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0312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3.12
余振強紀念中學 推動五人足球運動
培養自信與潛能
(本報專題)近年在香港愈來愈多中小學推動五人足球,余振強紀念中學於七年前著力發展五人足球,透過足球運動培養學生建立足球技術與戰術,應變及決策能力。近年,該校更有學生成為了香港五人足球代表隊男子17歲以下代表隊成員,繼續發揮所長,也推動更多朋輩對足球產生熱愛。   現役香港足球運動員黃威就是余振強紀念中學的舊生,而該校的體育科教師鄒嘉華現為香港男子五人足球代表隊隊長及助教,亦是香港男子五人足球13歲以下球隊的教練。鄒嘉華(鄒Sir)自2015學年任教該校後,便在校內引入五人足球運動,「余振強(紀念中學)的足球水平不俗,唯過去多以個別校友擁有高水準的足球技術,我希望透過五人足球帶入常規足球訓練,並鼓勵球隊成員多參賽,以提升學生在足球上的整體水平。」   根據國際足協的五人場國際賽標準,一個標準的五人足球場,面積為長38至42米、闊20至25米, 一般在學校只要有籃球場,已可以培訓學生學習五人足球。   過去數年在鄒Sir培訓下,好些學生在畢業後, 繼續足球方面的發展,舊生陳樂謙也是香港男子五人足球代表隊成員。   盼望回饋母校傳承足球   該校中六學生彭傑泓及呂溢朗均是香港五人足球代表隊(17歲以下代表隊成員),訪問當天正是中六學生最後一天上學,學校的足球隊隊員也留校與他倆拍照及簽名留念,他倆均表示,刻下正努力應付中學文憑試,考試完結後便會重返母校與隊員一起繼續踢足球,自中二開始便擔任學校足球隊隊長的呂溢朗說,足球團結同學的鬥心與上進心,剛在去年7月,足球隊在2021-22年度賽馬會五人足球盃(學校組)贏得季軍。   彭傑泓三年前入選五人足球代表隊成員,他說中一加入足球隊才接觸五人足球,他形容五人足球的運動節奏快,一隊只有五個人,人數少、場地比傳統足球場細得多,卻有更多合作空間,「由於只有五人,每人也按需要上前補位,與隊友合作機會高。」   隊長呂溢朗去年8月成為香港五人足球代表隊U17成員,然而,他成為港隊代表之路並不容易: 他先後在兩次選拔中落選,但未有放棄,反而繼續向鄒Sir了解自己的弱項,加緊練習,直至一次參與五人足球比賽時,得到現時香港五人足球代表隊的教練賞識,獲邀到港隊跟操,大約兩個月後正式入選港隊,「教練看到我在比賽上具備控場能力,也留意我時常提點及輔助隊友,因團結隊伍而讓我有此機會,感到難得。」   學習堅毅 對抗逆境   鄒Sir表示,該校的中一體育課設有足球課程,以發掘對足球感興趣的學生,鼓勵他們加入球隊,「自小參與,鍛練足球技術外,也可以在團隊中建立自信心,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   余振強紀念中學校長楊學海指出,足球運動可以訓練學生紀律,從中學習堅忍、拼搏、紀律、毅力、鬥志等精神,「練好足球基本功,也要放下自我,與隊員合作;球隊需要有信任、溝通與責任。」他喜見在球場上見到學生的成長,藉著鼓勵學生參賽中更有得益,「勝負不重要,勝出固然使人欣喜,若面對落敗,更是學習面對逆景與挑戰的時候。」   去年11月,余振強紀念中學足球隊在香港學界第二組男子組B組賽事中,於小組分組賽出局。彭傑泓表示,當時因正選隊友負傷未能出賽等不利因素,令球隊整體水平下降, 最終提早出局。