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21009 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10.07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
以繪畫保育西貢小牛
(本報專題)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學生上學、放學時經常見到牛隻蹤影,牠們或在草地上吃草,或在社區中「逛街」, 「我會遠距離觀賞或安靜地在旁經過,因為如果是我在進食,我也不會想有人打擾。」五年級學生馬熙雯表示,牛隻與她都是西貢的好鄰居,所以需要尊重牠們的生活。   昔日的香港,農民廣泛以黃牛及水牛作為耕牛,協助種植水稻;但隨著香港經濟迅速發展,農業逐漸式微,耕牛遭受農民遺棄,令流浪牛隻數目不斷增加, 分布在西貢、馬鞍山、大嶼山等地方。香港也是不同動物的家,我們應怎樣與牠們共存?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的視藝科早前進行了專題活動——「CO W你『貢』獻」,以「保護西貢小牛」為專題創作題目。   視藝科統籌容寶雲老師籌備這活動目的,是希望帶出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的「愛德」,加強學生對西貢牛隻權益和保育問題的關注,實踐同理心,同時增加學生的美感訓練,加強對西貢社區的歸屬感。   COW你「貢」獻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關係,老師代替學生訪問了西貢牛義工的日常義工工作,把訪問內容帶回課堂,向學生講述香港流浪牛隻的故事,介紹香港常見的牛隻品種,又教導學生與牛隻共處時的應有態度。之後,學生便閱讀及搜集有關西貢牛隻的資料,和有關動物權益的書藉、報章等資料,把他們對牛隻的感受投射在創作中。   一至六年級學生通過學習不同時代和文化的藝術品,為牛隻繪畫「寫真」,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代表著學生對牛隻最深刻的印象,有學生聯想到星座中的金牛座,為牛隻加上一對漂亮的翅膀;也有學生想到平日在社區見到牛隻在草地上休息的情況,所以畫出一望無際的草地,希望牠們能自由地與同伴遊玩。   在課堂以外,視藝拔尖小組的學生更合作為牛隻繪畫大型畫作。 視藝拔尖小組的學生:「我們用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以塑膠彩畫出這幅作品,希望牛牛可以棲息在一個美麗的地方,所以用上鮮艷的顏色。我們通常見到牛牛孤單地在草地吃草,所以在畫中畫上青蛙、蝴蝶陪牠遊玩。」   加強學生與社區連繫 培養同理心與愛德   學生在這次專題活動,除了以畫表達對牛隻的感受,他們亦完成專題工作紙,分享閱讀牛隻在香港生活情況的新聞後的感受。   五年級學生陳愷妮在閱讀新聞後, 得悉人類帶來的塑膠污染,會對牛隻造成嚴重的影響。其中,她在工作紙中提到有牛隻在死亡後,漁護署公布檢驗結果 , 發現牠的胃部有很多塑膠垃圾, 造成腸胃阻塞。這使她反思在日常中, 要行環保生活,減少使用或回收塑膠產品,在進行郊外活動時,也要帶走垃圾,以防動物誤食。   視藝科統籌吳秀詠老師表示,視藝科近年以西貢為主題進行專題活動,圍繞學生在社區的生活,增加他們與社區的連繫及歸屬感,「把他們在西貢生活中美的一面,以藝術作品呈現出來。」   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會欣賞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大師藝術品,透過評賞和創作,加強對藝術的認知及提升創作技巧。校長馮家俊表示,這亦配合學校近年的教學宗旨「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學習),在創作過程中認識不同畫家的畫作,深化學習。他欣喜見到學生在活動中,表示要尊重不同動物在社區中的生活,具備同理心及愛德精神。(吳)  
