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21009 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10.07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
以繪畫保育西貢小牛
(本報專題)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學生上學、放學時經常見到牛隻蹤影,牠們或在草地上吃草,或在社區中「逛街」, 「我會遠距離觀賞或安靜地在旁經過,因為如果是我在進食,我也不會想有人打擾。」五年級學生馬熙雯表示,牛隻與她都是西貢的好鄰居,所以需要尊重牠們的生活。   昔日的香港,農民廣泛以黃牛及水牛作為耕牛,協助種植水稻;但隨著香港經濟迅速發展,農業逐漸式微,耕牛遭受農民遺棄,令流浪牛隻數目不斷增加, 分布在西貢、馬鞍山、大嶼山等地方。香港也是不同動物的家,我們應怎樣與牠們共存?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的視藝科早前進行了專題活動——「CO W你『貢』獻」,以「保護西貢小牛」為專題創作題目。   視藝科統籌容寶雲老師籌備這活動目的,是希望帶出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的「愛德」,加強學生對西貢牛隻權益和保育問題的關注,實踐同理心,同時增加學生的美感訓練,加強對西貢社區的歸屬感。   COW你「貢」獻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關係,老師代替學生訪問了西貢牛義工的日常義工工作,把訪問內容帶回課堂,向學生講述香港流浪牛隻的故事,介紹香港常見的牛隻品種,又教導學生與牛隻共處時的應有態度。之後,學生便閱讀及搜集有關西貢牛隻的資料,和有關動物權益的書藉、報章等資料,把他們對牛隻的感受投射在創作中。   一至六年級學生通過學習不同時代和文化的藝術品,為牛隻繪畫「寫真」,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代表著學生對牛隻最深刻的印象,有學生聯想到星座中的金牛座,為牛隻加上一對漂亮的翅膀;也有學生想到平日在社區見到牛隻在草地上休息的情況,所以畫出一望無際的草地,希望牠們能自由地與同伴遊玩。   在課堂以外,視藝拔尖小組的學生更合作為牛隻繪畫大型畫作。 視藝拔尖小組的學生:「我們用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以塑膠彩畫出這幅作品,希望牛牛可以棲息在一個美麗的地方,所以用上鮮艷的顏色。我們通常見到牛牛孤單地在草地吃草,所以在畫中畫上青蛙、蝴蝶陪牠遊玩。」   加強學生與社區連繫 培養同理心與愛德   學生在這次專題活動,除了以畫表達對牛隻的感受,他們亦完成專題工作紙,分享閱讀牛隻在香港生活情況的新聞後的感受。   五年級學生陳愷妮在閱讀新聞後, 得悉人類帶來的塑膠污染,會對牛隻造成嚴重的影響。其中,她在工作紙中提到有牛隻在死亡後,漁護署公布檢驗結果 , 發現牠的胃部有很多塑膠垃圾, 造成腸胃阻塞。這使她反思在日常中, 要行環保生活,減少使用或回收塑膠產品,在進行郊外活動時,也要帶走垃圾,以防動物誤食。   視藝科統籌吳秀詠老師表示,視藝科近年以西貢為主題進行專題活動,圍繞學生在社區的生活,增加他們與社區的連繫及歸屬感,「把他們在西貢生活中美的一面,以藝術作品呈現出來。」   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會欣賞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大師藝術品,透過評賞和創作,加強對藝術的認知及提升創作技巧。校長馮家俊表示,這亦配合學校近年的教學宗旨「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學習),在創作過程中認識不同畫家的畫作,深化學習。他欣喜見到學生在活動中,表示要尊重不同動物在社區中的生活,具備同理心及愛德精神。(吳)  
kjy01_20221002_fade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09.30
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STREAM嘉年華