呂溢朗稱,在首場分組賽落敗時,隊員已知道出線機會渺茫,過半數隊員也難掩失落,他認為自己身為隊長需要團結士氣,「即使自己也感到失望,但我要鼓勵隊友盡力完成餘下比賽。」開賽前,他帶領隊友高喊口號,「簡單一個擊拳、拍手已足夠。」   這次是呂溢朗和彭傑泓在中學生涯中最後一次的學界比賽,縱然表現欠佳,但這經歷讓他們學習面對失敗,「我不會放棄,中學畢業後我會返回足球隊與師弟一起練習球技。」 在學生眼中,鄒嘉華既是該校的老師、教練、港隊成員及隊長,鄒Sir表示,大學畢業後便加入港隊,至今已12年,他經常以自身經歷勉勵學生,以生命影響生命。楊學海校長也認同,老師有如學生的代父母,把自信是最好的給予學生,他深信陪伴學生,使他們在成長中建立信心,「憑著鬥志與毅力,即使辛苦也願意努力練習,自然也會認真讀書。」(高)  
kjy07_20230226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2.24
天主教新民書院張寅坤
決不放棄 向著理想邁進
「不要放棄自己,即使遇有問題也不要放棄,盡力找方法解決。」這是就讀天主教新民書院的張寅坤從曲棍球運動中領悟出來的,他認為只要定下目標,自然會努力解決面前的所有挑戰。   現為中三學生的張寅坤,小學開始接觸曲棍球,自此便喜歡上這項運動。「小學二年級時,我在學校報名參加曲棍球興趣班,當我手持球棍,很快已掌握扭波(盤球)技巧,覺得這項運動很有趣,於是主動向體育老師申請繼續參與。」加入曲棍球隊一年多,他便代表學校到上海參與全國錦標賽,首次比賽已為球隊贏得第四名。   升中後他曾一度放下曲棍球運動,「升中後有段時間只想玩樂、打機,慢慢便退下球會,但玩久了感到沒有人生目標。」後來教練及隊員鼓勵他返回球會,重拾曲棍球後,他愈來愈有學習動力。   張寅坤去年獲選為香港曲棍球青年軍,剛於本年1 月初,代表香港前往阿曼參與青年亞洲盃,去年底亦前往新加坡進行賽前測試賽。兩次往海外參賽累積的經驗,令他愈來愈了解自己的水平,「其他國家的運動員在盤球、射球等基本動作技巧也十分穩定,身體質素及體能也較佳,參賽的經驗使我在提升自己的球技很有幫助。」他說,自己的夢想是成為香港隊曲棍球代表,在運動上繼續發展。   曲棍球以對賽形式進行,每隊最多11人作賽,守門員須佩戴頭盔、護腿和護腳的護具,其他隊員手持曲棍球球棍,也會佩戴護腿板、護踝以及護齒等裝備。此項運動著重球員的比賽經驗,故此他每星期在港隊及球會進行三次訓練,每次培訓均設比賽。疫情前教練安排隊員於長假期到中國內地參與交流賽,其餘時間則參與青年軍聯賽及球會舉辦的賽事,「曲棍球重視團隊精神, 藉著比賽保持與隊友的默契。」   與張寅坤同樣就讀同一小學及中學的中五學生廖頌華,一同獲選香港曲棍球青年軍,在曲棍球場他倆是好拍檔,張寅坤屬前鋒位置,廖頌華擔任中場,二人在場上早已建立默契,廖頌華表示,只要見到寅坤在禁區跑出,便知道要儘快傳球給他。   香港的曲棍球運動,張寅坤說球員普遍以印巴裔人士佔大多數,港隊青年軍的教練同樣來自印巴裔,寅坤說最初難以明白教練要求,便主動請隊友幫忙翻譯,「練習時記下教練所提及的單詞,再向隊友查詢當中意思,多培訓自然明白教練的要求。」   善用天主的塔冷通 該校校長吳華彪希望每位學生也能發掘自己的塔冷通,「寅坤自小學埋下曲棍球運動的種子,憑著努力及訓練做出好成績,他的例子,正好把天主賦予的塔冷通善用出來。」   自2018學年起,該校參與教育局的「躍動校園活力人生」計劃(Active Students, Active People),提議參與上述計劃的體育科及課外活動組主任黎可基認為,所有孩子也是可貴、可教及可培育發展的,他看到寅坤愈來愈投入曲棍球運動後,學習路上更有目標和方向。