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小學專題
2023.01.15
華富邨寶血小學
啟發探索 擁抱未來
(本報專題)你心目中的理想職業是甚麼?是工程師、舞蹈家、遊戲設計師,還是其他呢?為了讓學生體驗不同的工作,主動去探索和勇於接受挑戰,從而裝備自己實現夢想, 華富邨寶血小學早前舉辦主題學習日——「啟發探索 擁抱未來」我的童夢樂園。
在學習日中,學生體驗六種職業並進行相關的任務,分別是「木工匠人」製作木花盆, 「廣告設計師」設計飲品廣告,「遊戲設計師」設計電子遊戲角色,「絲印藝術家」製作絲印布袋,「舞蹈家」學習Hip Hop舞蹈, 以及「工程師」製作紙箱機械人。
「我最喜歡『工程師』的活動,因為我喜歡拼砌,而這活動讓我與同學能自由發揮,創作紙箱機械人。」五年級學生黃曉濤說。他形容在活動中,他與同學組裝紙皮, 之後又為機械人畫上眼睛、鼻子、口等, 「這活動很有趣。」
曉濤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遊戲設計師, 而在學習日中,他在平板電腦中設計電子遊戲角色,一償當遊戲設計師的感受,同樣使他感到新奇。
設計果汁包裝 發揮創意
三年級學生李詠儀最喜歡的活動是「廣告設計師」,她為一個果汁紙包飲品,設計包裝及宣傳海報,並與同學分享製作成果,「它是『爽口果汁』牌的藍莓提子果汁,所以我在包裝上畫了藍莓、提子的圖案;藍莓對眼睛好,所以在包裝上,我也畫了眼睛。」詠儀認為這活動,讓她可以發揮創意,所以有深刻的印象。
另一個可以讓學生發揮藝術創意的是「木工匠人」,在活動中,每班學生分成三組製作木花盆,詠儀說:「我們先用砂紙磨擦木頭,再用釘和螺絲把木頭裝嵌在一起。」之後學生用顏色筆畫上不同圖案,裝飾花盆,再把教師提供的盆栽,例如黃金葛、碰碰香、海棠花放入內。之後,學生便要分工照料盆栽,稍後由教師拍照並上載相片到網上,由全校教師投選級際「栽種愛.種植比賽」獎項的勝利者。詠儀指出在與同學定期為盆栽澆水時,學習到珍惜及關愛生命。
「我長大後想成為舞蹈家。」二年級學生林婉怡自一年級起學習中國舞,也有參與話劇班,熱愛表演。這次學習Hip Hop後,更堅定了她想學習不同種類舞蹈的決心。她表示,會到圖書館尋找資料, 了解更多舞蹈的知識,期望將來能教導舞蹈。
發掘興趣 思考未來
在學習日當天,校監游勵明修女、校長鄒桂芳皆到課室、操場,觀察學生表現及參與活動。游修女期望學生透過體驗不同職業, 增加對自我的認識;並鼓勵學生聆聽教師的指示後,再探索及深入研究,從而思考自己對未來的期望,發掘興趣及天主賜予的塔冷通。
課程統籌主任鍾苑茵表示, 學習日包括活潑、文靜、藝術、STEM等不同類型的活動,幫助不同才能的學生發掘興趣。此外,這次活動亦是為學生的生涯規劃做準備。因此,為增加學生對職業的認識,例如在進行「廣告設計師」前,教師先向學生播放短片, 介紹平面設計師、廣告設計師、時裝設計師等不同設計師的工作,讓小朋友認識更多,再思考自己的將來。
培養學生性格特質
這次主題學習日活動同時配合學校發展方向「CPBPS」,培養學生不同的性格特質,建立豐盛的人生。
性格特質
職業體驗活動
CARING 關愛校園
與同學合作製作木花盆和栽種植物,學懂關愛身邊的人和事。
POTENTIAL 潛能盡展
體驗不同的職業,增加自我認識,發掘潛能 。
BRAVE 勇敢自信
自信地在別人前匯報學習成果,並勇於體驗不同的生活經歷。
POSITIVE 正向樂觀
積極嘗試各項職業活動,面對挑戰,提升抗逆力。
SMART 智慧進取
進行科技活動,訓練以聰慧頭腦面對新世代的機遇,並努力上進,挑戰自我。
「有些小朋友在活動後對我說,上班很辛苦。」鄒校長說,是次活動讓學生體驗到父母工作的辛苦,也學會關愛父母,感謝他們對家庭的付出。
為鄒校長驚喜的是,在「絲印藝術家」活動,製作絲印布袋時,有學生在布袋上寫有「Caring」、「I love you」等字句。在校長細問下,學生回答:「我覺得我們都要多點關愛。」可見種種正向價值已深入學生的心。(吳)


小學專題
2023.01.06
海怡寶血小學
「智在玩」多元智能課程