kjy16_20221002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9.30
德貞女子中學
德藝結合. 跨出校園 學習殘疾運動員自強不息精神
(本報專題)過去有不少殘疾運動員衝破身體的障礙,敢於挑戰極限,發揮所長,成就夢想。同樣,德貞女子中學透過藝術教育,以「突破殘障」為主題,讓學生關注殘障人士在社會的情況,更以殘障運動員不屈不撓的堅毅精神作為例子,向學生灌輸正能量。   該校於上學年透過視覺藝術科,以「突破殘障」主題,在藝術與德育帶出辦學團體耶穌寶血女修會「犧牲、修和,與弱小者同行」的精神,視覺藝術科主任張偉賢指出,整年主題以「德藝結合、跨出校園」為方向,課程上訂下關心弱勢社群作為全年主題,初中以素描及剪紙的藝術媒介,描繪殘障運動員的形象,學生在作品中加入對殘障運動員感覺的詞彙等。   「Powerful、Cheer、Peace、Hope、Fearless」,以及「堅毅、勇氣、刻苦、堅強」等字眼,是學生形容殘障運動員的精神與特質,張偉賢指出,視藝科老師在教授文字藝術設計時,鼓勵學生藉作品說出欣賞殘障運動員的話。   中三學生傅詠恩以紙本粉彩及木顏色創作西洋書法時,認為「Fearless」好能代表殘障運動員面對無畏無懼的精神,以綠色設計代表山,字體畫上兩個人正在攀爬,配上藍色的絲帶,意味著正束縛著運動員面對的困難,絲帶也代表著大海,她希望作品帶出傷殘人士無畏的精神,「他們不怕面對困難,堅持實現夢想。藉著認識殘障運動員,鼓勵我學習以正面態度看事情。」   師徒傳承 以藝術進行德育培育   高中生方面,以藝術家師徒的方式舉辦「德藝傳承——藝術家師徒計劃」,同樣以突破殘障的主題,由學生跟隨藝術家創作,共同創作繪畫和立體的藝術品。張偉賢表示,藝術家向學生傳授藝術技巧, 同時學習從藝術傳揚德育信息。   透過知識脫貧   參與繪畫組的學生聯同繪畫藝術家許婉汶以布本塑膠彩,一起繪畫「突破殘障」的三連畫創作,中五學生蕭潔泳為能描繪出殘疾人士的面貌,事前與組員搜尋相關資料,作品中刻畫了患有不同殘疾的肢體殘障人士,在他們的旁邊也伴著向日葵作點綴,她解釋說:「向日葵朝著太陽生長,反映殘疾人士不受自身殘疾影響,永遠積極向上面對前路。」   另一有份參與繪畫創作的中五生鄧琇文事前與家人觀看一齣改編自真人真事,以香港殘疾運動員奧運田徑賽金牌得主蘇樺偉的電影,在跑步場上找到人生的奮鬥事蹟,令她深受感動,開始留意香港殘疾運動員不屈不撓的精神,「失去雙手也可以參與劍擊運動,行動不便的竟然也可以是籃球運動員,令我反思自己不要時常為微不足道的事情煩憂。」   「把陶泥放在組員的身上,放在肩膊、腰間、手肩等位置,再用風筒吹乾塑造形狀,等待固定形狀時身體動彈不得,令我聯想到殘疾人士因身體缺陷面對的困難。」中六學生陳若琳與同學一起跟隨陶藝藝術家陳翹康參與陶瓷創作,作品已在7月假創意藝術中心舉行的「德貞藝術展」中展出時,她在開幕禮上見到主禮嘉賓之一的香港傷殘青年協會主席吳家榮醫生,吳醫生少年患上骨癌而要截肢,殘疾沒有影響他成為醫生的志向,「他給我很大啟發,尤其我在製作陶瓷創作中,學習到把缺陷化成美麗的藝術品。」藉著藝術創作啟發她多發掘藝術,展示社會上美麗的事情。   秉成校訓「禮義廉恥」   該校在學年內舉辦突破殘障的活動,包括全港小學生繪畫比賽、德貞藝術展,其他藝術活動包括彩繪工作坊、到訪鐘錶設計公司、安排學生與當代繪畫藝術家交流等。   