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小學專題
2022.12.04
華德學校
認識自己 發揮天賦
(本報專題)天主賜予每位孩子不同的塔冷通,你會怎樣善用這個塔冷通呢?華德學校學生有豐富的校園生活,因為學校為他們提供70多項課外活動及校隊訓練,期望學生在六年的小學生涯中,探索自己的長處,發展潛能。
該校深信音樂可以陶冶性情,固此著重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及鑑賞音樂的能力。所以,學校每年也安排全校學生到音樂廳,分別欣賞粵劇、音樂劇、古典音樂的表演。本學年,學校更在二年級的音樂課中,首次試行忘憂鼓活動,期望將來推廣至其他級別中,讓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 都有機會學習樂器。
弦樂團傳承 薪火相傳
為慶祝建校60周年,華德學校於本學年將校內的管樂團、弦樂團與敲擊樂結合,組成管弦樂團,將在來年4月的聯校校慶感恩彌撒中表演。其中,弦樂團於1997年成立,團員為二至六年級的學生,他們曾多次參加校內外的表演及比賽,屢獲殊榮。
此外,學校提供小提琴、大提琴班學習等,供有興趣的學生報名參與。弦樂團團員之一的六年級學生黃信淏自一年級起學習小提琴,並在三年級時被導師挑選加入弦樂團,「平時自己拉小提琴,有少少孤獨;加入弦樂團後,就像加入了一個大家庭, 可以與其他同學互相交流與學習。」
負責弦樂團的蘇詠芳主任表示,不少學生畢業後仍繼續進修並回饋母校,現時弦樂團的指揮也是舊生,「這也是一種薪火相傳。」
比賽中找到前進目標
近年在疫情下,負責管樂團的教師曾詠恩指出,團員多透過網上視訊形式練習。
「學校給學生提供了很多學習的機會, 有單簧管、色士風、小號等。」管樂團團員、六年級學生何伊翹便選擇了學習長笛。她最深刻的一次表演是與同學到迪士尼樂園演奏, 「當天是7月,天氣很熱,汗水都滴到眼睛裡。」雖然訓練及表演過程嘗到艱辛,但她表示享受其中。
學習敲擊樂的五年級學生黃卓霆,對於能學習樂器而感謝媽媽的支持,「我初加入時,甚至不會數拍子。」
憑著一直努力練習、沒有放棄,現在他學會打鋼片琴和鼓。負責敲擊樂的曾佩敏主任欣賞卓霆的表現, 「希望讓學生在比賽及表演中,見識到其他學校學生的實力,也有前進的目標。」
英語話劇 加強自信
學校亦關注學生的語文學習及演說能力。劉詩雅老師表示,學校每年都會舉辦英語話劇欣賞活動,讓學生在一個愉快的環境下學習英文。低年級學生以課外活動形式,學習基本演出技巧,以種子形式培育及增加學生以英語演出的信心。而高年級學生則透過選拔組成校隊,再加上外出觀摩其他學校的中學生演出,並進行訓練,再代表學校參加學校戲劇節,吸收演出經驗。
三年級學生陳彥熹加入了學校的話劇活動,「我喜歡表演,扮演不同角色,為觀眾帶來歡樂。」
中、英文辯論隊 實踐思辯精神
近年,學校成立了中、英文辯論隊。英文辯論隊的負責教師黃家浩表示,成立辯論隊,是為了提升學生演說技巧,讓他們更自信地表達自我。
中文辯論隊的林少芬老師補充,雖然現在辯論隊仍處於發展初期,但未來會繼續積極參與各項比賽,讓同學累積經驗,擴闊眼界,並透過不同的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思辯精神。
「我參加英文辯論隊,是想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六年級學生葉穎泰說,每次搜集資料,準備議題時都會與隊友商討, 「有時與隊員持不同的意見,反而激發思考。」
六年級學生陳栩晴從四年級開始參與中文辯論隊,從活動中學習到團體合作,具備批判思維。
多角度思考 懂得欣賞別人
