園是結合種植、蝴蝶保育、STEAM以及宗教培育的學習場地。「既然天主在我們身邊創造了那麼多美好的事與物,我們為甚麼不由身邊出發,讓學生更關心四周的環境?」校長陳志恒說。   現時,生態園分為「種植區」及「蝴蝶飼養區」,種植了不少寄主植物及蜜源植物。寄主植物是蝴蝶產卵的地方,及幼蟲的主要食物;蜜源植物則是蝴蝶成蟲的食物。例如園內種植了的大紅花便是其中一種蜜源植物,因為其顏色鮮艷,體積大且花中有一個長花絲筒,會吸引所有吸食花蜜的蝴蝶前來。學校稍後將再增設「牆壁水耕種區(水稻、香草)」及「中草藥區」,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   陳志恒校長希望,藉著生態園讓學生探索四周的環境,透過動手種植、飼養等活動,建構價值觀,學習到不同的技能,並把這些技能連繫生活,在日常中實踐。   蝴蝶大使 養蝶經驗   在建成生態園前,該校已開始提供教師及學生的培育活動,例如成立「蝴蝶大使」,邀請學生飼養蝴蝶,見證幼蟲褪皮和成長結成蛹,並最終破蛹而出,化蝶後再在校園內放生。   「蝴蝶大使」之一的四年級學生潘柏鋒一直渴望飼養小動物。所以當教師邀請他成為蝴蝶大使後,便答應邀請。首次養蝶的經驗為他與家人十分珍貴,其中,他們原本預計幼蟲會在深夜結蛹,而準備用手機錄影這珍貴片段。怎知到了第二天早 上,才有結蛹的跡像,媽媽便立刻叫醒柏鋒,一家人見證這珍貴的一刻,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柏鋒回憶著首次養蝶的經驗時說:「第一次見到化蝶時,特別有成功感。」    在飼養蝴蝶的過程中,柏鋒每天上學時,都會摘下校園內的葉子,回家再餵養幼蟲;也要清理牠的排泄物。柏鋒的媽媽池慧玲欣喜見兒子在養蝶的過程中,培養了責任心;當他留意到幼蟲不吃葉子時,著急地請教老師和查閱課外書本,希望拯救牠。   經過多次飼養、放生的過程,柏鋒也儼如蝴蝶專家,有時在街上見到蝴蝶的蹤影,也會與媽媽討論蝴蝶的品種。柏鋒高興見到學校新建的生態園,期望在校園內認識更多生態的多樣性。   結合課程 生死教育   生態園祝福後,已相繼結合校本課程,為學生提供不同活 動。例如在編程活動中,學生運用電子零件及編程工具,設置生態園的系統,如自動灑水器及保育箱等;學生也會分析感應器數據, 探究種植中的各個變項。   此外,生態園內也安裝了鏡頭,所拍攝的相片,會讓小朋友分辨蝴蝶的種類,並教授AI系統辨認生物形態,好能追蹤及分析數據。學生從不同活動中,能學習不同知識及掌握技能,再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教師曹均美舉例,在課程中也會加入生態及環保議題,其中五年級課程中,便邀請學生分組飼養蝴蝶,同時進行生死教育。曹老師稱,在學生飼養蝴蝶後,教師會於道德及公民教育課中,與他們閱讀有關生命教育的繪本,並讓學生分享飼養的經歷及反思,「 可能有些小朋友努力飼養後,幼蟲也未能化蝶。他們便會明白生命的無常,在人盡力後,一切都要交由天主的安排。」 她指活動也讓學生學習釋懷與放下,無論最終幼蟲能否化蝶,學生都會有所得著。(吳)  
kjy11b_20230402_f
400 400 堂校一家
堂校一家
2023.04.02
創校50載感恩祭
陳瑞祺(喇沙)小學在2月舉行50周年感恩祭及開放日,並以「跨越五十載,繼往創未來」為校慶主題。學校於2月9日舉行校慶感恩祭,並邀請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主禮,江志釗神父共祭,並由李福生執事襄禮。周主教講道時引述了基督的聖訓「地鹽世光」,勉勵學生不要看輕自己,而要有信心發揮所能,為天主作見證去服務弱小社群。   校慶開放日啟動禮   在2月11日舉行的開放日啟動禮中,學校邀請了喇沙會多位修士,包括百德修士、麥丹理修士、湯馬士修士及幾位年輕修士、法團校董會校董、喇沙教育議會成員、喇沙會屬校校監、校長、前任及現任家長教師會主席及委員蒞臨觀禮。   啟動禮首先由韋希望修士領禱,校長鄔淑賢接著致歡迎辭,然後由古永康校監按下啟動按鈕,展開一幕精采的無人機表演,在漆黑的舞台上,無人機配合燈光和音樂展示出「CSKPS50」,即陳瑞祺(喇沙)小學50周年的縮寫,是次精采表演由老師及同學一同編程製作。   啟動禮嘉賓合照之後,隨即播放學校由創校發展至今的里程片段,讓各人深深感受到自賀文修士創校起,上主對學校的無限眷顧,祈求在主的引領下,學校能繼往創未來。   開放日學生佳作共賞   啟動禮後,嘉賓起步參觀課室、特別室及地下操場,欣賞各科組以校本課程、比賽設計和學生學習成果為主題的展覽及攤位。陳瑞祺(喇沙)小學近年致力推動STEM教育,開放日當天,參與者能透過各項體驗活動,激發創意思維、想像力和創造力,以配合世界的發展趨勢。   陳瑞祺(喇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