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小學專題
2022.11.06
獻主會溥仁小學
V+正向星期一
(本報專題)「搖一搖心靈樽,一隻手放在心口,一隻手放在肚子,閉上眼睛,感受自己的呼吸、心跳。」獻主會溥仁小學三年級學生歐青琳形容靜觀的過程。閉上眼大概五分鐘後,青琳聽到「叮」一聲,睜開眼睛,看到心靈樽內的閃粉已沉澱,「我的心情也變得平靜,所有煩惱都消失了。」
獻主會溥仁小學本學年開始推行「V+正向星期一」活動,逢星期一的最後兩節課為學生安排不同活動。這計劃以中華文化為主幹,加入生命教育、媒體資訊素養教育、公民教育等元素,讓學生建立正向的價值觀,幫助他們發展潛能,並促進全人發展。
歐青琳在「V+正向星期一」活動中,製作了心靈樽;並由11月開始,她每天都會携帶心靈樽上學,在早會進行靜觀活動時使用。
多元化活動
「V+正向星期一」的名稱來自「價值觀教育」,當中「V」代表「Value」(價值),而「+」除了有正向的意思(Positive),「+」的英文「Add」與「Education」的首音節同音,所以也有教育的含意。
這個課程計劃包含多元化的活動,例如:中華文化活動、靜觀活動、義工服務、生涯規劃活動;亦會教導學生動手製作心靈樽、編織正向花環等,培養學生正向價值觀。學生於每一個活動後,會在「V+正向紀錄冊」中,記錄每一個課堂的學習重點,反思及深化知識與概念。
認識吸煙的壞處與家人、朋友分享正確信息
自本年9月開學起,學校已與多個機構合作,為學生安排「中國旗幟面面觀」、「抗煙講座及劇場」、「靜觀心靈樽活動」及「編織正向花環」等。
三年級學生李嘉欣表示,「抗煙講座及劇場」給她感受最為深刻,「我的外公因為經常吸煙,最終肺癌離世,吸煙真的對身體有很多影響。」所以,當嘉欣看到劇中的角色因為吸煙而影響身體健康,經常咳嗽,最終被超人拯救, 「這劇場十分刺激。」
嘉欣亦表示,這項活動讓她與同學了解更多吸煙的禍處,「我之後也有與父母和街坊分享這信息,希望可以叫人不再吸煙。」
抒發升中壓力 保持正向 克服困難
六年級學生鄭子壕從編織正向花環中,抒發了自己準備升上中學及考試的壓力。「把繩子的一端貼在圓形卡紙上,便可以自由發揮編織不同圖案。」子壕形容在編織的過程中,慢慢放下生活的壓力,學懂保持正向面對生活的難題。
子壕在正向花環上,寫上「善良」、「上進」、「外向」等正向字句,並把花環掛在家中的大門上,「每天上學、放學都見到,帶給我繼續前進的力量。」子壕希望把這份力量與更多人分享,他編織了正向花環,送給家人、朋友及鄰居,「我告訴他們只要保持正向心態,便能克服所有困難。」
實踐愛主愛人的精神
負責「V+正向星期一」的李韻璇主任補充,學生在編織花環時,也涉及靜觀的元素;而學生的作品會在走廊中展出, 延續校園內的正向氣氛,「這計劃鼓勵學生透過活動,去實踐並培養他們的價值觀。」她表示學生進行活動後,更會與家人分享所學知識,把正向觀念帶回家中。
「我們著重體驗式的活動,希望小朋友擁有正向、正確的價值觀。」校長余詩慧提到,「V+正向星期一」亦包括義工服務,「學生需要親身參與,了解長者、社區的需要。這項活動除了呼應天主教教育的五大核心價值,也彰獻校訓『愛主愛人』的精神。」(吳)


小學專題
2022.10.30
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
親子獻舞 為教區籌款
(本報專題)11月2日在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的「眾家之家」籌款音樂會已進入倒數階段, 一眾表演者如火如荼地為演出做最後準備,期望為觀眾帶來一場聽覺、視覺的盛筵。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18位高班的公教學生與他們的家長,將在音樂《這一家》伴隨下,透過舞蹈展示他們對天主及家庭的愛,其中兩位演出的學生馬子蕎及方柏喬紛紛表示,對演出十分期待。
「眾家之家」籌款音樂會由教區籌募建堂及發展基金委員會舉辦,目的是為香港教區籌募經費興建新聖堂,及增建天主教墳場骨灰龕位;多間天主教學校學生、堂區神父、傳教會、修會和教友音樂人同台演出。音樂會的主題是響應香港教區所推動的「堂區更新」牧民路向,期望提醒教友積極投入,更新堂區服務。
學生熱愛堂區生活 自製親子表演服裝