「我們深信天主創造人時,給予人不同的能力,有些擅長畫畫, 有些擅長編程活動。學校就是要給學生機會,嘗試不同的活動。他們未必立刻找到自己的專項,但在過程中,能更加認識自己。」校長盧淑儀說。
她期望在活動中, 學生認識自己的塔冷通外, 也要懂得欣賞他人。她舉例,近年學校成立的辯論隊,目的就是讓學生學習多角度思考,從中體會到別人的難處,懂得欣賞別人, 富有同理心。(吳


小學專題
2022.11.27
聖母小學
濃厚宗教氛圍 認識天主是愛
(本報專題)聖母小學的學生每個學期,都會按級別輪流到校內小聖堂朝拜聖體。學生跪下來,凝望祭台上的聖體,感受與基督的相遇。11 月煉靈月內,學生在朝拜聖體結束前,更一起誦唸「為煉靈祈禱文」,為煉獄中的靈魂祈禱。
聖母小學重視對學生的宗教培育,期望透過祈禱、禮儀生活及多元化的宗教活動,讓學生認識天主是愛,耶穌基督是救主的道理。「我們無法預料學生的未來,但在這六年的小學生涯中, 她們至少並不抗拒宗教,並對信仰很熟悉。」校長吳文健修女說。
由於小聖堂處於學校正門附近,吳修女提及學生每天上學回課室前,都會經過小聖堂,當中不少同學入內向耶穌像及聖母像微笑揮手,說: 「早晨耶穌!」、「聖母媽媽早晨!」
除了朝拜聖體,學校又舉行感恩祭、祈禱會、愛德服務;並透過宗教日及主題活動,向學生介紹耶穌、聖母、聖經人物的事蹟。吳修女表示,學生熟習祈禱,把擔憂與喜樂交託給天主。有時如果親友患病,學生更會主動向修女訴說, 再一起到小聖堂向天主祈禱, 「學生很珍惜與天主相處的時間。」
展開三年的準備期
為慶祝創校70周年,及預備母佑會來華百周年慶典,該校於2020年展開三年的準備期,每年設有不同的牧民主題,首年是「讚頌、感恩」;去年是「接受委託」;今年則以「福傳」為主題,期望學生以青年帶動青年的方式去傳播福音。
過去兩年,學校就牧民主題,開展不同活動。例如,為鼓勵學生實踐關愛,學校設立學生組織「關愛大使」,輔導同學的功課和溫習;而在學業上,又特設默書挑戰卡,邀請學生訂立默書目標,透過完成任務以獲得獎狀。
本學年學校為鼓勵學生福傳,特設「祈禱小夥伴」活動,鼓勵學生在小息時與同學結伴到小聖堂一起祈禱;在本年玫瑰月中, 學生同心協力,每天早上、小息在小聖堂或在家中誦唸聖母經,合共誦唸了10,000篇, 以祈禱表達對聖母的孝愛,教師李穎妍說: 「希望藉這些活動鼓勵學生勤唸聖母經,奉獻給聖母,從而培養祈禱的習慣。」
校訓「純潔仁愛」 認識生命的寶貴
聖母小學的校訓為「純潔仁愛」, 李老師指出,作為一所女校,學校近年也常邀請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到校, 為高年級學生主持貞潔講座, 「希望在小學階段,讓他們珍惜,及懂得生命的寶貴,學懂去保護自己。」
為推廣生命的寶貴,聖母小學早前向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借用聖珍安娜聖髑—— 衣服布料。聖髑安放在學校小聖堂的祭台上,全校學生敬禮並祈求聖人的轉禱。六年級學生葉爾晴被聖珍安娜為女兒犧牲生命的行為所感動,想起媽媽對自己的愛,所以特別求聖人為所有的母親轉禱,祈求她們皆能開心、健康地生活。
生命是天主賜予的禮物
學校為加深學生對聖珍安娜的認識,在課室播放有關聖人的片段;學生觀賞聖髑及介紹聖人的展板後,需要完成工作紙分享他們從聖人身上學習到的德行。
由於老師早已預告活動,六年級學生曾瑞琦早在上課前,已上網找尋聖人的資料,但她認為影片及展板加深她對聖人的認識。她表示,聖人的行為讓她感到母愛的偉大,「我們要更加珍惜生命,因為對媽媽來說,孩子都是天主賜予的禮物」。
學生鄧佩琳與鄧佩如姊妹倆,也感動於聖人為孩子犧牲生命的舉動。這份犧牲的精神使佩琳想到媽媽為了家人,而經常要通宵上班,並在回家後照顧家人,「我祈求聖人的轉禱,保佑媽媽健康」。
