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40310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4.03.10
九龍華仁書院 
冰球場上傳承兄弟情
(本報專題)九龍華仁書院(九華)於2009年成立冰上曲棍球(下稱「冰球」)隊,當年已贏得香港校際冰球聯賽中學組冠軍。自2016年起,連續六年奪冠(2020-2022年期間因疫情停辦賽事), 是學界冰球的傳統勁旅。今年有份參賽、就讀中二的徐朗翹認為, 隊中師兄弟上下一心打出「chemistry」(化學作用),跟著教練的戰術部署,加上學校支持,才可年年稱霸。他的隊友、同是中二的前鋒屈天樂說,還要多謝已畢業的師兄回來跟他們練習,給予提點和意見。   徐朗翹五歲時被家人著他嘗試學習冰球:「一開始我不太想玩,覺得要在冰場上跑來跑去,又要經常背著重重的裝備出入,很辛苦。但慢慢覺得冰球速度幾快、幾『型』,所以就喜歡了這運動。」他七、八歲時首次到外國比賽,當時的守門員病倒,本是前鋒的他臨危受命為球隊把關:「第一次守龍門,完全不知道要做甚麼,只得有波射過來就接,幸好幾場賽事我合共接到109球,還獲得了最佳守門員獎。」經此一役,他覺得能抵擋球速極快的入球,比射破對方龍門的滿足感和成功感還要大,便轉做守門員。   屈天樂則因為父親熱愛滑輪曲棍球,故自幼已對曲棍球感興趣, 在五歲時開始接觸冰球,一試便愛上。去年第一次代表九華參賽,已協助球隊摘下桂冠和獲選為隊中最有價值球員。   玩了冰球接近10年,兩人不約而同說,學懂了凡事不要輕言放棄,不論有多累、多辛苦,也要堅持下去。他們每星期有超過一半時間花在冰場上,其餘時間都要用來溫習,家人偶爾也會擔心他們應付不來,但仍支持他們繼續打球,每次練習和比賽均陪伴在旁。   已在球隊任教十年的教練葉志遠,最初就是為了陪伴就讀小學的兒子葉啟鼎,索性跟他一起學習冰球。在兒子入讀九華、加入冰球隊後幾年,葉志遠亦當上了球隊教練。作為「過來人」,他深明家長的關注, 會向新隊員的家長分享可以如何支持兒子。對於隊員,他強調團隊精神,並採取亦師亦友的態度,會先聽他們的意見,再協助他們作決定。   葉志遠覺得,冰球是一項很能磨練意志的運動:「『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絕對是冰球運動的座右銘,因為這件事會不斷重複發生。球員要學習在冰球場上走路、摔倒,再一次又一次站起來。」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曾患癌症、但康復後再次馳騁球場的易朗熙。   現已畢業數年的易朗熙說, 當年得悉自己患病,知道將有一段日子不能打冰球,有點沮喪。幸而在化療期間, 隊友、師兄和教練等都很關心和支持他,讓他積極面對。「當我卧在床上不能動,發現自己最想打冰球, 與一班朋友嘻嘻哈哈,原來這是我最喜歡的事。」接受手術後數個月,他已重返冰球場, 慢慢重拾比賽狀態。   「見到身邊的隊友一起追波,或入球時大家扭作一團慶祝,那種內心的『滾動』(感動)很令人難忘,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令外人明白這件事有多開心。」他憶述, 當年每次校際比賽後,不論贏輸,隊員都會一起吃飯聯誼,關係要好;決賽時已畢業的師兄會回來為他們打氣,說鼓勵的說話。   秉持球隊這份兄弟情,易朗熙和葉啟鼎現在也會抽時間與師弟一同練習。