熱愛跳舞並學習芭蕾舞的馬子蕎,對於能以自己的興趣為教區籌款感到期待。子蕎為了這次演出,除了在學校與老師一起練習舞步,每天也與媽媽跟隨老師錄製的舞蹈片段練習。子蕎媽媽認為這次活動非常有意義,「為興建新聖堂而籌款,可以教育小朋友歌聲、舞蹈都是福傳的一種方式,讓小朋友感受到天主的愛。」
除了這次活動,子蕎一家亦經常參與教會的愛德活動,例如購買明愛獎劵,或捐贈文具、玩具作明愛賣物會義賣; 過程中,子蕎也有幫忙執拾義賣的玩具,希望幫助有需要人士。
另一位高班學生方柏喬熱愛堂區生活及上主日學,「因為回答問題, 老師便會送給我糖果!」為了籌款建堂,柏喬現在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與媽媽練習舞步,並由姐姐在旁指導動作。柏喬補充,姐姐及爸爸已購票,11月2日進場支持他們的演出,動員全家人,一起支持建堂籌款。
感受家庭的愛 增進親子關係
參與「眾家之家」籌款音樂會演出的家庭早前已在白色T恤上發揮創意,製作出獨一無二的表演服裝:有些在衣服上畫上聖家,有些繪畫親子自畫像。子蕎與媽媽的表演衣服上,分別畫有一個粉紅色和紫色的心形,「這代表我對天主的愛。」子蕎說。而柏喬與媽媽的衣服上,畫有母子倆的圖案,代表他們親子參與這籌款盛事。
「我們希望透過這個表演,讓觀眾感受到家庭的愛。」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校長陳紫雯說。
她解釋這個表演項目時表示, 「眾家之家」籌款音樂會提到「家」,學校設計這親子表演項目, 鼓勵家長及小朋友一起參與,「他們有更多機會練習,擁有共同的目標和話題,增進親子關係。」
「當我們遇到困難或不開心時, 我們可能會到聖堂祈禱,求天主賜智慧和力量給我們去解決,聖堂也是我們的家。」陳校長期望學生及家長能投入演出,享受其中,將天主的愛帶給觀眾。(吳)


小學專題
2022.10.23
福德學校
全方位傳教 帶領學生認識基督
(本報專題)為慶祝學校成立70周年,福德學校的校長、老師及學生,在畫家帶領下,合作繪畫一幅宗教壁畫,描繪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和善牧耶穌,帶出學校在過去70年來,仿效善牧耶穌愛護學生的精神,並帶領學生認識耶穌基督,積極活出五大核心價值,成為主所喜悅的小羊。
「作為慕道者,宣揚天主的福音是我們的使命。」六年級學生凌宇一去年開始參與學校的兒童慕道團,期待來年能領洗入教。他回想以往被宗教課中聆聽到的聖經故事所吸引,而應修女邀請, 參與兒童慕道團。他期待藉著這幅壁畫,讓更多同學認識善牧耶穌。
40多位學生在炎熱的天氣下繪畫壁畫,沒有抱怨或放棄。另一位兒童慕道團參加者、六年級學生賴泓熹負責繪畫小羊,他認為活動使他更認識耶穌,與耶穌變得親近,「我在開始畫畫前也特別向耶穌祈禱,希望一切順利。」
副校長梁雁瑩指出在疫情下,學生長時間上網課而少了相聚機會,或有些校友因為身處海外,而難以回港參與校慶活動,「這使我們更珍惜彼此的愛與聯繫。」梁副校認為教職員與學生合作繪畫壁畫,正正呼應學校70周年校慶主題「凝聚・愛」。
復修聖母像 求主保代禱
福德學校於1953年由瑪利諾神父創辦,肩負向貧苦大眾傳教與教育的使命;創校校監為紀念福爾德主教而命名學校。
除了創作宗教壁畫,學校也復修了幾座歷史悠久的聖母像、福爾德主教油畫像,以及重新裝修了祈禱室。該校的主保為聖母瑪利亞,學生與聖母建立了緊密的關係,例如高年班學生在測驗前會到聖母像前祈禱;低年班學生也會在聖像前,寫上心意卡彼此代禱。
藉壁畫追憶創校歷史
重新裝修的祈禱室增添了壁畫,講述聖母領報、耶穌誕生及三位賢士朝拜耶穌聖嬰的故事。此外,由於該校前身為聖母聖誕堂,所以祈禱室內也增設一幅聖母聖誕壁畫。
早前,瑪利諾女修會為祝賀學校70周年,送上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瑪利諾神父)的主保——瑪利諾聖母像。學校在祈禱室供奉這座聖母像,期望學生追憶美國天主教傳教會興建學校的歷史。牧民助理彭修女介紹時稱,祈禱室的三塊玻璃門描繪「沙灘上足印」的故事,提醒學生即使面對困難和挑戰,天主也必會陪伴眾人渡過。
售賣明愛獎劵 活動中認識聖言
「除了宗教課教導福音,我們也舉辦不同宗教活動,或在校內營造濃厚的宗教氛圍,使學生常在耶穌的懷抱、聖母的陪伴中。」彭修女認為學校眾人一同向「福傳」的目標努力,大家向著同一目標進發,這「龍舟式」的全方位福傳,使學生更能認識天主聖言。