吳校長認為,從寅坤積極運動的表現,彰顯出「Active Students, Active People」,他深信只要學生具備潛能,老師也會鼓勵及肯定他的能力。   參與曲棍球運動讓張寅坤學習時變得更主動,他說,自小學起已不時聽到教練鼓勵運動員「不要放棄自己」的話,現在此話也成為他的座右銘,並時常提醒自己要達成香港隊曲棍球代表為目標,現在他定期回到小學母校,陪伴學弟及學妹練習曲棍球,「運動帶給我責任感與紀律,球技提升後使我更有動力學習。」(高)  
kjy07_20230108_fade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小學
2023.01.06
華德學校蘇柏綸
花式單車與傳承
「我希望有天也能像師兄一樣,代表香港參加花式單車比賽。」這是華德學校五年級學生蘇柏綸的夢想。柏綸口中的師兄,也是他的教練——曾在東亞運動會取得花式單車項目金牌的余心怡。   余心怡於2008年主動向母校提出開辦花式單車課程。他用在亞運比賽獲得的獎金購買多架花式單車捐贈給學校,又邀請家人一起擔任教練。自此,華德學校的花式單車隊正式成立,在鼎盛時期曾有大約30名學員,孕育了不少運動小將,包括現時也在華德學校擔任該課程助教的港隊成員林柏源,一起把花式單車向師弟、師妹傳承下去。   與自己的較量 「我在學校開放日中,見到師兄、師姐表演不同的花式單車動作,感到有趣又新奇。」這份好奇驅使蘇柏綸在二年級時開始學習花式單車,「我踏上花式單車的當刻,更是喜歡上了這項運動。」   花式單車是單車運動的一種,但花式單車又與一般單車不同。花式單車的車頭手把向上,車身較短,使運動員能前後靈活操作單車。而另外一個大差別,便在於花式單車沒有剎車系統,要踩動踏板才會向前或向後動。   在比賽中,運動員需要於五分鐘內在單車上展示最多30個花式動作,裁判會按動作的難度及運動員的表現評分——難度及完成度愈高,分數愈高。因此,除了在平日練習中,要訓練難度較高的動作外,運動員又要確保自己在比賽中的穩定性,可以說每次的比賽也是運動員與自己較量。   參與比賽及表演 蘇柏綸每個星期六回校接受兩小時的花式單車訓練。每次練習前,教練都會讓學生進行數字球、閃避球等小遊戲作熱身運動。教練余心怡說,花式單車是個人運動,所以藉著團體遊戲,希望同時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亦建立學生之間的感情。在熱身運動後,柏綸便會跟隨教練指示,練習之前已學習的花式動作,並再學習新動作。   在疫情下,學校的花式單車活動及訓練暫停多時,但在恢復練習後,柏綸很快便再度拾起腦海中有關花式單車的知識,並在去年三次中國香港單車總會舉辦的「全港室內單車賽」獲得一銀、兩銅的佳績。他感謝學校提供資源,讓他學習花式單車,並給他不少比賽和表演的機會。   把一切托付天主 比賽會緊張嗎?柏綸回想一次比賽中,原本計劃在五分鐘內完成14個動作,但因為緊張,而少做了兩個動作。他在比賽後才發現自己少做動作,雖然當刻也有不悅, 但收拾心情後便提醒自己下次要努力,又再重新出發。   雖然沒有宗教信仰,但柏綸每次比賽前都會祈禱, 把一切交託給天主,「因為在學校,每天早上我們都要祈禱、做靜觀,這已經成為我的習慣。」   訪問當天,縱然下著微雨,柏綸仍然在學校的戶外操場,努力展現一個又一個高難度動作,可見他的堅持與決心。   在練習中,他雖然有時失手,但憑意志站起來後又再次接受挑戰。花式單車除了訓練他的手腳協調, 使他強壯,也使柏綸的意志變得堅定, 不斷挑戰自我,成為出色的花式單車運動員。(吳)  