易朗熙認為這是教學相長:「我是師兄,當然有些人生經歷可以分享,但看著他們, 也覺得自己不能藉詞年紀大了、跑得沒那麼快,就可以表現差。」葉啟鼎補充,這份關係還延續到球場以外:「有些中六的師弟在應考中學文憑試、報讀大學時,會問我們意見,大家空閒時亦有一起打機、聊天。」有些隊員到了外地升學,大家也保持聯絡,待他們回港時會相約溜冰和吃飯。   「以此徽號,汝可得勝」(By this sign, you shall conquer)是九華的校訓, 也有印在冰球隊的球衣背面。校訓中的「徽號」是指十字架,代表耶穌的愛能征服一切困難。冰球隊深厚的兄弟情誼、球場內外的互相支持,正正體現了校訓格言。(黎)  
kjy16_20230326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3.24
元朗天主教中學
飛盤運動 培養公平競技精神
(本報專題)一項沒有裁判,融合了美式足球、曲棍球、足球、籃球等得分的團隊運動「終極飛盤」( Ultimate Frisbee),是元朗天主教中學過去10年來發展的運動之一,歷年培訓了逾70名學生參與,當中更有學生成為香港隊,現仍也在該校擔任飛盤教練,薪火相傳,向學生傳承公平競賽與團結的飛盤精神。   元朗天主教中學飛盤校隊於2013年成立,當年成為全港首支華人學界飛盤校隊。現時飛盤校隊共有19名隊員,教練及助教也由舊生擔任,黃見儀校長指出,由舊生兼港隊運動員向學生教授飛盤技巧,成為學生模範,「舊生與學生同行, 這份陪伴也能加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   沒有裁判 彰顯體育精神   飛盤爭奪賽(Ultimate Frisbee)又名為「終極飛盤」,兩隊對賽時設進攻及防守,隊員透過跑動和傳接飛盤把飛盤傳送至得分區(End zone)才能取得分數。   進攻的一方手持飛盤時,運動員的重心腳不能移動,持飛盤時間也不可超過10秒, 否則犯規便要攻守交換;至於防守的一方, 防守期間不能觸碰對手攔截飛盤,要阻止對手傳盤,可以趁著對手傳出飛盤在空中飛翔時在空中截盤或拍落飛盤,或是對手進攻時漏接、飛盤落在地上、傳盤出界、出界接盤等攻守互換。   何家健老師於1 0年前把飛盤運動引入,他表示,飛盤比賽不設裁判,靠著雙方自律地持守公平進行競技,從中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及良好的體育精神與態度,「不論是對方或自己犯規,也需要兩隊自行討論裁決,當自己犯錯,便要主動承認錯失,從錯誤中作出改善,學生從中學習溝通,避免再犯。」   何Sir帶領飛盤校隊已10年,見證著學生從飛盤運動中成長。現時飛盤校隊教練、香港飛盤代表隊成員陳樂瑤是該校舊生,亦是首屆參與飛盤校隊的一員,她表示,本身喜歡打排球,後來見到同學玩飛盤的技巧感到很有趣,於是在中四下學期開始參加。她對於這項運動愈來愈投入,中六畢業後更獲選為香港飛盤隊成員一直至今,現在也投身與運動相關的行業,同時在不同的學校擔任飛盤教練以作推廣。   飛盤運動鼓勵學習   疫情前,該校的飛盤比賽成績不俗,於2019學年在第一屆全港中學飛盤聯賽第一站(高級組)奪得碟賽冠軍;飛盤校隊也曾到天主教的小學進行飛盤活動推廣,何Sir 表示,從中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和自我價值,並提升學校形象。   飛盤運動在一般華語學校並不普及,參加者多來自國際學校,黃見儀校長觀察到,引入西方運動同時訓練學生的英文會話自信心,她說:「學生在賽場上面對大部分也是以英語為母語的運動員,無形推動學生主動說英文的能力。」   