(本報專題)玩遊戲固然開心,如果在玩樂中能同時學習,豈不是會有雙倍快樂?海怡寶血小學近年開展了「智在玩」多元智能課程,目的是透過不同遊戲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發展潛能,促進全人發展。
要問學生最喜歡哪個上課天?一定非星期五莫屬。因為學校在周五為全校學生安排多元智能課,課程中圍繞八大智能,進行「溝通小達人」、「Free D 達人」(3D printing)、「地壺球碰碰車」、「歷奇初探」等活動。
學校就著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發展學家加德納(Howard Earl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 圍繞八大智能為學生設計多個多元智能課活動,從而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
八大智能
語言智能:學習對於口語和文字的應用能力。
數學邏輯智能:學習數字運算、推理邏輯及分類歸納的能力。
視覺空間智能:學習利用三維空間的方式進行思維的能力。
肢體動覺智能: 運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覺。
音樂智能:學習對音樂節奏、音調、旋律的分辨、欣賞、表達及創造能力。
人際智能: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內省智能:學習表達、投入、專注及反省。
自然智能 :了解並探索動植物、大自然環境和注重生態保育,透過觀察、歸納和實驗來學習 。
接觸全新活動 發展個人潛能
每級學生於每學年會參與四個課程,每一課程共六節,學校期望在六年的小學階段中,學生能經歷八大智能的所有課程,發展個人潛能。
「每到星期五便會期待多元智能課,因為我接觸到很多未接觸過的活動。」六年級學生胡尚林說。她一直想學習跳舞,而在這課程中,她接觸到屬於肢體動覺智能和音樂智能的「Popping Up」(K-pop Dance),感受跳舞的樂趣而更肯定了學習舞蹈的決心。
此外,尚林認為志在玩課程十分有趣,能夠訓練團體合作精神,其中她認為人際智能和內省智能活動「歷奇達人」最難忘。她進行了數個歷奇活動,當中一個是要與組員合作把鞋子疊起,「我在最後關頭與同學判斷錯誤,使鞋子倒下,最高只疊了六隻鞋子。」她表示,從中學會不要衝動,而要細心討論每一個細節再行動。
挑戰自我 從失敗中學習
在眾多活動中,五年級學生李納之最喜歡自然智能的航空課程「衝上雲霄」。他與同學分組摺紙飛機再拋出鬥遠,「我們一開始以為很容易,紛紛摺出最好的飛機來拋,以為很容易便會勝利。但之後才知道原來第一次拋的距離,會成為第二次拋的目標,要超越自己才有分。」
李納之與同學商討了不少摺法,也會參考其他同學的做法,期望摺出比第一次更好的紙飛機,「後來發現長身少少的飛機能飛得更遠。雖然第二次我們沒有人成功,但也獲益良多。」
三年級學生周依嵐最喜歡編程課程「Matata Lab」,因為可以控制機械人,做出唱歌、跳舞、畫畫等不同動作,在玩樂的同時學習編程,「我與組員曾經給錯指令,使機械人出錯,之後就要思考哪一步出錯,再給正確的指令。」
四年級學生黃銘津則最喜歡「地壺球碰碰車」,這活動屬於空間智能及肢體動覺智能,「這個活動考驗團隊合作,也要思考發射地壺的角度,看看是要撞對手的地壺反彈到中心,還是直射目標,很有挑戰性。」
建立信心 認識自我
「學生很少機會玩,而家長也希望學生能開心地學習。」馮斯敏主任指出全校教師都有參與就著不同智能,構想出相應的活動,在八種智能中,語言智能和自然智能的活動貫穿一至六年級的課堂。
馮主任表示,課程中或完結後會進行評估,例如拍片、表演、比賽、成品展示等,「以遊戲形式讓學生投入在學習中,不知不覺地學習,有更廣闊的視野。」
「課程中有很多是學生未經歷過的活動,有些學生會因為未經歷過而對自己沒有信心,但當他們嘗試過後,便會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做得到。這就是他們信心、經驗的建立。」校長黃德才說。