校長吳修女亦指出,是次活動配合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的「生命」及「家庭」。她期望活動讓學生重新認識生命的寶貴,了解聖人的行實。(吳)


小學專題
2022.11.20
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
無人機 無人車 陸空協作
(本報專題)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四位學生在暑假期間,密鑼緊鼓地學習編程、學習操作無人車和無人機的原理,經過三個月的準備,早前登上「舞台」,與其他學校的學生同場較量,最終贏得粵港澳大灣區STEM挑戰賽小學組的冠軍,為四位首次參與STEM比賽的學生,打下強心針,期望未來參與更多相關活動。
這次比賽由粵港澳大灣區STEM教育聯盟及香港科創協會主辦,主題為「陸空協作」。學生要透過程式同時控制無人機及無人車,完成指定任務, 旨在透過比賽加深學生對人工智能、物聯網通訊、編程及工程學的了解。比賽獲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包括中學組和小學組的支持,一共有28間小學和14間中學參賽。
分工合作 即時應變
「無人車利用感測器感應路線,前進到投放區後,無人機則要飛到指定位置拿起紙杯,再飛到無人車上,把紙杯投入無人車籃子內。最後無人車駛至指定區域,才算完成。」六年級學生陳詩昊說。
短短幾句概括了學生的任務,但操作上涉及不同編程和科技知識,絕不容易。詩昊亦指出到達比賽現場時,學生需要考慮各種變數及即時應變。他與三位組員在比賽當天分工合作、爭分奪秒地確保無人機及無人車作賽時,能順利運作。
詩昊與另一位六年級學生謝焯楠負責檢測無人機的巡線,焯楠說:「在比賽前的十分鐘,我們要檢測一下地圖有沒有捲曲,影響無人車的行駛,還要檢查感應器能否適應新的地圖。」
另外兩位六年級學生洪沚謙和蔡希汶負責無人機的準備工作,蔡希汶說:「在比賽前,我們要在地圖上貼QR Code,讓無人機能辨認路線,夾到杯子及飛到目的地。」
十分鐘的準備時間過去,無人機、無人車同時運作,學生一共要進行兩輪比賽,選取成績最佳的一次為最後結果。這四位六年級生的機器,雖然在第二輪比賽中因為無人車出界,而未能完美完成任務,但因為第一輪比賽中順利完成而奪冠。
經驗失敗 鍛鍊解難能力
回想三個月的準備,由零開始組裝無人車和無人機,同學們也經歷過失敗與錯誤。其中,在組裝的最後階段,他們突然發現先前的步驟出錯,而需要把無人車拆散再組裝,謝焯楠坦言:「當然會有些氣餒,本身以為已砌好車子, 可以測試。但又要拆過再重新開始。」但總結整個過程,他認為獲益良多,相信所學的知識已深深地刻印在腦海中, 對之後再進行STEM活動也有幫助。
「STEM是多元化的活動,透過親自動手去實踐,令書本上的知識變得生動。」學生洪沚謙指出,在過程中遇到困難時,組員會不斷尋找解決方法,也會與老師商討。其中,由於無人機不易夾起紙杯,他們最終為杯子套上橡筋,增加摩擦力,使無人機能容易地夾起紙杯。
推行STREAM課程 應對新世代的挑戰
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近年積極推行STREAM課程(R代表Religion(宗教);A 代表Art(藝術)),期望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創新及解難能力,幫助他們應對新世代的挑戰。
教師宋嘉俊指出, 學校分兩個層面推行STREAM教育,包括提供全校的課程,及舉辦興趣班、抽離小組。他表示, 全校性的STREAM課程受眾較廣,從一年級開始,已透過遊戲形式,讓學生接觸編程,待學生在高年級時更容易適應相關課程。