本年一月底舉行的全港學界飛盤比賽2023(冬季賽),正好讓隊伍展現團結與自信。教練陳樂瑤形容,該校首場對壘的隊伍,正是學界實力最強的一所國際學校,原以為會大比數落後,結果即使最終落敗,也只是相差一分,該校在整個賽事獲得第五名,她表示,對團隊而言別有意義。   運動促進友誼   中三學生趙博誠於比賽期間,曾與對手爭持是否成功得分時情緒顯得波動,幸得隊員一直大聲提點他冷靜行事,最終也能完滿解決,「飛盤比賽不設裁判的規則,讓我更明白誠信與公平的重要。」   「PP,Mission!PP,Mission!PP, Mission!」隊伍圍圈手持飛盤,在隊長帶領下一連三聲喊叫口號,兩個「P」分別是指Perfect(完美)及Professional(專業), 鼓勵隊員在賽事中持守的使命。飛盤隊隊長、中五級學生劉昊霖由中一開始參與飛盤隊, 當見到隊員成功防守, 他便會高呼「Nice D(defence)」;即使失去進攻權, 也會即時鼓勵隊友「good try」。他認為從失誤中學習也是爭勝的先決條件,「只要謹記錯失避免再犯,相信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賽後兩隊會圍成一個圈進行Spirit Circle 環節,兩隊成員梅花間竹的排列圍成圓圈, 先由隊長代表校方表達意見,隨後各人互相交流,劉昊霖說:「當中分享對賽事的感受,值得欣賞、學習與改進的地方。」交流過程中結織新朋友,促進社交能力。   訪問當天,學校課後正是聯課活動日, 在多項活動中設有飛盤訓練,兩名舊生兼助教陳家熙和葉耀宗早在學生下課前已回校準備,他們表示喜歡與學生成為同行者,每次訓練時一起切磋飛盤技術,葉耀宗表示,藉著飛盤提升自己的表達技巧,「讓同學易於明白飛盤運動並不困難,從中吸引更多同學參與。」   中二學生丘春天本學年加入飛盤隊,他說隊伍的團結與互助,令他愈來愈投入校園生活,他最初以為高中學生對低年級學生很冷漠,「但是在飛盤隊感到有如家人,隊友樂意幫助我提升飛盤技巧,耐心及有耐性向我教授姿勢與傳接飛盤的技巧。」   黃見儀校長看到飛盤運動要求的公平與公正,彰顯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講求的「真理」,展現校訓「地鹽世光」,「相信所有學生也有才能,飛盤也是其中方式,讓學生盡展所長,展現活力的人生的積極態度。」(高)  
kjy07_20230226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2.24
天主教新民書院張寅坤
決不放棄 向著理想邁進
「不要放棄自己,即使遇有問題也不要放棄,盡力找方法解決。」這是就讀天主教新民書院的張寅坤從曲棍球運動中領悟出來的,他認為只要定下目標,自然會努力解決面前的所有挑戰。   現為中三學生的張寅坤,小學開始接觸曲棍球,自此便喜歡上這項運動。「小學二年級時,我在學校報名參加曲棍球興趣班,當我手持球棍,很快已掌握扭波(盤球)技巧,覺得這項運動很有趣,於是主動向體育老師申請繼續參與。」加入曲棍球隊一年多,他便代表學校到上海參與全國錦標賽,首次比賽已為球隊贏得第四名。   升中後他曾一度放下曲棍球運動,「升中後有段時間只想玩樂、打機,慢慢便退下球會,但玩久了感到沒有人生目標。」後來教練及隊員鼓勵他返回球會,重拾曲棍球後,他愈來愈有學習動力。   