校長許燕姍指出,藝術教育上每年定下學年主題,學生在課堂學習以及學生活動的學習氛圍內,體會到愛與關愛、常懷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等,推展正向教育。她期望在校內培養學生關注弱勢社群,建立正向價值觀,使學生「成為一個明禮義、知廉恥的德貞人。」她相信學生在學術與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彰顯該校校訓「禮義廉恥」的精神。(高)
kjy05_20220612_fade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2.06.12
身上的白蝴蝶
你一定嘗試過皮膚痕癢的滋味。有時即使只是蚊叮蟲咬,嚴重的時候也使人痕癢難當、無法入睡。這次介紹的繪本, 是關於一個患有濕疹的孩子,如何面對濕疹帶來的煩惱。   共讀指引 繪本中的白蝴蝶是個比喻,象徵濕疹病人身上的皮膚碎屑。家長跟孩子共讀繪本時,可了解濕疹這種皮膚疾病對病人帶來的不適和困擾。現今不少人患有濕疹,孩子身邊的朋友可能也有這種煩惱。家長可以讓孩子認識濕疹這種皮膚疾病,從而破除一些常見的誤解,明白濕疹其實並不會傳染。繪本中的孩子受到濕疹的困擾,愛孩子的媽媽也全副武裝起來,用盡所有方法, 一心要治癒孩子的濕疹,但卻因為太專注於治療,使家人常處於作戰狀態,備受壓力,也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即使患有濕疹,孩子也希望過正常的生活,像其他的孩子一樣,能夠發揮所長, 和朋友一起玩耍。共讀繪本,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遇上患有濕疹的朋友,也能以平常心對待。   小男孩的身上長出白蝴蝶,使他非常痕癢,很不舒服。每天他都忙於趕走一隻又一隻的白蝴蝶,但是他愈用力驅趕,白蝴蝶長出來的速度就愈快。媽媽面對白蝴蝶時,總是非常激動,聲嘶力竭地誓要把牠們通通消滅。晚上白蝴蝶的數量增多,使男孩無法入睡,他忙著跟白蝴蝶「搏鬥」,經常抓癢使皮膚流血,甚至流膿,弄得渾身痛楚。媽媽列出所有男孩不能吃的食物,認為他只要不吃那些食物,白蝴蝶便不會再長出來。媽媽還帶他看不同的醫生,吃了很多藥,可是白蝴蝶並沒有離開男孩。他不能游泳,參加朋友的生日派對時,也要吃特別為他準備的食物。有些同學會嘲笑他,不肯跟他玩耍。媽媽為了不讓別人看見男孩身上的白蝴蝶,給他穿上很多衣服。小男孩除了要面對身上的不適和痛楚,還擔心自己會否永遠也找不到朋友, 但他相信在某些地方,總有一些人會願意成為他的朋友。其實,男孩心裡最渴望的, 是媽媽不再只顧著對付白蝴蝶,他希望媽媽能看到自己,希望媽媽也能快樂起來。   繪本看世界 濕疹與身體的免疫力有關,濕疹發作時,皮膚會痕癢、乾裂或紅腫,抓癢時會脫屑,有時候皮膚還會產生水疱,如抓破水疱,便會導致皮膚結痂,嚴重的更會引致細菌感染。為了避開引致過敏的刺激物,患者在飲食上有很多限制,也無法參與游泳等體育活動, 晚上睡覺時往往會痕癢難當,難以入睡,生活質素因此大受影響。有些患者會因為外觀而受朋輩孤立,甚至欺凌。此外,家中的照顧者也承受很大的壓力,甚或影響家庭生活。據估計,本港約有3成14歲以下的兒童受濕疹影響,人數超過16萬,情況普遍。濕疹未必能夠完全治癒,但能夠治療和紓緩, 更重要的是,應學習如何與濕疹共存,改變處理濕疹的心態,提升生活質素,讓患者和家人也能過正常的生活。   《搞搞震的白蝴蝶》 作者: 陳凌軒 繪者: 徐羨曾 出版社: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 ISBN : 9789888531615  