另一方面, 興趣班、抽離小組讓對STREAM有興趣的學生,能進一步認識及接觸相關技能,他指出學校曾舉辦無人車、無人機的興趣班;也曾帶領學生參加綠色環保、城市設計的比賽、興趣班,「提供多現化的活動,讓學生有機會接觸不同範疇。」這次參與比賽的四位六年級學生亦曾參與無人機的興趣班。
宋老師續說,近年因疫情緣故,學生較少機會參加課外活動;所以報名參加「粵港澳大灣區STEM挑戰賽」,讓學生發揮才能。他樂於看到學生在過程中,能沉著解決困難及勇敢面對新事物。(吳)


小學專題
2022.11.13
樂華天主教小學
師生響應節能 保護地球
(本報專題)地球是我們的家,你會怎樣保護它?樂華天主教小學的師生為了減少能源消耗,實行環保生活,一同實踐節能行動—— 離開班房前關掉所有電器、冷氣機溫度保持於攝氏25.5度等—— 成功將耗電量減少接近一成,並獲中華電力有限公司頒發「綠優校園認證計劃」的「最優秀表現獎」金獎。
為鼓勵學生積極響應學校的節能行動,該校近年推行計劃: 校長及老師在轉堂、放學後檢查各班是否做到關燈、關冷氣等, 完成的班別便可得到一張貼紙;只要集齊30張貼紙,全班學生便會獲得獎勵:「體育室放題」。
「『體育室放題』即是我們可以在體育室,挑選想進行的體育活動,有籃球、羽毛球、豆袋等。」五年級學生盧淑儀便曾經成功與同學集齊30張貼紙,在體育課中獲得獎勵,並與朋友選擇了打羽毛球。
在這計劃中,雖然每班皆有一位環保先鋒負責關電器,但因為全班學生都會有獎勵,所以同學會互相提點,一起養成省電的好習慣。
製作風車模型 學習再生能源
除了節約用電,校內亦放置回收箱,讓學生回收膠樽、紙張等;另一位五年級學生張啟歡更表示,每個班房內均有一個紙張回收箱,收集只用了一面的紙張, 待學生在做數學題時,能重用作算草紙。
此外,啟歡指出雖然學校在攝氏24度以上才能開啟冷氣機,「但我們打開兩邊的窗口,讓兩邊空氣對流,也很涼快!」
樂華天主教小學推行環保教育多年,校內放置風車發電,為校門的電子螢幕、園圃灑水器等設施供電。老師亦因材施教,透過風車、太陽能板教導學生再生能源。其中,在四年級的專題研習中,學生便製作風車模型,了解風力發電。
啟歡與同學用紙杯、膠樽、飲管、雪條棍等,製作風車模型。在完成後,他把風車放在電風扇前,期待地等著風車轉動,使燈泡發光,「當看到它成功亮起來,我與同學都很高興。」
為推廣環保信息,課外活動統籌周可怡老師指出,學校亦邀請學生拍攝短片,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傳遞環保知識;學生組織「環保大使」也會在校內向同學分享回收物品的信息。而為了讓學生具體知道學校省電的成效,學校也曾舉辦講座向學生講解節能,「當學生知道只要節省十分之一的消耗,一年下來,省卻的金錢便可以買到20張乒乓球檯,或15,000個豆袋,他們都很驚訝。」
周老師指出,老師也跟學生一起節能,例如開會後關掉房間的電器,期望以身教,教導小朋友節約用電。
走在樂華天主教小學內,會見到許多花圃、園圃,種植花朵、楊桃、香蕉、檸檬、蘿蔔等。近年由於疫情緣故,學生鮮有參與種植活動,五年級學生黃諾言便十分期待,希望有更多機會參與種植活動,「我想種更多花朵,因為很漂亮。」
打造綠色校園 愛天主、愛人、愛地球
校長邱寶祺表示,家長經常回校打理園圃,種植了不少蔬菜水果——家長也參與學校的環保活動。此外,邱校長說,學校現正設計具宗教氣氛的花圃,期望優化校園環境,打造綠色學習環境;並計劃在常識科進行水耕種植、魚菜共生等學習活動。
邱校長指出,學校推行的環保計劃,配合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的「生命」,期望在活動中教導小朋友「愛天主、愛人、愛地球」。(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