黃校長欣喜看見有些男學生原本不願意跳k-pop,但在過程中慢慢去嘗試跟著導師的指示,最後成功跳出完整舞步,「課程著重學生的內在發展,發展自己的興趣、能力,我希望透過遊戲,讓學生嘗試、突破, 更加認識自己。」(吳)


小學專題
2022.12.18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展示光的文化 帶動師生身心靈成長
(本報專題)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慶祝創校60周年校慶,本年度以「若翰育才六十載.照耀他人創未來」為主題,期望學生成為地上的鹽,世界的光,發光發亮,照亮他人。
其中一個校慶活動是優化及裝修學校的圖書館,包括增添圖書館設備,重新規劃閱讀空間。新裝修的圖書館有一個大型的創世紀窗畫,由家長設計手稿,期望陽光透過窗畫射進圖書館時,學生抬頭便能看到天主的美善。
學生、校友、家長出力 設計圖書館
而由校友設計的圖書館,其中的特別之處是有一個高台,高台附近有不同高度的書架,副校長李燕芬說:「這比喻人生有高潮及低潮,但只要站在台上看,都可以看得很寬闊。這提醒學生即使處於低潮也不用灰心。因為不知何時,你也會再到達人生高潮的位置。」圖書館主任林信盈老師期望,學生在新改造的圖書館內有更愉快的閱讀體驗,吸收更多課外知識,把閱讀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圖書館內有不少位置供學生坐下閱讀,早前學校舉行了60周年校慶優化圖書館計劃——「閱讀卡位設計徵集活動」,邀請學生為兩個圖書館內的閱讀卡位進行設計,並從中挑選高小組及低小組的冠軍作品。
二年級學生黃凱梨的作品贏得初小組的冠軍。他的設計意念以海洋為主題,給同學舒適的感覺, 可以放鬆心情閱讀。
見到自己的作品出現在圖書館內,凱梨感到十分驚喜,「我十分喜歡新的圖書館,因為除了很美外,還有閱讀台階及卡位,讓同學借書及看書,並且有創世紀的壁畫作裝飾。 」
這次的圖書館裝修集結校友、學生及家長的創作,李副校長說:「這顯示不同的學校持份者,一起為60周年校慶而出力慶祝。」
效法主保 忠於天主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在本年11月底舉行了「創校60周年暨遷校20周年校慶感恩祭」,邀請夏志誠輔理主教主禮。
在感恩祭中,夏主教配合校慶主題,把象徵鑽禧的信物「光」給予在場學生,期望學生把「光」傳到不同地方,繼續實踐校訓「剛毅求真」的精神,活出主保聖若翰忠於天主的生活態度。
關顧自己心理需要 影響他人
為了鼓勵學生多關顧自己,並成為光, 照亮他人,該校於本學年為高年級學生提供靜觀尖子課程,吳宇傑主任說:「學生在疫情下,遇到很多的變化,都會有壓力或情緒的轉變,我們希望藉著靜觀減壓課程,讓學生靜心觀察,照顧他們身心的需要。」
其中一位六年級參加者陳泳嘉表示,升上六年級後,在學業方面難免會感到壓力, 所以參加了靜觀課程,希望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減壓方法,並給自己身心休息的機會。
在課程中,老師與學生進行呼吸練習、覺察身體感覺的練習、五感訓練等,讓學生更了解自己當刻的感受,以耐心、初心、非批判心進行自我關懷;亦透過森林療癒的體驗體會與大自然的關係, 培養對世界萬物的「同理心」。
六年級學生馮凱蕎認為,最深刻的活動是身體伸展練習,在過程中,導師一直帶領他們並教導進行一些伸展動作,「我在這個活動中學習如何透過伸展練習來放鬆心情,並覺察自己身體的不同感受, 我感到十分滿足及放鬆。」
郭子謙老師表示,在課程中,除了每堂邀請學生進行靜觀減壓活動,也會邀請他們每天晚上在家中進行練習,持之以恆地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之後再回校與同學分享感受與體會。
「透過靜觀,我們希望幫助學生紓緩精神壓力,再把平安、喜訊傳出去。」宗教科主任陳啟聰主任更表示,期望在快將恢復全日制課程前,幫助學生及教師準備自己,迎接學習安排。
發光發亮 照耀他人