(本報專題)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早前舉行「聖伯多祿STREAM嘉年華」,歡迎幼稚園學生及家長參加。當天活動內容豐富,有攤位遊戲,也有STEM、環保及視藝工作坊,寓學習於遊戲,小朋友都玩得不亦樂乎。六年級學生姚柏迪在嘉年華中擔任服務生,在STEM工作坊中教授參加者製作「爬樹小熊貓」模型,「我教他們用木塊及繩子製作模型,他們從中學習到摩擦力的原理;見到他們成功製作模型,我也有滿足感。」 學校推廣組主席張學邦主任指出,STEM 為近年教育的趨勢,所以由2019 年起,便以STEM為開放日主題,去年主題為「STEAM 嘉年華」,而今年則再加入「R」,成為「聖伯多祿STREAM嘉年華」。   S: Science(科學) T:Technology(科技) R:Religious(宗教)、Reading(閱讀)、環保概念(Reduce、  Reuse、Recycle、Replace) E:Engineering(工程) A:Art(視覺藝術) M:Mathematics(數學)   參加者憑遊戲券參與不同活動, 只要完成15項任務,便可以換領紀念品及扭蛋機代幣,獎品豐富,「我們的同學見到扭蛋機,也十分興奮。」張主任補充。   學生探究及解難 製作滅聲護耳罩   為了發掘及培養學生不同的能力和興趣,訓練創新、邏輯思維、溝通、協作和解難的能力,該校發展校本課程。六年級學生梁子俊在常識科的專題研習活動,與同學製作「滅聲護耳罩」。他們搜集不同的隔音物料,考慮到環保因素,選擇了家中的舊毛巾、棉花作材料。「我們在測試時,開著蜂鳴器發聲,隔著耳罩聆聽,但吸音能力不夠強,只好換其他材料再嘗試。」子俊在過程中學習到試驗與解難,他為最終能製作「滅聲護耳罩」感到成功感。   六年級學生譚偉聰喜歡進行STREAM活動,因為「從遊玩中學習到不同的知識,科學對人類也大有幫助!」他提到在進行專題研習時,經常與同學分組合作,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與默契。偉聰亦舉例說:「為著受噪音滋擾的人,滅聲護耳罩便很有用!」   學校以主題形式發展跨學科STEM+課程,結合各科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擴闊學生的學習經歷。常識科主席盧盈老師舉例說,四年級的課程活動為製作「智能遙控垃圾收集船」,運用常識、電腦及圖書科的知識,讓學生認識社區的海洋污染問題,並分析資料和進行科學實驗,最後結合編程、設計及組裝智能遙控船,放置在水池模擬收集海面上的漂浮垃圾。這活動讓學生發揮創意,也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習興趣。   機械人教學生祈禱   該校運用科技提高教學效能,宗教科主席曾伊玲老師表示,任教宗教科時,在平板電腦中下載宗教程式,為學生提供更多電子閱讀教材,擴闊學生閱讀領域;並進行網上問答活動等。另外,學校的機械人「Temi」也會在小息期間,遊走在樓層間,播放聖詠並教導學生祈禱,是學生認識天主的好伙伴。 在課堂以外,STREAM組主席陳偉健主任指出,學校於週五課外活動課,為小一至小六學生開辦不同內容的STEM興趣小組,透過實驗活動或編程遊戲等,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學校亦帶領學生參加不同校外活動及比賽,提升他們的自信心。   「從STREAM活動中,學生不只學習科技知識,也培養到一定的探究精神、解難能力、團結和領導能力。」校長林慧雯認為這些生活態度,不論為學生將來的工作,還是生活都無比重要。(吳)  
kjy01_20220925_fade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09.25
天主教伍華小學
新興運動
(本報專題)天主教伍華小學的學生早前進行了一場地壺球比賽,學生連卓泓與五位同學組成紅組出戰。八個回合中,每隊交替擲壺,卓泓表示這項運動講求策略、精準度及團隊合作,「我們在推地壺球時,除了瞄準中心點,也會用自己的地壺球推走對手的地壺球。」過程中,卓泓與同學不時討論戰術,最終取得六勝二負的佳績。卓泓在學校首次接觸地壺球這項運動,該校學生近年有不少機會,接觸新興運動。   天主教伍華小學近年在體育課及課外活動中,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新興運動,例如軟式飛鏢、疊杯、劍球、繩網體驗等活動,期望在疫情期間,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機會。   競技日取代運動會   「在疫情下做運動很困難。」校長黃玉嬋表示,到運動場舉行大型的運動會尤為困難, 種種因素激發老師思考能否在校內進行新興運動的可能性。她提到學校在去年,便舉辦競技日取代運動會,在禮堂及課室進行競技項目包捨疊杯、劍球、電競單車等,「小朋友表現既興奮又投入。」   黃校長認為這些活動豐富學生的體驗, 培養自信及專注力,例如疊杯活動講究專注及速度;繩網活動需要學生克服內心恐懼。黃校長在活動中更會教導學生不論結果如何,「沒有失敗,只是還未成功,並要相信耶穌會陪我們渡過所有困難。」   克服恐懼 同學互相鼓勵   為培養學生迎難而上的勇氣及團隊合作精神,該校早前舉辦「繩網體驗活動」,內容包括「魚骨梯」、「緣繩下降」、「飛索之旅」、「雙人平行繩」、「車軚陣」等。   學生劉卓嵐表示,活動前最期待的是「飛索之旅」活動,「因為我以前去旅行時曾經玩過,十分刺激。」   