張寅坤去年獲選為香港曲棍球青年軍,剛於本年1 月初,代表香港前往阿曼參與青年亞洲盃,去年底亦前往新加坡進行賽前測試賽。兩次往海外參賽累積的經驗,令他愈來愈了解自己的水平,「其他國家的運動員在盤球、射球等基本動作技巧也十分穩定,身體質素及體能也較佳,參賽的經驗使我在提升自己的球技很有幫助。」他說,自己的夢想是成為香港隊曲棍球代表,在運動上繼續發展。   曲棍球以對賽形式進行,每隊最多11人作賽,守門員須佩戴頭盔、護腿和護腳的護具,其他隊員手持曲棍球球棍,也會佩戴護腿板、護踝以及護齒等裝備。此項運動著重球員的比賽經驗,故此他每星期在港隊及球會進行三次訓練,每次培訓均設比賽。疫情前教練安排隊員於長假期到中國內地參與交流賽,其餘時間則參與青年軍聯賽及球會舉辦的賽事,「曲棍球重視團隊精神, 藉著比賽保持與隊友的默契。」   與張寅坤同樣就讀同一小學及中學的中五學生廖頌華,一同獲選香港曲棍球青年軍,在曲棍球場他倆是好拍檔,張寅坤屬前鋒位置,廖頌華擔任中場,二人在場上早已建立默契,廖頌華表示,只要見到寅坤在禁區跑出,便知道要儘快傳球給他。   香港的曲棍球運動,張寅坤說球員普遍以印巴裔人士佔大多數,港隊青年軍的教練同樣來自印巴裔,寅坤說最初難以明白教練要求,便主動請隊友幫忙翻譯,「練習時記下教練所提及的單詞,再向隊友查詢當中意思,多培訓自然明白教練的要求。」   善用天主的塔冷通 該校校長吳華彪希望每位學生也能發掘自己的塔冷通,「寅坤自小學埋下曲棍球運動的種子,憑著努力及訓練做出好成績,他的例子,正好把天主賦予的塔冷通善用出來。」   自2018學年起,該校參與教育局的「躍動校園活力人生」計劃(Active Students, Active People),提議參與上述計劃的體育科及課外活動組主任黎可基認為,所有孩子也是可貴、可教及可培育發展的,他看到寅坤愈來愈投入曲棍球運動後,學習路上更有目標和方向。吳校長認為,從寅坤積極運動的表現,彰顯出「Active Students, Active People」,他深信只要學生具備潛能,老師也會鼓勵及肯定他的能力。   參與曲棍球運動讓張寅坤學習時變得更主動,他說,自小學起已不時聽到教練鼓勵運動員「不要放棄自己」的話,現在此話也成為他的座右銘,並時常提醒自己要達成香港隊曲棍球代表為目標,現在他定期回到小學母校,陪伴學弟及學妹練習曲棍球,「運動帶給我責任感與紀律,球技提升後使我更有動力學習。」(高)  
kjy16_20221016 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10.16
聖類斯中學划艇隊
團隊互信扶持 划向理想
  (本報專題)「頂住!加油!只剩下數槳⋯⋯只餘數百米,努力完成它!」聖類斯中學體育科老師兼划艇隊教練葉嘉泳向隊員打氣時說。划艇隊學生均表示,葉Sir的陪伴與鼓勵成為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校長易浩權博士指出,陪伴青年,正是慈幼會辦學的一大特色。該校辦學團體鮑思高慈幼會,以鮑思高神父提倡的「預防教育法」的原則,希望從教育中建立在「理智、宗教和仁愛」上。易校長表示,學校透過課外活動展現出「預防教育法」,「讓學生豐富校園生活,學生也見到教師在教學以外,也會以個人興趣或嗜好,與學生一起參與課外活動。」   該校有不少教師多才多藝, 除了任教本身的科目,課餘更身兼指導老師,與學生一起進行不同項目的培訓。例如任教生活與社會科的老師熱愛手球,現擔任手球隊指導老師;澳洲籍英語女教師是曲棍球校隊及英文辯論隊指導老師;地理科教師是足球隊的指導老師;物理科老師兼任網球隊指導老師等。   