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40107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4.01.07
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
推行社交情意教育
(本報專題)你知道孩子有甚麼煩惱嗎?你可了解孩子的心事?家長與子女溝通出現問題, 一方面來自時間資源分配,孩子不懂表達也是癥結所在。為此,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由上學年起與機構合作,將「善意溝通」和「社交情意教育」納入校本課程,以期更有效協助學童管理情緒及提升社交能力。   在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校舍的外牆, 掛有一幅橫幅, 上面寫有「感講夥伴學校計劃」。該計劃由社企「JUST FEEL感講」發起, 旨在以「善意溝通」和「社交情意教育」這兩個重點,藉與學校合作,從而推廣同理心文化,並加深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目前,全港有30家學校先後參與這個以三年為一期的計劃。   該校副校長巫家傑表示,該校將Just Feel 倡議的善意溝通元素,放入校內原有的宗教科課冊《心靈札記》內。他表示,小朋友在撰寫更新版本的札記時,感受不再像以往般單向,開始懂得更立體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描寫感受時,不止用「開心」「唔開心」及「憤怒」等形容詞,還有「妒忌」「委屈」等詞語, 明顯希望別人多些了解自己的心情。   巫家傑副校長補充,善意溝通一如天主教的福傳,強調聆聽之重要。對老師而言,了解學生想法及感受,可以準確把握對方需要,繼而作出合適輔導。對學生來說,可以學習將心情完整表達出來,配合該校原本推行的「靜觀靈修」,孩童既學會觀察自己情緒,又懂得在朋輩之間作良好溝通,在這樣的連結作用下,就可彌補疫情下缺乏社交的不足。(下接第二版)   目前,該校每週一堂30分鐘的生活教育課,在整個學期有八課學習「善意溝通」及「社交情緒」。就讀六年級A班的蕭倖旌說,去年五年級時開始參與課程,學懂要有同理心、常觀察四周及不要胡亂評論別人。她覺得所學的很有意義,因為能夠學以致用。   倖旌表示,過往與妹妹吵架,往往要「冷戰」一段長時間,現時就是吵架過後,懂得靜下來作反省,故姐妹倆很快「和好如初」。她希望將溝通方法介紹給親友及鄰居,好讓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任教五年級中文科、六年級視藝科的黃思琪老師表示,「感講夥伴學校計劃」的課程,讓學生掌握善意溝通的方法,在平日與同輩相處時有效化解矛盾。例如有小朋友被改「花名」,過往產生衝突,出現互相推撞情況,但現時同學懂得先說出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好嬲」「我唔鐘意佢改我花名」,並在老師引導下,很快撲熄怒火。   擔任班主任的黃老師解釋,她自己在參與課程教學後,也有所得著。她續稱,逐漸習慣多些表達正面的請求及感受, 如課室很嘈吵,她過往會對學生說「全部安靜、唔准講嘢、全部坐低」,現在變成「我見到有幾個同學傾偈, 黃老師覺得很難受,希望大家可以合作,一齊坐定定……」她補充,這樣的氣氛有助與學生建立良好關係。   社企「Just Feel感講」項目主任馬偉諾,負責跟進「感講夥伴學校計劃」。他表示,計劃旨在建立有同理心的校園文化,並指出坊間同類計劃多數只著重於上課時間進行,有的則只集中於培訓教師,Just Feel希望全校師生參與,讓家長、老師和學生三者改善溝通技巧。   總括而言,社交情意教育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師生關係及親子關係皆有所裨益, 作為其他學校的借鏡。(曾)  
kjy16_20201213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0.12.11
東涌天主教學校 中學部 20周年 善用地利讓學生愛大地愛人
20年前,東涌天主教學校在東涌新建成的逸東邨創校,自始「東天人」在社區內植根。「東天人」,都是學會自愛與承擔,常懷欣賞及樂於犧牲,這些特質正是該校校訓「立己愛人」的精神。多年來學校致力培育學生全人發展,也善用校園內外自然環境,安排學生普查校園內生物,從中學會愛惜大自然生態。校方現正把資料編成圖鑑,記下東涌美麗的生態環境。 「在校園內能夠見到在本港屬罕見的燕鳳蝶,實屬難得。因為在校園外一公里的東涌纜車站, 下方有一個燕鳳蝶的生態環境。」生物科主任黃應昌老師十多年前開始紀錄校舍內出現的生物:包括吹綿介殼蟲的雌雄品種;不常見的黑脈蛺蝶等。 製作校園生物圖鑑 本學年開始,學校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舉辦的校園生物普查計劃,中學部近200學生參與,黃應昌與學生不時帶著相機或手機,在校園搜尋昆蟲,多年來他們記錄了近200種生物物種,包括近60種蝴蝶,100多種昆蟲。校園內仍藏著不少生物有待學生發現, 日後會把生物資料輯錄成圖鑑,和學生分享。 事實上,該校上學年起已在STEM科開始在校園內開展植物普查,學生以手機應用程式和圖鑑,去辨認校內植物,好了解植物的外型特徵,如何適應環境;過程中,學生也開始學習手機程式中的人工智能(AI)原理。 「楊桃樹又稱洋桃、五斂子,是酢漿草科洋桃屬的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它的種子扁平或橢圓形,外殼褐色⋯⋯」中二學生鄭艷冰上學年以校內的楊桃樹為題材,記下樹的特徵,上網了解樹的品種與特質,再去拍片作紀錄。 中二的宏灝錇在去年的STEM科以AI去認識校內的大紅花,認識花形、葉形、外表等,早前他與同學參與「Master Code編程大賽」,以人工智能解決世界糧食危機,在初中組獲得冠軍。他期望日後能真的以科技解決糧荒。 同組中三生帥婕說,以溫室農場研究糧食供應問題,其中以AI辨認蘿蔔形狀,再區別使用者屬於那一種族的人,「我們運用AI 原則,解決儲水灌溉,自動化糧食倉庫的安排。從種植、收割、儲存及銷售,制訂出完整的體系。」 負責STEM科的教師徐翠萍說,期望教導學生善用科學與科技,並引領他們去認識校內植物,繼而學會珍惜大地資源。 設多個信仰小團體  讓愛心服務傳遞開去 學校培育學生愛大地,也培育學生的信仰,學會愛近人。由學校開辦至今,中學部有不同的信仰小團體讓學生參與。 學校本學年再新設愛心服務團,活動包括安排學生到深水埗照顧長者,陪他們覆診等。中四生陳穎曈說,陪診時她會聆聽長者心事,讓長者開放心懷,義工服務讓她「明白到在服務中需要常懷大愛做小事」。 愛心服務團另一成員、中三信徒學生尹浩誠加入服務團,是要服務他人、活出信仰。他3歲起入讀東涌天主教幼稚園,之後升讀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他中二時加入了學校的信仰小團體,並肯定團體活動令他更投入校園生活。 中學部校長林志江指這所教區「一條龍」學校,讓學生由幼稚園開始接受天主教教育,即使多數學生不是信徒,信仰小團體有近100人參與(聖詠團、禮儀組、心靈茶座、慕道團、愛心服務團),讓學生透過服務與學習去認識公教價值。(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