黃麗桐主任補充,學校每年舉辦不同宗教活動,例如聖母像巡遊、聖誕報佳音、宗教問答比賽,又或帶領學生參與聖堂舉辦的聖言宣讀比賽,「這些愛德、宗教活動,讓學生認識聖言,因而鼓勵他們參與兒童慕道團,領悟到天主的道理,去年我們便有13位學生參與收錄禮。」
五年級的公教學生陳懿彤是基督小先鋒的成員,參與不同的宗教及愛德活動,包括最近向同學收集玩具、文具,以備聖博德堂用作明愛賣物會售賣之用,「我們也會在小息時向老師、同學售賣明愛獎劵,這些活動為明愛的服務籌款,十分有意義。」
培育聖召
福德學校的祈禱室內有一個燈箱,記載著福爾德主教的傳教故事、瑪利諾神父在福德崗進行的救濟工作、神父修女曾於聖母聖誕堂的牧民工作。此外,這燈箱也記錄了歷年來學校所栽培的神父和修女校友,例如李志源神父、曾偉雄神父、林櫻英修女等。
衞智立校長稱許學校的宗教氛圍,並肯定學校70年以來的教育及福傳使命,使學生在學校中認識天主,學校成為了培育神父和修女的搖籃。(吳)


小學專題
2022.10.16
長洲聖心學校
愛主 愛人 愛動物
(本報專題)風光明媚的早上,十多位長洲聖心學校的學生,帶同「特別嘉賓」到長洲花地瑪聖母堂參與禮儀,這特別嘉賓就是學生心愛的寵物。花地瑪聖母堂早前舉行聖方濟瞻禮,學生與參禮者帶著寵物圍圈站立,堂區主任司鐸馬浩恩神父(Josekutty Matthew)向動物灑聖水,五年級的公教學生鄭焯豪當天帶著兩隻烏龜參與禮儀,「我希望牠們能長命百歲,身體健康!」這是焯豪第二年參與聖方濟瞻禮,他期望心愛的寵物都能健康成長。
聖方濟特別喜愛大自然及動物,除了被稱為「環保主保」外,更是「動物主保」。近年長洲花地瑪聖母堂舉行寵物祝福,以彰顯天主創造萬物的大能,參禮者帶狗隻、烏龜,甲蟲及蜥蜴等寵物參與,場面熱鬧。
烏龜、蜥蜴、甲蟲。 學生寄望寵物健康成長
學生不論宗教信仰,都帶同寵物出席禮儀,期望牠們能得到神父的祝福。六年級的非公教生黃雪盈同樣帶著烏龜參與祝福禮。她已飼養烏龜一段時間,每天負責給牠們餵飼, 「看著牠們在地上爬來爬去,十分有趣。」
雪盈憶述一次與烏龜相處的趣事時說,一天早上醒來時,發現牠不在飼養箱內,緊張之際,聽到積木屋傳來聲音,原來烏龜爬到玩具裡。她表示當時感到驚訝,及後又因為找回烏龜而歡喜。在飼養烏龜的過程中,雪盈學會要負責任,細心確保牠們的安全。
另一位三年級學生鄭紫妍帶了家中的最新成員——18厘米長的蜥蜴參與祝福禮,寄望這剛加入家庭四個月的蜥蜴,能得到祝福,「我看到神父灑聖水時,感到很高興。」
除了蜥蜴,紫妍家中還養了很多動物, 其中包括與她同年出世的烏龜,「我們都是八歲,又是女仔!」鄭紫妍日常除了會餵飼寵物外,還會跟牠們分享心事,她表示寵物是她的好伙伴,也是良好的聆聽者。
二年級學生潘知悦從寵物店購買了一隻翼子不能閉合的甲蟲,「因為牠的翼子不能合上,而沒有找到主人。」雖然這隻甲蟲身上有缺憾,但其閃亮的外殻十分美麗,所以知悦亦帶同甲蟲參與禮儀,接受神父的祝福。
培育愛德精神
「神父灑聖水時,學生趕忙地打開蓋子,或舉高桶子, 他們擔心寵物沾不到聖水。」牧民助理黃德芬表示,很多非公教學生參與是次禮儀,而從學生的小舉動中,看到他們的愛心及珍惜與寵物之間的關係。
長洲聖心學校毗連花地瑪聖母堂,與堂區關係緊密, 堂校之間經常舉辦活動,學校又會發通告邀請學生參與聖堂活動。黃德芬指出,在活動中,學生亦有機會與其他寵物主人交流飼養心得。
該校近年集中培養學生包容和接納別人的心,強調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愛德」的培育,「所有事情都是以愛來維繫。」校長伍麗英指出,是次寵物祝福禮也是讓學生實踐關愛萬事萬物的機會。
為培育學生的愛德精神,建立同理心和關愛校園,學校近年也舉辦多項活動。例如,在去年四旬期,學校邀請學生分擔家務,以行動表達對家人的愛;老師在疫情下也透過陽光電話,關顧學生在家的情況;每間課室擺放一棵祈禱樹, 讓學生張貼祈禱意向,並在宗教課中分享、彼此代禱。
伍校長期望透過邀請學生在家庭、學校實踐關愛,培養他們包容及接納別人的心,在社區繼續關愛鄰人,「使人們在街上憑著行為認出他們是長洲聖心學校的學生,亦想起傳教士最初來到長洲傳教,以愛還愛的精神。」(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