已服務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十年的校長胡艷芬表示,學校一直為學生提供不同機會,展現才華,例如以服務他人為主線的跨學科活動,鼓勵學生服務家人、關心社會;「除了讓學生自己有所成就外,也希望這一份成就能影響他們的師弟妹。」
胡校長表示,希望在六年的小學教育內培育孩子成為地鹽世光, 燃亮自己,使其他人得到照耀, 「今年是學校的鑽禧,而每位小朋友也是可供琢磨的鑽石。我希望學生升上中學,或出來社會工作後, 都能繼續發光發亮。」(吳)


小學專題
2022.12.11
嘉諾撒培德學校
秉承會祖使命125年
(本報專題)嘉諾撒仁愛會修女於1897年,秉承會祖「愛」的使命, 去到香港仔這個漁村,興辦學校、醫院和孤兒院,並在堂區傳授教理,服務貧苦大眾。過去125年,位於香港仔的嘉諾撒培德學校雖然經歷過重建和擴建,但會祖這份愛的使命,一直常存。
嘉諾撒培德學校著重建立關愛和正面的校園文化,為各個年級的學生舉辦不同的關愛活動,包括探訪安老院、賣旗籌款等,希望學生能夠在充滿愛的氛圍下,健康、快樂地成長,以發揚校訓「立己立人」、「愛主愛世」的精神為己任。
五年級學生何寶欣曾經參加「家務小幫手」活動,從做家務中,她感受到父母平日的辛勞,「我負責清洗地板及摺疊衣服,感到很勞累。」
寶欣體會到父母的辛勞, 除了承諾要努力保持家居整潔,也培養了做家務的良好習慣,減輕父母的工作。
六年級學生黎諾汶則參與了線上探訪長者活動。她表示,有些同學在活動中,演唱70、80年代的歌曲,得到長者的共鳴;諾汶則在活動前,上網找尋資料,學習魔術表演,「我把硬幣變走再變回來,長者看到我的這個表演,都十分開心,反應熱烈。」
見到長者的熱烈捧場,諾汶感到充滿成功感;亦期待疫情緩和後,有機會到安老院,親身探訪長者,給他們帶來歡樂。
關愛學弟學妹
除了校外服務,培德的學生也在校內進行不同服務學習活動, 關愛鄰人。當中,該校五至六年級的學生皆要參與「大姐姐同伴成長計劃」,每人配對一位一至二年級的學生,關顧學弟學妹。
「我們在小息時到學弟、學妹的課室檢查他們的手冊,或是陪伴他們玩樂。」寶欣本學年配對了一位一年級學生,開學數個月,他們倆已建立深厚的關係,「有時在樓層碰面,學妹都會與我打招呼。」
雖然要用小息時間照顧學妹,但寶欣一點也不覺可惜,「可以照顧弟弟妹妹,已經是一個難忘的經驗。」
學生熟識學校所屬修會的會祖關愛他人的事跡,六年級學生徐欣樂說:「我也要學習會祖關懷弱小的精神,例如當別人有不如意、不開心時,我便會鼓勵及幫助他。」
她舉例說,一位好朋友曾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而悶悶不樂,欣樂除了鼓勵朋友再接再勵,努力準備下次的考試外,又在小息時陪伴她一起溫習,身體力行關懷朋友。
轉型男女校
嘉諾撒培德學校在香港仔屹立125年。副校長鄭秀英也是學校的舊生,回想昔日在小學上課的日子,她尤其難忘修女對學生的關愛。她特別記得修女曾對她說:「你有領導才能,但容易學壞。」然後,修女便邀請她參加道理班,在她心中播下信仰種籽,成為家中第一位教友,「當時一級有90多位學生,但修女都留意到我。這個片段永遠記在我的心中,也影響到我想成為一位教師。」
學校在成立初期,由修女兼任行政及教師工作,主要教導漁民子弟,包括男生及女生,直至上世紀50年代,才轉型為女校。從今個學年開始,學校轉型為男女校,除了走廊和樓梯牆壁塗上新的漆油,二樓的洗手間亦改為男洗手間,歡迎小一男新生。
感恩・傳承
學校以「感恩・傳承・恩寵滿載 培德125」為本年校慶的主題。校長丁芝敏修女說,學校一直隨著時代需要而作出改變。但學校在未來,仍然會繼續努力培育學生,效法會祖在生活中作良好的見證,透過關愛行動,傳揚基督的福音。她亦期望師生繼續秉承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的教育理念,發揚基督愛的精神。
為慶祝校慶125周年,學生最近在視藝課中製作不同的視藝作品,其中五、六年級學生用冷光線製作魚兒,呼應嘉諾撒修女在125年前來到香港仔,在培德學校照顧每一條「小魚兒」。(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