kjy01_20220501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05.01
天主教聖雅各伯幼稚園
喜悅繪本
(本報專題)天主教聖雅各伯幼稚園高班的班房早前化身成餐廳,由學生扮演侍應、廚師、外賣員、客人, 設計餐牌和食物等。校長黃雪媛收到同學派發的傳單,在校長室打電話落單,小小外賣員立刻送遞食物。 該校近年結合有趣的繪本,展開「喜悅繪本」故事之旅,積極與學生閱讀繪本,進行延伸活動,引發兒童的想像,發揮創意。高班學生進行上述餐廳活動前,先閱讀繪本《搖搖晃晃的服務生》 —— 故事主角是一名餐廳侍應,他因為不停打嗝,導致放滿食物的盤子到處飛,他的朋友們便想出很多方法幫助他。 簡嘉燕副主任說,高班的繪本活動會有較多語文元素,過程中與小朋友朗讀繪本, 也會邀請他們創作句式, 或分享故事心得。此外,她指繪本還涵蓋很多範疇,例如上述故事涉及德育元素,培養學生的同理心, 「講故事時讓學生易地而處思考,如果他是這個侍應,他會怎樣做呢,或身邊的人有困難時,他又可以怎樣伸出援手呢?」 在早前疫情緩和時,另一個延伸活動是由家長帶小朋友到餐廳用餐,小朋友要留意餐廳內的人、環境等。簡副主任表示,學生光顧各種類型的餐廳,有同學用點餐紙,有的透過電話應用程式點餐,有些同學則走到櫃面點餐,「同學回校分享時發現原來點餐也大有學問, 透過親身學習,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知識。」 發揮創意 學習環保 繪本選材也會配合教學內容,劉慧欣主任指出,低班學生閱讀的繪本《奶奶的紅花布》,便配合了環保及戲劇教學。故事講述奶奶有一塊紅花布,一天,小孫女趁著奶奶外出,把花布拿來辦家家酒,突然一陣風吹過來,紅花布就像長了翅膀般消失在天邊。 老師在延伸活動中,讓學生把家中沒有用的布料帶回校, 把它製成衣服, 進行了一次「親子布衣裳Fashion Show」。劉主任說,小朋友把枕頭套、床單、舊衣服,重新製作成一件衣服,過程中學生學會環保及重用,呼應學習主題。 一塊布可以做甚麼?在活動中,有些學生用布蓋著自己扮石頭,有些綁在頭上作頭巾,有些則用來進行音樂律動遊戲,小朋友在活動中發揮無限創意。 班房設繪本角 自由選讀繪本 每個班房皆有繪本角,收藏了約100本繪本,讓小朋友在自由活動時間中,自選繪本閱讀。但除了課室,小朋友更會走到學校的不同角落進行繪本延伸活動。廖婥伶副主任稱,由於幼班學生語言能力有限,所以在選擇繪本時,首選了一本有趣、可愛的繪本《彩色溫泉》,故事中的小動物浸溫泉時,會根據不同的泉水顏色而變色。因為大自然有很多顏色,老師便帶小朋友走到校園四周,留意植物及設施的顏色,由小朋友自己探索。 廖副主任說,因為繪本的句式具重複性,幼班的小朋友容易跟著朗讀,表達意欲亦增強,「有家長反映小朋友變得願意以言語分享」。 培養閱讀習慣 「很多人說只有在讀書時才會閱讀,因為他們感受不到閱讀的樂趣。」黃雪媛校長認為幼稚園是一個關鍵時期,培養小朋友閱讀習慣,「『喜悅繪本』的意思是希望小朋友從小開始喜愛閱讀。」校內的繪本花園收藏300本繪本,主題包括光影、音樂、生態及具特別效果的透明繪本,讓小朋友在校內閱讀。 黃校長指,繪本能發展小朋友的「體能與健康」、「語文」、「幼兒數學」、「大自然與生活」、「藝術與創意」、「個人與群體」等範疇。 疫情下,學校經常進行視像教學,老師亦把握機會安排網上的繪本活動,並邀請家長參與。黃校長指學校為學生及家長提供學習材料包,例如低班學生閱讀繪本故事《誰發現了我的紙條》後,便進行「紙條變變變」的創意遊戲,學生從中發揮創意把紙條摺成不同的東西,創作有趣的畫作,並在線上與老師和同學分享創作。(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