好動的卓嵐形容自己膽大,所以敢於嘗試當天的大部分活動。不過,當她進行「緣繩下降」時,由校舍四樓的高度游繩下降至地下操場,最初感到害怕,「但跨出第一步時發現原來沒有想像中可怕。」她這一步克服了自己的恐懼。   此外,卓嵐在活動日當天感受到同學的友愛之情。她指出一位同學原本不敢攀爬魚骨梯,但在其他同學的歡呼鼓勵下,又告訴他相關策略, 協助他保持平衡,最終順利完成攀爬。   卓嵐平時有參與田徑活動,「可惜近年在疫情下,訓練機會較少,希望以後可以有機會參加更多活動。」   調節情緒 贏得冠軍   暑假期間,該校亦舉辦了聯校飛鏢比賽,四校學生一起同場競賽。其中一位參賽者郭錦晞坦言在比賽前,每個小息皆到學校的特別室練習, 「我喜歡飛鏢的過程及體驗,也會為自己訂下不同的目標,由最初希望能射中標靶,到現在以紅心為目標。」   回想那一次比賽,與多間學校學生較量, 錦晞形容過程十分緊張。「擲飛鏢的秘訣是手要定。」但錦晞在第二、三輪比賽中,因為緊張而手震,他提醒自己要鎮定,慢慢調節自己的情緒,最終獲得個人賽的冠軍。   按學生能力安排活動 傳統運動有時需要較強的體力和敏捷,體育科主任吳家駒認為新興運動有別於傳統運動, 「有些涉及數學能力,有些講求學生的專注能力,即使有些學生不擅長運動,也在飛鏢運動上有很好的表現。」香志球老師補充,這使在運動方面沒有自信的同學,也能獲得成功感。   陳家耀老師表示,學校根據學生的能力安排參與新興運動。例如一、二年級不適宜接觸傳統飛鏢,學校也安排玩具飛鏢, 讓他們嘗試,「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及嘗試不同運動。」(吳)  
kjy01_20220918_fade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09.18
路加福音網上問答比賽
13間天主教小學學生參與
(本報專題)暑假的一個星期六,13間天主教小學(V區)的學生整裝待發,回到所屬的學校,參與「路加福音網上問答活動」。比賽中,他們手持平板電腦,爭分奪秒地回答一條又一條問題。每完成一條問題,看到同校同學暫時高踞成績榜的首位,同學鼓掌歡呼;當看不到名字,也不放棄,互相鼓勵。當日戰況十分激烈。   「路加福音網上問答活動」由柴灣角天主教小學主辦,荃灣天主教小學協辦,其餘參賽的學校分別為深井天主教小學、天水圍天主教小學、梨木樹天主教小學、石籬天主教小學、天佑小學、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仁德天主教小學、祖堯天主教小學、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及青山天主教小學。主辦方期望藉此活動,促進學校之間的溝通,互相交流及學習。   柴灣角天主教小學校長周凱恩致辭時表示,活動在不同學校同時舉行,「這讓我們明白認識主的福音,並沒有空間限制。」她希望同學能享受活動過程,並期望活動能加深學生對路加福音的認識,引起自發閱讀聖經的興趣,達至福傳的效果。   感受閱讀聖經樂趣   當天比賽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配合禮儀年,題目圍繞路加福音,以跟隨善師耶穌為主線。   憑著二萬多分成績而奪得冠軍的荃灣天主教小學學生林星妤,在參與比賽前做足準備, 「我在手機下載了可以閱讀聖經的應用程式, 每天重溫三次,每次半小時。」星妤不是教徒,但在過程中同樣感受到閱讀聖經的樂趣, 當中她對聖經中耶穌行奇蹟的事蹟最感興趣。她希望活動能加深她對聖經的了解,「讓我和耶穌的關係變得更好。」   另一位同校參賽者馬愷晴則在比賽中獲得第四名,她表示被老師邀請參加比賽後,便反覆溫習路加福音的內容,「我平日也愛閱讀聖經,因為從中能明白到不同的道理。」   學校各自派出約15位學生出賽,比賽採用了限時問答遊戲程式進行,學生要在20秒內作答每條問題,而且不可重答,稍不留神便會失分。此外,學生答對之餘也要鬥快作答,才能取得高分數,每一秒鐘也是決勝的關鍵。柴灣角天主教小學學生陳政熙形容是次比賽非常刺激,能與多間學校的同學較量也十分有趣。   為鼓勵學生參與,當天比賽每校均設有冠、亞、季、殿及優異獎。   認識周守仁主教   比賽的第二部分是有關天主教香港教區周守仁主教的問答環節,題目包括周主教的聖名、牧徽等。   柴灣角天主教小學的教友學生陳舒悅及陳舒愉姊妹倆一起參與比賽,賽前一起閱讀聖經,並溫習老師提供的內容,舒愉說:「我以前較少閱讀聖經,但在這次的準備過程中感到閱讀聖經的樂趣。」   姊妹倆在比賽前對周主教的認識不深,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在周主教晉鐸後,主日學導師在課堂中播放主教晉鐸禮儀的片段,「這次活動增加了我對主教及路加福音的認識,十分有趣!」舒悅說。   甘寶維副主教在活動結束祈禱前,引述聖經中耶穌與聖母的故事,鼓勵學生學習聖母的生活態度,「不明白時發問,遇困難時祈禱,學習聖母默存心中,反覆思想。」(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