kjy07_20221218 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12.18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乒乓健兒阮芯諾 艱苦訓練 學會堅持
就讀於聖方濟各英文小學六年級的阮芯諾在上學年的一個中文作文「一件難忘的經歷」,寫下了她參加學界乒乓球比賽時贏得金牌的經歷:「在決賽中與對手打至決勝局才分出勝負,最終驚險勝出,在首個代表學校的比賽上獲獎,感到十分難忘。」後來她再次在學界乒乓球比賽衛冕冠軍,她說,享受每次比賽的經驗,也教導她努力不懈、堅持與不放棄的精神。   阮芯諾由去年起獲選香港青少年隊乒乓球代表隊成員,現時在香港乒乓球12歲以下組別排名第一。她表示,港隊給予她更具系統的訓練,儘管密集的訓練「有點兒辛苦,但由於我很喜歡乒乓球,這一點兒辛苦也沒有問題。」   每星期芯諾練習乒乓球20小時,平日放學後稍為處理當天的功課及溫習,黃昏前抵達香港體育學院接受2.5小時的訓練,晚上回家後,繼續完成作業才能休息。她週一至週六在體院練習,週日接受找私人教練培訓。   她最初在體院見到隊員的技術水平甚高,進攻快捷得宜令她嘆為觀止,當接受她正式訓練時,她說完全沒想到如此艱辛,一星期約有三天需要在運動場熱身跑步10個圈,一共跑完4000米後才開始當日訓練, 「每次訓練後雙腳肌肉十分疲累, 沒想到除了打波外,也要接受體能訓練。」訓練初期,她需要父親幫忙按摩雙腳,暖敷才能紓緩痛楚。雖然訓練辛苦,但她每日也堅持,從沒想過放棄,「因為我喜歡打乒乓球,所以不想放棄。」而專項訓練反而慢慢幫助她提升耐力與氣量,步法的協調亦有明顯進步。   從乒乓球找到志趣   芯諾五歲時跟隨哥哥一起學習乒乓球,直到小學二年級,家人為她與哥哥報名,參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處舉辦的乒乓球分齡比賽,她在其組別贏得人生中的首面銅牌, 隨後她於香港乒乓球總會舉辦的比賽上奪得季軍,自此她愈來愈認真接受乒乓球培訓。芯諾的父親阮立國說,「芯諾自小已喜愛這運動,家人也曾給她嘗試不同活動,但是在芸芸運動中,她始終鍾情於乒乓球。」阮父形容,只要芯諾手執球板,便不想放下,每次訓練完畢,她也不願離開。   在芯諾的生活,每天也是乒乓球,所以她形容乒乓球早已是自己的「好友」,「因為我自小已認識它,培養出對乒乓球的興趣。」芯諾個性害羞,但是她只要站在乒乓球桌前頓成另一人, 「乒乓球訓練我高度的專注力,讓我全情投入其中。」   接觸乒乓球七年以來,芯諾經常受傷,長期握球板使她的手長了水泡,她的右手經常需要包裹著運動膠布,平日運動時即使貼上膠布,傷口也會隨磨擦而再度受傷流血,寫字時也感到痛楚,她認為這些疼痛可以忍受,「因為我喜歡打乒乓球,所以會堅持下去。」   阮芯諾剛於本年11月在全港學界精英乒乓球比賽小學女子組單打衛冕冠軍,她自去年入選港隊,本年已有兩次代表香港參賽,包括於9月到泰國參與青少年乒乓球公開賽U15及U13單打賽;也於12月初前往日本出席東亞希望盃。儘管兩次賽事未能為香港贏得獎牌,但對她而言,已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   阮父欣賞女兒從乒乓球學會堅持,不易放棄的學習態度,「我常向她說即使比賽時落後也不要緊,只要堅持下去,賽果也有改寫的機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