鮑思高神父的精神。陪伴學生共同成長   葉嘉泳老師曾是划艇港隊成員,他負責策劃聖類斯中學划艇隊(又稱賽艇)的水上賽艇訓練,他認為在男校推動賽艇,只要鍛鍊良好的體能已能夠保持水準,同時能培養出團隊精神。   該校五名學生郭子喬、黃達之、楊汶諾、徐琛以及張銘琛由中一開始加入划艇隊,他們均表示,在隊伍中建立默契與友誼,在朋輩的良性競爭下,為完成目標而互相勉勵。   中三學生楊汶諾表示,感激葉Sir前來觀賽,鼓勵隊友,即使輸掉比賽,他也會安慰隊員說:「最緊要盡了力,吸收今次的經驗,下次會更好。」每次訓練,楊汶諾也感到辛苦,當然想過放棄,但是朋輩鼓勵下他最終也沒有放棄,回想初期的培訓,要划1000米,只是數百米已開始慢下來,「很累,內心想:不如停下來,不要划。」通過每個訓練,他學習要堅持才會進步。   作為划艇隊一員,首要條件是擁有良好的體能,就讀中三的黃達之加入划艇隊時, 以8分40秒的時間完成2000米划艇,現在他只需10分鐘,已可以划到4500米,更成為隊中體能最佳的一位。他說自己經過長時間訓練,每次訓練也向教練請教,「當發現自己力量上欠奉,便多集中在重力訓練。」 葉Sir擔任舵手 成為學生靈魂人物   (上接第16版)視黃達之為競爭對手的中三生郭子喬笑著說:「黃達之是我的競爭目標,我要超越他。」他們既是隊友也是競爭目標,葉Sir認為這是一般男生擁有爭勝的心態,憑著這團心火,在比賽場上拼盡全力做到最好。   剛在去年11月,該校划艇隊共派出11人參加「香港校際賽艇錦標賽」,受訪的五位同學也有參賽,該隊結果奪得男子全場總冠軍。   其中郭子喬與黃達之在賽事中與另外兩名隊友參與「14歲以下有舵四人雙槳艇」賽事,舵手位置原本由另一隊員擔任,由於那名隊員需要準備下場賽事,葉Sir於是主動擔任舵手。隊員感激葉Sir的陪伴,無擬提升隊員士氣,該場比賽最後更反敗為勝奪得冠軍。   回想這次比賽,隊員均認為,舵手是致勝的關鍵,郭子喬解釋說,起步時他察覺對手已領先,在壓力下他多次出現「Crab槳」(Catch A Crab),幸好當時他的反應快及時捉緊雙槳,然而也令賽艇搖晃失去平衡,「葉Sir不斷提點我不要害怕,繼續划下去,看到葉Sir擔任舵手使我定下來。」其他隊員也鼓勵他冷靜下來,重新調整心態,最後在舵手與整隊互相扶持與信任,最終贏得冠軍。   划艇隊現正備戰11月中舉辦的香港校際賽艇錦標賽,葉Sir表示,這次吸引初中生參賽,期望在師兄帶領師弟下,一起投入這項運動。   參與水上划艇隊的成員,每星期有兩天需在課後前往沙田城門河接受水上賽艇訓練,每次訓練2.5小時,單是車程來回已接近三小時。只因隊員互相支持,他們才能堅持。中三學生張銘琛為爭取時間溫習,每次前往訓練乘坐交通時也會準備筆記溫習,他說賽艇培訓提升了堅定的信念,更懂得平衡學習與運動。   另一學生徐琛熱愛划艇,可是卻因投放過多時間在划艇訓練以致成績退步,本年他需要重讀中二,他說為了重拾家人對他的信心,會把過去在划艇隊學習的毅力也投放在學習當中,希望能追回成績。   課外活動主任陳駿傑指出,本學年該校在體育、音樂與學術方面共有17支校隊,為不同能力與個性的學生給予多元發展。近年新增的校隊,便會藉著在課堂設入相關課程,從而吸引學生參與。   賽艇既是一重高體能的運動,要求運動員有良好的耐力、爆發力及意志力,聖類斯中學的學生能夠在這項目上盡展所長,也能體會運動帶來的團結與合作的樂趣,更重要是隊員找到可並肩作戰的隊友,在賽場上一起分擔喜與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